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水 Vol. 12: 海外港人的政治影響力
商品描述 | 如水 Vol. 12: 海外港人的政治影響力:採訪・報道編者話海外港人的政治影響力文/編輯部專題以生命影響生命——記環球流散港人的政治影響力文/M.Y.港人影響力須「在地化」 |
---|
商品描述 | 如水 Vol. 12: 海外港人的政治影響力:採訪・報道編者話海外港人的政治影響力文/編輯部專題以生命影響生命——記環球流散港人的政治影響力文/M.Y.港人影響力須「在地化」 |
---|
內容簡介 採訪・報道 編者話海外港人的政治影響力文/編輯部 專題以生命影響生命——記環球流散港人的政治影響力文/M.Y. 港人影響力須「在地化」? 英、加政治幕僚第一手觀察文/謝達文 專訪民主黨區選零入閘——記前區議員鏖戰政壇三十載 唏噓背後的視角文/筆答 Infographic在港、海外港人 如何運用手上一票?文/M.Y. 化零為整8-10 月 香港.世界大事回顧 文/編輯部 8-10 月 外媒觀點整理文/編輯部 8-10 月 流散港人社群活動紀錄文/編輯部 創作・評論 學術流散政治學:流亡議會是否出路? 跨國網絡、資本累積及權力差異之思考文/周永康、式評論冷暖自知:在大選年給海外翼朋友倒的六杯水——細讀《海外阿拉伯之春》思考海外港人社群文/Kennedy Wong 如何發揮離散港人政治影響力智庫模式會是出路嗎?文/利世民 建連結的橋—反思破失的國際人權體系文/劉珈汶 由「BNO 簽證兩週年調查」看離散在英港人的政治價值觀及信仰文/黃偉國 港人移臺困境與政治現實:「他們的家」終究不是「我們的家」文/Jeanette KY YUEN 從藝術策展角度,思考流散港人在文化層面把運動能量轉化的策略文/張嘉莉 如何在體制以外用藝術進行倡議及抗爭工作文/Alric Lee 創作海外港人可以做咩?文、畫、策展/Ricker Choi攝/香港遍地開花連儂牆 四手聯彈—流散港人政治影響力畫/日巷、瑪珂、Justin Wong、vawongsir 編委答文/式文/鄺頌晴 讀者投稿倡議之外—讀 The Israel Lobby and U.S. Foreign Policy文/莫離 「到底點解你會咁諗?」—淺談海外港人社群文/S
作者介紹 編輯委員會 張崑陽、黃台仰、Kennedy Wong、鍾燊豪、鄺頌晴、江旻諺、式、馮敬恩、言、千八女鬼編輯顧問 羅冠聰、吳叡人、譚競嫦、周永康、梁繼平總編輯 張崑陽編輯部 Sabrina、M.Y.美術設計 富六六
商品名 / | 如水 Vol. 12: 海外港人的政治影響力 |
---|---|
簡介 / | 如水 Vol. 12: 海外港人的政治影響力:採訪・報道編者話海外港人的政治影響力文/編輯部專題以生命影響生命——記環球流散港人的政治影響力文/M.Y.港人影響力須「在地化」 |
誠品26碼 / | 2682531981003 |
頁數 / | 136 |
注音版 / | 否 |
裝訂 / | P:平裝 |
語言 / | 1:中文 繁體 |
尺寸 / | 17 x 23 cm |
級別 / | N:無 |
提供維修 / | 無 |
導讀 : 編者話:海外港人的政治影響力
文/編輯部
你能想像有一天,英國首相有香港背景嗎?末代港督彭定康(Chris Patten)相信未來或會成真。
放眼當下環球政治環境,英國首相辛偉誠(Rishi Sunak)是印度移民二代,也是英國歷史上第一位亞裔首相;美國則在不同的政府層級,有許多亞裔臉孔的政治人物;而許多港人選擇移居的加拿大,也有港人(及後裔)的市長、議員等。香港移民若期望在居住國進入政治體制內,似乎早有先例。
