祛溼要方五苓散
作者 | 楊建宇/ 陶弘武/ 李瑞琪/ 主編 |
---|---|
出版社 | 崧燁文化事業有限公司 |
商品描述 | 祛溼要方五苓散:【溫陽化氣,滲溼利水】五苓散平衡體內水液代謝從經典醫籍到現代研究皆有驗證!◎溼邪化解妙方本書以五苓散為核心,系統性地探討其經典理論、臨床應用及現 |
作者 | 楊建宇/ 陶弘武/ 李瑞琪/ 主編 |
---|---|
出版社 | 崧燁文化事業有限公司 |
商品描述 | 祛溼要方五苓散:【溫陽化氣,滲溼利水】五苓散平衡體內水液代謝從經典醫籍到現代研究皆有驗證!◎溼邪化解妙方本書以五苓散為核心,系統性地探討其經典理論、臨床應用及現 |
內容簡介 【溫陽化氣,滲溼利水】五苓散平衡體內水液代謝從經典醫籍到現代研究皆有驗證!◎溼邪化解妙方本書以五苓散為核心,系統性地探討其經典理論、臨床應用及現代研究,為中醫臨床與科學研究提供全面參考。作為中醫經方之一,五苓散具有廣泛的應用價值,不僅見於《傷寒論》、《金匱要略》等經典醫書,也在後世醫家臨床實踐中屢有發展。本書從歷史源流入手,分析方名釋義、藥物組成、配伍原理,並收錄歷代醫家的方論與評注,為讀者提供完整的理論脈絡。【經典理論與歷史源流】五苓散源於《傷寒論》,後經歷代醫家補充與發展,形成完整的理論體系。本書在經典溫習部分,透過系統整理五苓散的方名釋義、藥物組成、作用機制等方面,使讀者能夠清楚了解其基本概念與臨床應用價值。此外,書中收錄了歷代醫家對五苓散的深入解析,包括張仲景、朱肱、王肯堂、吳謙等人的經典論述,並比較分析了不同時代的醫學背景與臨床思維演進,幫助讀者理解五苓散如何在不同歷史時期發展與演變。【臨床應用與實踐探討】本書中篇部分聚焦五苓散在臨床上的實際應用,從辨證論治的角度探討五苓散適應的證候,包括水腫、消渴、水逆、霍亂等症,並提供現代醫學對五苓散作用機制的補充解釋。透過臨床案例分析,詳細闡述了五苓散的加減運用,如結合其他方劑以增強或調整療效。此外,書中還強調臨證思維的靈活性,指導讀者如何根據不同病證靈活運用五苓散,使其更符合當代醫學診療需求。【現代科學研究與發展趨勢】隨著現代醫學的發展,對五苓散的研究已經超越了傳統的中醫理論框架,進入藥理學、臨床試驗及跨學科應用的領域。本書的下篇部分重點介紹現代實驗研究成果,包括五苓散在腎臟病、心血管疾病、腸胃病及代謝疾病中的應用,並結合臨床試驗數據,探討其作用機制與安全性。此外,書中還探討五苓散與現代藥物的聯合應用,如與利尿劑、降糖藥、抗炎藥的配伍研究,為未來的中西醫結合研究提供新的視角與參考。本書特色:本書系統探討五苓散的理論基礎、臨床應用與現代研究,涵蓋歷史源流、方劑組成、藥理作用及臨證思維。透過整理經典醫籍、剖析歷代醫家論述,深入挖掘其核心機理與臨床價值,並結合現代醫學研究,探討其在多種病症中的應用與療效。全書兼具學術深度與臨床指導意義,為中醫藥研究者與臨床醫師提供專業參考。
作者介紹 楊建宇,中醫執業醫師、研究員、中醫師、中和醫派掌門、中醫雜誌主編等。發表醫藥文章200餘篇、醫學著作100餘冊;主編大學教材4冊;參加科學研究項目20餘項,獲獎8項。主要從事中醫藥疑難雜症的臨床診治、理論研究與帶徒教學。
產品目錄 上篇 經典回顧 第一章 基礎概述 第二章 藥理基礎與運用 第三章 源流探究與方劑解析 中篇 臨證新論 第一章 五苓散臨床概說 第二章 臨證思維與實踐 第三章 臨床各論詳解 下篇 現代研究 第一章 現代實驗研究 第二章 經方臨床應用研究 參考文獻
書名 / | 祛溼要方五苓散 |
---|---|
作者 / | 楊建宇 陶弘武 李瑞琪 主編 |
