決戰邊緣: 一場臺海戰爭的全景模擬
作者 | 高允傑 |
---|---|
出版社 | 崧燁文化事業有限公司 |
商品描述 | 決戰邊緣: 一場臺海戰爭的全景模擬:戰爭不再只是軍人的事,而是全體國民的備戰課題;面對步步進逼的真實威脅,臺灣準備好了嗎?▎戰爭從未遠去,它只是換了說法 當我們 |
作者 | 高允傑 |
---|---|
出版社 | 崧燁文化事業有限公司 |
商品描述 | 決戰邊緣: 一場臺海戰爭的全景模擬:戰爭不再只是軍人的事,而是全體國民的備戰課題;面對步步進逼的真實威脅,臺灣準備好了嗎?▎戰爭從未遠去,它只是換了說法 當我們 |
內容簡介 戰爭不再只是軍人的事,而是全體國民的備戰課題; 面對步步進逼的真實威脅,臺灣準備好了嗎? ▎戰爭從未遠去,它只是換了說法 當我們以為和平已成常態,戰爭卻在每一場軍演、每一段談話中悄悄逼近。本書不預言未來,但用最堅實的戰略分析與歷史借鏡,拆解臺海可能爆發衝突的多重場景。從決策者的舉棋不定、軍備競賽的螺旋升溫,到輿論與資本的交織拉扯,我們將理解「和平」如何在戰術與利益中逐步流失。 ▎看不見的第一擊,其實早已展開 現代戰爭不再只是飛彈與槍火,而是從晶片封鎖、認知操弄、社群滲透到經濟壓迫的全方位施壓。本書以實戰案例與推演視角剖析資訊戰、經濟戰與認知戰如何成為「首波攻擊」的替代方案,並揭示臺灣如何早已身處戰爭邊緣卻不自知。 ▎島鏈之間,盟友未必可靠 臺灣的地緣價值不言而喻,但在區域聯盟與國際秩序的糾葛中,它究竟是被拱上的棋子,還是自己能走出一步的玩家?本書探討美日澳韓等關鍵國家的應對邏輯與可能姿態,讓讀者重新評估「盟友」這個詞在戰爭邏輯中究竟意味著什麼。 ▎不只是打與不打,更是代價與後果 勝利不等於代價合理,失敗也不等於一無所有。本書不斷追問:即使成功守住了主權,如果經濟瓦解、社會崩潰、文化認同分裂,這樣的勝利還值得嗎?透過對中國與臺灣「慘勝模擬」的詳細拆解,讀者將看見戰爭後真正難以修復的,不是建築,而是社會的裂縫與信任的崩塌。 ▎最後的選項,還剩多少和平空間? 作者以世界歷史上最具代表性的調停模式與協議案例,重新思考臺海問題是否還存在不流血的解法。那些看似遙不可及的雙邊治理、國際監管與地區妥協,是否真的是空談?還是最後一道免於地獄的門? 〔本書特色〕 當戰爭成為政治的延續,臺灣正處於風暴的交會點。本書以縝密推演與歷史對照,剖析從戰略決策、軍力部署、經濟風險到資訊戰的全方位衝突路徑,並深入描繪臺海可能爆發衝突的情境模擬與後果代價。這不僅是一本關於戰爭的書,更是面對未來不確定性時,每個人都該具備的戰略思維。
作者介紹 高允傑,國防戰略研究者、軍事評論員,長年關注臺海安全議題與地緣政治演變,具備豐富的第一線觀察經驗與政策分析能力。擅長以實證資料與歷史脈絡交叉比對,揭示戰爭決策背後的權力運作與國家治理邏輯。
產品目錄 序言第一章 戰爭即政治的延續:臺海危機的戰略誕生第二章 意圖與信號:決策者的預備動作第三章 從邊境到前線:第一島鏈的戰略再定位第四章 臨界點出現:模糊破局與戰爭催化劑第五章 兩岸的動員體系與軍力前置部署第六章 經濟就是戰爭:資本鏈、半導體與能源風險第七章 資訊戰的先鋒:認知與演算法之戰第八章 社會系統的戰時壓力測試第九章 戰爭開打:首波攻擊與登陸策略模擬第十章 制空與制海的消耗戰第十一章 城市成為戰場:臺灣本島作戰場景推演第十二章 國際介入與區域聯盟的戰略遲疑第十三章 中國慘勝模擬:贏得戰爭、輸掉國家第十四章 臺灣慘勝模擬:守住主權,失去繁榮第十五章 國際調停與和平協議的最後模擬後記 勝敗之外,我們真正失去與必須守護的是什麼?
