褚民誼紀實全傳 第 五卷: 求仁得仁 | 誠品線上

褚民誼紀實全傳 第 五卷: 求仁得仁

作者 褚幼義/ 主編
出版社 秀威資訊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國家書店松江門市
商品描述 褚民誼紀實全傳 第 五卷: 求仁得仁:褚民誼(1884-1946)民國前期重要的政治家、教育家、衛生家、體育家,業餘攝影家、戲劇家和書法家,三民主義的踐行者和中外文化交流的

內容簡介

內容簡介 褚民誼(1884-1946)民國前期重要的政治家、教育家、衛生家、體育家,業餘攝影家、戲劇家和書法家,三民主義的踐行者和中外文化交流的推動者。本書主編褚幼義為褚民誼之子。編寫組們自2005年起,在國内外廣泛收集原始的歷史檔案資料,其中不少内容鮮為人知。本書在披露真實的褚民誼生平事蹪的同時,也為深入研究民國前期的人物和歷史提供了新的視野和珍貴的史料。全書内含五篇廿九章八十七節,以及文前、後記、書法概覽、大事年譜、參考文獻和人名索引等部分,分為如下五冊出版:第一卷 立志求真,含文前、第一篇早年立志和第二篇留學投身革命和旅歐教育;第二卷 踐行主義,含第三篇救國之道身體力行(上),第一章至第六章;第三卷 強國健民,含第三篇救國之道身體力行(下),第七章至第十章;第四卷 捨身濟世,含第四篇在淪陷區的作為;第五卷 求仁得仁,含第五篇迎接抗戰勝利以及後記、書法概覽、大事年譜、參考文獻和人名索引等部分。前於2021年1月問世的〈重行傳──褚民誼生平紀實〉,出自相同的編寫組,可視為本書先期突出主題的精煉本。

作者介紹

作者介紹 ▌主編/褚幼義教授、褚民誼之幼子,1935年9月出生於上海,1957年畢業於北京鋼鐵學院(現名北京科技大學),留校從事材料科學的教學和科研工作。1985年調任中國有色金屬學會副秘書長,主要負責組織國際學術交流活動。1995年退休後返聘工作數年,2005年起從事民國時期的歷史人物研究,在國内外調查研究、收集資料,通過編寫組的通力合作,繼2021年主編出版《重行傳──褚民誼生平紀實》之後,又於2024年初主編完成本書。

產品目錄

產品目錄 編寫組導讀第五篇 迎接抗戰勝利(1945-1946) 第一章 勝利前夕,赴粵保民 第一節 不避艱險,離京赴粵 第二節 盡職盡力,與民同安 第三節 維護治安,靜待接收 第二章 拘押監禁,直言陳詞 第三章 求仁得仁,虹橋慶生後記褚民誼書法概覽褚民誼書法選登褚民誼大事年譜補遺參考文獻人名索引

商品規格

書名 / 褚民誼紀實全傳 第 五卷: 求仁得仁
作者 / 褚幼義 主編
簡介 / 褚民誼紀實全傳 第 五卷: 求仁得仁:褚民誼(1884-1946)民國前期重要的政治家、教育家、衛生家、體育家,業餘攝影家、戲劇家和書法家,三民主義的踐行者和中外文化交流的
出版社 / 秀威資訊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國家書店松江門市
ISBN13 / 9786267588291
ISBN10 /
EAN / 9786267588291
誠品26碼 / 2682954678009
頁數 / 248
裝訂 / P:平裝
語言 / 1:中文 繁體
尺寸 / 17*23*1.28
級別 / N:無
重量(g) / 428
提供維修 /

