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弦載道, 古琴之心: 萬籟俱寂, 唯餘指間天籟, 千年琴聲如何承載中華精神? | 誠品線上

七弦載道, 古琴之心: 萬籟俱寂, 唯餘指間天籟, 千年琴聲如何承載中華精神?

作者 老桐
出版社 崧燁文化事業有限公司
商品描述 七弦載道, 古琴之心: 萬籟俱寂, 唯餘指間天籟, 千年琴聲如何承載中華精神?:一聲來耳裡,萬事離心中千年古音延續至今,締造心靈清和之所七弦為益友,兩耳是知音拂去塵囂紛

內容簡介

內容簡介 一聲來耳裡,萬事離心中千年古音延續至今,締造心靈清和之所七弦為益友,兩耳是知音拂去塵囂紛擾,照見琴弦的溫潤與空靈一、從琴聲走入文化的幽徑古琴是中華最古老的樂器之一,歷經千年不絕如縷,其聲音幽遠寧靜,其地位卻從未只是一種「音樂工具」。本書以作者數十年來對古琴的研習與教學經驗為基礎,深入淺出地帶領讀者走入琴音背後的文化幽徑。無論是初學琴者、國樂愛好者,或單純對東方文化感興趣的讀者,都能從書中獲得理解古琴與琴人心境的清明視角。二、琴不只是樂器,而是修身之道全書核心觀念之一,是「琴為道器」,不僅能悅耳,更能養心。作者清楚區分琴藝與琴道的差異,指出古琴歷來是士人修養、儒道思想實踐的重要工具。書中透過「琴道」、「琴品」、「琴修」、「選琴」等主題,說明彈琴者不僅追求技藝,更關注心性調和、氣質沉潛,藉由操縵涵養自身。這份精神,讓古琴在今日仍能超越音樂本身,成為生活中一種靜心的修行方式。三、從器物到心法,完整呈現琴學脈絡除了文化與精神層面,本書也完整介紹了古琴從製作、選材、斫琴、保養到演奏方式等具體內容。作者以溫和語氣詳述古琴音色的特性、演奏手法的精微,以及歷代琴譜的變遷與審美取向,讀者可從中了解琴音為何「清微澹遠」,又為何講究「靜中有動、遠中有味」。書中穿插作者與恩師、琴友之間的學習往來,使古琴學理不再只是書本知識,而是真實可感的生活經驗。四、一部關於傳承與當代自修的書這本書不僅是一本關於古琴的導覽,更是一份中華傳統文化的生活實錄。面對現代社會節奏快速、學習偏重表演與效率,本書提醒我們:琴樂的美,不在聲音的高亢繁麗,而在能否引人沉靜、回歸本心。無論是山居聽琴、夜半自彈,或只是靜靜讀完這本書,讀者都能感受到「心靜即聲淡」的精神如何與生活互映──讓古琴成為我們與古人對話的一道橋梁,也成為當代人找回內在安定的一種方式。本書特色:本書是作者三十餘年親習古琴、教學傳道的經驗結晶,深入淺出地介紹古琴的歷史淵源、音樂特性、製作工藝與文化內涵。從「琴為道器」的角度出發,融會儒道佛三家思想,釐清琴道與琴藝、樂器與修身的本質差異。全書條理清晰,文字清雅動人,讀者可以在本書中一窺七弦琴的清微澹遠,亦得見中國傳統文化的內在精神。

作者介紹

作者介紹 老桐,原名呂建福。古琴家、吳門琴人,師從吳門老琴家吳兆奇先生;佛教研究員,大學古琴社指導老師。致力於傳統聖賢文化的弘揚和經典國學智慧的傳播,「以琴靜心,以禪明心」,悉心傳授佛學、古琴和禪道。撫琴風格乃傳統山林派琴風,清和大雅、古意盎然,崇尚中正平和、清微澹遠的傳統理念。

