廢墟啟蒙
作者 | 姚瑞中 |
---|---|
出版社 | 聯灃書報社有限公司 |
商品描述 | 廢墟啟蒙:開啟台灣廢墟攝影風潮,姚瑞中再現「廢墟啟蒙」。繼十餘年前風靡攝影迷和廢墟愛好者圈的《台灣廢墟迷走》之後,攝影藝術家姚瑞中集結30餘年的廢墟地收集與一而再 |
作者 | 姚瑞中 |
---|---|
出版社 | 聯灃書報社有限公司 |
商品描述 | 廢墟啟蒙:開啟台灣廢墟攝影風潮,姚瑞中再現「廢墟啟蒙」。繼十餘年前風靡攝影迷和廢墟愛好者圈的《台灣廢墟迷走》之後,攝影藝術家姚瑞中集結30餘年的廢墟地收集與一而再 |
內容簡介 開啟台灣廢墟攝影風潮,姚瑞中再現「廢墟啟蒙」。繼十餘年前風靡攝影迷和廢墟愛好者圈的《台灣廢墟迷走》之後,攝影藝術家姚瑞中集結30餘年的廢墟地收集與一而再的探訪,在1990年至近期的上萬張黑白底片精選八百餘張作品成冊,包括工業、民生、樂園、軍事、神廟五個場域章節,書名為《廢墟啟蒙》,全書共六百四十頁,書封皮料燙印。精裝裝訂,刷邊,盒裝設計,本書設計裝幀如聖經經典。誠如作者姚瑞中所言:「廢墟啟蒙端視個人機緣而生,心有妄念者,無法見廢墟;心有嗔癡者,無法見廢墟;心有罣礙者,無法見廢墟。所見廢墟已非廢墟便見廢墟乃無廢墟,存乎於『解空』而非『斷滅』矣,乃真廢墟哉。」
作者介紹 作者簡介姚瑞中(YAO Jui-chung) 1969年生於台灣台北,1994年畢業於國立臺北藝術大學美術系。曾受邀參展全球藝術雙 三年展,台北攝影新人獎、香港「集群藝術獎」、新加坡「亞太藝術獎公眾獎」及台灣「台新獎」得主。多年來採取類似DNA曲線的創作模式,幾條路線像綁辮子般相互纏繞,開展出了「身體政治」路線與「空間政治」考察的議題,以檔案學方式進行個人式的國土普查,推出了數個以廢墟為主的創作計劃,自1990年起在台灣各處拍攝廢墟,歸納出工業、神偶、民宅、樂園及軍事等五大面向,為台灣廢墟攝影先驅,呈現台灣在全球化潮流與特殊歷史背後隱藏的龐大意識形態黑洞,延續「人類歷史的命運具有某種無可救藥的荒謬性!」創作主軸。2010年至2025年帶領四百餘位同學返鄉進行《海市蜃樓-台灣公共閒置設施》目前已來到第八集的攝影出版計劃,以「臨終關壞」概念刺穿社會積習已久的「蚊子館」現象,號召學生透過田調見證現實的能力,專注於公共閒置設施的發掘,藉由紀實攝影考掘建築背後的權力運作,在特定歷史脈絡下所形成的「政治地理學」概念,指向所有廢墟都是權力鬥爭下失敗的產物,質變了廢墟影像在其創作甚至藝術語境中的意義,另闢廢墟攝影批判政策失控的新方向,引起社會高度關注。曾擔任國家藝術基金會董事,客座於國立台北藝術大學,也曾兼任實踐大學、國立台灣科技大學與國立台北教育大學。目前為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暨國立臺北藝術大學美術系兼任教授級專業技術人員。個人網站www.yaojuichung.com
產品目錄 Chapter Ⅰ 工業Chapter Ⅱ 民生Chapter Ⅲ 樂園Chapter Ⅳ 軍事Chapter Ⅴ 神廟
書名 / | 廢墟啟蒙 |
---|---|
作者 / | 姚瑞中 |
簡介 / | 廢墟啟蒙:開啟台灣廢墟攝影風潮,姚瑞中再現「廢墟啟蒙」。繼十餘年前風靡攝影迷和廢墟愛好者圈的《台灣廢墟迷走》之後,攝影藝術家姚瑞中集結30餘年的廢墟地收集與一而再 |
出版社 / | 聯灃書報社有限公司 |
ISBN13 / | 9786267430415 |
ISBN10 / | |
EAN / | 9786267430415 |
誠品26碼 / | 2682959013003 |
頁數 / | 642 |
注音版 / | 否 |
裝訂 / | H:精裝 |
語言 / | 1:中文 繁體 |
尺寸 / | 13.8x19.5cm |
級別 / | N:無 |
提供維修 / | 無 |
推薦序 : 廢墟啟蒙 序
這三十餘年爬過高山、浪遊離島、混跡廢墟、遍尋巨神乃至人造地獄,才體悟廢墟宛若宇宙星系無數黑洞,有如被時代淘盡之浪花,潮起潮落、消失無痕,也不乏時代造就之文明窟窿,如同柏拉圖洞穴寓言、如幻似影,寂寞在此觸礁,孤獨幻化永恆,陰影沒入黑洞而不可自拔也。
然文明發展更迭必有廢棄空間,市井小民謂之廢墟、鬼屋、爛尾樓、閒置空間,民眾探之、傳之、懼之,膽小勿入;官家避之、掩之、拆之,唯恐不及。有些甚至為建商眼中待琢璞玉,更多是無產階級、拾荒者、無家可歸者、被壓迫者、混跡江湖不如意者乃至罪犯、異端、怪胎喘息之處。廢墟也許充滿負面意象,卻也蘊藏許多可能,其斑駁殘破、光影魅惑、時空流逝、乏人管控、無所監督、規避審核……尤對藝文工作者或次文化族群有獨特吸引力,台灣當代藝術1980年代發展與崛起,即拜全球化後工業廢墟之賜,造就前衛與實驗之溫床。
但大部分人們對廢墟充滿厭惡情緒,集骯髒、陰翳、灰暗、恐怖、神祕、鬼怪於一身的廢墟究竟能啟蒙什麼呢?
