殘帆, 北洋海軍的覆滅: 威海衛陷落、劉公島困局、列強瓜分軍港……晚清海軍興衰的四十年, 如何在腐敗時局下被一一瓦解? | 誠品線上

殘帆, 北洋海軍的覆滅: 威海衛陷落、劉公島困局、列強瓜分軍港……晚清海軍興衰的四十年, 如何在腐敗時局下被一一瓦解?

作者 戚其章
出版社 崧燁文化事業有限公司
商品描述 殘帆, 北洋海軍的覆滅: 威海衛陷落、劉公島困局、列強瓜分軍港……晚清海軍興衰的四十年, 如何在腐敗時局下被一一瓦解?:由理想構築、被腐敗拖垮──在現代化浪潮中無力回

內容簡介

內容簡介 由理想構築、被腐敗拖垮──在現代化浪潮中無力回航的歷史困局軍政內耗×戰略失衡×制度錯位……從海防擴張到全面潰敗,一場注定沉沒的近代海軍夢!▎海軍擴編與清廷分裂的軍政布局 本卷開篇描寫清廷在中法戰爭後加快海軍擴張的步伐,先後設立了北洋、南洋、福建、廣東四大水師,試圖以區域編制管理日漸複雜的艦隊體系。書中詳細比較各水師的經費、人事、訓練與裝備,揭示北洋獨大的局勢如何加劇清廷內部的軍政不均與派系矛盾。雖有壯觀艦隊初具規模,但中央決策混亂、互不統屬,使整體戰力難以整合,為後來對日戰爭埋下隱憂。▎北洋艦隊的崛起與海防制度的瓶頸 北洋海軍作為晚清海軍建制最完整、艦艇最先進的主力,其興起代表清朝海軍現代化的一次巔峰嘗試。丁汝昌、劉步蟾等將領推行嚴格操練與制度化管理,威震東亞一時。然而,書中亦指出此階段海防制度的結構性弱點,如軍費支絀、後勤無備、人才青黃不接、與陸軍缺乏協同。雖有巨艦如定遠、鎮遠鎮守海疆,但一旦遇敵實戰,缺乏指揮統一與戰略規劃的問題即暴露無遺。▎甲午戰爭與海軍夢的崩塌 本書高潮聚焦於甲午中日戰爭,從戰前形勢、戰略誤判到黃海海戰與威海衛之敗,皆有細緻描寫。作者透過戰術細節與軍紀崩潰的實例,還原北洋艦隊雖裝備精良卻指揮失靈的悲劇。書中特別指出,戰敗不僅是裝備與技術的問題,更是制度腐敗、政令分裂與戰略錯判的綜合失誤。甲午戰爭一役,清朝海軍全軍覆沒,象徵晚清制海夢徹底破滅,也象徵著中國海權意識的重大挫折。▎餘波與反思:晚清海軍的歷史啟示 戰後,清廷雖重整旗鼓,設立海軍衙門與新式學堂,力圖重建艦隊,但內憂外患交織之下,終難恢復元氣。書末回顧整體晚清海軍的興衰脈絡,認為雖有技術學習與建軍努力,卻因政治掣肘、制度缺陷與文化心態未轉型,終至失敗。作者提出,晚清海軍雖敗,但為中國近代海權與國防現代化鋪路,留下重要經驗與警惕。這不僅是軍事史的記錄,更是文明自覺與歷史責任的反思。【本書特色】:本書深入剖析北洋海軍的發展、甲午戰爭的全貌與戰後重建的困境,結合大量史料與戰例重建,展現晚清海軍從高峰到崩潰的完整歷程。作者不僅分析軍事技術與戰略決策,更深掘制度、財政與政治結構對海軍命運的影響。全書兼具敘事性與學術性,既具歷史厚度,也富啟發性,是理解清末海權思維與現代化困局的重要著作。

作者介紹

作者介紹 戚其章,著名中國近代史研究專家。主編《中日戰爭》、《齊魯百年風雲錄》、《晚清教案紀事》等,著有《中日甲午威海之戰》、《中日甲午戰爭史論叢》、《甲午戰爭與近代社會》、《甲午戰爭史》、《甲午戰爭國際關系史》、《中國近代社會思潮史》、《國際法視角下的甲午戰爭》、《晚清史治要》、《習史思辨錄》等,輯校《李秉衡集》,並擔任電影《一八九四.甲午大海戰》歷史顧問。

產品目錄

產品目錄 第五章 清政府「大治水師」與北洋海軍成軍第六章 甲午中日海戰第七章 清政府興復海軍結束語 晚清海軍興衰的歷史啟示

商品規格

書名 / 殘帆, 北洋海軍的覆滅: 威海衛陷落、劉公島困局、列強瓜分軍港……晚清海軍興衰的四十年, 如何在腐敗時局下被一一瓦解?
作者 / 戚其章
簡介 / 殘帆, 北洋海軍的覆滅: 威海衛陷落、劉公島困局、列強瓜分軍港……晚清海軍興衰的四十年, 如何在腐敗時局下被一一瓦解?:由理想構築、被腐敗拖垮──在現代化浪潮中無力回
出版社 / 崧燁文化事業有限公司
ISBN13 / 9786264282055
ISBN10 /
EAN / 9786264282055
誠品26碼 / 2682957850006
頁數 / 262
裝訂 / P:平裝
語言 / 1:中文 繁體
尺寸 / 23x17 cm
級別 / N:無

