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漢達人嚴子陵: 萍蹤浪跡, 俯視王侯, 嚴子陵的釣竿輕撫千古波瀾
| 作者 | 范立書 |
|---|---|
| 出版社 | 崧燁文化事業有限公司 |
| 商品描述 | 東漢達人嚴子陵: 萍蹤浪跡, 俯視王侯, 嚴子陵的釣竿輕撫千古波瀾:不登雲臺,不與時人同夢一步之遙,卻是千年抉擇帝師與釣徒,終歸隱江湖他是隱士,是謀士,是達人更是一場 |
| 作者 | 范立書 |
|---|---|
| 出版社 | 崧燁文化事業有限公司 |
| 商品描述 | 東漢達人嚴子陵: 萍蹤浪跡, 俯視王侯, 嚴子陵的釣竿輕撫千古波瀾:不登雲臺,不與時人同夢一步之遙,卻是千年抉擇帝師與釣徒,終歸隱江湖他是隱士,是謀士,是達人更是一場 |
內容簡介 不登雲臺,不與時人同夢一步之遙,卻是千年抉擇帝師與釣徒,終歸隱江湖他是隱士,是謀士,是達人更是一場時代與風骨的較量▎幽浮與讖言 嚴士恂父親嚴景仁堅信幽浮的出現。幽浮催生,光彩吉祥。故此,他為孫兒取名光。光,光明正大、光宗耀祖。後來,他又據嚴光生於子時,及幽浮繞白雲峰飛旋異象,再為孫兒起字子陵。子者,有德有爵之通稱;陵,寓升和登之意。 嚴光,嚴子陵之大名,由此橫空出世。▎秋月辯難 身為先生,計佑暗為自己的學生驕傲,但是他深知嚴子陵今日所論,衝犯了當今皇帝。他擔憂嚴子陵會因此遭殃。他擰擰嚴子陵的耳朵,輕聲道:「嚴光啊,你以為秋月辯難猶如在瞎子伯伯家論辯,由得你童言無忌,暢所欲言?非也!」 計佑正謀思著如何維護嚴子陵時,只聽郡文學已嚴詞厲色發落:「大膽嚴光,汙言穢語妄議朝政,自尋死罪,念其年幼無知,逐出精舍,責其父母嚴苛管教,以觀後效。」 郡文學言畢,氣急攻心,跌坐在馬凳上。▎昆陽城下 會前,劉秀曾與嚴子陵交換過「掏心戰術」,嚴子陵對這個戰術深為讚賞。 劉秀早已預見會議可能出現分歧,他希望嚴子陵以局外人的角度,對他的戰術做辨析與判斷。他認為只有這樣,才能使將領們統一意志,樹立必勝信念。 剛才,嚴子陵親見劉秀的沉穩練達,暗自欣喜。他彷彿看到眼前的劉秀已是一條長實鱗爪的龍,張揚出騰飛蒼穹的氣勢。▎真名士,自風流 嚴子陵明知輿駕親臨,仍自躺在床上假寐不起。劉秀走進臥室,坐在嚴子陵床邊,摸著他的肚子說:「哎呀,好個子陵啊,難道就不能出來助朕治理國家嗎?」 嚴子陵依然閉著眼睛不理不應。過了好久,他才睜開眼睛,注目端詳著皇帝說:「從前有唐堯這樣德行卓著的帝王,也有巢父、許由那樣的高士。天下之大,士人因各種緣故,讀書的讀書、做官的做官、種田的種田、經商的經商,各行其是、各擇其善,相安無事,只要天下太平,豈非甚好,皇帝何必相逼呢?」本書特色:嚴子陵才華卓絕,與劉秀曾是摯友,卻在光武帝登基後選擇隱居山林,拒絕榮華富貴,留下一段千古傳奇。本書在史實基礎上,融合文學藝術與民間傳說,重現這位智謀過人卻不為權勢折腰的「達人」如何在風雲變幻的時代中,書寫屬於自己的風骨與自由。透過嚴子陵的故事,讀者得以窺見新莽與東漢的政治風雲、士人風骨。
