讓我為你修復容顏: 義眼師與顏面小肢修復師的臨床紀實
作者 | 趙璟嵐/ 趙映雪 |
---|---|
出版社 | 知己圖書股份有限公司 |
商品描述 | 讓我為你修復容顏: 義眼師與顏面小肢修復師的臨床紀實:我修復的,不僅是外貌——更是他們凝視世界的勇氣。▎醫療×藝術×心靈重建,一項冷門卻動人的專業全紀錄▎全美僅39人 |
作者 | 趙璟嵐/ 趙映雪 |
---|---|
出版社 | 知己圖書股份有限公司 |
商品描述 | 讓我為你修復容顏: 義眼師與顏面小肢修復師的臨床紀實:我修復的,不僅是外貌——更是他們凝視世界的勇氣。▎醫療×藝術×心靈重建,一項冷門卻動人的專業全紀錄▎全美僅39人 |
內容簡介 我修復的,不僅是外貌——更是他們凝視世界的勇氣。▎醫療 × 藝術 × 心靈重建,一項冷門卻動人的專業全紀錄▎全美僅39人專業認證,身為台裔顏面小肢修復師的第一人稱真實告白▎真實案例與臨床紀實,公開製作義眼與義小肢背後的知識與流程她不是醫生,卻為人修復五官與尊嚴;她不是心理師,卻能撫平傷痛的心靈。透過真實案例和經驗,揭露這門鮮為人知小眾行業的工作內容,一萬小時的實習到開業的漫長過程中,除了了解疾病外,還要懂解剖學和手做藝術的功力。她打造的不只是義眼與義肢,更是幫助病患在創傷後重建生活的支撐點,讓他們能夠重回人群。此外,也能使人提早警覺這些會讓病患失去五官的疾病。在本書,你可以看見——.最常攻擊幼兒的視網膜母細胞瘤,能從幼兒的照片和舉動發現,趁早治療,增加幼兒的治癒率。.皮膚癌是迫使許多人切除鼻子、耳朵的兇手,但只要好好地做好防曬保護就可以避免。.天生無耳症或小耳症的患者,可以透過外耳重建手術治療,矯正耳朵聽力受損。.青光眼並不罕見,但一開始難以察覺。因為疼痛難耐,莉莉安接受眼球摘除手術,摘除了她的雙眼。修復師給了她一雙夢寐以求,以假亂真的「義眼」。▶收錄義眼、義鼻和義耳詳細的製作流程和真實照片◀本書特色◎在台灣極其罕見的職業,收錄了義眼、義鼻,和義耳等製作流程、材質、保養、清潔等指引,搭配作者和攝影師精心拍攝的照片。◎透過臨床紀實,身為顏面小肢修復師和義眼師的璟嵐向大眾揭開這個極為罕見、特別的職業面紗。幫助顏面損傷、小肢損傷的患者,盡可能恢復他們的容顏,讓病患得以再次走入社會。◎小眾領域的心聲,詳細介紹這個行業需要具備的技能、知識,還有困難層面。
各界推薦 真情推薦呂思瑜 佳音廣播電台台長官珮慈 彰化秀傳小兒眼科主任林瑋 國語日報總編輯、兒童文學作家柯立偉 國立陽明交通大學 電控工程研究所/電機工程學系 教授孫小英 兒童文學工作者馬智華 「台灣義眼研究所」第三代 義眼師翁國僧 百萬流量創作者/獨眼僧 aka Winner楊美玲 作家廖有進 台中台安醫院腎臟科主任醫師
作者介紹 作者簡介趙璟嵐「伊利諾大學香檳校區」生物工程系及化學系畢業,「加州大學聖塔克魯茲校區」科學繪圖證書班畢業,「伊利諾大學芝加哥校區」生物醫學視覺化系碩士。她曾在紐約的「美國科學人」雜誌、華府的「史密松寧博物館」實習,並曾擔任「加州科學研究院」科學繪圖師,也曾在芝加哥「Denoyer-Geppert公司」,擔任醫學繪圖師。自行開業前,她在加州及拉斯維加斯的「Prosthetic Artists診所」擔任義眼師。她目前在拉斯維加斯經營臉部義肢診所,是「Prosthetics Advancement Lab 」的擁有者及負責人。她以在醫學界的貢獻,榮獲「華僑救國聯合總會」頒發的「中華民國114年度海外優秀青年奬章」。工作之餘,趙璟嵐喜歡各項運動,她學習鋼管舞多年,日常喜歡瑜珈、體操、冰上溜冰、四輪滑輪溜冰、健行等活動,假日她也偶爾會與朋友到山上滑雪、攀岩。