簡介 / | 祛溼要方五苓散:【溫陽化氣,滲溼利水】五苓散平衡體內水液代謝從經典醫籍到現代研究皆有驗證!◎溼邪化解妙方本書以五苓散為核心,系統性地探討其經典理論、臨床應用及現 |
出版社 / | 崧燁文化事業有限公司 |
ISBN13 / | 9786264163446 |
ISBN10 / | |
EAN / | 9786264163446 |
誠品26碼 / | 2682853801003 |
頁數 / | 298 |
裝訂 / | P:平裝 |
語言 / | 1:中文 繁體 |
尺寸 / | 21X14.8CM |
級別 / | N:無 |
自序 : 無
內文 : 上篇 經典回顧
本篇從三個部分對五苓散進行論述:第一章第一節溯本求源部分從經方出處、方名釋義、藥物組成、使用方法、方歌等方面對其進行系統整理;第二節經方集注選取了歷代醫家對經方的代表性闡釋;第三節類方簡析對臨床中較常用的五苓散類方進行了簡要分析。第二章對組成五苓散的主要藥物的功效與主治,以及作用機制進行了闡釋,對五苓散的功效進行剖析。第三章對五苓散的源流進行了整理,對古代醫家方論和現代醫家方論進行了論述。
第一章 基礎概述
第一節 溯本求源
一、經方出處
《傷寒論》
太陽病,發汗後,大汗出,胃中乾,煩躁不得眠,欲得飲水者,少少與飲之,令胃氣和則癒。若脈浮,小便不利,微熱消渴者,五苓散主之。(71)
發汗已,脈浮數煩渴者,五苓散主之。(72)
傷寒,汗出而渴者,五苓散主之;不渴者,茯苓甘草湯主之。(73)
中風發熱,六七日不解而煩,有表裏證,渴欲飲水,水入則吐者,名曰水逆,五苓散主之。(74)
病在陽,應以汗解之,反以冷水潠之若灌之,其熱被劫不得去,彌更益煩,肉上粟起,意欲飲水,反不渴者,服文蛤散;若不差者,與五苓散。寒實結胸,無熱證者,與三物小陷胸湯。(141)
本以下之,故心下痞,與瀉心湯。痞不解,其人渴而口燥煩,小便不利者,五苓散主之。一方云,忍之一日乃癒。(156)
太陽病,寸緩關浮尺弱,其人發熱汗出,復惡寒,不嘔,但心下痞者,此以醫下之也。如其不下者,病人不惡寒而渴者,此轉屬陽明也。小便數者,大便必鞕,不更衣十日,無所苦也。渴欲飲水,少少與之,但以法救之。渴者,宜五苓散。(244)
霍亂,頭痛發熱,身疼痛,熱多欲飲水者,五苓散主之;寒多不用水者,理中丸主之。(386)
《金匱要略》
假令瘦人,臍下有悸,吐涎沫而癲眩,此水也,五苓散主之。《痰飲咳嗽病脈證并治第十二》
脈浮,小便不利,微熱消渴者,宜利小便、發汗,五苓散主之。《消渴小便不利淋病脈證并治第十三》
渴欲飲水,水入則吐者,名曰水逆,五苓散主之。《消渴小便不利淋病脈證并治第十三》
黃疸病,茵陳五苓散主之。《黃疸病脈證并治第十五》
二、方名釋義
本方由五味藥組成,以「令」水行,故名「五苓散」。成無己云:苓,令也,號令之令矣。通行津液,克伐腎邪,專為號令者,苓之功也。五苓之中,茯苓為主,故曰五苓散。
三、藥物組成
豬苓十八銖(去皮),澤瀉一兩六銖,白朮十八銖,茯苓十八銖,桂枝半兩(去皮)。
四、使用方法
上五味,搗為散,以白飲和服方寸匕,日三服,多飲暖水,汗出癒。如法將息。
五、方歌
豬朮茯苓十八銖,澤宜一兩六銖符,
桂枝半兩磨調服,暖水頻吞汗出蘇。(《長沙方歌括》)
最佳賣點 : 本書系統探討五苓散的理論基礎、臨床應用與現代研究,涵蓋歷史源流、方劑組成、藥理作用及臨證思維。透過整理經典醫籍、剖析歷代醫家論述,深入挖掘其核心機理與臨床價值,並結合現代醫學研究,探討其在多種病症中的應用與療效。全書兼具學術深度與臨床指導意義,為中醫藥研究者與臨床醫師提供專業參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