詩的隱遁術: 尹玲詩歌賞析 | 誠品線上

詩的隱遁術: 尹玲詩歌賞析

作者 陳政彥/ 主編
出版社 秀威資訊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國家書店松江門市
商品描述 詩的隱遁術: 尹玲詩歌賞析:半生行走於越南、臺灣與法國之間,戰火與離散、文化與語言的交錯,塑造了尹玲獨特而深刻的詩歌世界。她既是臺灣詩學創社八位學者詩人之一,也是

內容簡介

內容簡介 半生行走於越南、臺灣與法國之間,戰火與離散、文化與語言的交錯,塑造了尹玲獨特而深刻的詩歌世界。她既是臺灣詩學創社八位學者詩人之一,也是跨越中、越、法三重文化的靈魂旅者。本書依「戰爭批判與反思」、「身分認同與鄉愁」、「旅行見聞與翻譯」三大主題,精選尹玲歷年代表詩作,並邀請詩人、評論家與青年學子,以多元視角賞析。三輯分別為:〈上帝不曾目擊〉——直面戰爭的殘酷與人性的幽暗〈橋上無岸〉——在流離與僑居間尋索自我與世界的連結〈詩的隱遁術〉——以詩為庇護,穿越痛苦,遠颺天涯先詩後評的編排,讓讀者在詩句的震顫與賞析的深思之間往返,見證她如何以文字抵抗時代風暴,將漂泊凝結為不朽的詩魂。詩,是她記錄歷史的方式,也是她安放靈魂的所在。讓我們在詩中學會隱遁,也學會凝視。

作者介紹

作者介紹 主編/陳政彥南投縣埔里鎮人。國立中央大學中文所碩士、博士。嘉義大學中文系副教授,《台灣詩學學刊》社務委員,《吹鼓吹詩論壇》主編,嘉大帆布鞋現代詩社指導老師。著有《現代詩的現象學批評:理論與實踐》、《跨越時代的青春之歌:五、六○年代臺灣現代詩運動》;與李瑞騰、林淑貞等人合著《南投縣文學發展史》上下兩冊。作者群/陳政彥、方群、郭至卿、張日郡、余小光、朱天、謝予騰、陳鴻逸、葉莎、葉衽榤、靈歌、寧靜海、余欣娟、陳彥碩、蔡知臻、鄭智仁、陳政華、沈曼菱、林宇軒、白靈、蕭蕭、李桂媚、陳琪璇、陳徵蔚、李鄢伊、沈郁翔、江江明、夏婉雲、侯建州、胡竣淮。