作者介紹 范立書,出生於西元1960年3月。現任區政諮詢委員、藝術總監;主編有《餘姚攬勝》、《我們──餘姚風景大典》等書。
產品目錄 序第一章 幽浮與讖言第二章 秋月辯難第三章 七七四十九天第四章 煙花三月第五章 一寸狂心未說第六章 神祕的地方第七章 踏翻暗中危機第八章 倚東風、豪興徜徉第九章 影子太守第十章 眼前一杯酒第十一章 不與時人同夢第十二章 滄海橫流第十三章 一叢深色花第十四章 嚴子陵在新野第十五章 有桃花紅,梨花白第十六章 一朝英雄拔劍起第十七章 昆陽城下第十八章 黑雲翻墨山雨來第十九章 抽刀斷水水更流第二十章 了卻君王天下事第二十一章 沉痾幸蕭散第二十二章 不知哪個傳消息第二十三章 真名士,自風流第二十四章 客星隕落附錄一 後漢書.逸民列傳.嚴光附錄二 嚴先生祠堂記主要參考文獻後記
| 書名 / | 東漢達人嚴子陵: 萍蹤浪跡, 俯視王侯, 嚴子陵的釣竿輕撫千古波瀾 |
|---|---|
| 作者 / | 范立書 |
| 簡介 / | 東漢達人嚴子陵: 萍蹤浪跡, 俯視王侯, 嚴子陵的釣竿輕撫千古波瀾:不登雲臺,不與時人同夢一步之遙,卻是千年抉擇帝師與釣徒,終歸隱江湖他是隱士,是謀士,是達人更是一場 |
| 出版社 / | 崧燁文化事業有限公司 |
| ISBN13 / | 9786267671481 |
| ISBN10 / | |
| EAN / | 9786267671481 |
| 誠品26碼 / | 2682843234002 |
| 頁數 / | 324 |
| 裝訂 / | P:平裝 |
| 語言 / | 1:中文 繁體 |
| 尺寸 / | 23X17CM |
| 級別 / | N:無 |
自序 : 序
一直以來,人們在談及嚴子陵時,其實有三個嚴子陵:歷史真實的嚴子陵、文學藝術的嚴子陵、還有民間傳說的嚴子陵。我的理想是盡可能多地向讀者呈現一個歷史真實的嚴子陵。但是很遺憾,由於嚴子陵相關史料稀缺,我的這個理想不得不受到局限。
我所採用的有關嚴子陵的史料,主要來源於《東觀漢記》、《高士傳》、《後漢書》和《太平御覽.會稽先賢卷》中的記載,此外還有嚴氏家譜和《嚴陵釣臺志》裡的散章,如元代鄭玉的〈子陵不屈光武論〉、清代嚴昭的〈子陵論〉、民國嚴蔚文的〈嚴氏家世紀略〉等。
目前所知,有四十一處嚴子陵的歷史遺存,散布在全中國各地,其中遺跡十五處、祠宇十二所、墳墓五座、山川洞穴九個。這些歷史遺存,真跡僅四處,其餘大多是東漢以來,或慕名而喻、或慕名而建、或慕名而傳。我曾參觀考察過一部分,試圖彌補史料的匱乏。
嚴子陵的文學藝術形象始於元雜劇。《全元曲》第五卷輯有《嚴子陵垂釣七里灘》一劇;元以後,在《雲臺門聚二十八將》、《漢銚期大戰邳彤》、《寇子翼定時捉將》等劇目中,也都有嚴子陵的戲份;明初有單元劇《嚴光智取昆陽城》。
