赤色夢舞, 伊莎朵拉.鄧肯的最後革命: 藝術是她的信仰, 革命是她的情人, 在失序與動盪中, 不願妥協的靈魂該如何面對終局? | 誠品線上

Isadora Duncan's Russian Days and Her Last Years in France

作者 Irma Duncan
出版社 崧燁文化事業有限公司
商品描述 赤色夢舞, 伊莎朵拉.鄧肯的最後革命: 藝術是她的信仰, 革命是她的情人, 在失序與動盪中, 不願妥協的靈魂該如何面對終局?:她用舞蹈擁抱革命,用身體訴說理想與愛情她不是

內容簡介

內容簡介 她用舞蹈擁抱革命,用身體訴說理想與愛情她不是舞者,是燃燒的火焰跨越國界與語言,在幻滅中舞出靈魂最後的自由⚑ 現代舞之母的最後旅程本書是一部深刻描寫現代舞先驅伊莎朵拉.鄧肯晚年生活的傳記性作品,由她的養女與嫡傳弟子艾瑪.鄧肯親筆撰寫。本書聚焦於她自1921年應邀赴蘇俄創辦舞蹈學校,到1927年在法國尼斯過世前的最後六年人生。書中融合歷史見證、個人情感與社會變革,描繪一位藝術家如何在理想與現實之間掙扎求存的生命軌跡。⚑ 理想與幻滅伊莎朵拉懷抱對蘇聯理想社會的憧憬,毅然踏上前往布爾什維克俄國的旅程。她視舞蹈為人類靈魂的教育與解放工具,計畫在當地創辦一所免費收容戰爭孤兒的舞蹈學校,將藝術獻給人民。然而,她在莫斯科面對的是物質貧乏、官僚體制與文化隔閡。從火車站的無人迎接,到食物匱乏、住所混亂,再到與芭蕾體制的衝突,這段旅程漸漸揭示理想化的革命現實中,藝術與自由的空間所受的種種限制。⚑ 與葉賽寧的悲戀書中不僅記錄了伊莎朵拉在藝術與教育領域的努力,也穿插她與俄國詩人謝爾蓋.葉賽寧之間充滿戲劇性的戀情。這段橫跨語言與年齡的愛情關係,帶著浪漫與毀滅的雙重氣息。葉賽寧個性狂放不羈,兩人言語不通卻心靈相惜,在動盪社會與個人矛盾中糾纏。這段關係最終導向悲劇,也成為伊莎朵拉情感世界的深刻傷痕。⚑ 文化衝擊與藝術堅持透過艾瑪.鄧肯的視角,書中細膩描繪伊莎朵拉在異文化環境中堅持舞蹈理想的過程。她與共產黨官員的文化摩擦、對芭蕾舞的批判、對古典教育的嚮往,處處顯示她是一位渴望以藝術改變社會的革新者。即使面對體制的冷漠與現實的殘酷,她仍不放棄對藝術真誠的信仰與實踐。⚑ 獻給自由靈魂的紀念本書不僅是對一位傳奇舞蹈家的寫實記述,也是一曲獻給自由靈魂的頌歌。書中以誠懇、親密而感性的筆調,描繪一位藝術家在混亂年代追求夢想與自我實現的身影。對愛好藝術、舞蹈史與女性書寫的讀者而言,這本書提供了豐富的史料與深刻的情感共鳴,值得細讀與珍藏。本書特色:本書由伊莎朵拉.鄧肯的養女兼嫡傳弟子艾瑪撰寫,細膩描繪伊莎朵拉在俄羅斯與法國度過的動盪晚年。書中結合信件、演講與未竟的回憶錄構想,真實展現她對舞蹈與藝術理想的執著,從創辦舞校、與蘇俄政要互動、到與詩人葉賽寧的情感糾葛,呈現一位矛盾且充滿熱情的藝術靈魂,記錄她尋求生命意義的最後旅程。