試閱文字

自序 : 無

試閱文字

內文 : 第五章 清政府「大治水師」與北洋海軍成軍

第一節 「海防議」再起與海軍衙門的設立

  中國近代海軍的發展,到中法戰爭後發生了重大的轉折。在戰爭中,法國艦隊橫行東南沿海,非常猖獗,而中國海軍卻毫無可恃。左宗棠指出:「此次法夷犯順,游弋重洋,不過恃其船堅炮利,而我以船炮懸殊之故,非獨不能海上交綏,即臺灣數百里水程,亦苦難於渡涉。」因此,這次戰爭對清政府的刺激是很大的。西元1885年6月21日,清廷釋出上諭:「自海上有事以來,法國恃其船堅炮利,橫行無忌。我之籌劃備禦,亦嘗開設船廠,創立水師,而造船不堅,製器不備,選將不精,籌費不廣。上年法人尋釁,迭次開仗,陸路各軍屢獲大勝,尚能張我軍威;如果水師得力,互相援應,何至處處牽制?當此事定之時,懲前毖後,自以大治水師為主。」並著令沿海督撫「各抒所見,確切籌議,迅速具奏」。這是繼1875年「切籌海防」之後的再一次籌議海防。看來,在中法戰爭的刺激下,清政府對發展海軍的重要性有了進一步的理解,也表現了更大的決心。

  不久,各地督撫的復奏陸續到京,皆主張建立統一指揮全國海軍事務的中央機構。其中,李鴻章和左宗棠的意見尤值得重視。李鴻章奏稱:「今雖分南北兩洋,而各省另有疆臣,遷調不常,意見或異。自創辦水師以來,迄無一定準則,任各省歷任疆吏意為變易,操法號令參差不齊,南北洋大臣亦無統籌劃一之權,遂至師船徒供轉運之差,管駕漸染逢迎之習,耗費不貲,終無實效。中外議者多以為貲,或謂宜添設海部,或謂宜設海防衙門。有專辦此事之人,有行久之章程,有一定之排程,而散處之勢可以聯繫。若專設有衙門,籌議有成規,應手有用款,則創辦後諸事可漸就緒,至辦之愈久,愈有裨益。一切詳細綱目,須參考西國海部成例,變通酌定,南北一律,永遠遵循。斯根柢固而事權一,然後水師可治。」9月初,左宗棠在臨終前夕遺疏亦稱:「今欲免奉行不力之弊,莫外乎慎選賢能,總提大綱,名曰海防全政大臣,或名曰海部大臣。凡一切有關海防之政,悉由該大臣統籌全局,奏明辦理。」本來,設立海軍衙門之議,已經醞釀了幾年,皆無定論,此時始感到非辦不可了。

  先是在8月14日,清廷以李鴻章所奏海防事宜一折,言多扼要,著令該督來京,與中樞諸臣熟思審計。9月26日,李鴻章進京陛見。30日,清廷發下各地督撫折件,諭令軍機大臣、總理衙門王大臣,會同李鴻章,妥議海防善後事宜。醇親王奕譞也一併與議。諸臣遵旨會議,由總理衙門復奏,認為:「目前自以精練海軍為第一要務。」提出:其一,關於設海部或海防衙門事,「擬請特派王大臣綜理其事,並於各疆臣中簡派一二人會同辦理,將應辦事宜參酌時勢,實心籌劃,一面廣求將才,籌定專餉,再行請旨遵行」;其二,關於沿海設3支或4支水師事,「與其長駕遠馭,難於成功,不如先練一軍,以為之倡,此後分年籌款,次第興辦,自可日就擴充」;「查現可供海戰之船甚少,宜先盡北洋已有船隻操練,俟籌款添船,選將擴充就緒,然後分軍為妥」。慈禧太后對總理衙門所奏表示滿意,於10月12日釋出懿旨:「著派醇親王奕譞總理海軍事務,所有沿海水師悉歸節制調遣;並派慶郡王奕劻、大學士直隸總督李鴻章會同辦理;正紅旗漢軍都統善慶、兵部右侍郎曾紀澤幫同辦理。現在北洋練軍伊始,即責成李鴻章專司其事,其應行創設籌議各事宜,統由該王大臣等詳慎規劃,擬立章程,奏明次第興辦。」正式批准成立總理海軍事務衙門。

最佳賣點

最佳賣點 : 本書深入剖析北洋海軍的發展、甲午戰爭的全貌與戰後重建的困境,結合大量史料與戰例重建,展現晚清海軍從高峰到崩潰的完整歷程。作者不僅分析軍事技術與戰略決策,更深掘制度、財政與政治結構對海軍命運的影響。全書兼具敘事性與學術性,既具歷史厚度,也富啟發性,是理解清末海權思維與現代化困局的重要著作。

活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