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ightmare Fuel: The Science of Horror Films
作者 | Nina Nesseth |
---|---|
出版社 | 知己圖書股份有限公司 |
商品描述 | 就算做惡夢也要看: 恐怖電影的科學:陰森的畫面、詭譎的音樂、消失又出現的詭異黑影。觀眾屏息以待,準備迎接下一幕可能出現的恐怖畫面……「砰!」想必即使早有準備,被嚇 |
作者 | Nina Nesseth |
---|---|
出版社 | 知己圖書股份有限公司 |
商品描述 | 就算做惡夢也要看: 恐怖電影的科學:陰森的畫面、詭譎的音樂、消失又出現的詭異黑影。觀眾屏息以待,準備迎接下一幕可能出現的恐怖畫面……「砰!」想必即使早有準備,被嚇 |
內容簡介 陰森的畫面、詭譎的音樂、消失又出現的詭異黑影。觀眾屏息以待,準備迎接下一幕可能出現的恐怖畫面……「砰!」想必即使早有準備,被嚇到的人還是不在少數。不曉得大家有沒有這樣的困惑──◎明明就會怕,但還是忍不住繼續看下去?◎明知電影是虛構的,看完還是會做惡夢?◎明知道電影下一幕會出現嚇人的場景,卻還是會被狠狠嚇一大跳?◎恐懼的感覺很難受,但為什麼還是有人樂此不疲?★恐怖電影愛好者x專業科學家★兼具兩者身分的妮娜.內塞斯,將全方面解析各類恐怖電影,從科學的角度告訴你,恐怖片是如何讓你感到恐懼!★訪談業界人士,了解如何製造恐懼★額外加碼,深入訪談導演、電影剪輯師、作曲家和恐怖學者,帶你深入挖掘恐懼的科學!那麼,就讓我們來一場恐懼之旅吧!【劇透注意】此趟旅程,在了解恐懼的過程中,也會帶你一覽上百部經典和當代恐怖電影是怎麼樣嚇到你!本書特色★恐怖電影 x 心理學 x 生理學:帶你搞懂恐怖電影為什麼可以嚇到你!(以及為什麼有些人總是會怕還是愛看!)★深度解剖恐懼:從人類對恐懼的反應到電影創作者們如何利用怪物、聲音、剪輯及劇情,結合心理與生理,讓你感到害怕。★來一場恐怖電影馬拉松吧!為了談論恐怖電影及恐懼,書中不僅有豐富的電影解析(小心劇透!),還有附加恐怖電影片單,不妨在了解恐怖電影是如何嚇到你之後,來挑戰看看吧!
作者介紹 作者簡介妮娜.內塞斯 (Nina Nesseth)是一位專業科學傳播者和作家,擁有生物醫學背景,並且熱衷於研究大眾文化中的科學(尤其是科幻與恐怖類型)。目前作為一名科學家,任職於加拿大安大略省薩德伯里的北方科學博物館。曾與人合著《The Science of Orphan Black》(暫譯《黑色孤兒的科學》,ECW Press, 2017)。作品散見於各式專欄,通常深入探討恐怖電影中各式各樣的科學問題。譯者簡介李姿瑩熱愛口筆譯、也熱愛美食與旅行。不管多忙,也堅持每天都要看書。譯有《手勢心理學》(合譯)、《讓對話,不再模糊與情緒化》、《終結你的沒效率》、《0垃圾:101個減塑、回收、手作與再利用的0垃圾生活訣竅》、《孤獨星球Lonely Planet 世界咖啡之旅:全球頂尖咖啡體驗鑑賞指南》(合譯)、《女孩的性教育指南》、《包浩斯ABC:一本讀透影響力逾百年的設計界傳奇》(合譯)、《多發性硬化症的心靈地圖》(合譯)、《為什麼男人有老婆?女人卻只能當老婆》等書。
產品目錄 緒論第一章 大腦碰到恐怖片的反應第二章 恐怖片簡史第三章 如何製作怪物第四章 將恐懼送到你的耳朵第五章 為什麼難以擺脫某些恐懼第六章 暴力和混亂第七章 血漿、血腥和肉體恐怖第八章 恐怖片歷久不衰的吸引力後記謝辭看過的電影延伸閱讀
