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格爾的歷史與絕對精神: 從藝術到宗教的現代辯證 | 誠品線上

黑格爾的歷史與絕對精神: 從藝術到宗教的現代辯證

作者 杜秉佑/ 編譯
出版社 崧燁文化事業有限公司
商品描述 黑格爾的歷史與絕對精神: 從藝術到宗教的現代辯證:科技改變生活,但理念還能改變社會嗎?當藝術淪為商品,我們還能談美與真嗎?黑格爾不是過時哲學,他在訴說每一個當下穿

內容簡介

內容簡介 科技改變生活,但理念還能改變社會嗎?當藝術淪為商品,我們還能談美與真嗎?黑格爾不是過時哲學,他在訴說每一個當下穿越藝術與宗教的裂縫在辯證中重建理念與公共倫理的可能【理念的召喚:黑格爾思想的當代表現】本書從當代世界的精神斷裂與價值失落問題出發,重新審視黑格爾「絕對精神」的哲學構想。作者指出,在全球化、技術化與倫理危機的交織下,我們急需一套能統整歷史、文化與制度的思考架構。黑格爾的系統哲學雖曾被視為晦澀與過時,但其理念的整體性與辯證深度,正提供了回應當代困局的關鍵視角。本書即是以這樣的信念為出發點,試圖將黑格爾哲學重新拉回公共思考的現場。【三位一體的精神歷程:藝術、宗教與哲學】本書核心結構依循黑格爾對絕對精神的三重實現形態──藝術、宗教與哲學,分別對應理念的感性展現、象徵顯現與概念自覺。在這三者的展開中,作者不僅系統整理黑格爾的理論框架,更將其應用於現代情境,探討藝術如何回應倫理與市場的拉扯、宗教如何從封閉轉向公共倫理的實踐,以及哲學如何面對當代制度與教育的挑戰,重拾理念的整合力量。【歷史辯證與社會實踐:理念的具體化挑戰】從第四章起,本書由理論轉向實踐,透過對現代藝術、宗教儀式、教育制度與轉型正義等議題的分析,展示理念如何在歷史與社會中尋求實現。作者強調,理念並非抽象存在,而需透過制度與文化的形式轉化為行動。本書在此呈現黑格爾式辯證法的現代運用,不僅是學術詮釋,更是一場關於社會重構與倫理實踐的哲學行動。【理念未竟,歷史不止:哲學作為行動起點】在終章中,作者總結全書觀點,指出黑格爾哲學並非封閉的理論體系,而是一項尚未完成的倫理任務。本書主張:唯有在歷史性、精神性與制度性的交會處,理念才得以真正實現。因此,哲學不只是批判的技術,更應成為改變世界的起點。《歷史與絕對精神》不僅為黑格爾思想提供新詮釋,也邀請讀者參與這場思想與行動交織的未竟工程。本書特色:本書深刻探討黑格爾「絕對精神」的哲學命題,從藝術、宗教至哲學三重維度,重新審視當代社會中的自由、自我與倫理失落問題。透過黑格爾體系的重構與在地實踐的結合,作者不僅剖析理念如何在歷史中展開,也回應科技、教育與文化斷裂下的現代困境。這是一本跨越理論與實踐的思想之書,帶領讀者重拾理念與自由的可能性。

作者介紹

作者介紹 杜秉佑,長期從事黑格爾哲學的閱讀與寫作,關注其體系中關於理念、邏輯與精神發展的理論脈絡,並嘗試在當代表述中重構其系統哲學的思考深度。著有多部相關論述,書寫立基於文本解讀與思辨分析,強調哲學作為結構性理解與歷史反思的方式,探討理念如何在自然與制度層面實現其內在邏輯。

產品目錄

產品目錄 序言第一章 藝術作為精神的歷史表現第二章 象徵藝術與宗教想像的生成第三章 古典藝術的理念統一第四章 浪漫藝術與主體性的爆發第五章 宗教的理念結構與歷史發展第六章 藝術與宗教在現代的緊張關係第七章 教育與美感的辯證歷程第八章 藝術市場與當代價值理論第九章 宗教復興與倫理辯證的邊界第十章 絕對精神的實現與未竟之路後記

商品規格

書名 / 黑格爾的歷史與絕對精神: 從藝術到宗教的現代辯證
作者 / 杜秉佑 編譯
簡介 / 黑格爾的歷史與絕對精神: 從藝術到宗教的現代辯證:科技改變生活,但理念還能改變社會嗎?當藝術淪為商品,我們還能談美與真嗎?黑格爾不是過時哲學,他在訴說每一個當下穿
出版社 / 崧燁文化事業有限公司
ISBN13 / 9786264166461
ISBN10 /
EAN / 9786264166461
誠品26碼 / 2682936587008
頁數 / 280
裝訂 / P:平裝
語言 / 1:中文 繁體
尺寸 / 21X14.8CM
級別 / N:無