趙映雪雖然在一考定終身的聯考下,不小心踩進文學的領域中,但在平日的閱讀書單裡,醫學、天文、科普、運動科學,一直是她十分感興趣的領域。之前作品以少年小說為主,其中《美國老爸台灣媽》曾榮登台北市立圖書館借閱排行榜的亞軍。創作這本《讓我為你修復容顏》,是個全新的嘗試,映雪開心暢游在科學與文學之間,如魚得水。她佩服璟嵐選擇這條孤單、完美又獨特的道路,也謝謝璟嵐大器帶她近身觀察這個行業,讓她能將艱深的知識,化做易讀的故事,去帶領讀者認識生命的打擊、考驗與妥協和修復。映雪興趣廣泛,網球、匹克球是最愛;健身後的目標,是去參加樂齡百公尺賽跑。寫作運動之餘,還希望這雙手也能繼續彈出舒緩人心的琴音。
產品目錄 【推薦序】向著標竿直行——楊美玲【推薦序】修補容顏,也撫慰生命的缺憾——林瑋 國語日報總編輯【推薦序】義眼配戴者的自白——翁國僧 網路創作者【推薦短語】呂思瑜 佳音廣播電台 台長官珮慈 彰化秀傳小兒眼科主任柯立偉 國立陽明交通大學 教授孫小英 兒童文學工作者馬智華「台灣義眼研究所」第三代 義眼師廖有進 台中台安醫院腎臟科主任醫師PART 1 踏上義眼師與顏面小肢修復師的旅程01 兩個獨特的行業專欄 我的獨特旅程02 從實習到開業:學成下山,闖蕩江湖03 義眼和顏面小肢的製作修復師小教室 義眼的看診與製作流程PART 2 再看我義眼04 二號診間的病人05 會做診斷的照片修復師小教室 眼球摘除手術有哪幾種方式?眼腔保護片(conformer)06 雙眼視障客人教我的事專欄 白手杖的用途「四字訣」:問、拍、引、報07 小心武器就在你身邊專欄 台灣健保vs.美國健保08 逼死好漢的劇痛專欄 視網膜剝離PART 3 只是朱顏改09 眼眶 等不到的笑容10 義鼻 林肯總統的鼻子修復師小教室 皮膚癌ABCDE 檢測法製作義鼻的技巧怎麼固定義小肢11 義耳 夢想成真的時刻修復師小教室 製作義耳時的調色過程甚麼是無耳症?外耳重建手術12 義指 失去手指頭之後修復師小教室 製作義手指高稠度矽膠的利用矽膠義指和機械義指的差別13 創造不幸中的大幸【後記】穿著白袍的藝術家 —— 趙映雪【後記】我的故事 —— 英文原文 趙璟嵐/中文翻譯 趙映雪
書名 / | 讓我為你修復容顏: 義眼師與顏面小肢修復師的臨床紀實 |
---|---|
作者 / | 趙璟嵐 趙映雪 |
簡介 / | 讓我為你修復容顏: 義眼師與顏面小肢修復師的臨床紀實:我修復的,不僅是外貌——更是他們凝視世界的勇氣。▎醫療×藝術×心靈重建,一項冷門卻動人的專業全紀錄▎全美僅39人 |
出版社 / | 知己圖書股份有限公司 |
ISBN13 / | 9786264201469 |
ISBN10 / | |
EAN / | 9786264201469 |
誠品26碼 / | 2682939491005 |
頁數 / | 232 |
裝訂 / | P:平裝 |
語言 / | 1:中文 繁體 |
尺寸 / | 16.5x22.5x1.6cm |
級別 / | N:無 |
推薦序 : 【推薦序一】
向著標竿前行
文◎/楊美玲 作家
偶爾,女兒精疲力盡或者失意時,我總是叮嚀她:「閉上眼睛,休息一下,或者去睡一覺吧!」但我最後都會加上一句:「我們以妳為榮!」身為一名義眼師和顏面小肢修復師,每天面對的都是五官不完美的病人,心除了要堅強無比,卻又同時必須柔軟有愛。我們以她為榮,除了鼓勵,也是給她精神上的支持。