書名 / | 就算做惡夢也要看: 恐怖電影的科學 |
---|---|
作者 / | Nina Nesseth |
簡介 / | 就算做惡夢也要看: 恐怖電影的科學:陰森的畫面、詭譎的音樂、消失又出現的詭異黑影。觀眾屏息以待,準備迎接下一幕可能出現的恐怖畫面……「砰!」想必即使早有準備,被嚇 |
出版社 / | 知己圖書股份有限公司 |
ISBN13 / | 9786264201353 |
ISBN10 / | |
EAN / | 9786264201353 |
誠品26碼 / | 2682963594000 |
頁數 / | 304 |
裝訂 / | P:平裝 |
語言 / | 1:中文 繁體 |
尺寸 / | 16x22.5x1.6cm |
級別 / | N:無 |
自序 : 緒論
「你喜歡看恐怖片嗎?」
在《驚聲尖叫》(1996年,衛斯.克萊文執導)最具代表性的開場,電話線另一頭有人這麼問。你的答案會是什麼?我會說喜歡。很有可能,你會把這本書拿起來看,也是因為你也會說喜歡。希望你會很務實地在發現自己陷入跟凱西(茱兒.芭莉摩飾演)一樣的情況前,先把門鎖好,以防兇手趁你不注意時溜進來。
你第一次看到那個畫面時,有什麼感覺?看到凱西居然沒辦法回答那麼簡單的恐怖片問題,讓你覺得很沮喪?還是覺得如果換成是你,你有把握可以答對?電影海報上最知名的主角在電影標題出現前就已經領便當,有沒有讓你嚇一跳?
你當時害怕嗎?
如果當時你有我提到的這些感覺,請放心,你不孤單。這部電影本來就是要故意讓你有這樣的感受。
請回想你最近在電影院內觀看的恐怖片。那部電影嚇不嚇人?很有趣的是,旁人一聽說你去看恐怖片時,都不會問「電影好不好看?」而會問「嚇不嚇人?」
恐怖片的悠久歷史證明,人們喜歡把被嚇到當成娛樂(鬼片和恐怖電玩遊戲如此成功,更印證這一點)。有蠻多自稱討厭恐怖片的人很可能只是討厭某一種風格或某一種類型的恐怖片。根據我的經驗,只要聊聊天就可以發現,說自己討厭恐怖片的人實際上只是討厭怪物電影,但其實超喜歡《絕命終結站》系列。或者,他們討厭血漿、血腥和肉體恐怖類型的電影,但很喜歡好的鬼屋或附身電影。恐怖片是範圍很廣的電影類別,跟人類恐懼一樣多元,也有很多不同形式。恐怖片的影迷也很多元,從什麼類型都愛的狂熱者到只喜歡某個恐怖片風格的影迷都有。我們這些人唯一的交集是我們都熱愛恐懼。
▶很難定義恐怖片
從電影出現後,就有恐怖片,而且恐怖片在現今的電影院中已佔有一席之地。導演常常會被迫要在預算有限的情況下拍電影,所以恐怖片一直是電影製作的創意來源--影響各類電影的現場特效和數位特效、攝影技巧、音效、剪輯和敘事方式。不過儘管歷史悠久,恐怖片卻常常會被視為垃圾片。而且,假如某一部恐怖片成功打進具影響力的評論圈,並贏得獎項,那部電影會忽然間就跟恐怖片劃清界限。《大白鯊》(1975年,史蒂芬.史匹柏執導)和《沉默的羔羊》(1991年,強納森.德米執導)就是這樣。甚至連大家時常說是史上最棒恐怖片的《大法師》(1973年,威廉.佛雷金執導),導演自己都表示,他從來都沒打算把《大法師》拍成恐怖片。所以,只要用一點自圓其說的說法,就可以把原本算恐怖片的電影重新包裝變成口碑電影?我總是很難理解(通常非恐怖片)電影創作者和影評家為什麼會對恐怖片有那麼僵化的想法,恐怖片不正是最擅長突破自身規則的類型嗎?