產品目錄

產品目錄 【總序】二○二五,不忘初心/李瑞騰【主編序】飄零旅途鮮花綻放/陳政彥▼輯一 上帝不曾目擊【詩歌】痕跡 夕暮裡 【賞析】上帝不曾目擊——試析〈痕跡〉、〈夕暮裡〉/陳政彥【詩歌】講古 【賞析】在殷鑑中凝視——淺析〈講古〉/方群【詩歌】血仍未凝 【賞析】血未凝,記憶未乾——戰爭與人類情感的永恆困境/郭至卿【詩歌】北京一隻蝴蝶 【賞析】風溼的皮鞭——讀尹玲〈北京一隻蝴蝶〉/張日郡【詩歌】血的顏色 【賞析】鮮豔的仇恨——讀尹玲的〈血的顏色〉/余小光【詩歌】一隻白鴿飛過 【賞析】寓宏於微,飛鳥多姿:試析尹玲〈一隻白鴿飛過〉中的「白鴿」意象/朱天【詩歌】讀看不見的明天——重構另類六○年代 【賞析】少女出道的時代——〈讀看不見的明天——重構另類六○年代〉讀後餘韻/謝予騰【詩歌】那一夜圍牆睡成歷史 【賞析】談尹玲〈那一夜圍牆睡成歷史〉的歷史敘事與詩意再構/陳鴻逸【詩歌】昨日之河 【賞析】未被溺死的旗幟——讀尹玲〈昨日之河〉/葉莎【詩歌】斬首 【賞析】斷裂頸項,文明微光——讀尹玲〈斬首〉/葉衽榤【詩歌】樂曲永恆如初——寫於烏俄戰爭百日 【賞析】戰事是貪婪霸凌弱者的悲歌——讀尹玲〈樂曲永恆如初〉/靈歌【詩歌】你的確過早耽溺 【賞析】人.道.嗎?關於〈你的確過早耽溺〉的戰爭哀思/陳鴻逸▼輯二 橋上無岸【詩歌】野草恣意長著 【賞析】感時花濺淚,恨別鳥驚心——閱讀詩人尹玲〈野草恣意長著〉/寧靜海【詩歌】髮翻飛如風中的芒草 【賞析】髮的悲憤——談尹玲〈髮翻飛如風中的芒草〉/余欣娟【詩歌】曾經夏季開到最盛 【賞析一】當懷鄉的心思如時序如候鳥/陳彥碩 【賞析二】尹玲〈曾經夏季開到最盛〉評析/蔡知臻【詩歌】橋 【賞析一】橋上無岸:尹玲詩作〈橋〉探析/鄭智仁 【賞析二】烙著沉重的一枚名字——走過尹玲的〈橋〉/陳政華【詩歌】雨從未有停歇過 【賞析】憶體與液體——析尹玲詩/沈曼菱【詩歌】其實我們並不反對 【賞析】我們反對——讀尹玲〈其實我們並不反對〉/林宇軒【詩歌】點菜 【賞析】翻開的食譜:繁華掩蓋的世界——尹玲〈點菜〉一詩賞析/白靈【詩歌】握 【賞析】母親詩人在拿與捏之間的〈握〉/蕭蕭【詩歌】旋轉木馬 【賞析】夢想的世界之旅——閱讀尹玲〈旋轉木馬〉/李桂媚【詩歌】網起一河星月 與圓月有約 網濤 翱翔在網路上 【賞析】自然到科技——尹玲童詩的「網」形象/李桂媚▼輯三 詩的隱遁術【詩歌】驚豔——再訪柔燈堡 【賞析】柔燈堡的驚豔,不只初見 尹玲〈驚豔——再訪柔燈堡〉賞析/陳琪璇【詩歌】構造巴黎鐵塔——試以結構主義解讀鐵塔 提問羅蘭.巴特 拒絕吸管 【賞析一】無言之歌/陳徵蔚 【賞析二】試論〈構造巴黎鐵塔——試以結構主義解讀鐵塔〉/李鄢伊【詩歌】另外一種結構——致羅蘭.巴特 【賞析】立於鐵塔看巴黎——讀尹玲的〈另外一種結構——致羅蘭.巴特〉/陳政華【詩歌】芙閣綠姿泉寫真 【賞析】從自然到詩的隱遁術:看〈芙閣綠姿泉寫真〉/沈郁翔【詩歌】如此流逝巴黎 【賞析】愛情終將西去,人世何其漫長——淺談尹玲〈如此流逝巴黎〉/江江明【詩歌】書寫失憶城巿 一個人在 Joyce 【賞析】記憶與失憶——賞析尹玲兩首小詩/夏婉雲【詩歌】在永恆的翻譯國度裡 【賞析】翻譯的宿命與永恆:尹玲〈在永恆的翻譯國度裡〉詩性解讀/侯建州【詩歌】你站在歐洲的水上 【賞析】原來是看了一部文字的動畫——淺析〈你站在歐洲的水上〉/謝予騰【詩歌】巴黎依舊巴黎 【賞析】〈巴黎依舊巴黎〉讀後/胡竣淮【詩歌】誘你 【賞析】尹玲〈誘你〉評析/蔡知臻

商品規格

書名 / 詩的隱遁術: 尹玲詩歌賞析
作者 / 陳政彥 主編
簡介 / 詩的隱遁術: 尹玲詩歌賞析:半生行走於越南、臺灣與法國之間,戰火與離散、文化與語言的交錯,塑造了尹玲獨特而深刻的詩歌世界。她既是臺灣詩學創社八位學者詩人之一,也是
出版社 / 秀威資訊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國家書店松江門市
ISBN13 / 9786269901197
ISBN10 /
EAN / 9786269901197
誠品26碼 / 2683001198006
頁數 / 298
裝訂 / P:平裝
語言 / 1:中文 繁體
尺寸 / 14.8*21*1.53
級別 / N:無
重量(g) / 409
提供維修 /

