戰火與帝國: 歷史上的關鍵戰役
作者 | 林靖遠 |
---|---|
出版社 | 崧燁文化事業有限公司 |
商品描述 | 戰火與帝國: 歷史上的關鍵戰役:從帝國的崛起到殖民的殞落,每場戰爭都是改寫世界的關鍵一役槍火之下不只是勝敗,而是人類命運與文明走向的重大轉折▎帝國榮光的背後,是無 |
作者 | 林靖遠 |
---|---|
出版社 | 崧燁文化事業有限公司 |
商品描述 | 戰火與帝國: 歷史上的關鍵戰役:從帝國的崛起到殖民的殞落,每場戰爭都是改寫世界的關鍵一役槍火之下不只是勝敗,而是人類命運與文明走向的重大轉折▎帝國榮光的背後,是無 |
內容簡介 從帝國的崛起到殖民的殞落,每場戰爭都是改寫世界的關鍵一役 槍火之下不只是勝敗,而是人類命運與文明走向的重大轉折 ▎帝國榮光的背後,是無盡的戰火與陰影 歷史的長河中,帝國的崛起與崩潰往往伴隨著腥風血雨的征戰。從尼羅河畔的古埃及到地中海霸主羅馬帝國,軍事行動不僅是擴張領土的手段,更是權力與文化碰撞的舞臺。本書從多場改變歷史軌跡的戰爭切入,揭露那些光鮮帝國背後的野心與代價。透過王權爭鬥、奴隸反抗、城邦內戰等真實事件,勾勒出古代世界的複雜權力結構與深層社會矛盾。 ▎宗教狂熱與民族意識,引爆千年戰爭 當信仰成為戰場,戰爭便不再只是疆域的爭奪。從猶太地的起義到十字軍東征,從伊斯蘭內部的分裂到基督教國家的權力重組,宗教不僅塑造了信徒的精神世界,也劃出血與火的疆界。本書以敏銳的視角梳理宗教與民族衝突的演變脈絡,分析其如何深刻影響帝國統治與歐亞政局,帶領讀者走入信仰與政治交織下的歷史核心。 ▎農民鐮刀與貴族長劍之間的較量 封建社會的鬆動往往從最底層的吶喊開始。中世紀以降,農民起義、領主內戰與王朝衝突層出不窮,既反映了社會階級的對立,也為現代國家的雛形奠定了基礎。本書選取具代表性的起義與戰爭,展示權力如何由分散逐漸集中,民族身份又如何從語言與地緣中孕育而生。每一場對抗,都代表著人民與制度、自由與壓迫之間的激烈拉鋸。 ▎全球秩序的洗牌:從海權競爭到殖民衝突 近代歐洲的每一次戰爭,幾乎都牽動世界格局的再分配。無論是為商業利益而起的遠洋戰爭,還是為殖民地而燃起的火焰,戰爭已不再局限於歐洲本土。書中詳述列強如何在海上爭鋒、在海外拓土,又如何將戰爭的觸角延伸至亞洲、非洲與美洲。從這些衝突中,讀者能清楚看見現代國際秩序的雛形,以及殖民主義對全球南方留下的長遠影響。 ▎民族覺醒與革命的燎原之火 19世紀以降,一股來自民間的力量悄然崛起。不再只是國與國的戰爭,人民開始為自由、平等、民主而戰。本書以美洲、歐洲與亞洲的多場獨立運動與革命戰爭為例,分析民族意識如何匯聚成火,推翻舊有秩序、重塑新國家。每一場革命背後,既有理想的召喚,也有犧牲與矛盾的掙扎,這些歷史的激流,最終改變了整個世界的政治版圖。 〔本書特色〕 本書全景式呈現人類歷史中重要的戰爭與政治衝突,從古代帝國的興衰、宗教與民族矛盾,到封建與殖民時代的國家爭霸與獨立運動,深入解析軍事衝突如何改寫文明走向,亦揭示權力更替與人民反抗背後的歷史動因與轉折意義,為讀者提供理解全球局勢演變的宏觀視角。
作者介紹 林靖遠,歷史作家與戰爭史專欄評論者,長年專注於全球軍事衝突與政治變遷研究,擅長從跨文化視角解析歷史事件背後的深層結構。著有多部暢銷歷史作品,筆風冷峻而犀利,深受讀者喜愛。
