褚民誼紀實全傳 第 一卷: 立志求真 | 誠品線上

褚民誼紀實全傳 第 一卷: 立志求真

作者 褚幼義/ 主編
出版社 秀威資訊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國家書店松江門市
商品描述 褚民誼紀實全傳 第 一卷: 立志求真:褚民誼(1884-1946)民國前期重要的政治家、教育家、衛生家、體育家,業餘攝影家、戲劇家和書法家,三民主義的踐行者和中外文化交流的

內容簡介

內容簡介 褚民誼(1884-1946)民國前期重要的政治家、教育家、衛生家、體育家,業餘攝影家、戲劇家和書法家,三民主義的踐行者和中外文化交流的推動者。本書主編褚幼義為褚民誼之子。編寫組們自2005年起,在國内外廣泛收集原始的歷史檔案資料,其中不少内容鮮為人知。本書在披露真實的褚民誼生平事蹪的同時,也為深入研究民國前期的人物和歷史提供了新的視野和珍貴的史料。全書内含五篇廿九章八十七節,以及文前、後記、書法概覽、大事年譜、參考文獻和人名索引等部分,分為如下五冊出版:第一卷 立志求真,含文前、第一篇早年立志和第二篇留學投身革命和旅歐教育;第二卷 踐行主義,含第三篇救國之道身體力行(上),第一章至第六章;第三卷 強國健民,含第三篇救國之道身體力行(下),第七章至第十章;第四卷 捨身濟世,含第四篇在淪陷區的作為;第五卷 求仁得仁,含第五篇迎接抗戰勝利以及後記、書法概覽、大事年譜、參考文獻和人名索引等部分。前於2021年1月問世的〈重行傳──褚民誼生平紀實〉,出自相同的編寫組,可視為本書先期突出主題的精煉本。

作者介紹

作者介紹 ▌主編/褚幼義教授、褚民誼之幼子,1935年9月出生於上海,1957年畢業於北京鋼鐵學院(現名北京科技大學),留校從事材料科學的教學和科研工作。1985年調任中國有色金屬學會副秘書長,主要負責組織國際學術交流活動。1995年退休後返聘工作數年,2005年起從事民國時期的歷史人物研究,在國内外調查研究、收集資料,通過編寫組的通力合作,繼2021年主編出版《重行傳──褚民誼生平紀實》之後,又於2024年初主編完成本書。

產品目錄

產品目錄 編寫組導讀褚民誼生平簡介第一篇 早年立志(1884-1904) 第一章 世業儒醫,家訓疏考 第二章 慶生明遺,更名自勵 第三章 同鄉人傑,慧眼識材第二篇 留學投身革命和旅歐教育(1904-1924) 第一章 先至扶桑,後渡歐陸 第二章 自由之邦,建立堡壘 第一節 入同盟會,建印書局 第二節 普及革命,創新世紀 第三節 面向世界,名人榜樣 第四節 「風箏」「豆腐」,飛渡海西 第五節 比國博覽,嶄露頭角 第三章 革命輔成,勤工儉學 第一節 辛亥革命,回國贊襄 第二節 提倡儉學,重返歐洲 第三節 一戰爆發,回國倒袁

商品規格

書名 / 褚民誼紀實全傳 第 一卷: 立志求真
作者 / 褚幼義 主編
簡介 / 褚民誼紀實全傳 第 一卷: 立志求真:褚民誼(1884-1946)民國前期重要的政治家、教育家、衛生家、體育家,業餘攝影家、戲劇家和書法家,三民主義的踐行者和中外文化交流的
出版社 / 秀威資訊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國家書店松江門市
ISBN13 / 9786267588215
ISBN10 /
EAN / 9786267588215
誠品26碼 / 2682954674001
頁數 / 144
裝訂 / P:平裝
語言 / 1:中文 繁體
尺寸 / 17*23*0.76
級別 / N:無
重量(g) / 258
提供維修 /