試閱文字

自序 : 【總序】二○二五,不忘初心/李瑞騰



●我們一路吹鼓吹



  一些寫詩的人集結成為一個團體,是為「詩社」。「一些」是多少?沒有一個地方有規範;寫詩的人簡稱「詩人」,沒有證照,當然更不是一種職業;集結是一個什麼樣的概念?通常是有人起心動念,時機成熟就發起了,找一些朋友來參加,他們之間或有情誼,也可能理念相近,可以互相切磋詩藝,有時聚會聊天,東家長西家短的,然後他們可能會想辦一份詩刊,作為公共平台,發表詩或者關於詩的意見,也開放給非社員投稿;看不順眼,或聽不下去,就可能論爭,有單挑,有打群架,總之熱鬧滾滾。

  作為一個民間的藝文團體,詩社可能會有組織章程,或同仁公約等,但也可能什麼都沒有,很多事說說也就決定了。因此就有人說,這是剛性的,那是柔性的。依我看,詩社都是柔性的;當然,程度是會有所差別的。

  「臺灣詩學季刊雜誌社」看起來是「雜誌社」,但其實是「詩社」,一開始,聚合了八位愛詩寫詩者,辦了一個《臺灣詩學季刊》(出版了四十期),除了辦刊,也敲鑼打鼓辦活動;後來多發展出《吹鼓吹詩論壇》(已出版六十二期),一路吹鼓吹,樂音高亢,原來的那個季刊就轉型成《臺灣詩學學刊》,致力於剖情析采,建構臺灣現代詩學。緣於詩社的高動能,入社者越來越多,現已有四十七位同仁了。我曾說,這「一社兩刊」的形態,在臺灣是沒有過的;近幾年,又致力於圖書出版,包括同仁詩集、選集、截句系列、詩論叢等,迄今已逾百本了。現在更以臉書社團經營節目網站「線上詩香」(另有一「facebook 詩論壇」以發表詩作為主,已十餘年),談詩、誦詩、玩詩,剛辦過AI詩圖共創,現在又在辦理「新詩書法」,推動新詩與書法的跨域合作,追求從「文字」出發的「詩」「書」雙藝雙美。



●二○二五年,六本書



  二○二五年,在圖書出版方面,臺灣詩學季刊社持續與秀威資訊科技合作,出版「截句詩系」三本:《對木詩社截句選》、《截後餘聲:二○二四~二○二五臉書截句選》、《活著也要像隻蟲——白靈截句集》;「斜槓詩系」二本:《時光卷軸‧古都之心》和《李飛鵬攝影詩集II》;「臺灣詩學詩論叢」一本:《詩的隱遁術:尹玲詩歌賞析》。此外,另有蘇紹連主編的吹鼓吹詩人叢書三本(黃裕文、黃木檡、不清三位作者)於今年度內出版,未計在此六本書內。

  臺灣推行截句幾年,在境外(新、馬、菲、緬等東南亞華文詩壇)產生了影響,與一水之隔的泉州產生了交流。今年出版的三本中有一本是泉州「對木」詩社同仁的截句詩選,收十八人的三百七十首截句,主編吳撇即該社發起人,對截句有深刻的體會,「在這些截句裡,字與字的間隙,彷彿藏著整個世界的呼吸」,他說,截句的獨特魔力是「用最少的筆墨,開拓出最遼闊的想像空間,將每一個瞬間都捕捉進雋永的詩意快門之中。」我覺得「截句」已可以跨域從事比較研究了。另一本是臺灣詩學季刊社臉書年度截句選,由寧靜海和漫漁主編,這是一個開放空間,合乎規約(截句是一個詩類,有其形式規範),任何人皆可投稿,但「選」自有主編者的詩藝判斷,以「截後餘聲」命名,既用「截」意,復取其詩類特性(有「餘聲」,即含不盡之意見於言外),這六十二人的兩百二十首截句,讀來都耐人尋味。三是臺灣截句運動的主催者白靈的第三本截句集《活著也要像隻蟲》,對於截句,白靈從理論到實踐,不論創作或出版活動,持之以恆,意志堅定,可見其態度之認真。