璟嵐就讀研究所時,有機會到芝加哥一家頗具規模的醫療器材公司實習,這家公司設計及製作的醫學繪圖及人體模型,提供世界各地的醫院及醫學院使用,包括台灣在內。她拿到碩士學位,這家公司就正式聘她為醫學繪圖及模型設計師,算是一份穩定的工作。工作兩年後,她卻說要到加州學做義眼。別說是我,我想任何一個母親心中都會不捨。在芝加哥工作,住在家裡舒舒服服又免付房租,下班回到家,老媽我已經備妥晚餐,領到的薪水儘管往自己的荷包放,這樣的生活不好嗎?何苦獨自到一個人生地不熟的地方去當學徒,而且一當就是五年。她卻跟我說:「人要看未來,五年很快就會過去,等我考上執照後,我會不一樣。」
我雖心疼,還是尊重她的選擇。我不是一個嚴厲的母親,女兒的成長過程,我只能一路陪伴,信任她的能力與判斷。信任她,卻不放任她,關心她,卻不阻止她。
果真,經過五年的嚴格訓練,她如願拿到義眼師和顏面小肢修復師兩張專業執照。十多年過去了,如今,她擁有自己經營的診所。別人看到的,可能是她光鮮亮麗的外表,但身為母親的我,卻深知這一路行來的辛苦。
我相信除了她自身的努力,她的個性中亦潛藏著某些獨特的特質及韌性。例如:她心思細膩,卻又能幹粗活。她喜歡蒐集各種工具,走進她的工作室,可能會以為她的職業是個電工、木工或泥水匠,從大電鑽到小螺絲,從油漆到水泥,應有盡有。但她條理分明,所有的東西排列井然有序,連抽屜裡的小物件,也都分格整理,任何尺寸的螺絲、鈕扣、針線,抽屜一開一目了然,絕對不會找不到。映雪夫婦來訪,說璟嵐的工具牆及櫥櫃,大概是他們見過最整齊乾淨的。家中所有的粗細活,從庭院除草到室內油漆,修馬桶,修改衣服,她能全包。我們總覺得她太吹毛求疵,她油漆前要多次擦拭牆壁;她整修房子,自己舖地板,地板的長短、顏色要分堆排好。她做事,不管大事小事,總是要求絕對完美。
她在伊利諾大學就讀時住校,每學期都要搬一次家。學期結束,我們去香檳接她,她總是忙得不可開交,不是去幫同學搬家,就是去幫同學的新居油漆。我開她玩笑,我說你們工學院,不是男生特多嗎?怎麼那些男孩都不來幫你,反而是妳去幫他們做粗活?她得意的笑笑:「大家都信任我會把他們的新居整理得條理分明、乾乾淨淨,這是我的榮幸呢!」
璟嵐自幼即喜愛畫圖及設計,更愛凡事自己動手做,對於新奇有創意的東西,她都喜歡。一件簡單的事,到她手中,就變得非常複雜,我們說她吃飽太閒沒事幹,她反而覺得那是讚美之詞。有時,我看她已經在診所工作了一整天,回到家還要粉刷牆壁,我說你這樣不會太累嗎?她卻說油漆時,不需要思考診所內的大小瑣事,能夠讓頭腦放空,整面牆,就像一張畫布,任她盡情揮灑,這是她的休閒時刻。
我想起她小學四年級時,參加學校的歌劇演出。她把劇本背得滾瓜爛熟,演出當天,我們特地邀請朋友去看她表演,結果她的戲從頭到尾只是拿著一把掃帚從舞台這頭走到另一頭,半句台詞都沒有。
劇終時,我們實在失望,她卻興匆匆的跑過來,說老師誇獎她的表現很好,她說她在幕後幫忙提詞,整理道具,舞台的布景,是老師帶她和幾個小朋友一起做的。老師告訴大家,演一場戲,每個人的角色都不可缺,都有很重要的工作要負責。聽她講完,我們豁然開朗,之後,她帶我們走上舞台看她畫的布景,果真維妙維肖。正如她所言,她的角色非常重要。
如今,她的角色依然重要,經過多年的努力,她在這個行業中,已能獨當一面,而她也積極培養新人,願意將她的所學,與大家分享。她跟大學合作,讓學生到她的診所實習,就像她的師父艾瑞克當年指導她一樣。她將自己在這個領域中的學習歷程,不論成長、挫敗、或跟病人之間的互動,透過書寫,緩緩道來,既是分享也是一種傳承。
