懂得駕馭AI的追問思維: 日本思考訓練權威教你37道練習, 洞察問題背後的為什麼, 讓你贏得好結果 | 誠品線上

Why型思考トレーニング 自分で考える力が飛躍的にアップする37問

作者 細谷功
出版社 采實文化事業股份有限公司
商品描述 懂得駕馭AI的追問思維: 日本思考訓練權威教你37道練習, 洞察問題背後的為什麼, 讓你贏得好結果:只照做、不提問、懶得學習的人,最先被淘汰!★★★★★日本亞馬遜商業書暢

內容簡介

內容簡介 只照做、不提問、懶得學習的人, 最先被淘汰! ★★★★★ 日本亞馬遜商業書暢銷冠軍 \暢銷15年經典,熱賣突破220,000冊/ 在萬事問AI的時代, 一流人才脫穎而出的致勝關鍵, 不是依賴答案, 而是懂得思考「為什麼」! ★ 日本思考訓練權威細谷功,教你打破AI框架,看穿問題本質 ★ 37道日常思考練習,幫你重啟思考力 ★ 追問力 × 策劃力 × 抽象力,是AI時代最稀缺的關鍵能力 你是不是有以下這些狀況── 「不會就問ChatGPT。」 「想知道什麼,Google一下就好。」 「用懶人包快速吸收重點就夠了。」 其實,你已經默默交出了思考主導權! ►AI提升解決問題的效率,也帶來隱憂 自 2022 年 ChatGPT 橫空出世, AI 不只會寫文章、做簡報、擬企劃,甚至能幫你決策, 幾乎已經成為工作與生活的「得力助手」。 然而,日本商業顧問、思考訓練權威細谷功觀察到, AI越強大,人類越容易放棄思考。 ►成為不過度依賴AI的「追問型人才」 細谷功指出,如果不想過度依賴AI, 具備獨立思考的能力,會變得越來越重要。 因此,他提出一套培養「追問型人才」的思維模式—— .從「接收指令」→「主動定義問題」:訓練自己釐清目的、設計問題,比知道答案更重要 .從「執行工作」→「思考背後目的」:做每件事都能回答:「為什麼要做?為什麼這樣做?」 .從「執行思維」→「追問思維」:全局角度思考,是無法被 AI 替代的核心能力 .從「知識輸出」→「抽象化 × 比喻 × 換位思考」:看見盲點與創新機會 .從「快速回應」→「深度思辨與沉澱」:別讓AI思考的速度,取代了你思考的深度 ►37道練習,不只駕馭AI,更能活用在工作上 細谷功設計37道練習題,讓你有意識運用在日常生活中, 養成跳脫表象、深入本質的追問思考—— .職場決策力:客戶要求「多帶某一個型號的商品」,你只是照辦?還是能問出真正需求? .溝通洞察力:他說:「你到底要我怎樣!」你回應情緒?還是聽出話裡真正的需求? .AI問答力:同一個問題,你和別人問AI,答案卻差很多?關鍵不是工具,而是怎麼問。 本書還有更多具體的案例和方法,培養「追問思考習慣」, 讓你不再是只會執行的人, 而是成為主動發現問題、脫穎而出的「追問型人才」! 當AI幫你解決問題,能做出關鍵選擇的,還是你。 問對問題、想清本質、看懂全局,才是AI時代最稀缺的超能力!

各界推薦

各界推薦 齊聲推薦邱奕霖|圖解力學院院長孫治華|策略思維商學院院長張永錫|時間管理講師劉奕酉|《看得見的高效思考》作者「自主思考,懂得提問,AI將讓你的人生充滿無限,而非處處受限。」——邱奕霖,圖解力學院院長「當知識經驗都已經存在AI腦中,那我們就是知識的引導者、導遊、策略思考的切入點。」——孫治華,策略思維商學院院長「在答案隨手可得的年代,真正稀缺且具競爭力的,是提出好問題並追根究柢的能力。」——張永錫,時間管理講師