產品目錄 第一部分:古代世界的戰爭與帝國的興衰第二部分:宗教、民族與帝國的衝突第三部分:中世紀的封建戰爭與國家形成第四部分:歐洲近代戰爭的共同特性與影響分析第五部分:革命與民族主義戰爭的崛起第六部分:拿破崙戰爭與歐洲秩序的重組第七部分:19世紀的民族獨立與殖民衝突第八部分:帝國主義時代的戰爭與殖民主義的衝突
書名 / | 戰火與帝國: 歷史上的關鍵戰役 |
---|---|
作者 / | 林靖遠 |
簡介 / | 戰火與帝國: 歷史上的關鍵戰役:從帝國的崛起到殖民的殞落,每場戰爭都是改寫世界的關鍵一役槍火之下不只是勝敗,而是人類命運與文明走向的重大轉折▎帝國榮光的背後,是無 |
出版社 / | 崧燁文化事業有限公司 |
ISBN13 / | 9786264281492 |
ISBN10 / | |
EAN / | 9786264281492 |
誠品26碼 / | 2682916331003 |
頁數 / | 332 |
裝訂 / | P:平裝 |
語言 / | 1:中文 繁體 |
尺寸 / | 21X14.8CM |
級別 / | N:無 |
自序 : 無
內文 : 28英國內戰(1642~1651):現代憲政與共和思想的萌芽
戰略分析
從《孫子兵法》的角度來看,英國內戰的核心在於「勢」的掌握與「權」的運用。《孫子兵法》強調:「不戰而屈人之兵,善之善者也。」(孫武,《孫子兵法.謀攻篇》)。然而,國王與國會之間的對立已無法透過政治妥協解決,戰爭成為權力轉移的最終手段。克倫威爾運用嚴格的軍紀與靈活戰術,建立「新模範軍」,形成強大的軍事優勢,而查理一世則因缺乏財政與軍事基礎,在戰略布局上始終處於劣勢。
英國內戰實質上是一場圍繞君主權力與議會權限之間的政治衝突,反映出英國社會在傳統王權與新興政治力量之間的權力重組。議會軍擁有更強的財政支持與組織能力,透過聯盟與軍事改革,逐步擊敗王軍。而查理一世則未能有效運用盟友,導致戰略孤立,最終被推翻並處決。英國內戰的戰略本質,正是權力結構轉變過程中的軍事與政治雙重較量。
資本主義興起與專制王權的矛盾
英國內戰的爆發與16~17世紀英國社會的經濟與政治變遷密切相關。16世紀以來,圈地運動使大量農民失去土地,轉而成為城市中的勞動人口,促進農業生產方式的轉變與商品經濟的擴展。同時,商業與手工業的興盛使城市商人與新興地主階層的經濟實力日益壯大,他們不再滿足於經濟地位,開始要求更多政治參與與制度保障。
然而,查理一世試圖強化王權,透過擅自徵稅、解散國會等手段排除議會的牽制,導致與議會之間的矛盾日益尖銳。1628年,國會通過《權利請願書》,要求國王不得在未經國會同意的情況下徵稅,亦不得非法逮捕臣民,但查理一世拒絕遵守,使雙方對立進一步升級。
宗教衝突亦成為導火線之一。許多清教徒主張進一步改革宗教制度,支持議會的改革主張,而國王則堅持維護英國國教會體制,對異議宗教勢力採取壓制政策。1640年,查理一世因財政困難被迫召開「長期國會」,議會趁機要求限制君主權力,國王則企圖以武力解決爭端,最終引發1642年的內戰。
第一次內戰與議會軍的崛起(1642~1646)