試閱文字

導讀 : ▌導讀
  褚民誼是民國時期一位令人矚目的歷史人物,他為實行社會革命、踐行三民主義的多彩人生,及其所涉及的紛繁人物和事件,跌宕起伏,是那個波瀾壯闊時期不可分割的一個組成部分。以人民利益為核心,以真實史料為基礎, 是當今歷史研究應該遵循的準則。本書的編寫,就是在「以人為本」思想的啟示下,褚氏後人於2005年到浙江湖州南潯老家和曾經的民國首都南京「尋根之旅」的調查訪問醞釀起步的,歷經近廿年來編寫組們對原始資料廣泛深入的探尋、收集、整理,而終成此五卷一套的《褚民誼紀實全傳》。
  本書著者除詳細查閱國內外圖書館和檔案館的有關材料外,還親至有關處所深入調查研究,尋覓遺存至今的珍貴文物資料,再現褚民誼當年活動的場景。例如,先後多次探訪南潯老家;遍訪他在南京主持修建的各大古寺和諸多有關的文化單位;三度訪問他曾以校為家長期擔任校長的上海中法國立工學院舊址;參觀他曾參與籌備的杭州西湖博覽會紀念館;踏訪貴州盤縣他曾率京滇週覽團往返路經的要隘之地;以及國民革命策源地廣州,他學成歸國效力之始執掌國立廣東大學和抗戰勝利前夕最終任職廣東省長之地,如此等等。此外還先後專程赴境外調查研究,如:2009年訪問法國里昂中法大學遺址和里昂市立圖書館;2014年到美國國會圖書館特許調閱了褚民誼之特藏相冊十五部;2016 年到臺北之中國國民黨黨史館、中華民國國史館和國家圖書館,獲准查閱許多珍貴的原始資料,包括曾經的保密檔案、書信和被毀古跡之原始拓片等等。
  本書作為紀實性的傳記,力求內容真實可靠,能經得起檢驗。編入書中的材料均經編者親閱。引用材料時盡量摘錄其原文,並用標楷體示出褚民誼的言論。對於歷史上的單位和人物,一律使用當年實際使用的稱謂,除原文中已有者外,均不冠以「匪」「偽」等附加詞。
  本書是集體努力的結晶。編寫組成員中,包括褚民誼的後人褚孟嫄、褚叔炎、褚季燊和褚幼義姐弟四人,以及民國史研究者澤爾丹先生和大彪先生,法國里昂市立圖書館原中文部主任王蘭(Valentina de Monte)女士和加拿大英屬哥倫比亞大學歷史學系中國近代史研究者韓曉明(Jonathan Henshaw)先生。在本書收集資料和調查研究過程中得到了眾多有關人士的大力支持、協助和鼓勵,這裡一併致以衷心感謝!本書中倘有不足甚或謬誤之處,尚請讀者不吝指正補充。
  本書梳理了豐富的原始資料,力圖從造福民眾的視角,撥開迷霧,將一部真實的褚民誼生平事蹪全面地呈現於世人前。此前曾率先由「秀威資訊」於2021年1月出版的《重行傳-褚民誼生平紀實》,可視為本書先期的精練本,以滿足讀者的不同需求。
  褚民誼生於1884年,值此誕辰一百四十週年之際,謹以本書永鎸紀念!