而談及「政治」這一詞,每個人都有不同的想像,若從廣義解釋出發,「政治」是指群體決策的過程,至於為治理國家形成的政府及民選之政治人物,則為其狹義的體現,亦為今期《如水》聚焦的重點;影響力則是一個人或群體,透過倡議、遊說等方式,傳播其價值觀、理念、目標等,並且逐步形成一股難以忽視的力量,進而影響政府或政治人物的最終決策。
然而從著手傳播特定群體或個人的價值觀、理念、目標等,到實質影響政府或政治人物最終決策的過程,短則數天、數星期,長則數年、數十年,不僅要看該群體或個人對目標影響政府或政治人物的重要程度,還要看是否與該政府或政治人物的短、中、長期利益相符,重要程度可從群體人數、資源多寡等衡量,利益契合或衝突則直接影響該政府或政治人物的接受度。
的確,政治就是這麼現實,畢竟群體決策的過程中,會衍生出許多利益不盡相同的小群體,彼此之間可能存在合作或競爭關係,而今期《如水》要討論的是全球數十萬海外香港人群體,不論是國安法後移民,還是早期移民,他們如何在各自的居住地發揮政治影響力,進而讓當地政府或政治人物做出不僅符合當地利益及海外港人社群、或香港利益的決策。
如前所述,發揮政治影響力的時間過程可能極短,也可能極為漫長,因此我們不僅僅討論直接做倡議、遊說工作的團體或個人,也將在海外推廣及保存香港文化、發起集會及抗爭的團體或個人納入,對象從成人到小朋友都有,亦廣納不同的見解,如何推進香港前途發展,路線仍在繼續討論,而海外港人從每日生活中微小的事,一步一步讓居住國人民及政府更加理解香港群體/議題的重要性,何嘗不是一種影響力的深耕。
每位散居在世界各國的港人都很重要,他們可以通過各種方法,一步一步慢慢地影響居住國居民及當地香港移民,其中《以生命影響生命——記環球流散港人的政治影響力》訪談居住在英國、加拿大、澳洲、臺灣及美國的六位港人,通過他們的視角,來看港人落腳他國,如何能持續保持或增加香港議題的能見度、討論度。
而要續談政治影響力,就不能不從進入體制的港人角度切入,《港人影響力須「在地化」? 英、加政治幕僚第一手觀察》中,兩位擔任英國國會跨黨派香港小組秘書的港人,就以自身為議員們工作的經驗,分享港人如何以幕僚角色,讓香港議題持續在國會中佔有一席之地;另一位加拿大前國會議員助理,則是在與選區內不同族裔選民互動過程中,體現到香港人要被關注,就要大聲說出自己的訴求。
而在居住國現有政治體制外,流亡議會亦引起不少港人討論,《流散政治學:流亡議會是否出路? 跨國網絡、資本累積及權力差異之思考》則通過整理猶太、巴勒斯坦以及亞美尼亞流散社群的研究,探討流散社群可以如何處理其路線之爭,和其引申的權力問題,藉此回應當前香港流散群體意欲建立的槓桿權力、凝聚力及社群資本,繼而影響宗主國國策、反制中共,為長遠在海內外構建香港族群出謀獻策。
今期我們邀請到前區議員劉珈汶,向讀者分享為何仍要在「過時」的聯合國制度,投入資源做倡議;而作者利世民,則提到在做倡議之外,可組織流散港人的智庫,將代表香港人價值觀的意見領袖和他們論述,宣揚到世界各地。
固然,政治與文化無法被輕易切割,今期我們分別邀請到另一位前區議員、現居英國的香港藝術工作者張嘉莉,以及香港民主女神發起人 Alric Lee,談及以藝術去轉化運動能量,或者進行倡議工作。
最後,我們可以從讀者的角度來看海外港人社群的差異,《「到底點解你會咁諗?」——淺談海外港人社群》一文描寫了作者離港兩年來,觀察英、美、加港人群體的差異,盼海外港人能從同理他人處境、理解立場差異原因,創造真誠溝通的空間,為香港前程共謀出路。
最佳賣點 : 新書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