不過我們這些恐怖片的影迷也會自己把恐怖片歸類。
我們好好認清現實:談到什麼樣的電影算恐怖片,恐怖片的影迷可說是出了名的難搞。很多人都同意1960年對恐怖片來說,是豐收的一年。那一年,出現很多經典作品,例如《黑色星期天》(馬里奧.巴瓦執導)、《偷窺狂(又名魔光血影)》(麥可.鮑爾執導),當然還有希區考克的《驚魂記》。但是,儘管《驚魂記》對恐怖片帶來無法抹滅的影響,有些人還是認為《驚魂記》不能在恐怖片佔有一席之地,因為劇中諾曼.貝茲的所作所為即使再怎麼令人髮指,說起來仍然不符合某些評論家對怪物的定義--原因是他不是超自然的產物。(例如美國學者諾爾.卡羅爾就主張怪物應該要違反當代科學判定的「自然秩序」。用這個定義,再把電影的背景拿掉,諾曼.貝茲就不具備讓他變成怪物的正確特質,但超人反而算怪物。)另外,最近被某些人稱為「高級恐怖片」的數量也增加,因為預算比較多,也能吸引到更多評論。這也讓我們開始思考到底什麼才算恐怖片。這些電影包含《逃出絕命鎮》(2017年,喬登.皮爾執導),《宿怨》(2018年,艾瑞.艾斯特執導),《靈病》(2014年,大衛.羅伯特.米切爾執導)和《女巫》(2015年,羅柏.艾格斯執導)。這些電影一方面讓觀眾毛骨悚然,另一方面又能讓劇情呈現深刻的感性。那這些影片跟低預算的恐怖片相比,就比較有價值嗎?那倒不一定。我喜歡把這些影片視為恐怖片的另一種形式。
砍殺片符合你個人對恐怖片的定義嗎?那科幻恐怖片呢?心理驚悚片呢?所謂的恐怖片是只需要具備一些恐怖元素就好?還是必須要符合清單上每一個條件才算?
我懂,我真的懂:恐怖片是包羅萬象的電影類別,底下的子流派有時候多到驚人。要怎麼劃分出界限,很看個人的喜好。我懂,我也不打算自己把關。在這本書中,你可能會看到一些就你個人而言,不算是恐怖片的案例,不過也許其他人覺得應該算恐怖片。我選擇了一些我個人認為很棒,且能夠用來說明某個主張的恐怖片經典時刻。
話雖如此,我認為我們都同意,恐怖片有一些基本要素。恐怖片的常見定義是有意圖要嚇人,或至少讓觀眾感到不太舒服。但是,跟其他電影類型相比,恐怖片最特別的地方是它保證會讓觀眾有恐懼的情緒反應。既然保證會讓你感到恐懼,一部恐怖片成功與否,就要看有沒有真的兌現這樣的承諾。當然,有些劇情片的目的是讓觀眾感到傷心或受到啟發,而喜劇的目的則是要逗你大笑,但就算有些劇情片不會真的讓你大哭,你還是可以好好享受劇情,就算有些喜劇片的笑點不太符合你個人喜好,你也還是會看。但你不會聽到觀眾在走出電影院的時候說,其實不怎麼嚇人,但算是一部很棒的電影!如果恐怖片不嚇人,那還有什麼意義?
真相是,恐怖片會精心設計各種嚇人的橋段。恐怖片會利用觀眾的心理和生理,並應用心理學跟生理學的機制,呈現會讓我們感到毛骨悚然的場景或畫面。而身為觀眾的我們,則會與恐怖片合作,營造自己的緊張情緒,讓自己感到恐懼。恐怖片會要求觀眾成為共犯。我們與恐怖片合謀,參與恐怖片,也讓我們在坐下來觀看恐怖片時,會對即將看到的內容有非常具體的期望。
導演約翰.卡本特說得很好:「觀眾就想看這些。他們會希望不斷看到同一部電影。」他是在談續集,但我認為這樣的心態也適用於恐怖片這個類別。小說家安德魯.布里頓(Andrew Britton)曾在提到琳達.布萊爾主演的砍殺恐怖片《地獄之夜》(1981年,湯姆.德西蒙執導)時,很詳細地描繪這樣的現象:
每一名觀眾都心知肚明,這部電影在哪個時間點會出現什麼梗,甚至也很清楚電影中各個角色會依什麼順序有什麼遭遇。看電影時會有人彷彿現場解說,所以在高潮迭起的每個關鍵時刻,在電影畫面實際出現前的幾分鐘,就會有人先興奮地破梗。雖然大家都已經可以預測電影劇情的走向,卻不會因此覺得無聊或失望。情況剛好相反。可以預測電影劇情顯然是讓觀眾覺得愉悅的主要原因,大家偶爾會覺得失望,往往是因為電影公式被修改,而不是因為公式又重複。
這樣的說法讓我很好奇。
最好的恐怖片是會讓你在上下樓梯或關燈時感到緊張的電影。是會讓你用手擋住眼睛,在指縫間偷看大銀幕,讓你當晚徹夜難眠的電影。
我想從各個層面來剖析恐怖片如何影響我們:製作這些恐怖場景的電影工作者如何利用科學來對付觀眾;我們如何以自己的大腦和身體來應對恐怖;以及我們為什麼不斷持續觀看恐怖片,因為邏輯上,我們應該會避免自己在大銀幕上看到的場景,不是一直心甘情願地看更多。
在寫這本書的過程中,我有幸與恐怖片社群的許多人士對談--包含恐怖電影學者和歷史學家、導演、作曲家和電影剪接師,了解他們身為創作者和消費者對這個電影類別的看法。幾乎所有的對談內容都有一個共通點:恐怖片的創作涉及同理心、同情心和認同等元素。我們在觀看恐怖片時感受到的熟悉感,本身就是大腦發出化學訊號的認知現象。恐怖片創作者會以人類情緒為基礎創作故事,建立這樣的熟悉感。
我想深入探究讓恐怖片成功的各種細節以及背後的理由。為什麼恐怖片會讓我們感到不自在?嚇死人的怪物和驚嚇情節有什麼條件?音效和視覺效果發揮什麼樣的功能?為什麼有些電影能歷久不衰,有些電影卻會隨著時間而變得,怎麼說,不合時宜?
