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risis Diplomacy
作者 | Winston Churchill |
---|---|
出版社 | 崧燁文化事業有限公司 |
商品描述 | 危局外交, 邱吉爾筆下的國際戰局再定位: 從英倫空襲到地中海火線, 書寫孤軍堅守與聯盟初成的轉折時刻:軸心勢力分裂在即,情報、科技與遠征部隊同步推進帝國瀕臨瓦解,美國 |
作者 | Winston Churchill |
---|---|
出版社 | 崧燁文化事業有限公司 |
商品描述 | 危局外交, 邱吉爾筆下的國際戰局再定位: 從英倫空襲到地中海火線, 書寫孤軍堅守與聯盟初成的轉折時刻:軸心勢力分裂在即,情報、科技與遠征部隊同步推進帝國瀕臨瓦解,美國 |
內容簡介 軸心勢力分裂在即,情報、科技與遠征部隊同步推進帝國瀕臨瓦解,美國援手能否成為改寫戰局的最後一張牌?歐陸戰局洗牌之際,英國獨守帝國戰線!邱吉爾的二戰核心紀錄【一段從孤戰走向聯盟的歷史紀錄】本書為邱吉爾經典戰時回憶錄的精簡版,內容來自《第二次世界大戰回憶錄──法國的淪陷》與《第二次世界大戰回憶錄──單獨作戰》,經過全文重新處理與解讀,並重新拆分為上下兩冊,而本書為下冊。不同於市面上的分冊方式,本書在保留原書核心內容的同時,進行精簡與重組,使讀者能夠更清晰地理解二戰初期的關鍵事件與決策過程。【單獨作戰的壓力與挑戰】本書涵蓋了從1940年末到1941年中的重大事件,闡述了邱吉爾身為首相如何在最孤立的時刻調度英國的戰略資源,迎擊納粹德國的多方壓力。在戰事全面升溫的背景下,英國在空襲重壓下展開民防、強化防空科技,並且透過外交與軍事策略逐步鞏固其在中東、地中海與北非等地的影響力。邱吉爾對局勢的研判與應對,展示了一位戰時領袖在危機中所需的決斷與膽識。【英美合作的起點與博弈】本書特別記錄了英國與美國之間在軍援與基地協議上的談判過程,包括著名的驅逐艦換基地協議,揭示兩國如何在尚未正式結盟之時,逐步建立戰略互信與實質合作。邱吉爾以細膩而直率的文字,重現他與羅斯福總統之間的電報往來與戰略交涉,讓讀者一窺盟國合作的萌芽,以及外交背後的博弈與盤算。【全球戰線的延伸與變化】在歐洲正面戰場之外,本書也深入探討了中東與地中海地區的動態發展,包括埃及防線、希臘戰局、與維琪法國、西班牙之間的外交角力,呈現英國如何力圖穩住帝國邊界與戰略據點。面對義大利的侵略與德國對俄國態度的轉變,邱吉爾不僅關注軍事部署,也透過情報與戰略判斷為英國爭取喘息與應變的空間。【科技與防禦的新戰線】雖然戰鬥在空中與地面展開,邱吉爾亦指出科學與技術是決定勝敗的另一條隱形戰線。本書詳述英國在防空系統、雷達應用與夜間攔截技術上的發展過程,以及為此動員的科學人才與資源。這些努力最終成功削弱德軍空襲的威力,並為日後盟軍反攻奠定基礎。【英國戰略地位的再平衡階段】在1941年之前,美國尚未正式參戰,但本書已預示戰爭格局將逐步轉變。英國雖孤軍奮戰,卻也在政治、軍事、科技、外交各層面持續取得重要進展。邱吉爾的文字帶有反覆打磨過的堅定語氣,讓讀者感受到歷史轉折前的壓力與希望並存的氣氛。【從孤島到聯盟的轉機時刻】本書以戰略調整與國際合作為主軸,記錄了英國從被動防禦走向逐步反擊的關鍵階段。經過重新編選與解讀,讀者將更容易掌握戰爭的節奏變化,並重新思索在巨大壓力下領導者的選擇與信念。本書特色:本書為《歐陸傾覆,邱吉爾見證法國的最後戰線》下冊。不同於市面上的分冊方式,本書經過全文重新處理與解讀,呈現更加流暢、精要的敘事結構。內容涵蓋科技應對空襲、英美合作、地中海與中東戰局發展,以及德義戰略變化等重要歷史階段,記錄了邱吉爾如何在逆境中調度軍政資源,堅守英國在全球戰場上的核心地位。
作者介紹 溫斯頓.邱吉爾(Winston Churchill,西元1874~1965年),20世紀初期至中期的英國保守黨籍政治人物、演說家、外交家、軍事家、史學家、作家和畫家,英國前首相。邱吉爾被認為是20世紀最重要的政治領袖之一,其仕途涉足多個領域並歷經兩次世界大戰,對英國、歐洲乃至於世界均影響深遠。2002年,在BBC舉行的一個名為「最偉大的100名英國人」的調查中,邱吉爾位列榜首。此外,他在文學上也有較高成就,曾於1953年獲諾貝爾文學獎。然而,他的帝國主義觀點和種族主義言論飽受爭議。伊莉莎,專職譯者。