產品目錄

產品目錄 序一序二新版序自序引言琴道琴理琴人傳習選琴藏琴斫琴琴修附錄

商品規格

書名 / 七弦載道, 古琴之心: 萬籟俱寂, 唯餘指間天籟, 千年琴聲如何承載中華精神?
作者 / 老桐
簡介 / 七弦載道, 古琴之心: 萬籟俱寂, 唯餘指間天籟, 千年琴聲如何承載中華精神?:一聲來耳裡,萬事離心中千年古音延續至今,締造心靈清和之所七弦為益友,兩耳是知音拂去塵囂紛
出版社 / 崧燁文化事業有限公司
ISBN13 / 9786264166713
ISBN10 /
EAN / 9786264166713
誠品26碼 / 2682952390002
頁數 / 352
裝訂 / P:平裝
語言 / 1:中文 繁體
尺寸 / 23x17 cm
級別 / N:無

試閱文字

自序 : 自序
  據說一個人的性格是由幼年、童年生活塑造的,而人一生的經歷和事業則是由少年時期的夢想決定的。我小時候很內向,不愛說話,但與書有天生的緣分。記得小學三年級就看很厚的長篇小說,有時從下午抱著書一直看到天黑。週末到書店,一待就能待半天。當時母親都覺得奇怪,因為家中並非書香門第,街坊鄰居也沒有特別的讀書人家。
  中學時我最喜歡的課程是國語,只是由於理科成績特別地好,在那個重理輕文的年代,考大學也就無奈考了理科。大學時,腦海裡還經常飄過中學時讀的《陶淵明詩文集》中的句子,記憶最深的是「少學琴書,偶愛閒靜,開卷有得,便欣然忘食。見樹木交蔭,時鳥變聲,亦復歡然有喜。常言五六月中,北窗下臥,遇涼風暫至,自謂是羲皇上人」、「縱浪大化中,不喜亦不懼」等等,那時根本不懂什麼是「琴」、「書」和「羲皇上人」,但對天地宇宙、松風水月、雲捲雲舒卻特別有幻想。高三時讀到金庸小說就一發不可收拾,看得暈暈乎乎,差點耽誤了考大學。大學裡繼續著少年夢,讀文學、迷武俠;於是,大學畢業,就考了哲學系讀研,要弄明白人生真諦;於是,畢業工作後,每逢寒暑假,便往山中走,有時能在山上住十天半月;於是,就遇到了影響我一生的「古琴」。
  從1989年到90年代前期的幾年間,我每年寒暑假都會去皖南的齊雲山,有時一住二十多天。有一年大雪封山,就在山上過農家春節,與程光華一家一起吃年夜飯,外面大雪紛飛,室內圍爐夜話,除夕夜熱鬧非凡。齊雲山是道教名山,據說是道教二十八個洞天福地之一。因方圓幾十里內有天下聞名的黃山和九華山的緣故,來齊雲山的遊客就特別稀少。山腰和山頂上的太素宮、玉虛宮等道觀香火寥寥,大多仍是民國時的舊貌。全山人煙稀少,隱隱有一種仙家的清虛氣象。山家生活,與山氣雲影日夕相伴。清晨起來,俯視山腳下橫江江面上飄浮的白霧,真有一番離塵出世的仙家意趣。
  我們所住的農家,原先是一所頗具規模的道院,門楣上「東陽道院」的石匾仍在。道院大廳相當空曠,四圍皆是兩層樓廂房,大廳中央是石欄四方天井,既能採光,又蓄雨水,可作滅火之用。皖南民居大多有這樣的天井。我們住在大廳東側二樓上的小木屋裡,我的古琴緣,便是從這裡開始的。
  那是一個暑假,上山當日傍晚,我們在小木屋裡突然聽到一種沉靜曠遠的聲音遠遠傳來,不禁為這神祕的聲音所吸引。那是我生平第一次聽到真正的古琴聲音。以前或許從電臺廣播曾聽到琴曲,幾乎沒任何印象了。琴音遙遠傳來,有一種萬事離心、身心俱息的感覺,彷彿到了洪荒歲月、太古時代。琴音鬆沉低緩,斷斷續續、縹縹渺緲,若有似無,令人於沉靜之中進入忘我之境。那種神祕古遠的感受是前所未有的。

