禮樂未曾亡, 追蹤古典文學的足跡: 從竹簡殘頁到黃卷長篇, 於字裡行間中看見文化的新生與傳承
作者 | 張踐/ 主編 |
---|---|
出版社 | 崧燁文化事業有限公司 |
商品描述 | 禮樂未曾亡, 追蹤古典文學的足跡: 從竹簡殘頁到黃卷長篇, 於字裡行間中看見文化的新生與傳承:系統性梳理經史子集,探索千年智慧的思想源泉儒釋道三教合論,照見當代人心靈 |
作者 | 張踐/ 主編 |
---|---|
出版社 | 崧燁文化事業有限公司 |
商品描述 | 禮樂未曾亡, 追蹤古典文學的足跡: 從竹簡殘頁到黃卷長篇, 於字裡行間中看見文化的新生與傳承:系統性梳理經史子集,探索千年智慧的思想源泉儒釋道三教合論,照見當代人心靈 |
內容簡介 系統性梳理經史子集,探索千年智慧的思想源泉 儒釋道三教合論,照見當代人心靈的安頓之道 傳統國學入門經典,帶你讀懂中華文化的根與魂 ⚑ 重現國學全貌的力作 本書是一部系統梳理中華傳統文化精髓的專書,內容涵蓋哲學、文學、宗教、政治、醫學等領域,展現國學的博大精深。全書採取由淺入深的編排方式,從「何謂國學」談起,進而釐清國學的歷史演變與分類方法,再依次詳解儒釋道三大文化支柱的思想精華與當代意義。無論是學術研究者,還是初涉國學的讀者,皆可從本書中獲得豐富的知識與文化養分。 ⚑ 結構分明 本書基本依據傳統的「經、史、子、集」四部分類架構,介紹國學的核心內容。經部重在儒家經典,探討《易》、《書》、《詩》、《禮》、《春秋》等經書的起源、發展與義理傳承;史部說明歷代正史、編年、別史的價值與特色;子部涵括諸子百家的思想體系,尤其深入分析儒、道、佛三教在哲學、宗教與倫理上的互動與演進;集部則著重於古典文學的發展,從詩、詞、文到曲,呈現文人的情懷與思想世界。 ⚑ 儒釋道三教兼論 本書不僅講述經典知識,更致力於呈現國學背後的精神內涵。作者詳解儒家「仁愛」、「中庸」、「修齊治平」等思想,並指出其對現代公民道德與社會和諧的影響;對道家「清靜無為」、「順應自然」的論述,也有助於當代人調適壓力、追求內在平衡;佛教「慈悲」、「因果」的理念,則提供了倫理關懷與和平共處的文化資源。三教並論,使本書跳脫單一思想視角,展現出中華傳統文化的兼容並蓄與智慧深度。 ⚑ 兼顧歷史與當代意義 本書強調國學不僅是知識的保存,更是文化精神的延續。在介紹古代典籍與制度的同時,作者也嘗試探討國學在當代的實用性與現代轉化。如儒家「天下大同」理念對當今全球化社會的啟發,道家生活哲學對現代都市人的心靈療癒,以及佛教因果報應觀對道德實踐的補足,皆有具體分析。透過這種歷史與現代的對話,讀者能更清楚地理解國學的當代價值與應用可能。 ⚑ 適合各層讀者 本書行文嚴謹而通俗,條理清晰,學術性與可讀性兼具。作者選材講究,不僅引用大量典籍與經典文本,也引用現代學者的觀點,以深入淺出的語言帶領讀者探索中國文化的脈絡。無論是國學研究者、教育工作者、文化愛好者,還是對傳統文化有興趣的大眾讀者,皆可從本書中找到啟發與樂趣。 ⚑ 理解中華文化的入門經典 整體來說,本書是一部介紹中國傳統學術體系與文化思想的優秀讀物。它不僅具備學術價值,更能啟發當代人對文化認同與精神追求的深層思考。透過本書,讀者能更全面地理解國學的歷史發展與思想體系,進而從中汲取智慧,實踐於個人修養與社會生活中。這是一部真正讓國學「活起來」的作品。 本書特色:本書條理分明,融合歷史背景與學術分類,全面梳理國學的源流與發展。內容涵蓋經、史、子、集四部,深入淺出地介紹儒釋道三教精神,並分析其對現代社會的文化價值與啟發。書中以現代視角詮釋傳統經典,兼具理論深度與實用價值,適合國學初學者與進階讀者閱讀,是了解中華文化底蘊的優質入門書。
作者介紹 張踐,畢業於哲學系,長期從事中國宗教史與中國哲學研究。
產品目錄 緒言一 經部二 史部三 子部四 集部後記
書名 / | 禮樂未曾亡, 追蹤古典文學的足跡: 從竹簡殘頁到黃卷長篇, 於字裡行間中看見文化的新生與傳承 |
---|---|
作者 / | 張踐 主編 |
簡介 / | 禮樂未曾亡, 追蹤古典文學的足跡: 從竹簡殘頁到黃卷長篇, 於字裡行間中看見文化的新生與傳承:系統性梳理經史子集,探索千年智慧的思想源泉儒釋道三教合論,照見當代人心靈 |