書名 / | 決戰邊緣: 一場臺海戰爭的全景模擬 |
---|---|
作者 / | 高允傑 |
簡介 / | 決戰邊緣: 一場臺海戰爭的全景模擬:戰爭不再只是軍人的事,而是全體國民的備戰課題;面對步步進逼的真實威脅,臺灣準備好了嗎?▎戰爭從未遠去,它只是換了說法 當我們 |
出版社 / | 崧燁文化事業有限公司 |
ISBN13 / | 9786264166614 |
ISBN10 / | |
EAN / | 9786264166614 |
誠品26碼 / | 2682945653008 |
頁數 / | 286 |
裝訂 / | P:平裝 |
語言 / | 1:中文 繁體 |
尺寸 / | 21x14.8 cm |
級別 / | N:無 |
自序 : 序言
在歷史的長河中,戰爭從未遠離我們的世界。即使和平的表象時而堅固如磐石,底層的裂縫卻早已悄然蔓延,潛藏著衝突的陰影。本書正是在這樣的認知基礎上誕生。本書的核心假設很簡單,卻也令人不安:臺海衝突並非一場虛構劇碼,而是可能於明日凌晨發生的現實劇情。而我們所能做的,便是透過理性、全面且結構化的推演與模擬,洞悉這場「決戰」如何可能被引發、如何展開,乃至於如何收場。
本書並非戰爭愛好者的技術指南,也不為恐懼煽風點火。相反地,我們試圖構建的是一套戰略現實主義的分析框架,從地緣政治、軍事科技、社會心理、經濟結構乃至於文化敘事,逐章逐節拆解這場戰爭的可能樣貌。在每一節分析背後,皆有實際案例與歷史經驗支持,並結合最新的科技與區域安全趨勢,模擬出臺海戰爭的多重場景。
「決戰從來不是選擇,而是被推入的選項。」這句話是本書的警語,也是整體寫作的倫理起點。大多數國家並非主動尋戰,而是在長期誤解、錯誤信號與情勢失控中逐步滑向衝突邊緣。從1962年古巴飛彈危機的溝通迷宮,到2022年俄烏戰爭的邊界模糊,再到克里米亞與南海的灰色衝突樣態,歷史一次次證明,戰爭往往始於政治判斷的破裂,終於社會系統的崩潰。
因此,這本書的十五章節將依照戰爭進程進行全景模擬,從決策邏輯、信號錯置、軍事部署到資訊操作,從經濟制裁到社會崩潰,從城市戰到國際調停,逐步攤開每一個可能導致衝突升級或戰後失衡的關鍵節點。我們將不僅聚焦軍事層面,更重視戰爭如何改寫政治制度、如何摧毀經濟連結、如何重塑社會認同。
本書架構可視為三個層次的疊加與推演:首先是「戰前決策與戰略誤判的引爆點」,涵蓋第一至第四章,分析各方決策者的戰略心理與危機溝通破裂。其次為「戰時態勢的軍事與社會展開」,第五至第十一章將模擬戰爭的實際攻防場景與社會壓力鍊條;最後,第十二至第十五章則進入「戰後模擬與國際結構再編」的系統性探討,包含中國與臺灣的勝敗後果,以及全球治理對衝突的回應設計。
值得強調的是,本書在所有案例分析部分均以真實戰爭資料為根基,並轉譯為與臺海脈絡相符的應用模擬。從二戰諾曼第登陸到南海軍事化、從北愛爾蘭和平進程到以色列社會裂痕,這些不只是歷史,更是預演未來的工具。我們希望藉此提醒讀者:臺海戰爭不是一場冷冰冰的軍事對弈,而是將深刻撼動每一位臺灣人民生活、心靈與未來選擇的災難性轉折。
這本書的完成有賴許多戰略、軍事、社會學者的共同參與與辯證,並融合多領域的風險模擬方法。我們亦特別在撰寫過程中參考最新的人工智慧風險預測模型、政策模擬工具與跨國危機演習框架,力求讓本書不僅為學術參考,更成為政策對話、公共討論與社會教育的起點。
誠摯地希望,這本書不會因現實的爆發而成為「歷史證言」,而是能在和平仍可選擇之時,為我們共同的未來提供更多思考路徑與預防行動。
內文 : 第三章 從邊境到前線:第一島鏈的戰略再定位
第三節 臺灣的地緣命運:航道、科技與戰略縱深
戰略地圖上的樞紐:臺灣的天然位置困境
臺灣位於西太平洋的中心點,地處第一島鏈正中,北控東海與琉球、南鎖巴士與南海航口,是連接東北亞與東南亞、太平洋與亞洲大陸的「海上十字路口」。這個地理位置,使得臺灣不僅是島鏈的節點,更是整個印太戰略網的核心。
從戰略地圖上看,任何進出東亞海域的重要航道,都無法避開臺灣東西兩側的海峽與空域——包括中國要進入太平洋、美國要介入臺海、日本要連接南海、東協國家要對接東北亞,都要通過臺灣周邊。這樣的「地理中心性」使臺灣成為被動性的戰略焦點。
