邏輯與理念的自我運動: 黑格爾純粹理性哲學
作者 | 杜秉佑/ 編譯 |
---|---|
出版社 | 崧燁文化事業有限公司 |
商品描述 | 邏輯與理念的自我運動: 黑格爾純粹理性哲學:理念從「純有」出發,在否定與轉化中走向自由從「邏輯」開始,探索世界運作方式的哲學之書黑格爾帶你揭開理念運動的起點與邏輯 |
作者 | 杜秉佑/ 編譯 |
---|---|
出版社 | 崧燁文化事業有限公司 |
商品描述 | 邏輯與理念的自我運動: 黑格爾純粹理性哲學:理念從「純有」出發,在否定與轉化中走向自由從「邏輯」開始,探索世界運作方式的哲學之書黑格爾帶你揭開理念運動的起點與邏輯 |
內容簡介 理念從「純有」出發,在否定與轉化中走向自由從「邏輯」開始,探索世界運作方式的哲學之書黑格爾帶你揭開理念運動的起點與邏輯核心在碎片化的時代,重新思考整體性與自由的可能【從純有出發:黑格爾哲學的邏輯起點】本書是以黑格爾哲學體系的基礎──邏輯學──作為出發點。黑格爾認為,哲學必須從思維最純粹的狀態,也就是「純有」開始。書中細緻分析「純有」如何因自身的空無性而轉化為「純無」,並在兩者交織中產生「成為」。這一過程揭示世界如何從最簡單的概念中發展出複雜的結構,是黑格爾整體哲學的根基所在。【理念的生成:否定與統一的辯證運動】黑格爾的邏輯學不同於傳統形式邏輯,它關注的不只是語言與推理是否正確,更重要的是探討理念本身如何在對立、衝突與否定中產生變化與進展。本書深入探討「存在」、「本質」、「概念」等核心邏輯階段,說明這些範疇如何彼此連結、轉化,最終形塑出理念自我實現的運動結構。【從抽象到具體:思維與現實的結合】書中強調,邏輯不是與世界脫節的抽象學問,而是一切現實的根本結構。黑格爾認為,理念會從邏輯層次出發,逐步外化為自然界,進而回歸至人類的精神活動。因此,本書所揭示的邏輯運動,也奠定了後續自然哲學與精神哲學的基礎。從「純有」到「成為」、從「定在」到「本質」,邏輯結構展現出一種逐步具體化的動力,映照出世界如何從理念展開為真實的存在。【進入哲學核心:自由與整體性的起點】本書不僅建立了黑格爾體系的理論基礎,也為理解自由、制度、歷史與精神奠定了路徑。邏輯學不只是哲學的起點,更是整個體系的收束點。本書將帶領讀者進入思辨哲學的核心,使我們重新思考思維的力量與結構,開啟對整體性與自由的深層理解。本書特色:本書從黑格爾邏輯學的核心出發,深入解析「純有」、「成為」、「本質」、「概念」等關鍵範疇,展現理念如何透過否定、轉化與統一的辯證運動,形塑出世界的根本結構。本書以嚴謹條理的方式,重構黑格爾純粹理性哲學的基本脈絡,呈現其思想如何從抽象起點逐步展開至具體世界,並奠定精神、歷史與制度等後續哲學層面的基礎。
作者介紹 杜秉佑,長期從事黑格爾哲學的閱讀與寫作,關注其體系中關於理念、邏輯與精神發展的理論脈絡,並嘗試在當代表述中重構其系統哲學的思考深度。著有多部相關論述,書寫立基於文本解讀與思辨分析,強調哲學作為結構性理解與歷史反思的方式,探討理念如何在自然與制度層面實現其內在邏輯。
產品目錄 序言第一章 邏輯作為哲學的起點:超越形式論與主觀主義第二章 存在論的起點:從純有到無與成為第三章 本質的辯證結構:從現象到實在性第四章 概念的自我展開與主體性的生成第五章 主體性的邏輯:從主觀概念到客觀性第六章 理念作為真理的邏輯統一體第七章 否定的力量:辯證法的本質與方法論意義第八章 理念的時間性與歷史性萌芽第九章 黑格爾與邏輯哲學的對話第十章 作為世界起源的邏輯:從理念到哲學整體
書名 / | 邏輯與理念的自我運動: 黑格爾純粹理性哲學 |
---|---|
作者 / | 杜秉佑 編譯 |
簡介 / | 邏輯與理念的自我運動: 黑格爾純粹理性哲學:理念從「純有」出發,在否定與轉化中走向自由從「邏輯」開始,探索世界運作方式的哲學之書黑格爾帶你揭開理念運動的起點與邏輯 |
出版社 / | 崧燁文化事業有限公司 |
ISBN13 / | 9786264166300 |
ISBN10 / | |
EAN / | 9786264166300 |
誠品26碼 / | 2682916336008 |