作者介紹

作者介紹 作者簡介 細谷 功商業顧問,作家。出生於神奈川縣。曾任職於東芝公司,並曾在Ernst&Young、Capgemini、QUNIE等外商或日本的世界級顧問公司從事企業改革諮詢顧問工作,後來自立門戶。之後,在日本國內外的大學和企業進行有關發現和解決問題、具體和抽象等思考能力的演講和講座。著有《鍛鍊你的地頭力》、《類比思考》、《從13歲開始鍛鍊具體與抽象》、《高維度思考訓練》、《為什麼跟那人會雞同鴨講?》、《具體與抽象》等。譯者簡介 鍾嘉惠 政大歷史系畢業。對日本文化深感興趣,目前專職從事日文翻譯。譯作有《TOYOTA式現場管理》、《故事行銷力》、《澪之料理帖》系列等。

產品目錄

產品目錄 好評推薦新版序 別讓AI偷走你的思考能力前言 別只問「該做什麼」,先思考「為什麼」第1章 檢視你的思考模式01. 你是「照做型」,還是「追問型」?問題1、2 面對現狀與規則,選擇順從,還是打破?問題3 資料越厚越好,還是薄一點也沒差?問題4 別人的成功經驗,是複製還是超越?問題5、6 過去經驗會照單全收,還是看現況調整?問題7 先照做,還是先釐清再回應?問題8 接受標準答案,還是探索更好的方法?問題9 遇到問題是先解決,還是重新定義?問題10 你擅長發問,還是覺得不自在?第2章 放棄思考為什麼的職場盲點02. 「只執行、不思考」的通病通病❶ 職場裡的「照做型人才」通病❷ 自說自話的簡報通病❸ 先例至上主義通病❹ 成功和失敗經驗的誤用通病❺ 只從「設計者角度」出發的商品通病❻ 流於形式的手冊與範本通病❼ 沒有核心訊息的文件03. 為什麼現在特別需要「追問思維」?環境劇變,思考方式也得轉變什麼樣的職場,特別需要追問思維?情境練習❶ 遇到客人殺價,該怎麼回應?情境練習❷ 如何避免「自說自話」的簡報?情境練習❸ 怎麼看待一成不變的預算與例行會議?情境練習❹ 擁有追問思維的「新猴子」會說什麼?情境練習❺ 如何從顧客的角度,重新設計訴求?情境練習❻ 遇到僵化流程,該怎麼問?情境練習❼ 如何讓圖表有清晰的重點?第2章 重點摘要第3章 什麼是「追問思維」?04. 「為什麼」與「什麼」,有什麼不同?「追問」與「照做」究竟是什麼?What是「人偶」、Why則是「幕後推手」分清表象與本質:看見看不見的事事出必有因:每個表象背後都有脈絡05. 思考「表象背後的本質是什麼」看得多深,就看得多透情境練習❽ 對方在忙,還是不想接電話?情境練習❾ 主管要開除部屬,還是只是警告?「太貴,所以不買」背後的原因是什麼?情境練習❿ 價格只是藉口,還是另有原因?思考主管「反覆無常」的背後考量情境練習⓫ 主管改來改去,真正的考量是什麼?練習看見背後的「為什麼」情境練習⓬ 對方說討厭你,是真的嗎?情境練習⓭ 指定禁菸區,為什麼又再問一次?情境練習⓮ 「別再來了」的真意是什麼?情境練習⓯ 主管叫你調查,真的是要結果嗎?情境練習⓰ 客戶要型錄,其實想聽什麼?情境練習⓱ 客戶急著明天要報價單,為什麼?06. 從「一對多」的角度來思考一個「本質」,可以對應多種「表象」計畫失敗的關鍵:將「一對多」誤解為「多對一」「個別行動」是表象,「思維模式」是本質「為什麼」是通往追問思維的通關密語只問一次「為什麼」,其實與照做思維無異第3章 重點摘要第4章 區分表象與本質,重構世界觀07. 掌握本質與表象的思維分野在油花交織中,辨識本質與表象區分「本質」與「表象」來思考情境練習⓲ 你覺得「朝令夕改」是好事,還是壞事?情境練習⓴ 開發新商品時,該不該聽顧客的意見?「順從」的真正含義情境練習⓴ 你覺得「順從」是好事,還是壞事?08. 別讓表象迷惑:用追問思維重新定義「常識」你以為的「創意」,真的對嗎?情境練習21 你覺得怎樣的人,才算是有創意?遵循或跳脫常規的四種類型情境練習22 是否能分辨「認真」與「不認真」的差異?情境練習23 可以放心交付工作的人有哪些特徵?09. 