璟嵐曾經跟我提及她起心動念想要書寫,是要讓病人及更多人對這個領域有正確的觀念及了解。她初投入這個領域時,發現即使病人之間,也會以訛傳訛。每個病人就醫的情況都不同,就算同樣失去眼睛,有人因癌症,有人因槍傷或車禍,其中的治療以及製作義眼的過程都不相同,可是許多病人及家屬之間都基於好意,就會互通訊息,並且傳授秘方,事實卻仿如瞎子摸象,只摸對了大象身體的某一部分,卻未全盤了解真相。就算有些病人以自身的經驗書寫分享,但大都只著重在他們親身的經歷而已,他們並未受過專業的訓練,更沒有實際的臨床經驗,不慎便傳達出錯誤的訊息。身為義眼師及小肢修復師,看過各類型態的病人,總覺得有一份責任,要導正大家的觀念,於是,她從自己的部落格開始書寫,分享同時,也希望大家能更深入了解這個領域。我的小姑映雪,深知璟嵐的心願,也一直想將這個領域的林林種種及許多感人的故事,介紹給華文世界的朋友。
映雪擅長寫小說、翻譯、書評,透過她的文字,艱深難懂的醫學詞彙,瞬時變得活潑躍動,簡易明瞭,讓讀者在閱讀中,對於某些平日不熟悉的醫學常識有更深入的認知。一個個小故事,映雪以小說的筆觸敘述,有些讀來令人喟嘆,像〈等不到的笑容〉中的喬恩,一場車禍,讓一個青春美少女,變得鬱鬱寡歡,從此失去笑容;而還在摸索實習階段為她製作顏面的璟嵐,一心求好,卻屢遭病人家屬的責難。身為醫護人員,就算幾分鐘前才剛挨過罵,心中有委曲,但面對下一個病人時,又得馬上露出笑容,顯得若無其事,勇敢堅強。有些故事激勵人心,像〈雙眼視障客人教我的事〉、〈二號診間的病人〉讓我們學會即使生活中有許多不幸與磨難,但能活著就是希望。有些故事像〈小心武器就在你身邊〉提醒我們某些意外,往往是我們不在意的時候就發生,凡事要小心謹慎,尤其是孩子在玩樂的時候,更要注意安全。
三十幾年前,我和映雪合著的少年小說《茵茵的十歲願望》得到「第一屆九歌兒童文學獎」,我們以小璟嵐日常生活中的點點滴滴為背景,來塑造故事中的主角茵茵。三十多年後,映雪再度執筆,合作的對象竟是璟嵐自己,如此文緣,恐怕連映雪都未曾想過吧!
很高興映雪和璟嵐能將這個小眾行業,透過書寫,介紹給讀者,而晨星出版社更是慧眼獨具,願意將這本書編印成冊。但願這本書的出版,能讓更多人了解到在醫界有義眼師和顏面小肢修復師這個行業,並且在必要時,不論家人或自己都能夠知道如何尋求幫助。
【推薦序二】
修補容顏,也撫慰生命的缺憾——寫在《讓我為你修復容顏》之前
文◎/林瑋 (兒童文學作家、國語日報社執行總編輯)
很多年前,我的父親林良先生曾為楊美玲女士的散文集《大地笙歌》寫過推薦序。如今楊女士的女兒璟嵐出書了,我很榮幸接受邀請為璟嵐的作品《讓我為你修復容顏》撰序,這樣一段筆墨情誼的延續令我十分珍惜,這機緣是文學與人生的雙重傳承。
這本書寫的是專業,也是人生;是醫學修復,也是心理慰藉。璟嵐記錄了自己十八年來走進「義眼師」與「顏面小肢修復師」這個行業的過程,書中看得見對技術的掌握,也看得見對人心的體察。
她走的路並不尋常。從研讀生物工程與化學,到發現自己熱愛醫學繪圖,再到投入一萬小時的學徒訓練後取得雙執照。走這條路需要耐心、毅力,還需要對人有深切的理解。她曾以為自己不善與人應對,卻在診所服務的過程中,看見病人需要的不是多話,而是專注與溫柔。於是她決定買下診所,長期駐點、親自負責,讓這份工作成為她生命的主軸。
美國人口超過三億,據她所了解,擁有顏面小肢修復師執照的不到四十人,義眼師也僅百餘名。這份職業,是少數中的少數。但正因為稀少,每一位病人都讓她付出極大的心力。
我讀到她替一位歷經滄桑的病人約翰裝上義眼,那是他特地要求的、布滿紅血絲的義眼——那樣的「不完美」,反而像是對自己生命經歷的忠實記錄。也讀到深海潛水意外失明的病人,那樣堅毅的活著,讓人不禁反問:如果是我,我能這樣活下去嗎?