  斜槓詩系是以詩為主的跨域創作,創世紀詩人群早期實驗性頗強的視覺詩,蘇紹連、向陽、須文蔚等人巧妙運用電腦科技的數位影像詩創作,不久前才風光落幕的AI詩圖共創等,都堪稱斜槓。今年兩本斜槓詩系是詩圖共創,一本是《李飛鵬攝影詩集II》,一本是多人作品合集《時光卷軸‧古都之心》。前者是名醫詩人攝影家的創意大發揮,客觀的景和物是攝影,用詩主觀詮解,「意」與「象」相應處,閃現智慧靈光與生命體悟。後者是一個生活寫作班二十八位師生的集體創作(七十一首作品及八十幀照/圖片),書末有「詩集小檔案」:二○二○年十一月閱讀《古都》小說;二○二三年十一月尋訪古都;二○二四年七月完成詩集電子版;二○二五年十二月出版。詩主要是配照片,也有AI繪圖。

  《詩的隱遁術:尹玲詩歌賞析》為慶祝尹玲八十華誕而企畫,由陳政彥主編,他精選尹玲詩三十五首,分成三輯(類),邀請三十餘位詩人和詩評家賞析詩作,納入臺灣詩學論叢。這是一本有溫度的詩歌賞析,是相對年輕世代對長者的致敬之書。尹玲來自越南,當年越南淪陷,尹玲正在臺灣留學,一夕白頭,成為她一生的標誌。她奮力活著,以臺法二頂尖大學的博士學位,在詩與學術領域,閃閃發光。臺灣詩學季刊社將在今年九二八教師節前夕,由楊宗翰策劃「尹玲八十詩會」,以詩以歌以愛,祝賀尹玲生日快樂。



●不忘初心,全力以赴



  詩之為藝,語言是關鍵,從里巷歌謠之俚俗與迴環復沓,到講究聲律的「欲使宮羽相變,低昂互節,若前有浮聲,則後須切響」(《宋書‧謝靈運傳論》),是詩人的素養和能力;一但集結成社,團隊的力量就必須出來,至於把力量放在哪裡?怎麼去運作?共識很重要,那正是集體的智慧。

  臺灣詩學季刊社將不忘初心,在應行可行之事務上全力以赴。

——————————————————————————————————————————————

【主編序】飄零旅途鮮花綻放/陳政彥



  尹玲,本名何金蘭,一九四五年出生於越南美拖市,祖籍廣東大埔,兒時家中開中藥鋪維生,父親堅持以客家話維繫鄉土記憶,日常生活也用越南語溝通,殖民背景下的法語教育更為她奠定多元文化視野。自幼浸潤於中、法、越三種語言與文學傳統裡,才華洋溢的她十六歲便在西貢堤岸的華文報刊發表詩歌、散文與小說。中學畢業後先在法國科技進出口公司 COTECO 工作,在取得公司諒解下,利用工作空檔半工半讀,後於越南西貢文科大學取得文學學士學位。

  但是越南和平的局面越來越難維持,一九六八年一月三十日北越表面假意和談,卻趁春節期間偷襲進攻,這也讓成年後的尹玲第一次如此清楚感受到戰爭的激烈與殘酷無情。一九六九年,在父親鼓勵下赴臺,獲中華民國政府獎學金,孤身來到異國,進入臺灣大學中文研究所,師從臺靜農、鄭騫等著名學者,刻苦完成碩士學位。但是一九七四年美國政府完全撤軍,導致最終越南淪陷,除了已帶來臺灣求學的弟弟之外,尹玲瘋狂地希望能申請政治庇護,讓家人逃出亂邦,不料事與願違。國破家亡的痛楚讓尹玲一夜白頭,成為伴隨一生的印記,強烈痛楚讓她不願碰觸回憶,終擱置了長年來持續不懈的創作。一直等到十多年之後,才終於拾回詩筆。陷於家國哀思中的尹玲痛不可抑,所幸在師長們的關心叮嚀下,讓她決心寄情學術研究,終於在一九七七年取得中國文學國家博士學位,並且任教於淡江大學。

  在那個副教授任教三年後,就有資格申請教授的年代裡,尹玲卻決定到法國巴黎留學,再攻讀一個博士學位,這個旁人無法理解的決定,也許源於兒時在故鄉越南所接觸的法國文化影響。越南淪陷無法返鄉的當時,去法國何嘗不是另一種變相的溯源尋根。於是在一九七九年她遠赴巴黎第七大學攻讀第二個文學博士。除了聆聽茱莉亞‧克莉斯蒂娃(Julia Kristeva)的課程之外,原本期待能親炙羅蘭‧巴特風采,可惜緣慳一面,哲人逝世。在那段時間裡,尹玲不但精進法語教學的專業,獲得法語教學的證照,同時也著迷研究文學社會學相關理論,日後回臺發表了相關學術專著《文學社會學》、《法國文學理論與實踐》,都成為臺灣學界接觸法國文學研究的重要養分。