但這種「必經之地」的優勢,也意味著一旦發生衝突,臺灣幾乎無處可退。它不像烏克蘭可以向西歐撤退、如以色列有沙漠縱深可緩衝。臺灣的縱深小、人口密集、戰略節點高度集中,使它在戰時極易成為首波打擊的目標與集中焦點。
因此,地理給了臺灣高度戰略價值,也同時帶來高密度風險:一旦周邊地區進入軍事對抗,臺灣將最早捲入,且最難全身而退。
全球航運的命脈:巴士海峽與太平洋出口
在全球貿易網絡中,臺灣所處的巴士海峽與臺灣海峽是東亞與世界連接的重要關節。根據國際海事組織(IMO)統計,每年經過巴士海峽的貨輪超過15萬艘,其中包括來自中東的原油與液化天然氣、前往日本與韓國的汽車原料、以及全球最大的電子產品運輸路線。
臺灣若遭遇戰爭或封鎖,這些通道即刻中斷,將引發以下三個層級的後果:
.區域經濟動盪:日本、南韓將面臨能源斷鏈,製造業中斷;
.全球通膨上升:石油、天然氣與消費性電子產品價格飆升;
.金融市場不穩:東亞地區股市與海運保險成本劇升,進而傳導至歐美。
馬漢強調「海權在於控制航道而非占領土地」,臺灣的巴士海峽與東側深水海域,正是現代戰略航道的縮影。控制臺灣即等於掌控東亞貿易咽喉,這也是為何美國海軍頻繁在此巡弋,中國軍方則試圖透過實彈演訓與包圍行動「試水溫」。
半導體地緣學:科技霸權的戰場核心
除了地理與航運之外,臺灣還掌握了另一種戰略資源:晶片製造能力。臺灣生產全球超過65%的晶片、90%的先進製程晶片,而這些晶片被廣泛應用於智慧手機、伺服器、導彈系統、飛機、戰車、人工智慧與量子運算。
台積電(TSMC)被喻為「全球最重要的公司」,其先進製程能力遠超英特爾與三星。在現代戰爭中,掌控資訊流與運算能力即是掌控勝敗的關鍵,而晶片正是所有這些系統的核心能源。
這種情況造成臺灣出現一種稱為「矽盾」(Silicon Shield)的戰略幻覺:國際會為了保住晶片供應鏈而保護臺灣。但現實更可能是:
.中國會以奪取台積電為戰略目標,而非單純占領政權;
.美國有可能在極端情況下實施晶片技術封鎖甚至摧毀設施,以避免其落入敵手;
.戰火若蔓延至中部科技園區、南科與新竹,全球供應鏈將立刻崩盤。
因此,臺灣的科技優勢是一種「高價值但極脆弱」的戰略資產。若無強固的外部合作體系與戰時保護設計,這項資產不會轉化為國防優勢,反而會成為敵人第一優先目標。
戰略縱深的限制:從海空防禦到基礎設施布局
臺灣島狹人稠,無天然沙漠、山區難以快速移動,交通幹道集中於西部平原,能源、通訊、政治、軍事中樞也多位於少數城市。這樣的空間布局,在現代戰爭中是極度脆弱的:
.一旦發動斬首行動,首都政治中樞難以轉移;
.中部與南部發電站、科技園區與高鐵樞紐若遭打擊,全島將出現停擺效應;
.空軍基地與戰備跑道多數靠近海岸線,無法支撐長期轉進或疏散行動。
現代戰爭講求快速癱瘓敵方神經中樞,臺灣的這種「節點型集中結構」將讓敵方能在短時間內癱瘓全島資訊與命令鏈。除非平時即布建備援指揮體系、分散能源供應、加強地下通訊與臨戰部署,否則在首波攻擊後,防衛效能將大幅衰退。
戰略縱深不只是地理問題,更是「國家結構的可轉移性」設計問題。而臺灣目前面對的,是一場必須在有限空間內完成最大戰術延展的挑戰。
結語:地理不是命運,但必須成為準備的起點
臺灣位居地理核心、掌控全球航道、握有半導體權力,這些讓它成為全球矚目的焦點,也讓它無法自外於大國對抗。然而,這些「資產」,若無配套的戰略設計與國安制度,只會成為脆弱的光環。
馬漢說:「控制海權者控制未來」。但對臺灣而言,控制自己命運的前提,是不被地理吞噬,不被優勢轉為目標。這需要的不只是國防預算與軍購數字,更是對空間、供應、節點與制度的重新設計與重構。
未來戰爭不只在臺灣發生,更會以「因臺灣而起」的形式出現。我們不能改變地理,但我們能改變面對地理的姿態。
最佳賣點 : 當戰爭成為政治的延續,臺灣正處於風暴的交會點。本書以縝密推演與歷史對照,剖析從戰略決策、軍力部署、經濟風險到資訊戰的全方位衝突路徑,並深入描繪臺海可能爆發衝突的情境模擬與後果代價。這不僅是一本關於戰爭的書,更是面對未來不確定性時,每個人都該具備的戰略思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