書中不僅刻畫病人的心理歷程,也揭示了眾多技術選擇與實務難處,使人感受到這不僅是純手工藝,更是醫學、藝術與倫理的交會點。尤其在〈雙眼視障客人教我的事〉一章,她不只是記錄,更寫出許多日常細節中的知識:白手杖的用途與設計、協助視障者的四字訣「問、拍、引、報」,讓明眼人讀來自然生出同理心。這本書的內容不只是專業記述,也是一種理解他者的窗口。
更動人的是,那些看似輕鬆的段落裡,藏著深刻的情感。例如,有位客人為了參加萬聖節派對,請她設計一顆橘色眼白、有蜘蛛趴伏、還帶細細蜘蛛網的義眼;還有臺灣的網友,曾夢想擁有一顆《火影忍者》的「寫輪眼」。這些訂製義眼表現出趣味,背後其實都說明一件事——即使身體有所缺損,生活仍可以創造風格,仍有屬於個人的美學選擇。
全書搭配了璟嵐親手製作、宛如藝術品的義眼與修復作品照片,既是紀錄,也是見證。她讓我們理解:「修復容顏」不是遮掩,而是重建自我形象的過程;也讓我們看見,所謂「復原」,其實是一種自尊與生命尊嚴的回歸。
讀她的書,就像讀一本溫厚的醫療散文集,也像走入一間安靜的診所,看見醫者的手,如何一點一點為人修補時間與命運留下的痕跡。
我想起她母親筆下《大地笙歌》中,所描繪的大自然與人心的細膩交會;如今,在璟嵐的作品中,我們看見的是另一種尺度的土地——是人臉與眼神,是醫學器械與生命故事,是療癒的手藝引動願意再出發的心。
這本書不只讓更多人認識義眼與顏面修復,也讓人對這份職業心生敬意。有人願意用極大的耐心與想像,為他人保留尊嚴、重建信心——這樣的事,或許說不上偉大,卻令人動容。
【推薦序三】
義眼之後,看見更完整的人生:一位義眼自媒體經營者的推薦
文◎/翁國僧 百萬流量創作者
《讓我為你修復容顏》這本書對我來說,不只是一部關於義眼與顏面小肢修復的臨床紀實,更是一次與自我和解的深刻旅程。我是一位義眼配戴者,因為兩歲時罹患視網膜母細胞瘤而摘除左眼。成長的過程中,義眼對我而言,一直是自卑與不安的來源,彷彿一個無法抹滅的印記,時時刻刻提醒著我與他人的不同。我花了許多時間學習如何與它共處,如何在這個以外表為重的世界裡,重新找回自信,這條路走得漫長且艱辛。
記得小時候,最害怕的就是學校的健康檢查。當左眼填上沒有視力,同學們開始發出竊竊私語時,我總是恨不得找個地洞鑽進去。大學時期,對外貌的在意更是達到巔峰,開始留長頭髮用瀏海遮住左眼,想盡辦法掩蓋義眼的存在,深怕被人發現這個「秘密」。那段時間,我活得小心翼翼,極度缺乏自信,總覺得自己比別人矮了一截。
二OO二年我開始經營個人自媒體,分享自己使用義眼的經驗,希望能幫助更多與我相似的朋友。這是一個重要的轉捩點,透過分享,我逐漸走出自卑的陰影,開始接納自己的不完美。我發現,原來有這麼多人都和我一樣,在成長過程中因容貌上的不同而感到困擾。透過交流,我們互相鼓勵,分享克服困難的方法,我不再感到孤單。
很榮幸能受邀為這本書撰寫推薦序,這對我來說意義非凡。這本書的出現,彷彿一道光芒,照亮了義眼配戴者和顏面損傷患者的世界。
書中,作者以溫柔細膩的筆觸,描繪了義眼師和顏面小肢修復師的工作,以及他們與患者之間的故事。這些故事深深觸動了我,因為我能感同身受患者們所經歷的痛苦與掙扎。對許多人來說,失去部分容貌不只是外觀上的缺憾,更是對自我認同與社交生活的重大打擊。他們不僅要面對身體上的殘缺,還要承受隨之而來的心理創傷,以及社會異樣的眼光。這種身心靈的雙重煎熬,是我非常能體會的。
