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養也要有界線, 別讓你的努力成為孩子的壓力來源 | 誠品線上

教養也要有界線, 別讓你的努力成為孩子的壓力來源

作者 周承曜
出版社 崧燁文化事業有限公司
商品描述 教養也要有界線, 別讓你的努力成為孩子的壓力來源:還在把「控制」當成「教養」嗎?愛不是溺愛,是理解與界線的平衡當你願意認真聽,孩子才會願意說寫給每一位努力卻仍感到

內容簡介

內容簡介 還在把「控制」當成「教養」嗎?愛不是溺愛,是理解與界線的平衡當你願意認真聽,孩子才會願意說寫給每一位努力卻仍感到無力的家長一本重新找回親子關係起點的書【重塑親子互動的核心觀念】本書首重「關係大於方法」的教養觀,指出親子間的情感連結才是一切教養策略的基礎。透過解析家長的焦慮與無力感,帶領讀者理解影響孩子行為背後的情緒與需求,並引導家長跳脫「做更多才能教好孩子」的迷思。書中強調,唯有在信任與理解的關係中,孩子才會願意敞開心房,進而自發成長與學習。【開啟有效溝通的橋梁】第二部分聚焦於親子溝通的本質,強調真正的傾聽並非只是等待對方說完,而是以情緒為線索,辨識孩子背後的訊號與未竟的表達。書中也介紹多種共感訓練方式,包括語氣調整、非語言表達的覺察、對話中情緒回應的技巧,讓家長能從細節中轉變互動方式,營造出孩子願意開口、敢於表達的安全空間。【塑造孩子心理韌性的根本力量】書中進一步說明,孩子不是被「教」出來的,而是模仿中成長的。家長的情緒處理模式、日常選擇與家庭文化氛圍,都將悄悄內化為孩子的人格雛形與應對世界的方式。本書透過心理學理論與實務案例,幫助家長檢視自身行為背後的影響力,從調整家中語言風格、建立情緒儀式、修正不一致的訊息,慢慢營造出有信任、有回應的健康家風。【打造穩定成長的養分】最後,本書帶領讀者探索如何在愛與規範之間取得平衡,建立清晰而有溫度的界線,讓孩子在被尊重中學會責任與自律。書中說明讚美與鼓勵的差異,幫助家長用對方式支持孩子發展自我價值感。透過給予信任、面對失敗時的陪伴與修復,家長與孩子都能在互動中獲得成長,共同經營出一段彼此看見、彼此成就的親子關係。本書特色:本書以溫柔且深具洞察力的筆觸,為現代父母揭示建立親子連結的關鍵方法。作者提出不以「管教」為主,而是以「理解」為核心的教養觀,強調傾聽、尊重與共感在育兒中的重要性,以具體情境與真實案例引導家長從語言、情緒、身教、價值觀等層面重新與孩子建立關係,讓教養不再是壓力與控制,而是共同生活的藝術。

作者介紹

作者介紹 周承曜,諮商心理碩士背景,長期投入親職支持與家庭溝通的實務工作,專注於陪伴家長處理教養壓力、情緒理解與關係修復。習慣從安靜的陪伴與細緻的觀察出發,協助大人重新理解孩子,也重新理解自己。

產品目錄

產品目錄 前言第一章 愛不是溺愛,是理解與界線第二章 真正的傾聽,是放下自我第三章 孩子不是「教出來」的,是模仿你長大的第四章 尊重不是縱容,而是看見孩子的完整第五章 好的溝通不是「說對話」,而是「懂得停」第六章 讚美與鼓勵:建立孩子的自信根基第七章 孩子的情緒,不是問題,而是訊號第八章 了解孩子的獨特節奏與特質第九章 學習與成績只是旅程的一部分第十章 信任,是給孩子最深的愛

商品規格

書名 / 教養也要有界線, 別讓你的努力成為孩子的壓力來源
作者 / 周承曜
簡介 / 教養也要有界線, 別讓你的努力成為孩子的壓力來源:還在把「控制」當成「教養」嗎?愛不是溺愛,是理解與界線的平衡當你願意認真聽,孩子才會願意說寫給每一位努力卻仍感到
出版社 / 崧燁文化事業有限公司
ISBN13 / 9786264082853
ISBN10 /
EAN / 9786264082853
誠品26碼 / 2682916339009
頁數 / 338
裝訂 / P:平裝
語言 / 1:中文 繁體
尺寸 / 21X14.8CM
級別 / N:無