  一九八五年學成回到臺灣的尹玲,仍舊於淡江大學中文系任教,也在法語系兼課,同時她逐漸開始了學術、創作、翻譯的忙碌生活。在學術上,尹玲從小就接受法式重視思辨的教育,又在法國完成博士學業,因此很習慣法國強調獨立思辨多元思考的教育方式,她也努力在課堂上堅持這種學風,希望啟發臺灣學子。在翻譯方面,她曾翻譯法國小說《薩伊在地鐵上》、《法蘭西遺囑》、《不情願的證人》及法國詩、越南短篇小說及越南詩多種,是國內重要的翻譯家之一。

  每到寒暑假,尹玲總抓緊利用每個可以出國的機會,到世界各地旅行。曾經失去故鄉的痛楚,在臺北無法找到的身分認同,反而在漂流到更遙遠的地方之後,獲得了緩解。尤其是她的愛女,從小就陪伴尹玲奔走天涯,母女在異國廣場上漫步,是身為母親的詩人一生中最美也最難忘的片刻,尹玲有一本童詩《旋轉木馬》或可視為面向女兒的傾訴之作。

  在天涯流浪與第二家鄉臺灣的往返折射之間,傷痛逐漸癒合成深刻地文字藝術品,集結成《當夜綻放如花》、《一隻白鴿飛過》、《旋轉木馬》、《髮或背叛之河》、《故事故事》,散文集《那一傘的圓》,等等許多精彩的詩作散文。曾經因戰爭傷痛而不得不流落異鄉的尹玲,正因為她的飄零,反而讓她積累了多種跨語言、跨文化的養分,於是學術、創作、翻譯開成朵朵奇花異卉,將風雨來時路綻放成學子們仰望的花路,自成臺灣詩壇學界的一道瑰麗風景。

  在尹玲詩作創作主題中最顯著的主題可以分為戰爭批判與反思、身分認同與鄉愁、旅行見聞與翻譯三大方向,這也正是諸多人評論家著眼論述之處。

  首先是「戰爭批判與反思」,原是法國殖民地的越南,從二戰之後就始終不平靜,共產黨扶持的北越與法國美國扶持的南越相互對峙,不時爆發衝突爭奪地盤。戰爭的陰影始終籠罩著尹玲成長的童年歲月。六○年代與詩友們嘗試現代主義詩風的創作初期,對戰爭的反思已經是詩作中顯著的主題。

  而一九六八年春節攻勢後,美國決定退出越戰,最終導致了南越政權覆滅。戰爭背後是大國博弈,政治人物的宣言與口號,都可以隨時背信丟棄,但真正犧牲的是小老百姓的身家性命,父母疼愛下度過的快樂童年至此告終。兒時玩伴、青年時代一起創作的詩人同學、師長朋友乃至於至親的父母,都在越南淪陷中喪生,對於戰爭的體會之深,恐非承平已久的吾輩能夠理解。北越瘋狂的進攻,戰場上血腥殘忍的暴力,深深將傷痕刻在尹玲心上,於是這段撕裂的戰爭經歷成為尹玲詩作無法迴避的核心主題。我們可以在〈講古〉、〈血仍未凝〉、〈北京一隻蝴蝶〉、〈血的顏色〉、〈讀看不見的明天——重構另類六○年代〉、〈你的確過早耽溺〉詩中看到尹玲對殘暴的戰爭行為及戰爭背後大國政治算計的批判。

  不幸的是,和平似乎不是人類追求的理想,戰爭陰影只是站的稍遠,但始終並未離去,〈那一夜圍牆睡成歷史〉看到東西德的冷戰對立,〈斬首〉談敘利亞考古學家被「伊斯蘭國」成員殘忍殺害的憤怒,紀念俄烏戰爭的詩作〈樂曲永恆如初〉感嘆「戰歌是世間沒有完結絕無終止的永恆樂曲」。戰爭詩絕非尹玲的偏好,只是充滿貪欲的人類始終不願意放棄戰爭,才逼得詩人不得不高聲抗議,用詩作發出譴責。