我特別有感觸的是書中提到的那位鐵漢約翰,他希望義眼能呈現他歷經滄桑的生命故事。這個故事讓我了解到,義眼不只是一個替代品,它也可以是個人生命歷程的象徵,幫助患者找回完整的自我,甚至是賦予他們新的力量。還有那位重拾自信的奶奶,她的故事也讓我深受感動。一個小小的義眼,竟然能為一個人帶來如此巨大的轉變,讓她重新找回對生命的熱情,這是我在過去從未想過的。這些故事都讓我更加確信,義眼不只是為了彌補缺憾,更是為了展現獨特的美麗。
作者在書中提到,義眼師和顏面小肢修復師的工作,不只是技術上的修復,更重要的是心理上的支持。他們不僅要製作出逼真的義眼和義肢,更要幫助患者重建自信,重新融入社會。這讓我不禁想到自己經營自媒體的初衷。我分享自己的經驗,也是希望能為其他義眼配戴者提供支持與鼓勵,讓他們知道自己並不孤單,我們都在同一條船上。
書中也詳細介紹了義眼的製作過程,以及義眼師的養成之路。我才知道,原來製作一個小小的義眼,需要這麼多的專業知識與技術,更需要長時間的經驗累積和對細節的極致追求。義眼師們的付出,讓我由衷敬佩。他們不僅是技術精湛的工匠,更是充滿愛心和同理心的藝術家。
這本書對我最大的啟發是,它讓我更深入地思考「美」的定義。美不應該只侷限於完美的外表,更應該包含一個人的內在力量與生命故事。 義眼不只是為了彌補缺憾,更是為了展現獨特的美麗,甚至是昇華生命的一種方式。它幫助我們看到,即使生命中有殘缺,我們仍然可以活得精彩,活出自己的價值。
透過這本書,我希望能讓更多人了解義眼配戴者的處境,以及義眼在我們生命中的意義。 我也希望鼓勵所有正在經歷容貌改變的朋友,勇敢面對自己的不完美,因為真正的美麗,來自於我們如何接受自己,並活出最真實的生命。我們都有權利擁有自信,擁有愛與被愛的能力,擁有追求夢想的勇氣。
《讓我為你修復容顏》是一本充滿愛與希望的書,它讓我對義眼有了全新的認識,也給予我更多的力量。 我相信,這本書能幫助更多人找到屬於自己的美麗,並勇敢地活下去。它讓我們相信,即使面對生命的挑戰,我們仍然可以活出精彩的人生。身為義眼使用者,我誠摯地向大家推薦這本充滿愛與關懷的書籍——《讓我為你修復容顏》。願它能帶給更多人溫暖與啟發,並讓社會大眾更加了解義眼族群的需求與心聲。
內文 : 我的獨特旅程
這是什麼樣的行業?
簡單來說,我的工作,就是製作身體各部位的小肢,為一個人塑回他原有的外表和面貌。一般大家熟悉的像手、腳之類的義肢稱為大肢,而五官、指頭這些,叫做小肢。通常,義肢也具有功能性,譬如,義眼能幫忙支撐住眼眶組織和眼皮;義鼻能防止灰塵進入,保護鼻竇;義耳可以幫助導入聲波,提升聽力。要做出一份舒適又兼具作用的義肢,需要對解剖學以及材料有深厚的通盤知識。而要讓使用者不知不覺地將義肢視作身體的一部分,是義眼師和顏面小肢修復師在藝術方面經過非常多年的訓練才能達成的。
義眼師和顏面小肢修復師是醫師嗎?義眼是顆圓圓的玻璃球嗎?怎樣將人造皮膚、鼻子、耳朵固定到臉上?這些是我從事這項工作以來,最常被問到的問題。所有答案,讀者都可以在接下來的篇章中找到答案。
如何走進這個小眾的行業?