試閱文字

自序 : 序言
  在21世紀的哲學語境中,對於「自由」與「精神」的討論顯得尤為迫切。當全球化導致文化同質化、科技發展促成倫理邊界模糊、政治制度面臨信任崩潰的同時,我們不禁要問:人類是否仍保有理解自身的能力?若保有,那麼這種「理解」是單純知識的累積,還是一種更深層的自我意識?本書即是在這樣的提問下誕生,它試圖回到一位經典哲學家的思想中尋找線索──黑格爾(Georg Wilhelm Friedrich Hegel)。
  黑格爾的名字在當代常被視為形上學體系的象徵,也常因其體系的龐大與語言的晦澀而被邊緣化。然而,正是這種龐大與困難,才隱藏著對當代最根本問題的洞察力。在全球文化碎裂、倫理解構與理念疲弱的歷史條件下,黑格爾的系統哲學並未失去意義,反而提供我們一種稀有的「整體性視角」,使人類再次能夠看見自身不僅是自然的產物,也是精神的創造者,是自由理念的承擔者。
  本書的基本假設是:絕對精神仍在當代發聲,只是我們缺乏理解它的語言與形式。為了回應這個召喚,我們不僅要回到黑格爾的系統架構──從藝術(Kunst)到宗教(Religion),再到哲學(Philosophie)──也必須以當代問題為坐標,重構其邏輯、倫理與制度意涵。
  黑格爾將藝術、宗教與哲學視為絕對精神的三重實現形態,各自對應理念的不同表達層次:藝術是感性的顯現,宗教是象徵的結構,哲學則是概念的自我認識。這一三重劃分並非只是文化分類,而是理念自我展開的歷史邏輯。在此歷程中,我們看見理念如何從可感性世界穿越象徵層次,最終抵達思辨的自我知識。
  本書在此架構下,進一步回應當代課題:藝術如何在市場與算法統治下重新找回倫理深度?宗教如何從教條與封閉中走出,成為公共倫理的創造者?而哲學──作為黑格爾體系的頂峰──是否還能在技術主導的世界中發揮理念整合的功能?
  「理念未竟,歷史不止」,是本書貫穿全書的哲學信念。在第十章的核心論述中,我們不斷回到一個黑格爾式命題:自由不是一種狀態,而是一種歷程,是理念在歷史與制度中不斷實現自身的動態存在。然而今日,我們所處的世界充滿理念的斷裂:制度對自由的保障不足、文化對自由的想像貧弱、教育對自由的培養流於技術訓練。
  在此情境下,黑格爾所謂的「絕對精神」是否已然死亡?或者,它是否以一種尚未被我們理解的形式,潛藏在當代文化的裂縫與制度的懸置之中?本書提出的答案是:絕對精神未曾消失,它仍透過轉型正義的倫理辯證、透過公共藝術的集體記憶、透過宗教社群的社會行動、透過哲學的制度反思,斷續地在現代世界中發聲。
  本書共分十章,採取「邏輯──歷史──實踐」三層次的辯證方式鋪陳。前三章回到黑格爾的基本系統,重構藝術、宗教與哲學三位一體的理念結構;第四至第六章探討這三者在現代社會的倫理挑戰與表達轉型;第七章至第九章則進一步延伸至當代教育、藝術市場與宗教復興等現實課題,從而彰顯理念在社會結構中的具體張力與重構可能。
  最後,第十章以「未竟工程」為主題,試圖將黑格爾的自由哲學從純思辨轉化為行動方案。我們提出:唯有在歷史性(Historizität)、精神性(Geistigkeit)與制度性(Institutionalität)三者重構之處,理念才能真正再次被實現。而這一過程,不是理論家獨行的思辨任務,而是整體社會的倫理實踐與文化重建工程。
  本書不僅為黑格爾注解式的詮釋工作,更是一場向當代提出理念責任的哲學行動。我們採用辯證法(Dialektik)為主要方法,融合文本分析、歷史反思與當代個案論述,試圖以跨學科之姿,回應哲學與現實之間的張力。
  文化立場上,本書立足於臺灣語境,回應在地轉型正義、教育倫理與多元宗教現象的同時,也意圖連結全球性的思想困局。我們認為,哲學若要有未來,必須走出歐陸的純理論領域,進入文化與制度實踐的第一線,這正是黑格爾所謂「理念的現實性」之當代表現。
  在黑格爾哲學中,自由不只是人類的天賦權利,更是一種歷史實踐中的倫理責任。當自由的理念尚未實現,它就是我們的任務;當它被扭曲、冷落或遺忘,它就成為我們必須重新召喚的倫理召集令。
  本書的出版,不僅是對黑格爾思想的重構,也是一場關於未來文化可能的哲學建議。我們希望透過這本書,讓讀者重新相信哲學不僅是批判性的觀察,更是重建世界的行動起點