身為恐怖片影迷,我的調查讓我更欣賞恐怖片中經常會出現的各種經典橋段。身為科學家,我的調查讓我可以跟自己解釋為什麼明明「只是」銀幕上的影像,卻會讓我嚇個半死。
那麼,容我再問一次:你喜歡恐怖片嗎?
你有沒有想過為什麼?
內文 : ■第一章、大腦碰到恐怖片的反應(節錄)
我最受不了聽到有人說看電影是「無腦」活動,彷彿看電影的時候,你的大腦迴路會直接關閉,你只是用眼球盯著電影播放。但實際情況會出乎你的意料:看電影的時候,你的大腦會非常投入,為你創造體驗。觀看恐怖片時,大腦的投入會最明顯,因為拍片的人在製作會讓你心驚膽戰的情節時,已經先設想到大腦和身體最有可能出現的反應。
我們就從幾乎每部恐怖片都會出現的一個場景開始。夜深了,主角一個人待在家,屋內一片漆黑。主角聽到不明所以的聲音,就去調查看看是怎麼回事。主角走進昏暗的走廊,盡頭的那扇門微微開著。因為太昏暗,看不到房間內部。門的另一邊有什麼?主角慢慢往前走,周圍非常安靜,讓你可以聽到每次的呼吸聲和地板吱吱作響的聲音。電影配樂讓你愈來愈毛。你的眼睛開始四處張望,留意走廊的每個陰影和陰暗角落,以防有什麼東西藏在那裡,但實在太昏暗,看不清楚。我們看到主角臉上有點憂慮,伸出手握住門把,突然向後跳了一大步。有一隻貓忽然衝出房間。
原來如此!會有怪聲,是因為這隻貓--貓是夜行型的怪胎,晚上因為無聊就會在房子裡到處亂跑,把架子上的東西撞下來。貓都會這樣。主角鬆了一口氣,彎下腰把寵物抱起來,一笑置之。下一個鏡頭,主角直起身來,懷裡抱著貓,我們看到他們的身後出現了一個怪物。
這個場景包含很多值得探究的細節。裡面包含了恐懼、恐怖和驚嚇的元素,而大銀幕上的這位主角肯定有這些感受。但身為電影觀眾的你,觀看劇情推進時,你的體驗有多深刻,可能會跟主角不太一樣。
我們若仔細研究任何一部經典的恐怖片為什麼能呈現真正恐怖的氛圍,就會發現兩個截然不同的元素:畏懼(terror)和驚懼(horror)。這兩個詞常常會混用,但其實二者的意義很不同。畏懼(terror)是緊張焦慮的來源。它是一種可怕、毛骨悚然的感覺,是因為害怕某個可怕事物或意識到某個可怕事物而產生的焦慮和預期心理。簡而言之,畏懼就是神經緊張,坐立不安。驚懼(horror)則是在事件發生時我們的反應。我們要感謝歌德文學之母安.瑞克麗芙(Ann Radcliffe)提供這些定義。
為了把瑞克麗芙的詞彙稍微調整一下,我要把畏懼(terror)跟其他在驚懼(horror)前的種種情緒合在一起,直接稱之為恐懼。我們都懂恐懼的意思。我們隨時都在體驗恐懼,因為恐懼是一種保護機制,保護我們預防受到可能發生的壞事影響。
驚懼則是壞事發生時的結果。
恐懼是很有用的工具,這件事並不奇怪。恐懼幫助我們存活。碰到危險的狀況,你如果感到恐懼,就更有可能想辦法解決問題,嘗試在自己跟危險狀況之間劃出距離,或者更小心謹慎,一開始就避免讓自己陷入那樣危險的狀況。