試閱文字

自序 : 前言
  有沒有那麼一刻,你覺得自己真的已經做得夠好了?
  你努力下班後不喊累地陪孩子寫作業,堅持不使用打罵教育,練習用正向語言講道理,也常在深夜翻閱育兒書籍,告訴自己要更有耐心、更懂情緒管理、更會讚美、不要吼叫。你幾乎用盡所有力氣,只為了成為一個「好家長」。
  但是孩子呢?他們依然有情緒、有脾氣、會頂嘴、會失控,有時候甚至彷彿完全不在意你的努力。他不寫作業、玩手機到半夜、當眾跟你吵架、總是挑戰規則,讓你一次次陷入自我懷疑。你會想:難道是我做錯了什麼?是不是我還不夠好?或者,這就是孩子「難教」的命?
  這本書,就是為了這樣的時刻寫下來的。不是為了讓你變成「更完美」的家長,而是陪你一起鬆開那種總覺得「還不夠」的焦慮,重新看見真正影響孩子的關鍵,其實不是你做了多少努力,而是你跟他的關係,夠不夠真實、夠不夠緊密、夠不夠理解彼此。
  在過去十多年與家長的對談中,我發現一個共同的現象:越是認真、努力的家長,越容易陷入「教養焦慮」的漩渦。因為他們太在乎了,所以總想用「正確的方法」讓孩子更好。但當方法不見成效,當孩子出現「不合作」的行為,失望與無力就如影隨形,轉而懷疑自己、否定孩子,甚至懷疑愛本身的效力。
  可惜的是,市面上很多育兒建議傾向「工具導向」,像是在提供一套操作手冊,教你用五個步驟讓孩子改掉壞習慣、三句話讓孩子願意寫功課。這些方法有其參考價值,但若沒有一段穩固的關係作為支撐,它們就只是技巧,而不是教養。
  因為,關係,才是所有教養的容器。
  如果你與孩子的關係是信任的、理解的、有情感流動的,那麼任何方法都可能成為滋養;但如果關係本身是緊繃的、斷裂的、冷漠的,即使再高明的策略也只會被孩子當成操控與命令。
  我們這一代的家長,多半成長於「順從、守規矩」的時代。我們學會了聽話、內化壓抑情緒,也學會了用成績與表現換取認可。但現在的孩子,處在一個情緒自由、資訊爆炸、價值多元的時代,他們比過去更早擁有自我意識,也更容易感受到不被尊重與被掌控。
  於是,我們面對的,不只是如何教導孩子,而是如何與孩子重新建立一種「既親密又不侵入」的關係、一種「彼此看見而不相互消耗」的相處模式。
  這需要的不只是知識,而是覺察;不只是技巧,而是理解。
  教養,不再只是「你應該怎麼做」,而是「你和孩子怎麼一起生活」。
  本書的10章內容,皆圍繞「建立親子關係中的關鍵轉折點」展開。我們不以「解決問題」為出發,而是從一段段關係裡的實際時刻出發──那些你以為的叛逆、懶惰、不配合,背後其實都是孩子的訊號。每一章,都試圖帶你看懂一個孩子的「行為之下」,真正渴求的是什麼。
  本書不會告訴你該怎麼成為「完美的家長」,因為那樣的人不存在。
  但它會陪你重新看見,教養不是關於控制孩子的行為,而是關於修復與孩子的連結。在連結裡,孩子才能長出他本來的樣子;在連結裡,你也能成為更自在、更被理解的自己。