區分之後,就能發現為何光做事仍會出錯不要執著於你的成功經驗情境練習24 以往的指導方式對部屬失效,怎麼辦?什麼是資料與數字的「去脈絡化」?情境練習25 如何將資料去脈絡化?第4章 重點摘要第5章 追問思維的職場實戰應用10. 解決問題,從問對問題開始跑腿型人才 vs. 提案型人才情境練習26 你能看出照做型業務的問題嗎?情境練習27 如果你是提案型業務,你會怎麼做?反問一句「為什麼」,就能拓展更多機會11. 運用追問思維,讓溝通更有效遇到卡關的部屬,該怎麼給建議?情境練習28 主管和部屬都是照做思維,會怎麼樣?情境練習29 主管是追問型、部屬是照做型,會怎麼樣?情境練習30 主管是照做型、部屬是追問型,會怎麼樣?情境練習31 主管和部屬都是追問型,會怎麼樣?主管與部屬之間,為什麼會有溝通落差?情境練習32 為什麼主管和部屬會有溝通落差?12. 如何把追問思維運用在提案中?替代方案的三個層次:從「松竹梅」看提案力梅:莫名提出無關的替代方案竹:突然說出大道理,並提出替代方案松:尊重對方想法,符合真正需求的提案方式更進階的「超級松」提案第5章 重點摘要第6章 從教育開始擺脫「照做思維」13. 「填鴨式教育」與「啟發式教育」有何不同?培育「追問思維」與「照做思維」人才的差異照做型人才靠「被培養」,追問型人才靠自己成長14. 追問型與照做型,成長曲線截然不同啟發式教育會加劇人才「兩極化」的現象嗎?提高平均值的「填鴨式」,培養頂尖人才的「啟發式」傳統師徒制,其實是理想的「啟發式教育系統」填鴨式教育,越來越被機器取代15. 提問,是錯的,還是萬事的起點?「現在能問問題,是你最大的特權」背後的含意「看似理所當然的問題」,最能引發深度思考為什麼多數人不擅長提問?「滿分是100分」的照做思維、「本來就沒滿分」的追問思維遊戲規則被改了,你覺得「太卑鄙」,還是「真高招」?照做思維需要「模範主管」,追問思維更需要「反面主管」16. 從追問思維與照做思維的角度,檢視教育問題「圓周率約等於3」到底錯在哪裡?商業界若不改變,學校教育也不會改變情境練習33 怎樣才是理想的師生關係?情境練習34 你對提問的看法?情境練習35 學習應該主動,還是被動?情境練習36 教育的本質是什麼?情境練習37 怎樣才是好主管?第6章 重點摘要第7章 打造懂得追問的思考力17. 怎麼學習,決定你的思維方式不同思維,需要不同的學習法費米估算法:訓練「追問思維」的絕佳工具如何透過閱讀訓練「追問思維」?18. 邁向追問思維的思考準則成為「不盲從的人」──培養追問思維的第一步請讓自己「有點難搞」!願意承擔責任,才能真正啟動思考迴路培養「追問思維」的第二步:學會當個「懶人」逃避現實,其實也不壞懂得辨識「追問型人才」和「照做型人才」學會忍受「沒有標準答案」的孤獨第7章 重點摘要第8章 追問思維,也有「使用說明」19. 哪些狀況,更適合運用「照做思維」?有時候,「照做思維」更受歡迎「照做思維」便於管理,「追問思維」難以駕馭哪些情況下應該「立刻問別人」?初學者務必從「完全照做」開始每個人都能成為「追問型人才」嗎?第8章 重點摘要致謝

商品規格

書名 / 懂得駕馭AI的追問思維: 日本思考訓練權威教你37道練習, 洞察問題背後的為什麼, 讓你贏得好結果
作者 / 細谷功
簡介 / 懂得駕馭AI的追問思維: 日本思考訓練權威教你37道練習, 洞察問題背後的為什麼, 讓你贏得好結果:只照做、不提問、懶得學習的人,最先被淘汰!★★★★★日本亞馬遜商業書暢
出版社 / 采實文化事業股份有限公司
ISBN13 / 9786264310420
ISBN10 /
EAN / 9786264310420
誠品26碼 / 2682952380003
頁數 / 256
裝訂 / P:平裝
語言 / 1:中文 繁體
尺寸 / 14.8X21CM
級別 / N:無
提供維修 /