頁數 / | 244 |
裝訂 / | P:平裝 |
語言 / | 1:中文 繁體 |
尺寸 / | 21X14.8CM |
級別 / | N:無 |
自序 : 序言
哲學是一門關於世界、關於我們自身、也關於真理如何發生的學問。這本書的目的,是帶領讀者一同探索一個看似抽象但極其深刻的問題:為什麼我們能夠思考?而世界本身,又為什麼是可以被理解的?在這些問題背後,我們將會發現一個關鍵的答案,那就是「理念」──也就是思維的結構與本質,才是構成這個世界的根本力量。
我們的探索從邏輯學開始。對許多人來說,邏輯可能只是推理的技巧,或者判斷語句正確與否的方法,但在黑格爾的哲學裡,邏輯遠遠超越這些。它是一切存在的出發點,是世界自我展開的起點。我們從最簡單的概念──像是「有」、「無」、「變化」──出發,看到它們如何彼此牽動、相互否定,進而形成複雜的思想與結構。這樣的思考,不只是頭腦的遊戲,而是揭示這個世界運作的基本方式。
當理念開始從思維的領域延伸到現實,它不會停留在抽象,而是進一步轉化為自然界,也就是我們看到的世界萬物。自然看似獨立於我們的思考,但其實它本身也是理念的展現,只不過這時候的理念變得陌生、分散、不自覺。然而,這並不是終點,因為接下來,理念會在人的意識中再次被找回。
這就是「精神」的誕生。我們每個人都在不斷學習、反思與行動的過程中,使理念重新認識自己。人類歷史、文化、制度、倫理,這些都是理念實現自己的方式。我們可以說,從我們開始思考、質疑、創造的那一刻起,我們就是在參與理念的旅程。
在這條旅程中,藝術、宗教與哲學扮演了重要角色。藝術讓理念變得可以感受;宗教讓理念被崇敬與信仰;而哲學,則是讓理念能夠被清楚地理解。哲學所做的事情,其實就是讓理念自己說出來,讓我們透過思考來認識這個世界,也認識我們自己。
這本書的主軸,是從邏輯出發,探討它如何貫穿整個哲學體系。邏輯不是某個人的創意,也不是一種分析方法,而是世界本身之所以能夠存在、能夠運作的基礎。我們的制度、法律、道德,甚至日常生活中的思維與選擇,背後都有某種理念的結構在運作。要了解這些結構,我們就必須進入邏輯。
當代哲學有時變得太工具化,把邏輯當成一種語言遊戲,或一種解釋機器,但這種做法忘了邏輯其實是一種生活的力量。思考不是冷冰冰的分析,而是一種實踐、一種讓我們自由地活出自己的方式。當我們去理解一個理念的矛盾與轉化,我們其實就是在學習如何與世界對話、與自己對話。
思維是一條通往自由的道路,這條路不平坦,也不迅速。我們會遭遇困惑、挫折與懷疑,但正是這些過程構成了精神成長的條件。黑格爾曾說:「真理是整體」,而這個整體只有在經歷各種對立與統合之後,才能被理解與實現。換句話說,真理不會從天而降,它來自我們在生活與思想中主動參與的過程。
更重要的是,哲學不只是知識的追求,更是一種態度。當我們選擇用概念來看待世界,而非僅依賴感覺與印象,我們就進入了一種不同層次的自由。這種自由不是隨心所欲,而是透過理解而來的自律──是我們理解了自身的限制,也理解了我們如何可能超越那些限制。
因此,這本書也不是一本單純提供知識的書,它是一份邀請──邀請你成為理念運動的一部分。你不需要成為學者,不需要熟讀黑格爾的原典,只要你願意思考、願意進入抽象與具體之間的辯證,那麼你就是這趟旅程的同行者。
書中有些章節將會挑戰我們的耐心,有些觀念會讓人感到陌生甚至不適,但是請記得:哲學之所以偉大,正是因為它不迎合,而是引導我們向上,讓我們在理性與自由中重新看見世界的可能。每一次思考的突破,都是對現實的一次重新編織;每一個概念的理解,都是對我們自身存在方式的改寫。
最後,我們希望這本書能讓你發現,哲學從來不是遙不可及的,它就在我們說話的語言裡,在我們做選擇的每一刻,在我們懷疑、肯定、否定與重新出發的每一次思想起伏中。理念是活的,它不是結論,而是一種不斷展開的生命形式,而你,就是這理念旅程的參與者與見證人。
願這本書成為你思想上的一盞明燈,也是一面鏡子,讓你看見那個正在思考、也正在成為自己的你。
內文 : 第一章 邏輯作為哲學的起點:超越形式論與主觀主義
1. 為何哲學必須從邏輯開始?