令我印象深刻的是明清演義小說,包括《全漢志傳》、《兩漢開國中興傳志》、《後漢通俗演義》和《東漢演義傳》等。這些演義小說,把嚴子陵塑造成精通道法、詭祕似仙、定國論政、身為帝師、清介狂狷和執拗不屈的人物,成為光武帝劉秀的左膀右臂和重要謀士,使嚴子陵的形象大放異彩。
但凡正史中有記載的歷史人物,在民間都會有相應的傳說故事。我注意到,自古以來,有史記載且有事蹟可考的隱士達數千人,但是名聲卓著、家喻戶曉的,僅嚴子陵一人。因此,嚴子陵的民間傳說非常豐富,既有關於他的史事的傳說,也有與他相關的建築、山川和風物的傳說。
有學者認為,從歷史記憶的視角看,一篇歷史文獻,與民眾口耳相傳的民間傳說本質上並無區別。我曾閱讀一部學術專著,裡面有這樣一段論述:「傳說或是記錄某個知名的歷史人物的立身行事,或是再現某個重大歷史事件發生、發展的過程或斷片,其中既有歷史實在,又有歷史理解的實在,應該將它視為歷史的一個組成部分。」我發現,這個觀點正被許多史學研究者所接受。
可以這樣說,本書中的嚴子陵,正是歷史真實的嚴子陵、文學藝術的嚴子陵及民間傳說的嚴子陵,這三者相融後的一個傳奇人物;本書,是「歷史實在」與「歷史理解的實在」的結晶。
內文 : 第一章 幽浮與讖言
西漢末期,元帝永光五年(西元前三九年)。
八月十二日,海上生風潮(舊時餘姚人對颱風的稱謂),風雨狂襲餘姚,舜水發洪決堤,大水侵入縣邑和村落,地勢高處淹過牆礎,低窪處漫及腰。酉時,風潮遠去,風停雨止,大水還在續漲。
放晴的夜,明月當空。時近子時,嚴士恂(字君寵)和妻子鋪排好來他家避災的鄉鄰,回到東間內室。他囑妻子先歇息,自己挨坐窗前守水情。
嚴妻懷孕七月,挺著肚子忙碌整天,身顯疲倦。她一邊應著,一邊找出一件裌襖,走到窗前替丈夫披上。順便,她望一眼窗外,月光下,大水漾著微瀾,茫無邊際。這時,她忽覺一陣暈眩,恍惚中見東南方一團大火球,形如碟,聲轟隆,在白雲峰頂旋個圈後,疾速直往夏荷莊撲來。她陡然受驚昏厥在地,醒來時,身邊已多了一個羸弱的男嬰。
客堂裡,鄉鄰在議論:七太公,八太婆,男嬰足七月,女嬰滿八月,大多能成活,只要活過滿月,定能活到七老八十。眾口一詞,他們寬慰著嚴士恂及其家人。隔壁叔公年長,善用老話說事,他說:「大水出星宿,嚴家媳婦今日誕下貴人了。」隔壁叔公的話,使嚴士恂緊鎖的眉頭稍有舒展。
驚動嚴家媳婦早產的大火球,時人稱幽浮──現今人們稱它為不明飛行物。嚴士恂說他當時並未發現幽浮。他說:「幽浮可能只是妻子因勞累暈眩而產生的幻覺。」
嚴士恂父親嚴景仁堅信幽浮的出現。幽浮催生,光彩吉祥。故此,他為孫兒取名光。光,光明正大、光宗耀祖。後來,他又據嚴光生於子時,及幽浮繞白雲峰飛旋異象,再為孫兒起字子陵。子者,有德有爵之通稱;陵,寓升和登之意。
嚴光,嚴子陵之大名,由此橫空出世。
嚴子陵出生地夏荷莊,位於餘姚縣邑東北約二十里,毗一條東西流向的溪水而建,為一宇三內、兩廂居、懸山頂三合形院落。