作者介紹

作者介紹 艾瑪.鄧肯(Irma Duncan, 1897-1977),原名艾瑪.埃里克-葛麗密(Irma Erich-Grimme),德國舞蹈家、藝術家、作家、巡演經理、鄧肯舞蹈莫斯科學校校長。現代舞之母伊莎朵拉.鄧肯的嫡傳六弟子之一和其養女。 廉瑛,副教授,研究方向為應用翻譯、海內外研究和教學管理。譯有《羅素.斯特吉斯談名畫欣賞》。 石牆,本名史國強,教授,研究方向為應用翻譯、海內外研究和英美語言文學。譯有《福布斯經典商務信函》、《女巫的戰爭》、《為與無為》、《鋼琴筆記:鋼琴家的世界》、《絕世名伶瑪麗蓮.夢露傳》等。 孔寧,獨立出版人、版權經紀人、翻譯,從事西方經典作品引進工作。譯著:《看畫——如何欣賞世界名畫》、《福布斯富豪傳》等。

產品目錄

產品目錄 謝辭 序言 蘇俄逐夢 1921-1922 德國中轉 1922 美國巡演 1922-1923 重返蘇俄 1923-1924 隻身柏林,募資辦學 1924 西行巴黎,玉殞尼斯 1925-1927 附錄 伊莎朵拉·鄧肯 年表

商品規格

書名 / 赤色夢舞, 伊莎朵拉.鄧肯的最後革命: 藝術是她的信仰, 革命是她的情人, 在失序與動盪中, 不願妥協的靈魂該如何面對終局?
作者 / Irma Duncan
簡介 / 赤色夢舞, 伊莎朵拉.鄧肯的最後革命: 藝術是她的信仰, 革命是她的情人, 在失序與動盪中, 不願妥協的靈魂該如何面對終局?:她用舞蹈擁抱革命,用身體訴說理想與愛情她不是
出版社 / 崧燁文化事業有限公司
ISBN13 / 9786264166430
ISBN10 /
EAN / 9786264166430
誠品26碼 / 2682930998008
頁數 / 384
裝訂 / P:平裝
語言 / 1:中文 繁體
尺寸 / 23X17CM
級別 / N:無

試閱文字

自序 : 序言(節錄)
  伊莎朵拉.鄧肯的死是一部悲劇,在此之前好幾個月──甚至在她從出版商那裡為自己的回憶錄收到合約之前──她就在心裡想過,嘴裡也經常提到寫一部傳記,她預計稱之為《我在布爾什維克俄國的歲月》。她說,那麼多人──H.G.威爾斯、愛瑪.高德曼、克萊爾.謝里登及數不清的其他人──都寫出過詳細的或討厭的、熱烈的或懷疑的印象,描述他們在「世界第六區」度過的或長或短的經歷。    以往生活並不平凡的伊莎朵拉,也強烈地感到有必要寫下自己的印象,講出她看到的真相。她知道,這種印象在社會影響方面,不可能與專業作家和科學人物寫出的著作相提並論,如H.G.威爾斯和伯特蘭.羅素。但是從人的角度來說,她又經歷了那麼多陌生的、不一般的事件,不僅涉及她在莫斯科學校的生活,還有她在俄羅斯為工農演出的親身經歷,以她在語言表達上的才能,寫「我的布爾什維克生活」的讀物,對她已出版的著名回憶錄來說,也必然是相得益彰。
  拙著的撰寫者希望記述伊莎朵拉在俄羅斯的日日夜夜,盡其所能地描繪出她的生命軌跡,寫到她的生命之線在1927年9月14日晚被痛心地扯斷為止。我們當年與舞蹈家也曾長時間地朝夕相處。第一作者自1905年就是她的學生。她與伊莎朵拉演遍了歐洲和美國,之後她又陪伴伊莎朵拉,踏上前往蘇維埃俄國的歷險之旅。她至今仍然是莫斯科伊莎朵拉.鄧肯舞蹈學校的校長。第二作者在1916至1917年之間是伊莎朵拉的祕書,在其生命結束之前,二人依然保持著密切接觸。伊莎朵拉最後在巴黎和尼斯活得並不風光,第二作者還經常與她相伴左右。
  兩個作者合作撰寫伊莎朵拉.鄧肯在俄羅斯和法國度過的時光。他們希望引用舞蹈家身後的演講稿、筆記和書信,以此來再現她的足跡。此外他們的素材還來自伊莎朵拉為撰寫第二部回憶錄所制定的計畫。作者不想充當時下那些為好友寫傳記的人,所以也不想寫一部全傳或為傳主寫一部心理研究。二人不過是陳述事實,寫出伊莎朵拉最後六年的生活輪廓,與其以往的生活相比,這六年也是多彩多姿的。
這些事實和輪廓可能令有些讀者感興趣,因為伊莎朵拉的自傳戛然而止,他們難免要為此感到失望。作者還希望這一部並不全面的作品,對於將來研究這一位美國最偉大的女性天才的史學家,多少具有資料上的價值。