人生充滿了不平等、階級壓迫、暗黑剝削、恐怖殘酷的一面,甚至比多數鬼片還要驚邪、比恐怖小說更加迷離,人心慾望深淵扭曲變形投射之心魔千奇百怪,廢墟不過是眾多世間令人厭棄物之一罷了!雖對多數人來說乃是不潔之處,然萬物潔淨實奠基於相對概念之上與心念周旋,佛教三十七道品四念處之首「觀身不淨」,即藉由觀察世間不潔而離世間一切垢,但塵垢畢竟是假名,修行者借假修真以觀空,我等凡人、世間過客只圖個立錐之地,能不被現實巨獸吞噬已屬萬幸。
弔詭的是,失能空間卻往往提供有情眾生諸多可能。在廢墟內,所有規則皆可拋棄,一切世間法無法適用,沒有憲法、不存法律、乏人管理,這法外之地、無用之處,提供了被世俗烈日灼身難耐之人的暫時居所,那些失意的天涯浪子在此沈思該往何處,憤世忌俗的藝術家擇一隅破牆充當畫布浪躑才華,入夜後塗鴉客肆無忌憚噴漆標記、揮霍青春,生存遊戲戰士在此體驗獵殺與被宰之快感,佳偶披上白色婚紗、微揚嘴角仍不免對未來忐忑而留下幾分對過往情懷之惆悵遺憾,而那些追尋電影夢的無名導演可能因以廢墟拍片而一朝成名,更不必說那些搔首弄姿、化妖成魔、搖身一變幻想成為奇幻教主受萬眾擁戴的扮裝者,裸拍猥褻敗德者在此顯得理所當然,三教九流、奇人異士、騷人墨客,無不在廢墟內留下各種羨慕嫉妒恨、寂寞空虛冷的「鬼飛踢」(Graffiti),五感揉雜,噴發、迸裂出那無可名狀、憤悶填膺的失敗人生痕跡。
若說人們內心最大恐懼並非死無葬身之地,而是來自不了生、也脫不了死,如行屍走肉般雖生猶死,最為殘酷之事莫過被歷史拋棄、被社會遺忘、被人們唾棄、被時間歸零。廢墟讓人們體悟所有一切終歸平等,萬物終將碎為微塵,既然沒有永恆不變的物質,又何必執著色身?
面對無主廢墟之無言與詞窮,與其質問廢墟為何荒廢?還不如悲壯承認「所有ㄧ切都將成為未來的廢墟」!生命奇妙之處並非我們生下然後死去,而是我們一直都在死去,細胞每天新陳代謝,無時無刻不斷毀滅再生,宇宙法則建構在此之上,沒有消亡就不會重生,這非宿命,而是必然。如同生老病死、成住壞空,永恆存在實為人生過客之託詞,時間在此交會,價值於此觸礁,什麼財富、豪宅、外貌乃至於地位、權力、名聲,通通只是過眼雲煙。無論是鑽石或灰燼、敵人或朋友,盡頭畢竟平等,甚至連平等本身都被時間給平等了。在廢墟裡,一切世俗價值皆被質疑,面對廢墟,一切慾望執著都應放下,因肉身必腐、軀殼必毀、幻影必殆。
廢墟也許能召喚著每人心中幽深闇黑那難以開啟的心魔,但也暗示人生短暫不過一瞬,君不見滄海桑田難為水、白雲蒼狗幻化間,萬物唯一不變真理乃變化也。無論是肉身軀殼、水泥叢林、傾頹屋舍乃至於白矮星、超新星、黑洞皆為宇宙變化之表相,廣義的廢墟不過是這些外相顯現狀態罷了。至於廢墟啟蒙端視個人機緣而生,心有妄念者,無法見廢墟;心有嗔癡者,無法見廢墟;心有罣礙者,無法見廢墟。所見廢墟已非廢墟便見廢墟乃無廢墟,存乎於「解空」而非「斷滅」矣,乃真廢墟哉。
姚瑞中2025年驚蟄寫於幻影堂
最佳賣點 : 新書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