  在尹玲詩作主題中,比較微妙的是「身分認同與鄉愁」。由於家國淪亡、故鄉不再,因此筆下難免散發出濃烈鄉愁與對故土的深情。無法回到越南時,鄉愁是不忍碰觸的創傷,於是詩人封筆十年。等待事過境遷,重新踏上故鄉時,真正的鄉愁卻劇烈迸發。我們能在〈野草恣意長著〉、〈髮翻飛如風中的芒草〉、〈曾經夏季開到最盛〉看到詩人試圖在往日美好與冰冷現實中尋找某種聯繫,卻終究只能在記憶的碎片中徘徊。

  來到嚮往的臺灣,即使過上和平富足的日子,但是身為局外人、異鄉人的感受也同樣如影隨形,思考自己身分與位置的身分認同主題也是尹玲必須直面的挑戰。〈橋〉一詩將這種格格不入的疏離感寫得很深刻。橋是物質上的連結,僑則是身在此國的彼國身分。雖然為此受苦良久的尹玲,用詩歌抒發此間的尷尬艱難。但從日後來看,尹玲介於中、越、法三種文化帶來的身分認同危機,卻因為沒有固定僵化的身分認同,反而獲得了更跳脫、更自由、更寬廣的視野,〈雨從未有停歇過〉、〈其實我們並不反對〉、〈點菜〉可以看到跳脫既定思維,展現了跨域恢弘視野。

  較少被人討論,但本書中想凸顯尹玲與女兒的親子之情。在多數的尹玲生平傳記相關紀錄中,都可以看到尹玲透過一次次旅行與轉換,終於完成對自己的救贖,過程中總有女兒作伴一同天涯流浪,母女親情或許正是填補上缺口的重要一角,於是有〈握〉一詩,有《旋轉木馬》童詩集。或許對尹玲來說,家人所在,就是毫無疑問的家鄉。

  第三個顯著的主題是「旅行見聞與翻譯」,尹玲在獲得臺大博士學位後,跌破眾人眼鏡前往法國留學,放棄大家稱羨的職業與學歷,尹玲重新挑戰自己。旁人無法理解的抉擇,其實有著自我療癒的重大意義,一方面越南故鄉經驗中,法語及法國文化原本就根植在原初生命的深處,構成生命的底色,法語及法國文化對尹玲的重要性或許並不比漢語與中國文化要少,因此重新熟悉法語,甚至精通法語,成為另一種方式的尋根。而在越南淪陷的創傷中,詩人也需要給自己一些挑戰,忙碌地足以忘記家國之痛。從事後來看,選擇留學法國的確給予尹玲重新面對往後餘生的力量。

  尹玲是精力充沛勇往直前的人,在留法期間,她積極遊遍法國,法國新鮮又壯麗的風景山水,與精緻的人文氣息滋養了尹玲,於是有大量精彩的旅遊見聞的詩作被記錄下。從發表詩作的時間點來看,這些旅遊的刺激可能正是詩人重拾詩筆的觸發點。我們可以看到〈驚豔——再訪柔燈堡〉、〈芙閣綠姿泉寫真〉、〈如此流逝巴黎〉、〈鏡中之花〉、〈你站在歐洲的水上〉、〈巴黎依舊巴黎〉等詩作都記錄了旅遊經驗給予尹玲的感動。

  法國的美並不侷限在風景而已,更多的是人文藝術之美。身在人文薈萃的巴黎,在符號學、敘事學及結構主義都有開創性見解的羅蘭‧巴特,自然是尹玲非常渴望見到的大師,雖然無法目睹哲人風采。但是羅蘭‧巴特所留下的理論思考,深深刺激了尹玲。於是有構造〈巴黎鐵塔——試以結構主義解讀鐵塔〉、〈提問羅蘭‧巴特〉、〈拒絕吸管〉、〈另外一種結構——致羅蘭‧巴特〉,這些詩作除了激發了詩人的靈感,也同樣激發了評論家的興趣,讓這些詩作被多次詮釋。而作為一位在中國與法國文化之間遊走的詩人,尹玲自然充滿對文化邊界的思考,在詩作〈在永恆的翻譯國度裡〉中,她將翻譯視為一種生命經驗的隱喻,探索了語言、文化與自我認同之間的複雜關係。在上述這些詩中,翻譯不僅是語言的轉換,更是文化與身分的交融與碰撞。