內戰爆發後,英國社會形成兩大對立陣營。王軍(保皇派)由貴族、天主教徒與英國國教勢力支持,主要控制北部與西部農村地區。而國會軍(議會派)主要由新興地主、城市商人以及清教徒所支持,控制著倫敦及英格蘭東南部等經濟較為發達的地區,並掌握相對充足的財政資源與海上力量,成為抗衡王權的重要勢力。
戰爭初期(1642~1643),雙方軍力接近,1642年「埃吉山戰役」中,雙方激戰未能分出勝負,但國會軍成功守住倫敦。1643年,王軍一度控制全國五分之三的土地,使國會軍陷入劣勢。然而,隨著克倫威爾的「鐵騎軍」崛起,戰局開始逆轉。1644年「馬斯頓荒原戰役」中,克倫威爾指揮國會軍取得決定性勝利,王軍開始走向敗局。1645年,議會建立「新模範軍」,採用現代化軍事制度,加強統一指揮與裝備。在1645年「內斯比戰役」中,克倫威爾的騎兵粉碎王軍主力,查理一世敗退,1646年被俘,第一次內戰結束。
第二次內戰與查理一世的處決(1648~1649)
1647年,雖然查理一世已被俘,但他仍暗中聯絡蘇格蘭與長老派勢力,試圖東山再起。1648年,他勾結蘇格蘭發動第二次內戰,但國會軍憑藉「新模範軍」的高效作戰能力迅速擊敗王軍。同時,克倫威爾意識到王權已無法與議會共存,主張徹底清算查理一世。1649年1月30日,查理一世被送上斷頭臺,成為歐洲歷史上第一位被公開處決的國王,封建君主專制正式宣告終結。隨後,國會宣布成立共和國(「英格蘭聯邦」),由克倫威爾實際掌權。
克倫威爾的戰爭與共和國的鞏固(1649~1651)
共和國成立後,克倫威爾面臨來自愛爾蘭與蘇格蘭的挑戰。1649年,他率軍征服愛爾蘭,血洗德羅赫達與威克斯福德,鎮壓天主教反叛勢力。1650年,蘇格蘭擁立查理二世(查理一世之子)為王,克倫威爾發動「鄧巴戰役」擊敗蘇格蘭軍,最終在1651年「伍斯特戰役」中徹底擊敗查理二世,迫使他逃往法國,英國正式進入共和國時代(1649~1660)。
然而,克倫威爾後期實行軍事獨裁,並在1653年解散國會,自任「護國主」。雖然他維持國內穩定並推動軍事改革,但獨裁統治也引發不滿。1660年,他死後兩年,英國迎來王政復辟,查理二世返回英格蘭登基,終結共和國時代。
英國內戰對民主制度的影響
英國內戰的結果,改變了傳統的政治權力格局,提升了新興社會階層在政治體制中的地位,為英國日後的憲政與民主發展奠定了基礎。雖然克倫威爾所領導的共和政體最終轉向軍事集權,但內戰期間,查理一世於1649年被處決,象徵「君權神授」理念的重大挑戰與轉折。在經濟方面,戰後政治勢力的變化促使土地制度與生產方式進一步調整,圈地運動加速推進,有助於農業商業化、手工業成長與海外貿易的拓展,推動英國逐步邁向工業化與海上強權的地位。軍事上,「新模範軍」建立現代國家陸軍制度,影響後來歐洲軍隊發展。最重要的是,1688年「光榮革命」的發生,確立君主立憲制,國王須受國會制約,英國逐步邁向民主制度。英國內戰雖然血腥殘酷,但它奠定了從君主專制到憲政民主的歷史轉折,對後世影響深遠。
最佳賣點 : 本書全景式呈現人類歷史中重要的戰爭與政治衝突,從古代帝國的興衰、宗教與民族矛盾,到封建與殖民時代的國家爭霸與獨立運動,深入解析軍事衝突如何改寫文明走向,亦揭示權力更替與人民反抗背後的歷史動因與轉折意義,為讀者提供理解全球局勢演變的宏觀視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