產品目錄 第十九章 科技暗戰第二十章 美艦換島協議第二十一章 埃及中東局勢第二十二章 取道地中海第二十三章 九月戰雲密布第二十四章 達卡戰事第二十五章 艾登中東使命第二十六章 周旋兩國第二十七章 希臘告急第二十八章 租借法案通過第二十九章 德俄關係漸變第三十章 海上噩耗第三十一章 沙漠反攻附錄
書名 / | 危局外交, 邱吉爾筆下的國際戰局再定位: 從英倫空襲到地中海火線, 書寫孤軍堅守與聯盟初成的轉折時刻 |
---|---|
作者 / | Winston Churchill |
簡介 / | 危局外交, 邱吉爾筆下的國際戰局再定位: 從英倫空襲到地中海火線, 書寫孤軍堅守與聯盟初成的轉折時刻:軸心勢力分裂在即,情報、科技與遠征部隊同步推進帝國瀕臨瓦解,美國 |
出版社 / | 崧燁文化事業有限公司 |
ISBN13 / | 9786264281362 |
ISBN10 / | |
EAN / | 9786264281362 |
誠品26碼 / | 2682906160002 |
頁數 / | 330 |
裝訂 / | P:平裝 |
語言 / | 1:中文 繁體 |
尺寸 / | 23X17CM |
級別 / | N:無 |
自序 : 無
內文 : 第十九章 科技暗戰
正當英國空軍與德國空軍、飛行員與飛行員、高射炮手與飛機、無情的轟炸與英國人民的堅韌相互較量時,另一場鬥爭也在暗中持續,這是一場祕密的戰爭,其勝負對大眾而言是隱而不見的;即使在當下,除了少數參與其中的頂尖科學人士,普通人也難以理解。這種戰爭在人類歷史上前所未有。即便用文字記錄或口頭轉述這種戰爭,普通人也難以明白其內涵。然而,若我們只是一瞥這些術語而未能領悟其深奧的意義,無法掌握其祕密,那麼,空軍的奮戰和人民的英勇犧牲都將是徒勞無功的。若非英國的科學優於德國的科學,且能夠將科學的奇妙手段有效地應用於生存戰爭,我們很可能早已被擊敗,一旦被擊敗,便會面臨毀滅。
10年之前,一位極具智慧的人曾寫道:「思想界的領袖已觸及人類理智的邊界,但各種有線通訊皆失效,他們只能透過難以理解的訊號與我們交流。」然而,我們民族的命運以及諸多事宜都依賴對這些訊號的領悟,依賴對所收到的印象採取正確且及時的行動。我對科學知之甚少,然而,對科學家卻有些許了解,作為大臣,我處理自己不懂的事務也有相當經驗。不論如何,我具備敏銳的軍事洞察力,能夠判斷何者有益、何者有害,何者為救星、何者為禍害。在防空研究委員會4年的經歷,使我對雷達問題有了基本的認知。因此,我在我的能力範圍內,專心研究這場科技戰,並竭力確保,在即將展開行動時,得以利用所有具有價值的成果,不致遭遇阻礙或被忽視。儘管弗雷德里克.林德曼的榮譽與才智獲得人們的尊敬,但無疑仍有比他更卓越的科學家。然而,對我而言,他具備兩項至關重要的條件。首先,如本書所述,他是我20年來可信賴的知己。我們曾共同關注世界災難的演變,並竭盡全力向人們發出警示。如今我們已身處這場災難中,而我有權指揮並武裝我們作戰的力量。我如何才能獲得這份知識呢?
這就必須提及他的第二個條件。林德曼善於辨識從遠方專家處所傳來的訊號,並用簡明易懂的語言為我解釋問題所在。一天只有24小時,其中至少要有7個小時用於睡眠,3小時用於用餐和休息。任何身處我這種位置的人,若想深入研究這種終其一生也難以全面掌握的課題,必定會累垮。我所需了解的僅是最後的研究成果,只要林德曼向我報告有任何重大成就,我便會啟動機制,確保至少將其中一些重大且難以理解的成就付諸實施。
自1939年以來,雷達技術的各個環節一直在不斷進步。然而,儘管如此,正如我之前提到的,從1940年7月至9月進行的不列顛之戰,主要還是依賴於人類的視覺和聽覺。在這幾個月之中,我最初以這樣的希望自我安慰:英國冬季常見的霧霾和厚重的雲層,宛如一件斗篷般遮蓋著我們的島嶼,至少在白天能夠為我們提供相當程度的保護,免受精準轟炸,夜間更是如此。
最佳賣點 : 本書為《歐陸傾覆,邱吉爾見證法國的最後戰線》下冊。不同於市面上的分冊方式,本書經過全文重新處理與解讀,呈現更加流暢、精要的敘事結構。內容涵蓋科技應對空襲、英美合作、地中海與中東戰局發展,以及德義戰略變化等重要歷史階段,記錄了邱吉爾如何在逆境中調度軍政資源,堅守英國在全球戰場上的核心地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