  尹玲是創立本社八位學者詩人之一,多年來為詩壇學界及本社做出眾多貢獻,值此詩人八十壽誕之際,本社規劃此選集,邀請詩人、評論家及有志於詩的青年學子,分別挑選尹玲的精彩詩作,提出各自的詮釋、分析、賞析。編者整理大家的選擇後發現,選詩方向自然而然聚焦在上述的「戰爭批判與反思、身分認同與鄉愁、旅行見聞與翻譯」三大主題。本集便依此將尹玲詩作與賞析文章分成如斯三輯。輯一命名為「上帝不曾目擊」,希望最苦痛的戰爭經驗與沉重的批判,能透過尹玲的詩句予人警惕。輯二命名為「橋上無岸」,讓尹玲「僑」的自我懷疑,落實成為越南、臺灣、法國與世界之間「橋」的身分認同,為我們連接了世界的風采。輯三命名為「詩的遁隱術」,現實世界中難以忍受的苦痛,尹玲之所以能夠承擔下來,正因有詩才能夠堅持,在烽火中隱遁,遠颺到愁思之外。詩能幫助我們隱遁世間苦難,或許不止尹玲,也是我們在這紛擾世間必修的功課,因此將本集亦命名為《詩的隱遁術:尹玲詩歌賞析》,與尹玲老師及所有詩人與讀者共勉之。

  全書體例先安排尹玲詩作,後接詩人學者的賞析評論,方便讀者對照。若有不同學者賞析同一首詩,則順接在同篇賞析之後,標出賞析一、賞析二。在同一主題單元中,盡量依照詩作發表時間順序排序,希望讀者能察覺尹玲隨時間流逝下的詩風變化。本次選集感謝詩壇朋友學者專家貢獻大作,也感謝助理甘濟豪同學協助整理稿件分類與排序。

  透過此詩選賞析集,希望讀者們能快速掌握尹玲創作關懷的整體風貌,並且隨著評論文字的引導,領略詩中堂奧,也為詩人飄零的旅程上所綻放的美麗成就作見證。

試閱文字

內文 : ▼輯一 上帝不曾目擊



【詩歌】痕跡



春季 被海神以一個翻身之姿掠走

而後禁錮 自那年 當烽火彌漫宇宙

以後過的

蹤有太陽熾威

都是冰凍的冰凍的串串歲月



再不是織夢的日子了

一些曾是燦爛的早沉海底

勝利附上韶光的雙翼

翱翔入不能目視的虛無



這不完整的破朽的煙囪還只是

一個不光鮮不豔麗的標幟

誇訴曾如何乘浪敗敵

幾許冤魂夜半浮現江面哀哀哭啼

舊帳應問誰清?

廿年了,戰艦,你怎還不腐去?

───────────────────────

【詩歌】夕暮裡



夕暮裡有人在荒謐的教堂角落懺罪

諸神默然 上帝亦默然

蒼白的僵硬的無血的臉龐

沒有絲毫接納或拒絕懺語的表示



怎不向尼采祈求一些心靈的寧靜

當上帝已經被判死刑

那喪禮誰人曾往祭悼

以一腦思維 數滴清淚

泣肩起自己的命數

上帝遂被安葬

連同最後的保佑

所以以後上帝只會默默

擁滿棺凡人的禱語瞑目墓中



夕暮裡一切黯淡 一切黯淡

教堂內許多幽靈鬱鬱彳亍

懺罪者的懺語是夢囈 含糊不清

在墓中 上帝不曾目擊 不曾聆聽

只會默默 只會默默

───────────────────────

【賞析】陳政彥

上帝不曾目擊——試析〈痕跡〉、〈夕暮裡〉



  現代漢詩在二戰前獲得短暫的發展時間,隨著戰火紛飛而無法延續。戰後臺灣在中美安保條例的保護之下,得以大力吸收西方現代主義,而能與英國殖民地香港彼此交流激盪出戰後現代漢詩的嶄新模樣。現代主義詩風由此向外輻射,也激盪了東南亞的華語詩人。在這樣的背景底下,六○年代南越現代詩壇的十二位年輕詩人們,有意識地吸收臺灣現代詩的風貌與技巧,集結成《十二人詩輯》,展現了他們對現代主義漢詩的理解與想像,也是南越現代漢語詩壇劃時代的先聲。而這十二人中尹玲是唯一的女詩人,更顯出尹玲的獨特性。