漢時,句餘山的餘脈,延伸出一片片低緩的丘陵。丘陵生成的溪流,與杭州灣沖積形成的潟湖和汊灣,密密交織出江南水鄉的韻律。在這裡生活的人們,能望見山丘的秀、聞到林草的香、眺矚東海的浩渺。
嚴家另有一處老宅,在縣邑的嶼山下,名「嶼山第」,形制與夏荷莊相仿。嶼山第背靠的嶼山,孤傲聳立於縣邑南端,高二十丈,周長約四里,古木鬱鬱蒼蒼,如在雲中。嶼山第門前是舜水,寬三十餘丈。舜水連著東海。
嶼山第是嚴家祖先嚴助任會稽太守時置辦的別業。漢武帝元狩元年,因嚴助在淮南王叛亂事件中遭冤誅,嚴家在吳縣的生活陷入窘境,遂舉家遷徙到餘姚,在嶼山第定居下來,開枝散葉。
排輩分,嚴子陵為嚴助六世孫。
浙東越地有風俗,新生兒滿月時要辦一場滿月酒。
古越人認為,嬰兒從出生到滿月,第一月是成活的難關。滿月意味著難關度過了,是一件值得慶賀的大事,親眷友鄰都會前來道喜喝酒。
這天,夏荷莊熱鬧喜慶,嚴家正為嚴子陵辦滿月酒。午時一到,開始祭祖和謝神。堂前的供案上擺滿葷素勻搭的供品,一對大紅燭燃得很旺。
嚴士恂抱著嬰兒拜完祖宗,剛欲拜大神,莊院外突然烏雲蔽日,一陣滾雷隆隆捲起一陣狂風,颳風不見雨,轉瞬間又晴空萬里。原是一個空雷陣。
空雷陣一晃而過,滿屋的賓客一片驚愕。原來,那陣狂風竄入客堂,滅了供案上旺燃的紅燭。當地風俗忌諱滿月或慶生點的紅燭未燃完被意外熄滅,無論何因,均屬不祥之兆。見此,嚴家人和親友們嘴上不說,心裡都忐忑起來。
正當此時,莊院外一串爽朗的笑聲中傳來賀喜話──「恭喜嚴東家,今天得賞本道喝杯滿月酒了。」
眾人循聲望去,只見一位穿羽衣的方士,翩然現身莊院牆門外。
方士招呼說:「請嚴東家到院外來看。」
嚴景仁和一眾親友迎出門去,跟著方士走到莊院的南牆角。南牆角倚圍垣疊擺著三個石槽,呈品字形。
方士指著石槽說:「剛才本道路過夏荷莊,雷陣降臨,忽見狂風把挑在竹竿上晒的三條鱸魚鯗捲上半空,翻轉幾圈後,啪嗒、啪嗒、啪嗒,掉在三個石槽上,一槽一鯗,不偏不倚。趕巧莊內正辦滿月酒,此兆大吉,可讖『三朝為相』。」(餘姚方言「朝」、「槽」及「相」、「鯗」同音)。
「天象昭示,嚴家小公子來日注定大貴。」方士拱手說道。
嚴景仁抬頭一望,真奇了,早上自己親手掛在竹竿上晒的三條鱸魚鯗,眼下就臥在石槽上。他顧不得問方士來自何方,便邀其進院,又囑家人點紅燭,繼續行謝神禮。
方士擺手道:「省了免了,適才就是眾仙不好意思受來日相爺一拜,使箕伯(掌管風的神)興風滅了紅燭。」
聽方士把晦氣事說得如此和美圓滿,嚴家人心中的不安頓時消散,臉上盡展歡顏。
眾人入席舉杯,莊院內喜氣洋洋。
最佳賣點 : 嚴子陵才華卓絕,與劉秀曾是摯友,卻在光武帝登基後選擇隱居山林,拒絕榮華富貴,留下一段千古傳奇。本書在史實基礎上,融合文學藝術與民間傳說,重現這位智謀過人卻不為權勢折腰的「達人」如何在風雲變幻的時代中,書寫屬於自己的風骨與自由。透過嚴子陵的故事,讀者得以窺見新莽與東漢的政治風雲、士人風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