試閱文字

導讀 : ▌導讀
  褚民誼是民國時期一位令人矚目的歷史人物,他為實行社會革命、踐行三民主義的多彩人生,及其所涉及的紛繁人物和事件,跌宕起伏,是那個波瀾壯闊時期不可分割的一個組成部分。以人民利益為核心,以真實史料為基礎, 是當今歷史研究應該遵循的準則。本書的編寫,就是在「以人為本」思想的啟示下,褚氏後人於2005年到浙江湖州南潯老家和曾經的民國首都南京「尋根之旅」的調查訪問醞釀起步的,歷經近廿年來編寫組們對原始資料廣泛深入的探尋、收集、整理,而終成此五卷一套的《褚民誼紀實全傳》。
  本書著者除詳細查閱國內外圖書館和檔案館的有關材料外,還親至有關處所深入調查研究,尋覓遺存至今的珍貴文物資料,再現褚民誼當年活動的場景。例如,先後多次探訪南潯老家;遍訪他在南京主持修建的各大古寺和諸多有關的文化單位;三度訪問他曾以校為家長期擔任校長的上海中法國立工學院舊址;參觀他曾參與籌備的杭州西湖博覽會紀念館;踏訪貴州盤縣他曾率京滇週覽團往返路經的要隘之地;以及國民革命策源地廣州,他學成歸國效力之始執掌國立廣東大學和抗戰勝利前夕最終任職廣東省長之地,如此等等。此外還先後專程赴境外調查研究,如:2009年訪問法國里昂中法大學遺址和里昂市立圖書館;2014年到美國國會圖書館特許調閱了褚民誼之特藏相冊十五部;2016 年到臺北之中國國民黨黨史館、中華民國國史館和國家圖書館,獲准查閱許多珍貴的原始資料,包括曾經的保密檔案、書信和被毀古跡之原始拓片等等。
  本書作為紀實性的傳記,力求內容真實可靠,能經得起檢驗。編入書中的材料均經編者親閱。引用材料時盡量摘錄其原文,並用標楷體示出褚民誼的言論。對於歷史上的單位和人物,一律使用當年實際使用的稱謂,除原文中已有者外,均不冠以「匪」「偽」等附加詞。
  本書是集體努力的結晶。編寫組成員中,包括褚民誼的後人褚孟嫄、褚叔炎、褚季燊和褚幼義姐弟四人,以及民國史研究者澤爾丹先生和大彪先生,法國里昂市立圖書館原中文部主任王蘭(Valentina de Monte)女士和加拿大英屬哥倫比亞大學歷史學系中國近代史研究者韓曉明(Jonathan Henshaw)先生。在本書收集資料和調查研究過程中得到了眾多有關人士的大力支持、協助和鼓勵,這裡一併致以衷心感謝!本書中倘有不足甚或謬誤之處,尚請讀者不吝指正補充。
  本書梳理了豐富的原始資料,力圖從造福民眾的視角,撥開迷霧,將一部真實的褚民誼生平事蹪全面地呈現於世人前。此前曾率先由「秀威資訊」於2021年1月出版的《重行傳-褚民誼生平紀實》,可視為本書先期的精練本,以滿足讀者的不同需求。
  褚民誼生於1884年,值此誕辰一百四十週年之際,謹以本書永鎸紀念!