因為恐懼是這麼有用的工具,所以有些恐懼會持續好幾個世代。用一個很常見的恐懼就可以說明恐懼的進化:怕黑。工具的使用和科技為人類創造了一個沒有天敵的世界,但如果我們回溯久遠的歷史,我們很快就會發現人類並不是一直都待在食物鏈的頂端。有個說明人類為何怕黑的理論就源自於這樣的歷史:許多掠食者,如大型貓科動物,喜歡在夜間襲擊獵物。而夜晚也正好是人類視力最差的時候。基本上,人類的眼球後方缺少脈絡膜層這種平滑的組織,而脈絡膜層可以反射光線,改善夜間視力。也因為有脈絡膜層,所以在閃光燈拍攝的照片中,很多動物的眼睛會發光,但人類卻比較會出現「紅眼」,因為人類富含血管組織的視網膜會把光線反射回來。比較怕黑的人類夜間比較可能會待在安全的地方,避免遭到獵捕。而無所畏懼的人類則比較可能會做出一些魯莽的行為,例如明明看不太清楚,還在晚上跑出去冒險。
這種恐懼放在今天可能不算特別有用,因為人類已經沒有掠食者,還有充足的照明,但這樣的恐懼似乎已經保留了好幾代。2012年,多倫多懷雅遜大學的柯琳.卡尼(Colleen Carney)進行了一項小型研究。她讓一群睡眠品質好的人和睡眠品質差的人,在光線充足或昏暗的房間裡面聽一會一陣陣隨機出現的白噪音。整體而言,待在昏暗房間裡面的人,和待在光線充足房間內的人相比,比較會出現較大的驚嚇反應,而睡眠品質差的人跟很少打瞌睡的人相比,回報的不適情況較多。這裡所謂的不適是很重要,但也很主觀的描述方式:雖然我們蠻常聽到有人說自己怕黑,但一般來說不會怕到想尖叫。談到怕黑,最常見的反應是周遭一片漆黑時,會感到不自在和有不祥的預感。
電影工作者會善用這種不自在的感覺,以昏暗的色調或陰暗角落來遮掩畫面邊緣的各種食屍鬼、兇手、惡魔和其他威脅。如果你留意到自己會盯著銀幕上最黑暗的地方,尋找犯罪或作惡的蛛絲馬跡,那就是因為你感受到人類進化帶來的這種恐懼,再加上你對恐怖片橋段有一定的認識。
■第四章、將恐懼送到你的耳朵(節錄)
聲音和音樂在恐怖片的傳統中扮演很重要的角色。各類電影都會使用聲音來強化某個場景的情緒,支持電影的敘事。如果《大白鯊》(1975年,史蒂芬.史匹柏執導)沒有搭配約翰.威廉斯的知名配樂,或《月光光心慌慌》(1978年,約翰.卡本特執導)沒有搭配卡本特自己創作、5/4拍節奏明快的主題曲,不知道會是什麼樣子。當然還有很多以兒童吟唱搖籃曲為特色的電影。很有趣的一點是,音樂本身並不可怕,孩子們的合唱也不應該會讓我們感到毛骨悚然。《惡魔附身的小孩》(1961年,傑克.克萊頓執導)首創先例,用兒歌把我們嚇到寒毛直豎。從那個時候開始,恐怖片迷就知道,聽到孩子的歌聲代表嚇人的事大概等一下就會出現。
我們的線索來自恐怖片的聲音和配樂。我們知道,突如其來的巨大音效是故意要讓我們嚇到跳起來,加強驚嚇的效果。我們知道,配樂如果開始重覆堆疊,增加強度,那我們就要準備迎接某個緊張或重要的時刻。我們知道,忽然間安靜下來,代表接下來會突然出現令人震驚的事情。而且,電影常常會用音樂主題來幫助我們辨識銀幕上的人是英雄還是反派。請回想一下《驚魂記》(1960年,艾弗列.希區考克執導)由伯納德.赫爾曼創作的主題曲:我們一開始是在瑪麗昂.克雷恩(珍妮.李飾演)開著車的時候,聽到這首主旋律,之後就要等到她遭到謀殺後,才會再次聽到這首曲子。這麼激昂的旋律絕對不可能屬於諾曼.貝茲(安東尼.柏金斯飾演)。唯一能跟貝茲連起來的只有嘰!嘰!嘰!尖銳的小提琴弦音。在看恐怖片時,耳朵聽到我們預期的聲音和配樂,讓身為觀眾的我們也能夠參與其中。