  一九四五年出生的尹玲,童年雖然大抵安穩,但戰爭的威脅始終不曾消散,從法軍的進攻,到南北越的分裂與對峙,即使走過博覽群書的愉悅童年,尹玲一直知道那些斷續耳聞的前線悲劇,並不是遙遠的故事,而是不忍直視的現實。而這也正是尹玲《十二人詩輯》中詩作的基調。

  〈痕跡〉以神話色彩的形象開場,將季節與神祇嫁接,暗示戰爭打斷了生命的節奏。戰後的歲月,幸福已不再,於是「蹤有太陽熾威/都是冰凍的冰凍的串串歲月」以「太陽」的熾熱對比「冰凍」的歲月,構成悖論式的情緒衝突,映照著時間的僵冷與傷痕累累的存在。剩餘的日子不再是活潑的流動時間,而是凝固的、沉默的歷史碎片。

  當法國、美國、俄國等列強暗中干預,國內政治領袖誇耀以光明正大的普世價值與道德理想,到底這些虛無的空話是否值得真切的人命犧牲?於是:「勝利附上韶光的雙翼/翱翔入不能目視的虛無」可知詩人的清醒與無奈。

  詩的題目是痕跡,但到最後一段,才真正引導到詩的主要意象之上,也就是戰爭過後的戰場軍械殘骸。這些戰爭遺跡的物質象徵,或可被視為強國英雄敘事的紀念品,但在尹玲眼中只是醜陋的疤痕,是悲痛血淚的紀錄。於是遂有詩的結語:



「幾許冤魂夜半浮現江面哀哀哭啼

舊帳應問誰清?

廿年了,戰艦,你怎還不腐去?」



堅持不肯消失的,究竟是榮耀還是傷痛?

  另一首詩〈夕暮裡〉則有存在主義式的叩問,人們懺罪禱告,祈求上帝的救贖,但是如果人們不相信上帝,不相信慈愛的救贖,只相信血與鐵,只信利益的算計,那麼上帝又能如何?祈禱與懺悔沒有回聲,因為「上帝亦默然」,宗教不再是慰藉,僅成為冷峻的空殼。

  接著神聖失語的比喻進一步升高到哲學層次:「怎不向尼采祈求一些心靈的寧靜/當上帝已經被判死刑」。一如尼采的主張,只有人能為肩負起自己的命運,即使是孤單流淚也只能孤獨面對。尹玲的幽默詩句睿智地很悲傷,當上帝死去,人類連一次哀悼儀式都未曾給予,如此空洞的文明有怎敢奢言救贖。

  於是詩的結尾,上帝無視了人類的懺悔與祈求,漠然看待戰爭的慘忍,忽視人們的哭喊與無助。信仰失效,祈禱也無能,在「上帝不曾目擊 不曾聆聽」裡沉默不是神,僅是人類試探自身存在的孤獨回聲。

  出版《十二人詩輯》的一九六六年,美軍在越南駐紮,戰爭的威脅日漸升高,因此尹玲一方面摸索現代主義詩作風格,但所書寫的內容都不脫對戰爭的反思,對南越的擔憂。一九六八年的「春節攻勢」是尹玲親身經歷過最慘烈的戰爭實況,日後她有多首詩作回憶與反思。隨著一九六九年尹玲來到臺灣留學,在異鄉掙扎求學求生,到一九七五年南越徹底淪陷。讓尹玲哀痛欲絕,一夜白頭。而後到法國留學,一九八五年返臺任教,一直要到一九八七年才重拾詩筆,恢復創作。那些傷痛是如何能在不同文化流浪,不同國度間放逐中被治癒?我們今日已無從得知,但幸運的是,尹玲終於從海神手上奪回春季,浮出海面,迎接被太陽融化的溫暖日子,或許沉默的上帝,也默默地伸手拉了一把,讓失去故里的學者,重拾少女時拋棄的詩筆,寫下南越現代漢語詩的當代延續。

最佳賣點

最佳賣點 : ★本書以先詩後評的編排,讓讀者在詩句的震顫與賞析的深思之間往返,接觸尹玲獨特而深刻的詩歌世界。

活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