試閱文字

內文 : 第一章 藝術作為精神的歷史表現

1. 藝術的起源與黑格爾的美學架構

理念的感性顯現:藝術在黑格爾體系中的定位
  在黑格爾的哲學體系中,藝術不僅是感官的呈現形式,更是精神發展的歷史階段之一。從《美學講演錄》開展的立場出發,藝術被視為理念(Idee)自我展現於感性世界的方式,換言之,藝術並非僅止於表象的美或技巧,而是理念藉由感官形式自我實現的歷程。因此,藝術的起源不單來自於人類對美的直覺需求,而是源於精神自身欲表達其本質的必然性。

藝術與哲學之間的中介關係
  黑格爾將精神的歷史運動視為理念從自在到自為,最終達至絕對精神的自我知解。而藝術正處於此一歷程中的初步階段:它居於宗教與哲學之間,既透過感性形象揭示理念,又尚未達到哲學概念的純粹表達。這種「中介性」正說明了藝術的特殊價值,也標示了其歷史的過渡角色。藝術透過形象與感性使理念得以顯現,而哲學則在概念中將理念自覺化。這種過渡性既彰顯藝術的深刻價值,也暗示它在精神運動中的歷史性角色。

象徵與神話:藝術的宗教起源
  藝術的起源亦可追溯至宗教意識與神話結構。黑格爾指出早期藝術多數結合了宗教崇拜與神祇形象,其功能不僅是美化生活,更是讓人類得以與超越性接觸、使理念以象徵形式現身。這種象徵性的藝術表現雖未能完整呈現理念,但卻開啟了理念與感性世界對話的可能空間。古埃及神廟、印度雕像或巴比倫浮雕皆顯示出早期藝術如何將自然與神聖、個體與整體糾結於一體。

三段式藝術史:從象徵到浪漫
  依照黑格爾的三段式分類,藝術史可劃分為象徵藝術、古典藝術與浪漫藝術三階段。象徵藝術常見於古代東方,其形象未能完整契合內在理念;古典藝術則在希臘達到形式與理念的和諧,尤其在人形雕塑與戲劇中展現普遍性與個體性的統一;而浪漫藝術因應基督教內在性精神的崛起,使藝術更傾向主體性抒發,轉向音樂、詩歌與小說等抒情性媒介。
  這種歷史分期不僅是美學分類,更揭示精神自我發展的步伐。藝術的演化即是精神試圖在感性世界中實現自身的方式,其形式的轉變對應理念的深化與自覺。藝術從象徵性的不確定,進入古典時期的穩定與清晰,最終於浪漫主義中再度走向內在複雜與自我反思,展現出理念與形式的持續辯證。

現代藝術的挑戰與延續
  現代藝術雖不再是黑格爾美學的中心,但其精神核心依舊延續。當代藝術所面臨的形式與內容斷裂、觀念與市場衝突、技術與人性張力等問題,實為黑格爾體系中藝術階段終結後的延伸症候。達達主義、觀念藝術與行為藝術等二十世紀運動,顯示出藝術從形式美學轉向觀念批判的歷程。
  在臺灣藝術界,這種精神性的歷史運動亦有深刻回響。陳界仁的影像政治批判、王俊傑的裝置作品等,皆展現出藝術從美學意圖轉向社會介入的過程。這些作品不僅延續黑格爾藝術理念的期待,也展現出藝術於當代社會中重新被賦予的哲學潛力。

藝術的歷史角色與時代精神的展現
  從歷史哲學的觀點來看,藝術的起源不僅關乎人的創造力,更涉及整體精神如何在時間中實現自我。藝術既是歷史的產物,也是歷史的推動者。每個時代的藝術都反映並形塑時代精神(Zeitgeist)。正如黑格爾所強調:「世界歷史是自由意識的進展。」藝術的起源,便是這一歷程最初的火花。

結語:藝術作為理念的深層召喚
  在面對科技理性主導、感官過度刺激與價值相對化的當代社會,重探藝術的起源與其精神性維度,或許能提供我們一種反身的思考契機。藝術不只是對世界的表象描繪,更是對世界的理念洞察與人類精神自由的表達。正如黑格爾所言,藝術的真正價值不在於裝飾或娛樂,而在於它喚起我們對存在本身的深刻體認。

最佳賣點

最佳賣點 : 本書深刻探討黑格爾「絕對精神」的哲學命題,從藝術、宗教至哲學三重維度,重新審視當代社會中的自由、自我與倫理失落問題。透過黑格爾體系的重構與在地實踐的結合,作者不僅剖析理念如何在歷史中展開,也回應科技、教育與文化斷裂下的現代困境。這是一本跨越理論與實踐的思想之書,帶領讀者重拾理念與自由的可能性。

活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