試閱文字

內文 : 洞察世界的「恆變」與「不變」
回顧過去十四年,我們歷經了日本311大地震與新冠疫情(COVID-19)等重大災難。同時,氣候變遷與地緣政治風險日益加劇,從俄烏戰爭到以色列與加薩的衝突,國際局勢動盪不安,進一步強化了我們所處的「VUCA時代」——一個高度易變、充滿不確定、複雜且模糊的世界。
此外,數位科技與生物科技的快速發展,也深刻地改變著全球與我們的日常生活。尤其是以智慧型手機與社群平台為代表的數位技術,透過「數位轉型」悄悄地、一點一滴地重塑著我們的生活方式。如今,不論工作、溝通還是休閒,幾乎一切都圍繞著手機進行。搭乘電車時環顧四周,你會發現幾乎所有人都在滑手機,而其中大多數人正沉浸在社群媒體中。這樣的景象,是自2008年智慧型手機普及以來,在十四年間逐漸形成的日常風景。
如果我們進一步設想未來十五年,今天透過智慧型手機與社群平台進行的種種活動,很可能將逐步轉移至下一個平台——無論是穿戴式裝置、自動駕駛技術,或是虛擬實境(VR)與元宇宙。

而在這些巨變之中,有一項關鍵價值從未改變,反而更顯重要:獨立思考的能力。這也是本書《懂得駕馭AI的追問思維》持續強調的核心理念。過去穩定時期所倚重的,是知識與經驗的累積——一種「被動式學習」的模式;如今面對瞬息萬變的局勢,我們更需要的是靈活應對與主動出擊的「主動思維力」。因此,本書的價值不僅與初版相同,甚至可以說,比當時更加重要。

那麼,這十四年間,真正改變的是什麼?
一項關鍵性的變化是:對獨立思考的最大挑戰,已從「網路搜尋」進一步轉向「人工智慧」(AI)。以 ChatGPT為代表的生成式AI,自2022年底橫空出世後,在短時間內迅速普及至全球數億用戶。
當年搜尋引擎「什麼都能查」的便利,早已讓不少人習慣不再思考;而如今,AI 不僅能查,還能「整理資料並給出答案」。在這個「不必動腦也能解決問題」的時代,思考與不思考之間的差距只會越拉越大。換句話說,那些願意深思熟慮的人與那些放棄思考的人之間,正出現一種殘酷的分化。
如今的兩極化,不再只是貧富差距的問題,更深層的斷裂,來自於「是否還在思考」。在一個由無形的金融與數位科技主導有形世界的社會裡,是否具備掌握抽象概念的能力,將決定我們能走多遠、站多高。
而AI的持續進化與擴散,不僅正在加速這場分化,也將引領人類邁向全然不同的階段。從「什麼都能查」的搜尋引擎,到「什麼都能整理出結論」的AI平台,這場轉變一方面加速人類的思考停滯,另一方面卻也大幅放大那些懂得駕馭技術者的能力與優勢。

不只解決問題,更要發現問題
在這樣的時代,特別重要的,是提出問題的能力。換句話說,就是發現問題的能力。
所謂問題發現,位於問題解決流程的最上游。它關乎我們能否辨識出真正的問題,也就是能否思考:「究竟哪裡出了問題?」當AI逐漸具備回答各式問題的能力,人類若只是被動接收問題並尋找解方,勢必會一個個被AI超越。此時,對人類而言,最需要思考的就變成:「我們希望AI協助解決的是哪些問題?」
這並不是人類與AI能力高低的比較,而是角色分工的重新釐清。
從技術發展的角度來看,也許有一天,連「發現問題」這件事本身,AI也能做得比人類更好。不過,只要AI仍被視為協助人類解決課題的工具,真正該問的問題就不是「誰做得比較好」,而是「AI究竟是為了解決誰的問題而存在」。
如果人類選擇將判斷與選擇交給AI,未來的生活也許就會變成:由AI發現問題、由AI提出解決方案,而人類則照著AI的指示過生活。也許有些人會選擇這樣的方式,但大多數人應該還是希望過自己選擇的人生。
既然如此,「究竟應該解決什麼問題」,就必須由人類主動思考。而這正是需要主動思維能力的時候。特別是能夠不斷反思與探究人生目的的那種思維,也就是本書所提倡的「追問思維」(Why型思考力)。