    主編褚幼義,2024年1月17日於北京

試閱文字

內文 : ▌第一章 勝利前夕,赴粵保民
  第一節 不避艱險,離京赴粵
  第二次世界大戰進入1944年,戰爭局勢急轉直下,盟國在歐亞戰場先後轉入全面戰略進攻,德義日協約國敗局已定。淪陷區內南京政府主席汪精衛背部舊傷復發,3月轉日本名古屋醫治無效於11月10日病故。已如第四篇第三章之第一節「外交部長,駐日大使」中所述,在10月12日中央政治委員會臨時緊急會議上,議決通過陳公博為南京國民政府行政院院長,國府代理主席,兼軍事委員會委員長。那時的南京政府,在全面和平曙光乍顯之際,顯然是一個即將消解的看守內閣。褚民誼在汪的喪事處理結束後,即向陳公博提出辭去外交部長的請求,被多次挽留。
  淪陷區內的廣東省,地處華南,遠離南京,地位特殊,一直受到廣東華僑出身的中央監察委員陳璧君之關照,1940年起由其弟陳耀祖擔任廣東省長。1944年4月初陳耀祖被刺身亡後,由汪精衛的重要助手陳春圃繼任。汪去世後,陳春圃即以個人原因堅辭省長職。陳璧君在陳公博任代理主席後南下坐鎮廣東,為尋找繼任省長而煞費苦心。作為美軍和國軍即將反攻進駐的前哨之地,此時離京赴粵任省長一職之險惡,顯而易見。在遭到多位南京政要人選的拒絕之後,她把目標轉向時任南京中央大學校長的陳昌祖。陳昌祖是陳璧君的八弟,自八嵗被帶往法國留學開始,便得到其四姐陳壁君的精心呵護和栽培, 視姐如母言聽計從,但是這次卻在嚴峻的形勢面前,堅決地拒絕了此項任命。陳昌祖在他的自傳[3.61]中,對他當時這種一反常態的舉動記憶深刻,有如下一段記述:
  「我記得,在上海家中的一個晚上,她向我提出了這個要求。我們站在紀念四哥的祭壇前,畫中他的眼睛注視著我們。此時她突然要求我去廣東接任省長。當我表示拒絕時,她看著四哥的畫像,堅決地說:『以四哥的名義,你必須去。我向他發誓,你必須接受這個職務!』我同時也看著四哥的畫像回答:『我向四哥發誓,我不去,我堅決不接受這個職務!』至今回想起來,我都會很震驚,那天晚上,我為什麼會這樣堅決。「我深知她從小把我帶大,為我付出了大量心血,這樣做會嚴重刺傷她,也在所不惜。當她知道達不到自己的目標後,就轉而將此任轉付褚民誼。」
  褚民誼在其〈自述〉[1.61]第三段「到粵前後」的開頭,詳述自己不畏艱險離京赴粵,出任廣東省長兼綏靖主任的經過和動機時謂:「粵政府經陳公博、陳耀祖、陳春圃三省長及從旁主持之陳璧君後,『陳家祠堂』之稱號久已著名京粵間。自陳春圃不得已去職,汪夫人曾物色過不少粵之有資望者,如林柏生、李謳一、陳昌祖等,結果並無一人允予嘗試,最後乃及本人。
  本人自知非政治人才,對於政治工作亦不感受興趣,且凡百親友均一致諫阻,請必勿行。本人亦以為粵中情形絕非本人或能改善者,故亦不願首途,自叢煩惱。顧汪夫人既連電相催,甚有一日三電者。就公而言,粵中亦不能長此無主。加以親朋之意,一則曰交通不便,危險極多;再則曰飛機在日人手中,易去難返;三則曰美軍登陸為期匪遙,何必徒供犧牲,人棄我取?四則曰語言不通,於粵不洽,一有事變,必走投無路、無法自全;五則曰一切廳長及重要職員均為汪夫人之親信,既無班底,何必作此傀儡,徒供利用?凡此所言,本人咸不謂可。本人行年六十三嵗,自幼參加革命,歷險已多,對於生死兩途,平日早置度外,但求能有利於粵。交通艱難、旅行危險等事,均非值得考慮之問題。至於犧牲一事,苟其得當,亦正不必諱言。所慮者,唯恐不得犧牲之地而已。以言班底,本人認此為中國官場之惡習。一官之更,牽及侍役,文明國家未嘗有此。本人深信為之長者,苟能公以自律、誠以待人,則無論誰何,皆能為用,原不必盡用私人,在情拘勢牽之下任其作弊無度也。故親友所言,皆不足當吾之念。所鰓鰓過慮者,即到粵何為,所謂何以利粵一事而已。
  因此一事耿耿吾中,故自四月至七月,經百餘日之長期,猶不能決吾行止。而汪夫人電報之督促,愈後愈急。本人此時亦忽有所覺,首途遂定。