應該可以說這是我偶然撞見,進而熱愛擁抱的行業。
我小學時住在美國芝加哥,全世界最棒的芝加哥科學與工業博物館,就在離我家不遠的密西根湖畔,而我最愛去的地方,是當時位於二樓的人體展示區。那裡有兩整排用玻璃夾住的,一男一女全身的縱切面和橫切面。每片切片大約一點三公分厚,將人體剖面一覽無遺地展現在大家眼前。我對這些人體百看不厭、深深著迷。
大學時我主修生物工程,副修化學,但生活中最能讓我放鬆的休閒是繪圖與手工藝。我在想,我將來的職業,難道一定得是一板一眼的科學,而更加熱愛的藝術只能是嗜好?藝術和科學看來是迥然不同的兩個領域,我猜為時已晚,我不可能靠藝術吃飯。但如上一段所言,我熱愛人體,只因個性不善言詞,我不曾想過要當醫師,而有點想從事法醫。那時一位知道我在徬徨的好朋友,推薦我去讀一本叫做 Death's Acre 的書,這是一本法證(或稱法醫)人類學的骨骸筆記,以人體遺骸來尋找許多未解的答案。讀完這本書,我沒走上想從事的法醫,卻接觸到一門從不知有的行業,叫做:醫學繪圖(medical illustration)。
醫學繪圖,是以精準清楚的製圖方式,可以是平面、立體、電腦、模型等各種形式,去記錄及傳播醫學、解剖學及相關知識的一門學問。常見的如教導兒童認識身體的精美人體繪本,複雜的從醫學院的教材,到甚至是提供外科醫師在手術前沙盤演練的模型,醫學繪圖都扮演著極端重要且不可或缺的角色。這個職業要求製作者有相當程度的生物醫學知識、對材料的了解,以及手做和繪圖能力,這顯然是把我的生物工程、化學與嗜好結合起來的最佳職業了。
由於以前從不曾正式學畫, 大學畢業後, 我先花了一年時間去學習科學繪圖(scienceillustration)。這一年嚴謹的訓練,我學到了利用非常多種不同材料製圖的技巧,以及在科學上,「精準」的定義。我曾在一個夏天畫了六十幅某一目昆蟲的生殖腺體。這一目昆蟲外表差異十分細微,要區分牠們品種的最佳方法,是靠牠們不太一樣的生殖腺,我的工作便是分毫不差地畫出那些小小腺體的不同處。這一年的課程對我日後的幫助非常大。
之後,我如願申請進入了伊利諾大學芝加哥校區的生物醫學視覺化科系(University of Illinois atChicago, Biomedical Visualization),攻讀碩士。我選擇伊大,因為它在顏面小肢修復方面的課程,相當出色。我對有機會製作人體小肢感到興奮。一般會引起我們注意的義肢,都是手或腳。但是,人體會因為天生、意外、戰爭、疾病而受損的,決不限於四肢,人的手指、腳趾、五官、皮膚,同樣會因各種原因而失去。小肢製作,便是要幫助這群不幸的人,尤其是臉部損傷者,提供一個重新走入社會的機會。
漫長的實習過程
顏面小肢的修復是一個十分小眾的領域,二○二五年夏天的統計,總部設於美國的「臨床顏面小肢修復證照理事會」(Board for Certification in Clinical Anaplastology,簡稱BCCA)上認證的顏面小肢修復師只有三十九人。我的同行來自非常多樣化的背景,大家是由不同道路走上這一行。我上述的個人經驗,只代表其中一條途徑。
五官製作,除了懂得解剖學,還需要很強的手做藝術功力,其中的義眼,更是獨立出來的另一行。義眼的製作過程繁複,細節很多,因此在美國,義眼師的培養在學業課程外,手做方面採學徒制。考照前,必須在有執照的義眼師指導下,實習一萬個小時,也就是大約五年的時間。
我因為大學以及研究所修的課程已提供我足夠的生物、解剖知識,所以我需要做的,就是找一名願意收我為徒的師父。而有些人取得執照的方法,可能剛好與我相反。他們也許家裡或者親友家就是義眼診所,要取得手做經驗相對容易,因此自己要補足的,就是此行相關的知識。當然,不管以哪條途徑走向義眼師或顏面小肢修復師,在美國都必須經過學科與術科的考試鑑定才能取得執照。截至二○二五年夏天,位於美國的「國立義眼師審查理事會」(National Examining Board of Ocularists,簡稱 NEBO)上共登記大約有一百七十二名義眼師。