試閱文字

內文 : 第一章 愛不是溺愛,是理解與界線

1. 關係比教養更重要
  一位母親曾苦笑著對我說:「我已經照書教養孩子,什麼『正向語言』、『設定規則』全都做了,可是孩子就是不聽,甚至越來越叛逆。我到底哪裡做錯了?」她眼中浮現的是疲憊與挫敗,那是一種努力過卻無法得到對等回應的無力。
  其實,這位母親並不是做錯了什麼,而是她忘了,真正能讓教養發生作用的,不是方法本身,而是關係的質地。就像種子一樣,再好的種子,若土壤貧瘠、缺水又缺光,再努力也無法發芽。親子教養的所有技巧,無論是規範、讚美、情緒引導,如果缺乏情感連結的基礎,就如同在沙地上築城堡,終究會在下一場風雨中倒塌。
  在兒童心理學中,「安全依附」(secure attachment)是發展中極為關鍵的概念。美國心理學家瑪麗.愛因斯沃斯(Mary Ainsworth)提出「陌生情境實驗」,發現孩子若能在早期與主要照顧者建立穩定、安全的關係,他們在未來的社會互動、情緒調節與學習動機上,都表現得更有彈性與穩定。
  所謂的「安全依附」,並不是要你每天對孩子說上百句我愛你,也不是一味滿足他的需求,而是在他需要時能感受到你的情緒回應與在場。那是一種心理上的「我知道你在、我可以靠你、你懂我」,而這種感受,正是孩子面對世界時的根本安全感來源。
  反過來說,若孩子在情感上無法與主要照顧者建立穩定連結,他們可能會發展出焦慮或逃避的依附型態。這些孩子往往在教養上會出現更多「不合作」的行為──不是因為他們不乖,而是因為他們不相信你能理解他。
  我們常誤會「教養」是讓孩子服從、配合,甚至達到某種理想標準。然而,真正有效的教養,並非單向的指導與規訓,而是一種雙向的關係互動──孩子是否願意聽你的話,往往取決於他是否覺得你在聽他的話。
  舉例來說,某次家長會中,一位老師分享了一個例子。班上有個孩子經常上課講話、不專心,老師一開始也以為這是典型的注意力不集中問題,便多次請家長協助管教。但當老師某天靜下心來詢問孩子:「你最近上課時心情怎麼樣?」孩子才低聲說出:「我爸爸最近搬走了,我好像很久沒見到他了。」
  這不是一個罕見的情境。孩子的「行為」往往是他們還來不及整理好的「情緒訊號」。而一個真正有連結的關係,不會急著糾正行為,而會先接住情緒、理解背後的脈絡。只有當孩子覺得自己被聽見、被理解,他才有可能開始轉向、調整。
  嘉文是個八歲的男孩,與媽媽的關係總讓老師感到奇怪。老師發現他功課不算差,但幾乎從不主動參與活動,與同學互動冷淡。有天放學,老師好奇問:「你每天回家都會和媽媽說話嗎?」嘉文低頭想了想,說:「她會問我功課寫了沒、飯吃了沒……但我不知道那算不算說話。」
  嘉文的媽媽是單親母親,白天忙於工作,回家後則用「完成任務式」的方式陪孩子──檢查功課、催促洗澡、準備餐點,卻很少有一段真正「只為孩子而存在」的互動時間。某天晚上,嘉文情緒大爆發,把書包摔在地上,大喊:「妳根本就不在乎我!」
  那天晚上,媽媽沒有照慣例唸他功課沒寫完,也沒有罵他丟書包,只是靜靜坐下來,陪他撿回散落一地的課本。她不發一語,直到嘉文眼眶泛紅,她才開口說:「媽媽最近真的很累,但你也一定有很多話沒說對吧?」那一晚,他們第一次真正談話,不是關於表現,而是關於心情。
  那之後,嘉文的行為開始改變。他開始主動幫忙、主動說話,不再悶不吭聲。這不是因為媽媽用了什麼技巧,而是他知道:「媽媽現在真的看見我了。」當孩子感受到這樣的在場,教養才會有真正的空間與效力。

最佳賣點

最佳賣點 : 本書以溫柔且深具洞察力的筆觸,為現代父母揭示建立親子連結的關鍵方法。作者提出不以「管教」為主,而是以「理解」為核心的教養觀,強調傾聽、尊重與共感在育兒中的重要性,以具體情境與真實案例引導家長從語言、情緒、身教、價值觀等層面重新與孩子建立關係,讓教養不再是壓力與控制,而是共同生活的藝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