盛世的餘燼, 墜落的大唐帝國: 從貞觀之治到甘露之變, 從開元盛世到黃巢之亂 盛世如何一步步變調, 忠誠如何悄然失效? | 誠品線上

盛世的餘燼, 墜落的大唐帝國: 從貞觀之治到甘露之變, 從開元盛世到黃巢之亂 盛世如何一步步變調, 忠誠如何悄然失效?

作者 鼎之
出版社 崧燁文化事業有限公司
商品描述 盛世的餘燼, 墜落的大唐帝國: 從貞觀之治到甘露之變, 從開元盛世到黃巢之亂 盛世如何一步步變調, 忠誠如何悄然失效?:當「忠誠」淪為表演,當「太平」只剩表象帝國的傾覆,

內容簡介

內容簡介 當「忠誠」淪為表演,當「太平」只剩表象帝國的傾覆,是偶然還是必然?盛世之下,暗潮洶湧;權力場上,各懷鬼胎長安的宮廷燈火通明,大唐的未來暗無天日【唐代盛衰,從人物切入】本書以唐代中後期的歷史人物為題,描繪大唐由鼎盛走向衰敗的歷程。不同於單一視角的帝王敘事,作者選擇從皇帝、宰相、宦官等多重角色切入,以人物命運映照政局更迭與制度變遷。每章聚焦一位重要歷史人物,勾勒他們在權力運作中的選擇,逐步拼湊出唐朝興衰的全貌。全書時間跨度從貞觀之治延伸至帝國解體,讓讀者得以在人物敘述中感受時代節奏與政治氣候。【政治與人性的交錯書寫】書中人物不只是歷史事件的參與者,更是複雜人性的承載者。無論是睿智果決的李世民、進退維谷的唐玄宗,還是深謀遠慮又終至覆亡的權臣李林甫、楊國忠,他們的選擇與作為不僅塑造了自身命運,也深刻影響了整個國家的走向。透過這些人物的描寫,作者揭示權力場中既有制度性的困局,個人性格也在其中發揮很大作用。【制度失衡與帝國命運】本書不僅僅是人物列傳式的編年,而是藉由人物生命歷程,點出宦官專權、君臣失序、監察體制崩壞等一連串制度性問題。作者從政局結構與權力配置的角度切入,展現唐代政治逐步失衡的脈絡。隨著君主權威衰退、宦官干政成常態,帝國逐步失去自我調整的能力,最終滑向不可逆的崩潰。【歷史題材的細膩書寫】本書不以戲劇化手法取勝,也不追求情節刺激,而是透過冷靜細膩的書寫,重現一個大帝國的變化與裂解。作者擅長運用簡練文字勾勒情境,讓讀者在無需過多背景知識的情況下,也能理解歷史的導向與背後機制。這樣的書寫方式,適合對中國歷史懷有興趣、希望深入了解政治與制度演變的讀者閱讀。本書特色:本書細緻刻劃唐代由盛轉衰過程中的帝王、權臣與宦官群像。作者以通俗流暢的筆法,描摹權力運作下的抉擇、人性與腐敗。每章透過具體人物切入,不僅揭示歷史事件的真相與後果,更帶出時代氛圍與制度弊端,讓讀者在故事中感受政治興衰的必然。本書兼具歷史厚度與文學情懷,是一部具有思想深度與可讀性的歷史題材作品。

作者介紹

作者介紹 鼎之,媒體從業人員、企劃、歷史研究者。善於化繁為簡,卸下歷史假面,從歷史看現在,由現在反思歷史。現為傳媒公司創始人,著作有《孫權有毒》、《左宗棠傳》等。

產品目錄

產品目錄 第一章 唐太宗—從貞觀之治到反腐權謀第二章 蘇良嗣—剛直官風與家門不幸第三章 武則天—從才人到皇帝的崛起第四章 武三思—亂世權臣的野心與下場第五章 唐玄宗—造就盛世與崩壞的帝王第六章 李林甫—笑裡藏刀的權臣之路第七章 楊國忠—災禍之中的權力遊戲第八章 李輔國—宦官當權的極致象徵第九章 元載—權力與貪欲的沉浮之路第十章 魚朝恩—庸才小人登上高位第十一章 唐憲宗—曇花一現的中興之治第十二章 唐文宗—腥風血雨中的甘露之變第十三章 唐武宗—迴光返照的短暫輝煌第十四章 唐懿宗—荒唐帝王與頹敗政局第十五章 田令孜—不為天下所容的末代權宦第十六章 唐昭宗—再無法復興的帝國夢

商品規格

書名 / 盛世的餘燼, 墜落的大唐帝國: 從貞觀之治到甘露之變, 從開元盛世到黃巢之亂 盛世如何一步步變調, 忠誠如何悄然失效?
作者 / 鼎之
簡介 / 盛世的餘燼, 墜落的大唐帝國: 從貞觀之治到甘露之變, 從開元盛世到黃巢之亂 盛世如何一步步變調, 忠誠如何悄然失效?:當「忠誠」淪為表演,當「太平」只剩表象帝國的傾覆,
出版社 / 崧燁文化事業有限公司
ISBN13 / 9786264281966
ISBN10 /
EAN / 9786264281966
誠品26碼 / 2682952379007
頁數 / 306
裝訂 / P:平裝
語言 / 1:中文 繁體
尺寸 / 21x14.8 cm
級別 / N:無

