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人擬新樂府研究
作者 | 衛劍闕 |
---|---|
出版社 | 秀威資訊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國家書店松江門市 |
商品描述 | 宋人擬新樂府研究:▎關於「卿雲書庫」「卿雲爛兮,糺縵縵兮」,中華文明正如卿雲紛鬱,籠罩千年的斯國斯民。典籍可征,賢人可問,古典和時代在此始終同頻共振。卿雲文庫以 |
作者 | 衛劍闕 |
---|---|
出版社 | 秀威資訊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國家書店松江門市 |
商品描述 | 宋人擬新樂府研究:▎關於「卿雲書庫」「卿雲爛兮,糺縵縵兮」,中華文明正如卿雲紛鬱,籠罩千年的斯國斯民。典籍可征,賢人可問,古典和時代在此始終同頻共振。卿雲文庫以 |
內容簡介 ▎關於「卿雲書庫」「卿雲爛兮,糺縵縵兮」,中華文明正如卿雲紛鬱,籠罩千年的斯國斯民。典籍可征,賢人可問,古典和時代在此始終同頻共振。卿雲文庫以文化傳薪為己任,商量舊學,培養新知。叢書立足傳統學問的考證精神,秉持現代學術的全球視野。經史子集,四部之學,不再只是一種古典的遺蛻,更要在當下的學術圈層中煥發出嶄新的生命力。卿雲文庫是扎實、獨立、開放的學術平臺,為不同傳統、不同觀念、不同方法的學術人提供展示、對話和論辯的管道,形成峰鳴谷應、萬山迴響的知識交流景觀。明明上天,日月有常,叢書亦當為文化承續和文明更新盡此責任。▎內容簡介概述宋代擬唐新題樂府的整體風貌,探討宋人在追步唐人的過程中形成的審美傾向、唐樂府諸家對宋人作樂府產生的影響,以及時代及社會環境的變化對宋人新題選擬的影響,並論述不同身份的作者選取擬作題目的不同特徵。探討宋人擬唐新題樂府的創作方式,分為擬古和擬新兩個系統。著眼個案研究,即宋人頗為推崇的張籍、王建之新樂府,以及擬白居易、元稹之新樂府。關注唐代新樂府在宋代的傳播與接受,以宋人擬新樂府為例,討論「經典化」與「程式化」、「經典化」與「徒詩化」之間的關係。
作者介紹 ▎作者簡介衛劍闕,1998年生於陝西西安,廈門大學文學學士,武漢大學文學碩士,復旦大學中文系博士在讀,師從陳尚君教授,主要從事宋代樂府文學研究,曾出版《兩宋樂府制研究》論著,發表《宋代樂籍制度的嬗變及樂籍制溯源》(《樂府學》2021年第1期)等論文。▎主編簡介丁胤卿,復旦大學中文系博士,歷史系博士後,師從黃霖先生與葛劍雄先生。研究領域為明清、近代文學與文論。
產品目錄 《宋人擬新樂府研究》序緒論 第一節 選題理由及研究意義 第二節 研究現狀 第三節 研究方法第一章 宋人擬新樂府的整體風貌 第一節 “新樂府”觀念的唐宋遞變 一、元稹、白居易提出的“新樂府”:所遇所感,關於美刺興比者 二、《文苑英華》到《唐文粹》:宋初對“新樂府”的有意弱化 三、《樂府詩集》問世:“新樂府”內涵的擴展與確立 第二節 宋人審美傾向與新題樂府範式的選擇 一、“一時自謂之宗唐”:追步唐人而逐漸形成的“平淡”傾向 二、“文昌樂府妙絕古今”:宋人樂府兼推諸家而尤崇張籍 第三節 宋代擬新樂府作者概況及時代流變 一、時代流變與宋人選題 二、宋擬新作者身份分析第二章 宋代擬新樂府的創作方式 第一節 宋前樂府詩創作方法 一、兩漢樂府:“感於哀樂,緣事而發” 二、建安正始:文人樂府傳統的形成以及詩樂分離的源頭 三、晉宋之際:擬篇法的盛行以及辭藻的駢儷化 四、齊梁之際:賦題法的產生以及題目意識的強化 五、唐人樂府:諸法並取的擬古樂府與即事名篇的新樂府 第二節 宋人擬樂府的兩大系統:擬古與擬新 一、宋人擬古樂府 二、宋人擬新樂府 第三節 