從具體到抽象:追問與策劃的思考力
除了AI技術的演進,我近年的寫作觀點也有了新的發展,特別是將「具體與抽象」作為理解思考力的主要切入點。
事實上,本書原版所提出的觀念,本就隱含這層脈絡,只是在當時,並未特別使用「具體與抽象」這樣的詞彙。
近年來,我更清楚說明:「Why」(為什麼)是一種能從手段指向目的的提問方式,有助於將具體行動提升到更抽象的理解層次;而「How」(怎麼做)則是從目標出發,回推到具體做法的過程。這兩個提問方向,都是思考中非常重要的起點。
「Why」這類提問,會引導人們進入抽象的思考過程。相較於其他四個W(何時、何地、誰、做了什麼),這類問題更難掌握,但也能帶來更深層的洞察與轉變。

最後,也想提醒一下:本書中有不少描述主管與部屬互動的情節。隨著社會對各種職場不當行為的敏感度提升,過去那些充滿熱情的指導語氣,如今可能被解讀為壓迫式溝通。本書保留了一些這樣的案例,並於相關段落加註說明,請讀者在閱讀時斟酌理解。

用練習,讓思考變成日常
為了呼應這次的新版主軸,我們在原版內容之外,於各章增添了練習題。正文部分則基於當時的結構,盡可能不做更動,而是透過25道題目,明確標示出希望讀者親自思考的段落。
加上新加入的題目,全書共有37題練習題,也因此,我們將書名調整為現在的《懂得駕馭AI的追問思維》。
Why型思考,並不是抽象難解的理論,其實可以應用在每天的生活中,只要你願意帶著意識去實踐,就會發現這套思維方式幾乎處處可用。正因如此,想讓這種思考方式內化為日常習慣,從身邊的話題開始練習是很有效的方式。因此,本書也補充了幾道生活化的練習題,提供你在日常中反覆練習的機會。

那麼,你對AI時代的未來有什麼想像?
有人對這場變革感到期待,有人則感到焦慮。這兩種感受,其實都很自然。但我相信,當你掌握了正確的思考工具,就能將不安轉化為行動,甚至帶著一點興奮,去迎接新的未來。
希望這本書,能成為你邁向明確未來的參考指南,也讓你的每一天都更接近你真正想要的樣子。
你覺得「朝令夕改」是好事,還是壞事?
有人說「朝令夕改」很沒原則,你怎麼看?

有句話叫作「朝令夕改」,意思是「早上才剛下的命令,傍晚就已經改變」,源自中國古代經典《漢書》。
在職場上,這個詞有時帶有正面意涵,有時則帶有負面評價。例如,聽到某位領導者被稱為「朝令夕改型」時,你會聯想到什麼?也許第一個浮現的,是「說話反覆、缺乏一貫性」等負面印象;但也有人會想到「靈活調整、能迅速因應環境」這樣的優點。
這種看似矛盾的雙重印象,其實可以用我們前面提到的觀點來解釋。「朝令夕改」本身就包含了兩個層次:「本質」(Why)與「表象」(What)。
剛才那些正負兩面的說法,正好分別對應到這兩個層次。也就是說,我們可以區分為「本質層次的朝令夕改」與「表象層次的朝令夕改」。
所謂「本質層次的朝令夕改」,指的是對事情的根本理由與思考依據搖擺不定,也就是缺乏清晰的判斷軸心。在這種情況下,即使不斷下指令改方針,其他人也只會被搞得無所適從,不會產生任何正面效果。
相對地,「表象層次的朝令夕改」則是指核心思維保持穩定,在此基礎上根據情勢變化,靈活調整做法與手段。只要本質清楚穩定,行動的調整就不是搖擺,而是策略性的反應。這種應變能力,正是一位成熟領導者不可或缺的特質。
這也可以說是「本質的一貫性」與「表象的一貫性」之間的差別。堅持本質、方向穩定的人,通常被認為是值得信賴的;但如果環境已經改變,卻仍墨守原來的行動模式,那麼這樣的「表象一貫性」反而會顯得固執、不知變通。