試閱文字

內文 : 琴道
  夫心者道也,琴者器也。本乎道則可以周於器,通乎心故可以應於琴。──〔宋〕朱長文《琴史》
  古琴為中華民族最古老的絲弦樂器,琴樂為最能體現中華文化精神的經典國樂。在世界音樂文化史上,如中國古琴歷史之悠久、學理之深廣、文獻之豐富、綿延之堅韌者,未有儕類。
  中華琴學,源遠流長,綿延三千餘年而不絕,而好之者、傳承者,不僅有古文化傳說中之聖王明君,歷代且多有英睿特出之士,有史實可考之文人逸士、方外道者,今所謂「文化菁英」者,其數也眾矣,堪稱世界音樂文化史上之一大奇蹟,亦七弦琴與一般樂器不同之根本特點。若僅以「音樂藝術」來看待古琴,此一文化現象似不可解。
  然深味中華琴學,即可明瞭,琴自創製起,即蘊有深刻的文化意象,具有遠超一般樂器的內涵,被稱為「道器」,乃君子所御,為文人修身理性之具。自孔子以下,歷代文人多以琴為生命之所寄。所謂「君子之座,必左琴右書」、「君子以琴書自娛」,七弦琴與負有傳承文化使命的「書」具有同等之地位,琴道化精神和操縵活動,向稱「琴道」而不作技藝觀。
  中華文化儒、釋、道三家思想皆融會琴中,其中儒家禮樂之道、道家修真之道影響尤巨,佛家禪宗「明心見性」之禪道於琴也有影響,琴禪相應,故又有「琴禪」、「枯木禪」之稱。琴道思想是中華琴學的精粹,乃儒釋道三家學術思想在琴學上的結晶。
  具有深厚文化內涵的琴道,於操縵之士的文化素養、道德境界及操縵之琴風、琴容乃至操縵環境的選擇、師友傳習之交往等均有要求,總為「琴品」。
  循琴道之宏旨、琴品之自律,中華琴風,崇尚沖和大雅而黜除炎鬧俗態,關注性靈之涵養與自足而非演藝與悅耳,琴人於琴上追求的是中正平和的泱泱大度與清微澹遠的深遠意境,迥異於箏聲琶音。
  故識者咸謂琴樂為中國音樂當之無愧的代表,實乃中華文化之博大恢宏、潔淨精微在音樂上的表徵,古琴亦因此得「國琴」之稱。
  近世以來,琴道衰而古音喪。一般大眾古琴與古箏不辨,以箏聲琶音代表民族音樂,琴音稀有難於聽聞已成為突出的事實。
  本為中華文化「琴棋書畫」四事之首的七弦古琴,在今天卻瞠乎書畫棋藝之後,這不僅是民族音樂的缺失,更是中華文化的不幸。究其所由,固然是民族音樂界有所偏弊,而其關鍵乃在琴學之不彰。
  徵諸歷史和文獻,自漢代七弦琴成熟後,琴道思想數千年來一直為中華琴學之主流,為歷代中國琴人所崇奉。間有異數俗化,也只是難以企及琴道之高而未嘗否定琴道之正也。明末清初,琴歌氾濫、雅琴俗化,而有虞山派出,重拈琴道宗旨,一時海內來歸、琴人盡趨而奉為琴宗,此可為一證。
  直至19世紀末,國門大開,西學東漸,中華文化遭「兩千年未有之鉅變」(章太炎語),至20世紀初「五四」新文化運動,疑古、反傳統之風盛行,遂一切傳統皆成為「問題」,琴也莫能外。
  復經一個世紀,社會經幾番之變,中華文化傳統之斷層更趨嚴重。時至今日全球化時代,科技當令,新潮浩蕩,琴人多有只知音樂藝術而不聞琴道之名者,或聞而不解其義、倍感神祕者,更有聞說「琴道」而大笑之者。成名琴家中也頗有不重琴之文化傳承,乃至公然否認琴道思想者,以其影響而誤導後學,此尤為可嘆者也。
  故老桐願於中華琴道略作申論,期有大德方家不吝指正,若能以招同志,「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

最佳賣點

最佳賣點 : 本書是作者三十餘年親習古琴、教學傳道的經驗結晶,深入淺出地介紹古琴的歷史淵源、音樂特性、製作工藝與文化內涵。從「琴為道器」的角度出發,融會儒道佛三家思想,釐清琴道與琴藝、樂器與修身的本質差異。全書條理清晰,文字清雅動人,讀者可以在本書中一窺七弦琴的清微澹遠,亦得見中國傳統文化的內在精神。

活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