擬篇、賦題之合流及“共體千篇,殊名一意”之輪回 一、唐諸家對“唱和重複”樂府詩之反撥 二、宋人擬新中擬篇、賦題二法合流 三、宋擬新樂府的僵化 第四節 兼談宋人自創新題的樂府詩第三章 宋人擬新樂府個案研究 第一節 擬張籍、王建的幽微見怨之作 一、張籍、王建新樂府創作概況 二、張籍《寄衣曲》及其擬作 三、張籍、王建《促促行》及其擬作 第二節 擬白居易新樂府的說理諷喻之作 一、元稹、白居易的新樂府創作情況 二、白居易《捕蝗》及其擬作 三、白居易《隋堤柳》及其擬作第四章 宋人擬作中的經典化與程式化、徒詩化問題 第一節 經典化與程式化 第二節 經典化與徒詩化小結參考文獻後記
書名 / | 宋人擬新樂府研究 |
---|---|
作者 / | 衛劍闕 |
簡介 / | 宋人擬新樂府研究:▎關於「卿雲書庫」「卿雲爛兮,糺縵縵兮」,中華文明正如卿雲紛鬱,籠罩千年的斯國斯民。典籍可征,賢人可問,古典和時代在此始終同頻共振。卿雲文庫以 |
出版社 / | 秀威資訊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國家書店松江門市 |
ISBN13 / | 9786267588260 |
ISBN10 / | |
EAN / | 9786267588260 |
誠品26碼 / | 2682969543002 |
頁數 / | 134 |
裝訂 / | P:平裝 |
語言 / | 1:中文 繁體 |
尺寸 / | 14.8*21*0.71 |
級別 / | N:無 |
重量(g) / | 196 |
提供維修 / | 無 |
自序 : ▎《宋人擬新樂府研究》序
余弟子衛劍闕,承其先父衛亞昊教授之學脈,潛心宋代樂府研究數載。今觀其書稿《宋人擬新樂府研究》,既感欣慰,亦覺此題實具開拓之義,故略述數語以弁卷端。
首先,宋代文學研究向以詞學為重鎮,而樂府詩之探討較少受重視。此書聚焦宋人擬作唐人新樂府之現象,實為填補空白之舉。自郭茂倩《樂府詩集》以降,新樂府研究多止步於唐世,宋人如何繼承與轉化此一文體,學界鮮有系統論述。劍闕以《樂府續集》為基礎,爬梳《全宋詩》近三百首擬作,此種文獻功夫尤見扎實。
其次,此書最大特質在於雙重視角之建立。一方面梳理宋人擬作之形式特徵,如擬篇、賦題二法合流之現象;另一方面引入接受史視野,透過擬作解析宋人對唐詩之詮釋。此種「以宋觀唐」之方法,既見文學流變之軌跡,亦顯闡釋學之新意。如論張籍樂府在宋代之經典化過程,實為唐宋詩學轉關之重要例證。
再者,全書結構頗具系統。首章釐清「新樂府」概念自唐至宋之嬗變,次章剖析創作方式,三章以個案呈現幽微見怨、說理諷喻兩類典型,末章論及經典化與程式化之悖論。此種由宏觀至微觀、自現象入本質之論述方式,體現青年學者難得之問題意識。尤可貴者,書中多處製表比對唐宋詩題,使數據與論述互證,方法頗為可取。
然而必須指出,此類研究本具相當難度。宋人擬作往往隱含多重動機:或追摹典範,或寄託時感,甚或僅為詩藝訓練。欲辨明箇中差異,需兼顧歷史語境與文本細讀。劍闕於此雖已著力,如論梅堯臣擬《捕蝗》詩之現實指向,然若更深入考察士人交遊與詩學思潮之關係,或能更顯深度。此亦後學可續探之處。
要之,此書有三重價值:其一為宋代樂府研究建立基礎框架,其二為唐宋詩學接受史提供新案例,其三為當代樂府學開拓方法論視野。今觀劍闕「以擬作觀詩學」之實踐,亦可謂別開蹊徑。更盼作者持此治學精神,於樂府研究領域續有創獲。
尚永亮
乙巳年初春書於長安
最佳賣點 : ★ 鉤沉宋人擬唐新樂府,探賾其因革之道,揭示唐宋樂府學傳承與嬗變的深層肌理。既補樂府學之闕遺,亦為觀照樂府接受史提供新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