    主編褚幼義,2024年1月17日於北京

試閱文字

內文 : ▌第一章 世業儒醫,家訓疏考
  褚民誼(Chu Minyi,曾稱Tsu Min-Yee),字「重行」(Zhongxing,曾稱Zong-Yung),曾用名「明遺」「慶生」號「頌雲」,別號「樂天居士」,祖籍浙江省吳興縣(今湖州市),常居南潯鎮。褚家世業儒醫,而以耕稼蠶桑為之副。傳到他的這一代,其父兄弟二人僅此一子,兩房均由民誼一人承繼。
  褚氏故居位於南潯鎮南柵(曾稱南林)南東街楚芳橋北口,西臨由鎮內通往烏鎮的河塘,南部和東部為楚芳河環繞,屢經修繕成為坐東朝西三進兩層樓房的一個宅院(見左上圖)。1937年12月11日日軍入侵佔領南潯前夕,家人乘船避往鄉間,遭莠民搶劫後,與周圍大片房屋一齊被焚毀。在原宅基地上,現在蓋起的是南潯蠶繭倉庫(見右上圖)。
  關於南潯褚氏家系的淵源,周延年撰寫的〈南潯褚氏家系考〉(《中日文化》[2.35] 1943年第3卷第5-7期)作了詳細的考證,主要依據的是元、明期間的文學家和書法家楊維楨(1296-1376)撰寫的「褚氏家譜序」,將褚氏家系溯源到西元前11世紀的周代。周公旦平定武庚叛亂後分封諸侯,建立了宋國, 都城在商丘(今河南省商丘南)。宋共公子段封在了「褚」這個地方,號稱「褚師」,從而有了「褚」這個姓氏而相傳下來。此後直至唐朝,有書法家褚遂良(596-658或659),官至中書令,世稱「褚河南」,因反對高宗立武則天為后,被貶職,由河南遷居錢塘(今浙江杭州),他的子孫居住的地方稱為褚家塘,褚氏從此落戶浙江。嗣後,有一部份後人徙居至吳興(今湖州),其中有先祖世超在南潯朱塢莊定居,從而褚氏家族在湖州南潯扎下了根。
  褚民誼的父親褚杏田(1854-1931),字潤通,祖傳儒醫至四代,主外科兼製藥,於家宅前院設診所和藥房,行醫五十餘年,醫藥濟人,深受鄉里歡迎。他享年77嵗,直至年逾七旬輟業之時,仍於去世前三年,到南潯育嬰堂,義務診視,朝往暮返。他思想通達,反對清廷腐政,主張維新變革。他對獨子愛而不溺,誨而不蔽。在學習上諄諄以「三到」,即讀書必須「心到、口到、眼到」;習字必須「心到、眼到、手到」,嚴加要求。
  1931年6月19日褚杏田辭世,時值褚民誼帶隊遠赴新疆視察行至荒漠途中,公務在身,交通梗阻,不克趕回治喪。楮子返京復命后,於1932年1月15日在南潯為父舉行葬禮,並發《褚杏田先生訃告》[1.19]以鳴哀悼。右上圖是刊登在訃告中的褚杏田遺像,由胡漢民書寫題銘。訃告中還選登了同鄉及親友,張人傑、吳敬恒、李煜灜、汪兆銘、李烈鈞和蔡元培等人的親筆悼詞。一致頌揚杏田老人,醫學精深、培育哲嗣的「家學濟世」之美德。
  褚民誼時刻聆聽和銘記家嚴的教誨,在他遠渡重洋的遊學革命生涯中,與其父保持密切通信往來。他對這些來鴻家書倍加珍惜,但由於後來為國事到處奔忙而有所缺失,僅存25函。遂於1939年將其彙集起來,裝幀成兩冊,親加注疏並系小詩。先由高齊賢加以編輯和補充考證,於1940年底起在《國藝》刊物上發表,不幸因該刊絕版而未能全載。嗣後經達天重纂,以〈重纂褚氏家訓彙疏考〉[1.60]為題(簡稱〈家訓彙疏考〉),如後頁右上圖所示,在「中日文化」月刊[2.35]上,從第3卷(1943年)第5-7、8-10、11-12期,到第4卷(1944年)第1期停刊為止,連續登載了赴法國後,於1906年7月10日的第一封,到回國後1925年3月6日的第20封家書,時間跨度近二十年,他的親身經歷以及有關的家事國事詳述其中,是一部難得的自傳式記實性史料。
  作為編輯和考證人的高齊賢,在該文「導言」中寫到:「篇中涉及頗廣,二十年中革命事業,一部分之精神,與有關之人物,咸在其內,又不僅講仁說義,泛述經言者可同日語也。尤有必須特為指陳者二事,第一,杏田老先生不以路遠時長,而忽教子之意;先生不以年深境異,而易追遠之心;至性至情,舉非人力,此足為吾人警惕者一。杏田老先生與周夢坡先生為同志,對於政治主君憲;先生為中山先生之信徒,主民治;父子政見雖殊,而天倫之情無與,此足為吾人警悟者二。先生更能善承親志,曲體父心,一方面宛慰老人使之安,一方面遂行抱負使之達,卒能完成所事,使老父掀髯而笑,以濡染歐風二十餘年之人,委曲孝事其親者如此,天性之厚,可以欽矣。
  齊賢受師門之教至深,以為潛德不彰,休風何益,又懼一部革命史跡之失傳也,故不諱無文,毅然輯錄而徵考之,讀者以為道義之箴,固可;以為革命史話,亦可;即以為名流小識,亦無不可也。」
  該文以褚民誼於1939年10月21日親自撰寫的「先父 杏田公訓諭彙疏引」開篇。父慈子孝情深意切,往事回首難掩激情,字裡行間盡顯胸懷,也可視為本傳記的一個「自序」,全文援引于下:
  