《月光光心慌慌》進一步強調了這些恐怖音樂規則的重要性。約翰.卡本特曾經讓一位二十世紀福斯公司的高層看《月光光心慌慌》初剪版,沒有加上音效和配樂。這位主管完全沒被電影內容嚇到,所以卡本特就下定決心,一定要「用音樂來挽救這部電影」。他與大衛.威曼(David Wyman)合作,創作了大家如今耳熟能詳的合成器配樂,並加入各種刺耳的聲響來搭配面具殺人魔(麥克.邁爾斯在該系列電影第一部中的角色名)的攻擊。幾個月後,他遇到二十世紀福斯公司的同一位高層。她說現在她很喜歡這部電影。卡本特說,他唯一更動的部分,會造成這種差異的調整就是聲音。
當然,這並不代表電影不能打破自己的規則。
《28天毀滅倒數》(2002年,丹尼.鮑伊執導)證明有聲無聲同樣有力。在喧囂吵鬧又混亂的序幕後,動物保護人士把感染了「憤怒」病毒的黑猩猩,從實驗室中釋放出來,導致自己也不幸遭到攻擊並感染病毒。之後,片名在一片寂靜中出現。(席尼.墨菲飾演的)吉米身處在倫敦一家醫院的加護病房中,剛從昏迷中醒過來。這顯然是間廢棄的醫院。恐怖片的規矩是,在如此寂靜無聲的環境中,角落必然有威脅潛伏。地上應該要屍橫遍野。但吉米只是一個人在廢棄空間中遊蕩,地上滿是垃圾,清楚表明在他醒來前,這裡曾經發生很可怕的事情。唯一的聲音是吉米自己的腳步聲,和他一直喊著「有人嗎?」的聲音。
鮑伊其實曾經嘗試在沒有配樂的情況下,播放這段倫敦街頭空蕩蕩的片段--結果出乎意料。原來,沒有背景音樂,這一幕的寂靜實在太恐怖。絕對安靜和汽車警報聲之間的對比實在太過刺耳。「你不能在電影院裡這樣做,」他曾經如此跟《丹尼.鮑伊傳》(本人授權版)的作者艾美.拉斐爾解釋,「觀眾可能會心臟病發。心律調節器可能會短路。」
當他走到皮卡迪利廣場,Godspeed You!Black Emperor樂團的歌曲《東哈斯汀》(East Hastings)緩緩響起。(冷知識:在導演丹尼.鮑伊心目中,只有這首歌可以搭配這個場景,但這首歌並不容易取得。Godspeed You!Black Emperor 是一個加拿大實驗音樂團體,眾所周知,他們的政治理念非常反對企業;通常不會授權讓企業使用其音樂。鮑伊雖然成功獲得授權,在電影中放了這首歌的剪輯版,但授權僅限於電影,所以不能把歌曲納入電影原聲帶中。)儘管音樂聲震耳欲聾,吉米卻是孤單單一個人,站在空蕩蕩、讓人感到陌生的倫敦。他打開車門,警報聲大響,淹沒在音樂聲中。吉米因為警報聲大吃一驚,也打破他猶如夢遊般的狀態。這是他清醒後聽到第一個巨大聲響。
顯然,沒有聲音的畫面會有一定的效果,那如果反過來把畫面拿掉又會如何呢?我們如果認為銀幕上可能會出現自己無法承受的事情,就會這麼做:我們會閉上雙眼、會用雙手把臉遮住,或者躲在毯子或爆米花袋後面,避免看到電影中最可怕的內容。這麼做有效嗎?呃⋯⋯其實沒有。研究的結論是,面對恐怖的場景,閉上雙眼沒有用,因為你還是會聽到正在發生的一切--而浮現在大腦中的任何畫面很可能比你逃避不想看的場景更可怕。姑且不談你可能會因此錯過很精采的恐怖片畫面,閉上雙眼實際上可能會讓你更能體驗恐怖片的聲音。
最佳賣點 : 帶你搞懂恐怖電影為什麼可以嚇到你!(以及為什麼有些人總是會怕還是愛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