哲學的開端與邏輯的角色
哲學為何要從邏輯開始?黑格爾在其《大邏輯》(Science of Logic)與《小邏輯》(Encyclopedia Logic)中反覆申論此一問題,其意圖遠超過對傳統邏輯學的繼承或修補,而是一場對理性根基的重構工程。在他看來,哲學不該如經驗科學那般依賴對象、方法或歷史傳統,而應從絕對的思維出發,從純粹理念之內在運動中,建構整體的真理體系。這樣的起點,既不借助主觀經驗,也不訴諸外在權威,而是對無前提知識之極致實現。
理念先於存在:邏輯作為理念的顯現
黑格爾在《大邏輯》導言中明言:「邏輯學是上帝的展示,如同在創造自然與有限精神之前,在永恆本質之中的上帝。」這句話不僅具有神學意涵,也深具系統哲學的啟示力量。它表示,邏輯不只是形式推理的技術,而是萬有之前、超越時空與經驗的自我思維結構。在此意義上,「邏輯」本身就是理念的第一顯現,是理性作為存在根基的純粹形態。
超越康德:從主觀結構到理念自身
與康德(Immanuel Kant)不同,黑格爾認為思維與存在是一體的。康德在《純粹理性批判》(Critique of Pure Reason)中提出的先驗邏輯,雖欲保障理性範疇的普遍與必然性,但仍將認知限制於「現象界」,無法觸及「物自身」。黑格爾則主張,理念本身即是實在,邏輯即為理念的自我生成,而非人類主體加諸於對象的形式。這也使得邏輯不再是知識的技術性條件,而是整個存有結構的根本顯現。
邏輯的內在結構:存在、本質與概念
這種主張導向黑格爾邏輯學的三大部分:存在論、本質論與概念論。這三者既是思維的運動過程,也是世界結構的生成機制。從「純有」與「純無」出發,透過「成為」而產生「存在」,接著進入「本質」的反思與遮蔽,再通向「概念」的自我意識與自我實現。這樣的運動不靠經驗推理,也不取法亞里斯多德式的三段論,而是依循一種內在否定與統一的運動,即辯證法。
對形式邏輯的批判:超越靜態的結構
傳統形式邏輯,如亞里斯多德的主詞-述詞架構,只強調形式一致與非矛盾性。這種邏輯固然在語言與知識分類上有其效用,卻無法揭示事物如何由其自身產生變化與發展。黑格爾批評此種靜態與抽象的邏輯視角,認為它僅停留在死的結構上,無法進入思維本身的生命。而真正的概念運動,是活的、具歷史性與矛盾性的,它包含否定、超越與重構,並在揚棄中達到更高階的統一。
否定與生成:思辨邏輯的運動性
在此架構中,「否定之否定」並非僅為邏輯修辭,而是概念如何生成其對立並克服之的具體運動。這種運動不是外在加諸的,而是理念自我實現的內在邏輯。黑格爾稱此為「思辨邏輯」,用以區分康德或傳統邏輯中的形式主義,也用以強調,思維之所以能觸及真理,正是因為它自身具有生成性的結構。
邏輯不只是起點:從抽象到本體
這也使邏輯不再只是哲學的一環,而是哲學整體系統的出發點與原理。在黑格爾的《哲學全書》中,邏輯學被置於自然哲學與精神哲學之前,並不是因為它「抽象」,而是因為它是「最純粹的實在」。邏輯是理念尚未外化為自然與精神之前的狀態,是世界尚未展開的真實原型。這使得邏輯學不僅是一門知識學,更是一門本體論。
無前提知識的意義:從純有出發
然而,要從邏輯開始,也意謂著哲學家必須捨棄一切預設,包括主體、經驗、語言與存在的預設。黑格爾在《小邏輯》中指出,哲學的起點不能依靠「信仰」、「直覺」或「公理」,而應回到理念如何在其自身中產生出內容。這種「無前提」的開端,雖然抽象,但卻是思維真正自由的開始。它讓思維在無任何借助之下,從最空的「純有」出發,歷經其否定為「純無」,並在「成為」中實現初步的現實性。
最佳賣點 : 本書從黑格爾邏輯學的核心出發,深入解析「純有」、「成為」、「本質」、「概念」等關鍵範疇,展現理念如何透過否定、轉化與統一的辯證運動,形塑出世界的根本結構。本書以嚴謹條理的方式,重構黑格爾純粹理性哲學的基本脈絡,呈現其思想如何從抽象起點逐步展開至具體世界,並奠定精神、歷史與制度等後續哲學層面的基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