出版社 / | 崧燁文化事業有限公司 |
ISBN13 / | 9786264166720 |
ISBN10 / | |
EAN / | 9786264166720 |
誠品26碼 / | 2682952389006 |
頁數 / | 340 |
裝訂 / | P:平裝 |
語言 / | 1:中文 繁體 |
尺寸 / | 23x17 cm |
級別 / | N:無 |
自序 : 緒言(節錄)
「國學」一詞古已有之,《周禮.春官》載:樂師「掌國學之政,以教國子小舞」。在夏、商、周三代,國學是國家主辦的中央學校,專門培養貴族子弟。漢代稱太學,舊稱國子學,隋改稱國子監,以後相沿使用,但也可以簡稱為國學。但是我們這裡所說的國學,則是近代以來相對於西學的一種用法,廣義上的指中國的傳統文化。「國學者何?一國所有之學也。」(鄧實:〈國學講習記〉,《國粹學報》第十九期,光緒三十二年6月20日出版)
鴉片戰爭以後,中華民族面臨重重危機,這種危機不僅僅是政治、經濟、軍事、外交上的,更主要是表現在文化上。於是一批思想深刻的民主革命先行者,便提出了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議題,使人民的精神有所寄託。章太炎在日本主辦「國學講習所」,之後又出版了《國故論衡》、《國學概論》;劉師培主辦了「國學保存會」;鄧實主辦了《國粹學報》。從此「國學」一詞便開始流行起來,成為西方學術傳入以前,中國各種傳統學術思想的總稱。同時,「國學」一詞也包含了傳統文化精粹、國家自立之本的深層價值含義。如章太炎在《民報》第七期〈國學講習會序〉中所說:「夫國學者,國家所以成立之源也。吾聞處競爭之世,徒恃國學固不足以立國矣,而未聞國學不興而國能自立者。」為了民族的振興,必須大力弘揚國學。
所謂的國學可以從空間和時間兩方面加以定義。從空間的角度來看,國學一定是中國之學,以便與各種外國之學加以區別。從時間上來看,一些外國之學傳入中國日久,早已被中國化了,也可以進入國學的範疇。如佛教在中國得以發揚光大,也可以算是中國的國學。但如果傳入時間不久,似不應列入國學的範圍,不然國學概念會普遍化,可以囊括當代所有學科。故我們將西元1840年以前在中國流行的學問統稱為「國學」。
內文 : 什麼是經學
「經」字,甲骨文中未見,金文寫作「巠」,本意是指紡織物的縱線,後引申為「經營」。由於縱線在紡織過程中的主導、綱領作用,又引申為恆常不變的法則、原則、義理。大約在戰國時期,把內容具有根本性核心意義的書籍稱為「經」,例如《荀子.勸學篇》中有「學惡乎始?惡乎終?曰:其數則始於誦經」。《莊子.天道篇》有孔子「繙十二經」。此後在某一些專業方面有開山作用的書籍也被稱為「經」,例如《茶經》、《山海經》、《黃帝內經》等。
最先稱為經的書籍是被儒家視為立論基礎的六部書:《詩》、《書》、《禮》、《樂》、《易》、《春秋》。其起始時間,有的說在戰國時期,例如前引《荀子》和《莊子》。皮錫瑞認為,孔子以前已有經說,但無經名,經名始自孔子,他引《莊子.天運篇》「孔子謂老聃曰:丘治《詩》、《書》、《禮》、《樂》、《易》、《春秋》六經」,說孔子「刪定六經之時,以其道可常行,正名為經」。但是,以「經」名稱六部書是出自孔子之口,還是後人的轉述,實難確定。直到班固的《漢書》,《詩》、《書》、《禮》、《樂》、《易》、《春秋》還被稱為「六藝」,也有的地方稱作「六經」,起碼是經、藝並稱。「六藝」升格為「六經」,是漢武帝以後的事。以前,即使有經之名,恐怕也無經之實,即在學術上和實務上都未占主導地位。
漢初時統治者治國不用儒術,及至漢武帝時,天下大定,漢朝進入和平發展時期,才逐漸意識到儒術有守成作用,開始重視儒術。漢武帝建元五年(西元前136年)立「五經(《詩》、《書》、《禮》、《易》、《春秋》)博士」,並為博士設弟子數人。從此,「五經」置為官學。治「五經」有成者,可獲高官重祿。凡官方檔案或皇帝大臣論及國家大事,必引五經之言作為根據。儒家典籍作為經的地位,得到國家的認可、支持與保護。由此,經學就成了專治儒家經典的學問,以此為業者被稱為經學家。