此外,有些人重視「誰說的話總是可信」(Who的一貫性),也有些人重視「只要時機對,什麼都可以調整」(When的一貫性)。我們經常說某人「有一貫性」或「沒有一貫性」,但其實,即使被認為反覆無常的人,從他自身角度來看,也未必毫無準則。
只不過,他所堅持的一貫性,是來自本質?表象?還是特定的人或時機?這樣的差異,會造成他人在評價時的不同解讀。

那麼,回過頭來看,你過去口中的「一貫性」,究竟是指哪一種呢?

開發新商品時,該不該聽顧客的意見?
顧客的回饋該當成方向指引?
還是會讓你偏離初心、誤入歧途?

接下來,讓我們來思考在企劃和開發新商品或服務時,「顧客心聲」的表象(照做思維)與本質(追問思維)之間的差異。
長久以來流傳一句話:為了設計出好的商品,要傾聽顧客的聲音。然而,照做思維與追問思維對此的態度截然不同。
開發新商品時,顧客的需求始終是最重要的。技術與創新固然關鍵,但前提是必須能回應某些尚未被滿足的顧客需求。這些需求可分為兩類:可見的顧客要求(照做思維所對應)與尚未說出口的真正動機(追問思維所關注)。本章最後的表格也整理了這兩者的差異。
從基本態度來看,照做型是從「現有的事物」出發;而追問型則從「目前還不存在,但能滿足內在渴望的事物」為起點。所謂「現有的事物」,包括自家商品或競爭對手的商品。照做型的做法包括模仿市面熱賣產品、將其納入自家陣容,或直接依顧客反映進行小幅調整。
相對地,追問型的商品開發不是模仿熱賣商品,而是試圖探究:為什麼這些商品會受到喜愛?從中歸納出背後的共同動機(例如:「平價卻不廉價」、「可以不張揚地展現自我」等),並以全新形式將其轉化推出。這種方法強調忠於核心需求,不僅僅停留在表層。
可見,照做思維偏向延續與改良,是漸進式創新;追問思維則關注根本改變,是更具開創性的方式。
這些差異也可從「顧客的聲音」角度看出。照做型會將顧客表達的內容直接反映於產品中,問題在於顧客往往並非產品專家,因此多數意見都是根據操作經驗提出的反饋,甚至是抱怨。例如:「這個旋鈕太難轉」、「畫面配置看起來不順」等。
另一類照做型的要求,是想補上競品已有而自家缺乏的功能。這些要求多半只是表層的補強,而非真正的創新,也只能讓產品勉強追上對手,仍舊缺乏突破。
而追問思維則重視顧客「未說出口的內心渴望」,這些動機有時甚至與他們口頭表達的需求相反。許多優秀的企劃人會說:「別太相信顧客說的話。」這不是不重視顧客,而是希望設計者能夠看見話語背後真正的渴望。這點與單靠技術導向、忽略市場反應的設計截然不同。
這樣的情況在各公司皆常見。一線業務人員常會全盤接收顧客的反饋,並抱怨:「我們明知道這樣會大賣,為何公司不做?」這類說法的陷阱有兩個:第一,這些要求多半只是表面的照做型需求;第二,正因為是照做型,所以通常已經落後潮流。若貿然依此開發產品,等上市時需求可能早已轉變,結果產品與現實需求脫節。
簡言之,從「目前熱賣的東西」出發,是照做型企劃;而思考「有沒有什麼還不存在但可能會熱賣的東西」,則是追問型企劃。照做型認為要搭上潮流,追問型則致力於創造潮流。

最佳賣點

最佳賣點 : ★ 日本思考訓練權威細谷功,教你打破AI框架,看穿問題本質
★ 37道日常思考練習,幫你重啟思考力
★ 追問力 × 策劃力 × 抽象力,是AI時代最稀缺的關鍵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