看到這裡,讀者也可以找到前面另一個問題的答案了。義眼師和顏面小肢修復師,都不是醫師,因為我們和醫師所接受的訓練截然不同。大部分人聽到一萬小時的實習要求,都會覺得不可思議,誤以為根本剝削勞工。但只要自己曾動手做過這個流程,就會知道此要求一點也不過分。首先,義眼是一個十分講求精密的作品。許多人都配過假牙,不管是一顆還是全口,只要有一點點不合,戴起來不是會痛,就是可能掉下來。義眼也一樣,讓義眼舒適地鑲在眼眶裡,使戴的人忘了它的存在,是最基本的要求。
再來,「眼睛為靈魂之窗」。假牙藏在嘴裡,為了各種理由,有人鑲金牙、銀牙,除非故意張大嘴,否則不會引來注目。但眼睛不同,這是大家看人時所看的第一個地方,逼真、讓人看不出來是假眼睛,是製作義眼的宗旨。眼睛有很複雜的顏色和圖案,即使華人自稱是黑眼珠,但大家只要站到鏡子前仔細觀察自己的眼睛,就會發現所謂的黑眼珠裡也摻雜了黃、橘、棕、紅和黑等多重顏色,更別提顏色更加多樣的西方人眼睛了。因此在那麼小的義眼上,如何一層一層把顏色堆疊上去,最終在蓋上最上層的透明壓克力後,要能立體地呈現出所想要的效果,是需要長久經驗累積的。虹膜瞳孔(俗稱的眼珠)外,眼白(屬於鞏膜的一部分)的「白」也不盡相同,況且還要營造上面的血絲。讓義眼毫不突兀,和另一眼看來一致,只是消極的要求。我們還希望目光炯炯有神、晶瑩剔透,讓義眼也能流露出需要者的靈魂。
製作義鼻的技巧
為病人做鼻子,是一個變數比較多的項目。義眼、義耳,多數人都選擇做得和另一邊的一樣。但鼻子不同,選項較多:
一、 倘若病患能在手術前來找我,而當時鼻子也還沒太變形的話, 我可以先幫他拍照, 甚至印模存著,那麼將來做出的鼻子,就會和他原來的一模一樣。
二、 以病人清楚的正、側面照片幫他雕塑和之前一樣的義鼻。
三、 參考專書, 雕塑一個和他臉型、五官比例搭配的鼻子。
四、 如果患者特別欣賞某個親戚或朋友的鼻子,而那人臉型和他接近,也願意進來接受印模的話,就可以做出他欣賞的義鼻來。
一個人,每天都會照鏡子,經常看到自己的鼻子,因此會有習慣認定的鼻型。顏面小肢修復師也不例外。剛出道時,一個顏面修復師做出來的義鼻,多少都有自己的鼻型在裡面。所以,找不同的修復師,做出來的眼睛、耳朵差別或許不大,但鼻子則可能會摻進修復師自己的認知。還好經過時間磨練、累積經驗後,修復師就會慢慢擺脫自己鼻子的影子了。
怎麼固定義小肢
把耳朵、鼻子、眼眶、皮膚等固定到臉上的方法有四種:
一、是以特製膠水黏上去。
二、 是植入性固定法,包括使用磁鐵相吸原理固定上去,或者使用直型夾(bar and clip)的方式扣上去。
三、 是依照病人需要小肢部位的解剖學構造,使小肢自然卡上去。
四、 是機械式固定法,借助類似眼鏡或者鬆緊帶之類工具的力量,不過目前這種方法已經不常使用。
因為矽膠皮膚或器官需要每天拿下來清洗,第二種方法聽起來似乎較方便,可是前提是必須先透過前置手術,將必要的材料植進體內。然而,植入法的首要考慮是,病人的骨頭是否夠強健去支撐植入的材料,所以並非每位病人都能適用此方法,譬如,做過癌症放射醫療的病人,骨整合能力可能下降,骨頭無法與植進去的材料做完美結合,這樣將無法承受義小肢需要的支持力量;第二,許多已經經歷多次手術的病人,也許不想要再動任何手術;第三,這個前置手術雖小,但仍是多出來的一筆費用;第四,前置手術後必須等待幾週甚至幾個月才能裝上義小肢,很多病人並不想等待。因此,目前最廣泛使用的固定法,依然是使用膠水。
矽膠材質,尤其是膠水,很容易受外界溫度以及濕度的影響,像高溫悶濕的工作環境、抽菸的習慣、每天貼上拿下時的動作、使用的洗滌劑等等,建議是每年回診所做專業清潔一次,而大約三到五年就要更換新的。
最佳賣點 : 我修復的,不僅是外貌——更是他們凝視世界的勇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