試閱文字

內文 : 第1章
  1921年7月12日,伊莎朵拉.鄧肯登上波坦尼克號,與其學生一同前往蘇維埃俄國。此時她的眾多朋友和欽慕者,都認為她的神經出了問題。不過對那些真正了解她的人來說,這一位舞蹈家的想法卻也不足為奇。他們知道,她的想法不是一時興起。他們還知道,她熱愛俄羅斯和俄羅斯人民,因為他們能理解她的藝術,或許能夠理解她的其他民族為數不多。或許唯獨俄羅斯人才知道,一如其他真正的藝術家,她在心底是一位反傳統的革命者。
  伊莎朵拉.鄧肯熱愛俄羅斯,在此之前她已經在俄國巡演三次,次次成功:1905年、1908年、1913年。她對觀眾、對知識分子以及對俄羅斯芭蕾演員產生的影響,瓦列里安.雅科夫列維奇.斯維特洛夫和里昂.巴克斯在撰寫《俄羅斯芭蕾舞蹈史》的過程中都有詳述。於此之前在加邦神父的引領下,俄羅斯社會底層的人民手持聖像和旗幟,以和平的方式走向沙皇在聖彼得堡的皇宮,但是他們卻遭到嚴厲鎮壓。後來人們為死難者送葬,那種悲傷的場面,在伊莎朵拉.鄧肯心裡留下無法磨滅的印象,她在其自傳《我的生活》裡對此有所描寫。不僅如此,凡是看過她演出柴可夫斯基《斯拉夫進行曲》的人,無不為之動容,不用我們多說他們也能猜到,她是多麼痛恨沙皇對俄羅斯人民的壓迫。
  1917年,外面最初傳來俄羅斯革命的消息,當時正在美國巡演的伊莎朵拉為震驚的觀眾演出的,也是《斯拉夫進行曲》,以往她還從未以這種方式演出過。此時此刻,俄羅斯的專制主義已經滅亡,她也萌生出重返俄羅斯為人民跳舞的想法。多年後,在她重回俄羅斯,在那裡生活、工作、吃苦(1921至1924年)之後,她對一個朋友坦白說,在蘇維埃俄國度過的那三年,是她一生中最幸福的時光。
  1920年夏天,她在巴黎的香榭麗舍劇院一連演出好幾場。在其中的一場演出裡,她演出蕭邦的舞蹈,那是她創作的史詩三部曲:《悲傷的波蘭》、《英雄的波蘭》、《閒適和快樂的波蘭》。那一場演出座無虛席,觀眾發出陣陣歡呼。等到終場演出結束時,一束束玫瑰、百合、紫羅蘭、鬱金香拋到藝術家的腳下,最後,前臺彷彿被鮮花覆蓋了一般。為了回應臺下傳來的陣陣呼喊,她跳起了英雄們唱過的《馬賽曲》(La Marseillaise),等她跳完之後,臺下傳來更大的歡呼聲,經久不息。於是,她身披跳《馬賽曲》時的大紅披巾,走上前來,發表演說。此刻,她的崇拜者、藝術家達里斯勛爵正坐在暗處的包廂裡,他記下了鄧肯不太連貫的演講,她用法語說道:
  我今天跳《馬賽曲》,因為我熱愛法蘭西。我在文明世界的國家之中走過不少地方,說一句真心話:法蘭西是唯一理解自由、生命、藝術和美的國度。法蘭西是唯一的。我對俄羅斯抱有無限的希望。此時此刻,俄羅斯正在經歷一個少年成長過程中遇到的痛苦,但我相信,俄羅斯是藝術家和精神的未來……

最佳賣點

最佳賣點 : 本書由伊莎朵拉.鄧肯的養女兼嫡傳弟子艾瑪撰寫,細膩描繪伊莎朵拉在俄羅斯與法國度過的動盪晚年。書中結合信件、演講與未竟的回憶錄構想,真實展現她對舞蹈與藝術理想的執著,從創辦舞校、與蘇俄政要互動、到與詩人葉賽寧的情感糾葛,呈現一位矛盾且充滿熱情的藝術靈魂,記錄她尋求生命意義的最後旅程。

活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