試閱文字

自序 : 無

試閱文字

內文 : 第一章 唐太宗──從貞觀之治到反腐權謀

第一節 誓洗前朝積弊
  提及唐太宗李世民,人們往往會聯想到「貞觀之治」的盛世圖景。
  所謂「貞觀」,是唐太宗在位期間的年號,而「貞觀之治」則象徵著這一時期的輝煌成就,四字概括便是「國泰民安」。對於一位統治者而言,這無疑是至高的評價和榮耀。
  這份榮譽的背後,離不開唐太宗對「前朝積弊」的深刻反思。隋朝的覆滅,正是因其腐敗橫生、弊政叢生。李世民清楚地意識到,若不從根源上整治這些頑疾,唐朝的命運很可能重蹈隋朝的覆轍。
  「以銅為鑑,可以正衣冠;以人為鑑,可以明得失;以史為鑑,可以知興替。」這是唐太宗在與魏徵的對話中所闡述的千古名言。
  這裡的「銅」指代古代的銅鏡,用來比喻自我反省的工具。透過鏡子,人們可以整理衣冠;而透過他人,則可審視得失。許多人之所以誤入歧途,正是因為缺乏「自知之明」,無法從他人身上汲取經驗和教訓。正如孔子所言:「見賢思齊焉,見不賢而內自省也。」這便是唐太宗的治國哲學:時時警醒自我,防範未然。
  唐太宗特別重視「以史為鑑」,這不僅僅是口頭上的警示,而是他深刻的自我鞭策。他時常提醒自己:「李世民啊李世民,你若不想讓唐朝重蹈隋朝的覆轍,便需銘記隋朝的教訓,徹底根除積弊,杜絕腐敗的滋生。」
  李世民的這份洞察,源自對隋朝滅亡過程的深刻剖析。隋朝的終結,尤其是隋煬帝時期的種種敗政,令唐太宗刻骨銘心。當時,剛剛結束西晉以來長達近三百年的分裂局面,重新實現大一統,原本應當是「與民休息」的大好時機。但隋煬帝卻志大才疏,十四年間發動多場對外戰爭,如征討林邑、平定契丹、收復琉球、攻打吐谷渾、遠征高句麗等。這些戰事不僅消耗了大量的國力和民力,也使邊疆隱患重重。此外,隋煬帝醉心奢華,大興土木,開鑿大運河、修建行宮,徵發百萬民夫服勞役,百姓苦不堪言,民怨沸騰。
  所謂「上梁不正下梁歪」,在皇帝本身率先沉迷奢靡享樂的情況下,地方官員也競相仿效,形成了上下勾結的貪腐網。官僚系統內部,賄賂橫行,貪汙成風,國家的根基搖搖欲墜。百姓在無休止的剝削與徭役中苦苦掙扎,民變頻發,李密、竇建德、王世充等地方勢力先後舉兵,掀起一場席捲全國的農民起義大潮。一時間「義旗濟河,關中響應,轅門輻湊,赴者如歸。五陵豪傑,三輔冠蓋,公卿將相之緒餘,俠少良家之子弟,從吾投刺,咸畏後時,扼腕連鑣,爭求立效(出自李淵創作的詔書〈授三秦豪傑等官教〉)。」李淵也在這一波反隋潮流中順勢而起,最終滅隋建唐。
  這一年是西元618年,李淵登基稱帝,成為大唐開國之君。八年後,李世民透過玄武門之變,成功奪權,李淵禪讓帝位,李世民改元「貞觀」,大唐的輝煌篇章由此展開。
  唐太宗上臺後即致力於「勵精圖治、與民休息」,他不僅著眼於經濟的恢復,更將目光鎖定在政治清廉的營造上。
  為了廣納賢言,唐太宗採取了前所未有的開放態度,鼓勵群臣直言進諫。
  「你們不要因為怕我不高興就不敢進諫!只要是有益於國家的言論,儘管提出來,我絕不會怪罪。」 唐太宗在朝堂上多次強調這一點,甚至不惜主動懇求大臣們向他建言獻策。
  但「伴君如伴虎」,多數官員不敢輕易冒犯皇帝。唐太宗對此感到十分苦惱,便想到了魏徵。魏徵曾是李建成的部下,因建議太子削弱李世民的權力,甚至提議除掉李世民,曾引起李世民的極大不滿。
  在與魏徵的對話中,李世民憤怒地質問道:「魏徵!你為何要離間我們兄弟的感情?你究竟安的什麼心?」
  魏徵毫不退縮,直言不諱道:「如果太子早聽我的話,也不至於落得今天的下場!」
  聽罷,滿朝文武都為魏徵捏了一把冷汗,認為他必將大禍臨頭。但出人意料的是,李世民非但沒有殺他,反而對其加以重用,任命其為太子詹事府主簿,負責處理東宮的文書事務。
  唐太宗在用人上的氣度與膽識,實在令人驚嘆。即便是一個曾離間他與兄弟感情,甚至密謀對他不利的人,他依然能放下成見,予以重用。這一舉動不僅展現了唐太宗的胸襟和決斷力,也讓滿朝文武吃下了一顆定心丸:連這樣的人皇上都能用,我們還有什麼可擔心的呢?

最佳賣點

最佳賣點 : 本書細緻刻劃唐代由盛轉衰過程中的帝王、權臣與宦官群像。作者以通俗流暢的筆法,描摹權力運作下的抉擇、人性與腐敗。每章透過具體人物切入,不僅揭示歷史事件的真相與後果,更帶出時代氛圍與制度弊端,讓讀者在故事中感受政治興衰的必然。本書兼具歷史厚度與文學情懷,是一部具有思想深度與可讀性的歷史題材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