  當時國軍反攻、美軍登陸消息早已傳遍都門。本人以為,粵為嶺南要沖、革命聖地,人民物力豐富異常。和平政府之不足有為,在當時已為不可諱言之實事,則救國大業舍抗戰成功之外,寧有他途?南京眾目睽睽,殊難有所表現,轉不如在地迴天途之粵,或可以實現個人之主張。因即預定積極、消極二種目標:積極的者,則協助國軍,完成救國之大業;消極的者,則盡其在我,保全廣東。至於吾志之能否遂行、目的之能否達到,則不復問,而艱難險阻亦有拼卻此身而已。此意既決,遂於七月六日毅然就道。當時部屬雖眾,第無人肯冒險相從,僅高齊賢、徐義宗二人贊助本人意志,不惜違父離母,拋妻棄子,慨然隨侍,固期本人能完成所望之工作也。此外,僅常侍一人,即蕭誠副官是已。此為本人來粵以前之經過。
  或以為如上所言,似近於是迎合當前需要,易言之,即為辯護是也。實則不然,一可證之於未到粵前及抵粵以後之兩次談話;一可證之於到粵後所行之事實。玆分別說明於下:
  本人於離南京時所發表之談話,其中足以表明本人此項意志者,一曰:『無論何時、何種環境,但能保存一分元氣,即不惜任何代價以求;但能安定一分民生,即不辭如何艱困以赴。』再則曰:『以愛粵省為保護粵省之原則,同時更順應自然趨勢,以求安定粵省民生。』而歸納其意於『本人此行原意正在於所謂今日何日之一言也』。
  本人到粵後所發表之談話,其足以表明本人此項意志者:一曰:『本人此次南來,即欲以犧牲之精神,完成愛護廣東之志願。故吾人此番到粵真實之抱負,即是犧牲。』再則曰:『適應粵省當前之需要為施政之方針,但求所事得當,不問代價何若。』而歸納其意於『總之,減少一分糜爛,即增添一分幸福;阻止一點破壞,即加強一點生命。』
  更有足以說明本人積極之志願者,其言曰:『借著整理廣東,來推進全面和平;借著收拾廣東,來恢復全國常態。』足以說明本人消極之志願者,其言曰:『不求巍功峻業,但求與民同安。在這個亂離驚險的時候,而能勉於安居樂業,這是和平主義的真諦,也就是本人在愛護廣東的工作過程中應負的職責。』
  以上兩篇談話的要義,完全注重說明,在國軍反攻、美軍登陸時本人所持之態度,當時明眼人已能瞭悟及此。至於談話中仍有為和運張目處,須知本人當時為和運之一員,京、粵兩地當時之環境,實不許本人毫無顧忌之談話,能借機暗示到此種程度自謂用心不為不深、不為不切。」
  《申報》(1945,4,27)上刊登了南京政府於4月26日發佈的命令,在准免陳春圃本兼各職的同時,免去褚民誼外交部長之職務,任命他為廣東省長兼廣州綏靖主任,以及廣東省保安司令和新國民運動促進委員會廣東分會主任委員。委任命發出後,如上所述,褚民誼經過一段時間的醞釀和準備,「於7月5日午後偕同隨員一行,乘機飛粵履新,於離京赴任時發表講話,闡明治粵之基本與原則。」(《申報》1945,7,7)他於7月6日晨抵達廣州。廣州《公正報》於7月7日,如右圖所示,以大幅標題報道了褚省長飛抵廣州的消息稱,「廣東省省長褚民誼氏,自國府明令發表以後,因在南京經辦之事過多,故交代處置,頗費時日,復因衛太夫人仙逝,褚氏以半子關係,直待至盡禮發喪,方欲成行。褚氏本人右肘部生瘤,經醫割治,療養待痊,加以氣候變動,飛機之航期不能準時,直至昨(六)日始偕隨員立法委員高齊賢、外交部亞洲司司長徐義宗,及副官蕭誠,抵達機場。陳中委璧君及周(應湘)民政廳長、汪(宗準)財政廳長、李(蔭南)建設廳長、許(廷杰)參謀長及松井聯絡部長等,均到機場歡迎。」褚氏小休後,即率同隨員赴黃花崗七十二烈士墓等處獻花致敬,並與日軍司令部進行禮節性互訪。隨後,「赴省府接篆,並召集省府職員訓話。」(《申報》1945,7,7)

最佳賣點

最佳賣點 : ▌詳實紀錄褚民誼所處的民國歷史背景與生涯經歷
▌附有詳實的歷史照片、文獻資料,具備豐厚的歷史文獻保存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