被尊立為經的書籍有十三部。秦以前的「六藝」,《樂》到漢時已亡佚,餘下的《詩》、《書》、《禮》、《易》、《春秋》被定為「五經」;東漢時增《論語》、《孝經》為經,稱「七經」;唐朝時將《禮》分為《周禮》、《儀禮》、《禮記》,《春秋》分為《左傳》、《公羊傳》、《穀梁傳》,分別設科,加上《易》、《詩》、《書》,稱為九經;後又增《論語》、《孝經》、《爾雅》,稱「十二經」;到宋代,《孟子》也被升格為經,計「十三經」。
經書的地位一經確定,就是神聖的,他人他說不得僭越,不可妄稱經名。後人能做的,只是解釋經文,傳授經說,實踐經義。他們治經的成果只能稱為「傳」、「注」或「疏」,經學的內容,實際上就是關於「十三經」的「傳」、「注」、「疏」。
經學的功夫主要集中在三個方面:一是關於經書中文字、名物的訓詁;二是關於經書義理的闡釋;三是關於經書、經說的真偽,關於傳、疏之虛實的辨正。一、三兩項工作往往被視為繁瑣,但在文字學、考古學、歷史學上的學術價值不可低估。至於第二項工作,多是時人借經文以表達自己關於社會、道德、政治的見解,孰對孰錯,實難公斷。不過,經學家們演繹經說的過程,實際上也就形成了中國哲學,尤其是儒家哲學的演變過程。沒有對經說義理的闡釋,也就沒有儒家哲學。
經學的根本任務是繼承「道統」,護衛真經,於是,辨正經書、經文的真偽和釋義虛實就構成了它的基本問題。漢初立五經,只是今文經,西漢末又出古文經,孰真孰偽,一直爭論不休。至於義理闡釋的虛實,就更難認定,一直到清末也沒有解決。簡單的解決辦法就是確定師承授受關係,所以,經學特別注重家法和專門,否則即為離經叛道。由此也就規定了經學的根本特點──守舊而不能創新。皮錫瑞說:「蓋凡學者皆貴求新,唯經學必專守舊。經作於大聖,傳自古賢。先儒口授其文,後學心知其義,制度有一定而不可私造,義理衷一是而非能臆說。世世遞嬗,師師相承,謹守訓辭,毋得改易。」這一位經學家的概括,算是準確的。經學有數家,實際上每一家都在遵守這個法則。
經學分為幾派。分派的方法,史家各有其說。《四庫全書.總目提要》分為今文派和古文派;劉師培按歷史時代分為兩漢派、三國隋唐派、宋元明派、清派;周予同先生說有三派,即西漢今文派、東漢古文派、宋學派。經學分派的方法本不可強求一律,因研究者的目的不同,觀察角度不同,學術思想有別,實際上會有多種分派方法。
如何描述經學的歷史過程,也有不同說法。《四庫全書.總目提要》說經學有六變:兩漢、魏晉到宋初、宋慶曆(西元1041-1048年)至南宋、宋末至元、明末王學、清朝漢學,並分別以一字斷之,為「拘」、「雜」、「悍」、「黨」、「肆」、「瑣」。皮錫瑞則將經學劃為開闢、流傳、昌明、極盛、中衰、分立、統一、變古、積衰、復盛十個階段。兩者都有很強烈的價值評價的意味。經的本意和立經的主旨是要立定一個萬古不變的根本大法。它一貴經義純正,二貴實行。皮氏以此為標準,劃分經學的盛與衰。經學作為歷史上存在的事物,自有其產生、發展、終結的過程。這個過程不是盛、衰二字所能了斷的。通觀各代、各家經說,從思想上來看,都是在演繹經的內容,每一家就形成了這一派演繹上的分支。要求經義絕對純正,這是不可能的,或因為史學、考古學、文字學的新素材,或因為政治立場的對立,或因為各家為利祿而爭雄,經說的差異在所難免,並且這有差異的各說本來就是經義中隱含的或能容納的。一旦這些隱含和能容納的思想都釋放盡了,經學也就終結了。一旦它不能作為匡正世人行為的根本大法,它的命運也就終結了。湯志鈞先生認為,五四時期就是經學的終結時期。不過,這個終結似乎缺少一種哲學認識論上的反思,而多是從政治、道德上做責難。以後,雖經學之名逐漸勢弱,但其基本的思想方法仍很頑固。近世有經學「轉換」、「重構」、「再造」等說法,更有以現代科學附會經書者。但不論在理論上還是實務上,這些說法都難有更大作為。
最佳賣點 : 本書特色:本書條理分明,融合歷史背景與學術分類,全面梳理國學的源流與發展。內容涵蓋經、史、子、集四部,深入淺出地介紹儒釋道三教精神,並分析其對現代社會的文化價值與啟發。書中以現代視角詮釋傳統經典,兼具理論深度與實用價值,適合國學初學者與進階讀者閱讀,是了解中華文化底蘊的優質入門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