  「民誼籍吳興而家南潯(或曰南林),世業儒醫,而以耕稼蠶桑為之副,怡然處鄉党,鄰里燕如也,降至予身,門祚忽薄,兩房只一子,因更兼祧叔父家。時滿清失政,列國交侵,四海騷然,革命蜂起,民誼賦性不羈,好讀書而薄章句,喜接客而尚任俠;惟以鄉俗錮蔽,既格格不寵學新知,家世單傳,尤斷斷不合犯險阻;而民誼乃先至扶桑,東洋濯足,後渡歐陸,西海湔纓,躬行革命之綱,參贊兩征之役(黨軍東征北伐予均參與),探險西北,週覽京滇,屢為艱危之親,時任非常之重,雖於我心未足,差幸華胄無慚;至其所以不受民俗之拘,不被家庭所限,毅然以前,泰然而退者,皆先父賢達,洞明時勢,愛而不溺,誨而不蔽,有以玉成之也。
  先父仁而愛人,豁達大度,濟世不期乎譽,醫人不計其酬,父母誰不愛其子,有慮航行之險,不令其子留學者,有懼戰陣之危,不允其子入軍校者,是皆婦媼之仁,名為愛之,實則害之也。先父愛民誼,過於愛一切,民誼以獨子承兩房,更視常人為不同,使先父亦執婦媼之心以為心,責予守堂奧,居里閈,看桑問稻,學舉讀書,民誼之志雖宏,又焉能肆志新知,弛驅寰宇。先父則否,以為生為男子,上之宜為造時勢之英雄;即不能是,亦宜為時勢所造之英雄;即不能是,亦當立身行道,慰祖榮宗,志在四方,不辱父母。則夫時既非關閉,國尤待俊髦,嫛婗聰哉,老夫髦矣,用是充予志量,遂我襟期,水天萬里,任其遊遨,海學千尋,聽其探測,民誼之有今日者,皆先父賢達,洞明時勢,愛而不溺,誨而不蔽,有以玉成之也。
  先父對民誼,愛之愈深,期之愈切,教之愈嚴,道則不許其離,義則必端其守,知民誼性情堅執,故立教雖甚嚴,施教則甚委,獎以濟其懲,激以遂其方,或明誡而令遵,或潛施而默化;民誼雖時承訓誨,第感慈煦之可愛,不覺律己為凶;天下賢父亦多矣,為先父之中和周美者,不多覯也,惜民誼不孝,生既未能先意承志,定省有加,設又不能追遠慎終,三年無改,至於今日,此可愛之慈父,棄其不肖子之養逾八年矣,每讀生前之訓諭,輒深孺慕之微誠,且無論何人,苟閱先父之遺函,未有不生敬愛者。先父存不取聲聞,去不留撰述,所足資為紀念者,亦僅此四海周遊隨時拜奉之手諭若干通而已,然猶輾轉失遺,已非完璧,脫再續有零落,益將無以自安,因就所存,依次排比,得函廿有五,分為兩卷,付之裝池,逐函系疏,並麗微詠,思親感舊,於此兼之,展卷重觀,覺逝水光陰,重回少壯,浮雲人物,依舊當年,髣髴捩轉時來,無異活回頭去,此為感想中不易磨滅者一;至德不外嚴修,寡過端資明訓,重讀手諭,如對嚴親,許多大義微言,直如耳提面命,以當時之教誨,作此日之南針,有則改之,無則加勉,律來鑒往,受益無窮,此為感想中不易磨滅者二;謹志於此,用存我觀。
  因念此了了二十五函,當先父信手書成,隨時寄發之際,只知教其愛子,決無壽世之思,民誼以敬愛先父之心,寶其所垂之訓,只知以愛我受益,傳之子孫,至若片羽吉光,或彰潛德,縱有是事,實無是心,百世君子,脫有得見此兩卷者,希視為南林褚氏一家私言可也。
  中華民國二十有八年己卯重陽日不肖子民誼謹識」

最佳賣點

最佳賣點 : ▌詳實紀錄褚民誼所處的民國歷史背景與生涯經歷
▌附有詳實的歷史照片、文獻資料,具備豐厚的歷史文獻保存意義

活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