物質使用社會工作實務 | 誠品線上

物質使用社會工作實務

作者 陳玟如/ 主編
出版社 藍海文化事業股份有限公司
商品描述 物質使用社會工作實務:【本書特色】1.本書分為三大篇:甲、第一篇:基礎與架構:初學者從此篇建立物質使用的基礎評估知能,並掌握倫理守則。乙、第二篇:物質使用/成癮與

內容簡介

內容簡介 【本書特色】1. 本書分為三大篇:甲、 第一篇:基礎與架構:初學者從此篇建立物質使用的基礎評估知能,並掌握倫理守則。乙、 第二篇:物質使用/成癮與介入系統:使讀者了解各系統運作與服務策略。丙、 第三篇:物質使用/成癮的共病議題與多元身分:分述物質使用合併共病與多元身分,期能拓展讀者服務多元視野。2. 全書共二十位作者,背景多元且實務經驗豐富,分別是精神醫療社工師、戒治所社工師、毒防中心督導與個案管理師、就業服務員、治療性社區工作團隊(含醫師、個管師、職能治療師)、社會安全網的心理衛生社工督導、非營利組織社工師與資深工作員(含戒毒村、民間團體)、醫院愛滋個案管理師,以及兼具實務與學術背景的大學教師等。3. 每章附學習目標、本章重點回顧、問題思考,供讀者快速掌握重點、深化概念。【內容簡介】物質使用行為已非僅是個人選擇,而是深受社會結構、政策環境、文化脈絡與個人生命經驗交織影響的複雜課題。回應策略與服務系統更廣泛涵蓋成癮與精神醫療、社工專業、公共衛生、社會政策與社會安全、人權保障與社會正義等多重面向。作者群擁有多元背景與實務經驗,藉此說明如何在不同領域的實務介入中,兼顧人性尊嚴、公共利益與專業倫理,並有效連結多元資源以支持物質使用者的復元。本書從傳統著重控制與矯正之視角,轉向以減少傷害、復元導向與創傷知情等觀點,理解生活現場的每一位服務對象,以尊重、平等與正義作為實踐助人專業之基礎。

作者介紹

作者介紹 (姓氏筆畫排列)王思樺學歷:美國紐約市立大學亨特學院社會工作研究所碩士現職:法務部矯正署新店戒治所社會工作師東吳大學社會工作學系兼任講師經歷:法務部矯正署嘉義戒治所社會工作師、Isabella Home Care(Ithhcp)in New York 社會工作師吳淑玲學歷:東海大學社會工作學系碩士現職:衛生福利部嘉南療養院社會工作科主任經歷:衛生福利部桃園療養院社會工作員、衛生福利部臺南醫院社會工作室主任吳嘉純學歷:國立高雄師範大學性別教育研究所碩士現職:衛生福利部嘉南療養院專科社會工作師經歷:臺南市政府衛生局家庭暴力相對人裁定前評估委員、衛生福利部精神疾病強制鑑定強制社區治療審查會委員李俊宏學歷:英國倫敦大學國王學院精神醫學碩士現職:衛生福利部桃園療養院副院長經歷:社團法人台灣成癮學會理事、社團法人台灣司法精神醫學會理事、台灣臨床正念學會理事李帝龍學歷:嘉南藥理大學保健營養系學士現職:屏東縣政府衛生局心理衛生與毒品防制科約用人員經歷:勞動部勞動力發展署高屏澎東分署就業服務員、財團法人介惠社會福利慈善基金會社會工作員/人力資源與發展專員、財團法人天主教光仁社會福利基金會台北市私立育仁啟能中心職業訓練員李思賢學歷:美國賓州大學心理學與教育學哲學博士現職: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健康促進與衛生教育學系特聘教授、中國信託成癮防制暨政策研究中心主任、成癮防制碩士在職學位學程執行長經歷:行政院毒品防制會報第四屆委員、第十屆委員;衛生福利部成癮防治諮議會委員、社團法人台灣減害協會理事長邱憶晨學歷:國立臺北大學社會工作學研究所碩士現職:衛生福利部嘉南療養院附設樂禾康復之家社會工作師經歷:衛生福利部嘉南療養院藥癮醫療示範中心計畫社會工作師、衛生福利部嘉南療養院社會工作師莊登閔學歷:加拿大多倫多大學社會工作學院博士現職:國立臺灣師範大學社會工作學研究所副教授經歷:加拿大多倫多麗晶園社區健康中心方案管理員、社團法人台灣露德協會社會工作師、法務部矯正署臺中戒治所社會工作師郭郁沁學歷:國立暨南國際大學社會政策與社會工作學系學士現職:衛生福利部草屯療養院兒童青少年精神科個案管理師經歷:國立成功大學附設醫院精神部社會工作師、衛生福利部草屯療養院成癮治療科社會工作師陳伯杰學歷:國立成功大學公共衛生研究所碩士現職:桃園市政府家庭暴力暨性侵害防治中心兒少保護組社工經歷:社團法人中華民國愛滋感染者權益促進會工作人員、社團法人台灣同志諮詢熱線協會辦公室主任、桃園市政府衛生局心理健康科關懷訪視員督導陳君岳學歷:東海大學社會工作學系學士現職:桃園市政府衛生局社區心理衛生中心執行秘書經歷:桃園市政府衛生局心理衛生中心社工督導、桃園市東區身心障礙社區資源中心資深社會工作師陳玟如學歷:國立臺灣大學社會工作研究所博士現職:國立臺北大學社會工作學系副教授經歷:社團法人台灣露德協會主任暨社工督導、衛生福利部豐原醫院精神科社會工作師、財團法人台灣基督教主愛之家專案研究員陳道新學歷:東海大學社會工作學系學士現職:臺南市政府衛生局心理衛生社工督導經歷:國立成功大學醫學院附設醫院精神部關懷訪視員、臺南市政府家庭暴力暨性侵害防治中心社會工作員黃介良學歷:中國醫藥大學老化醫學博士現職:衛生福利部草屯療養院成癮治療科主任經歷:中國醫藥大學附設醫院成癮醫學研究中心副主任、中國醫藥大學附設醫院精神醫學部成癮防治精神科主任黃耀興學歷:國立彰化師範大學復健諮商研究所碩士現職:衛生福利部草屯療養院成癮者治療性社區茄荖山莊職能治療師經歷:社團法人南投縣職能治療師公會理事長劉淑君學歷:東海大學社會學系學士經歷:財團法人基督教台中更生團契社會工作師蔡佩真學歷:國立暨南國際大學社會政策與社會工作學系博士現職:國立暨南國際大學社會政策與社會工作學系教授經歷:中山醫學大學醫學社會暨社會工作學系助理教授、副教授;臺中榮民總醫院社會工作室社會工作師、財團法人基督教晨曦會社工員蔡明蒼學歷:國立空中大學附設專科部社會工作與福利行政科副學士現職:財團法人基督教晨曦會行政主任經歷:財團法人基督教晨曦會輔導部主任、臺灣苗栗地方檢察署藥癮者家屬暨家庭支持團體活動講師賴岡言學歷: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成癮防制碩士現職:臺北市政府毒品危害防制中心個案管理督導經歷:臺北市政府毒品危害防制中心個案管理員、臺北市立聯合醫院昆明院區個案管理師謝宛蓉學歷:美國伊利諾香檳大學厄巴納分校社會工作學院博士現職:國立臺灣大學社會工作學系助理教授經歷:Southeast Youth & Family Services(SEYFS)臨床社工督導、Department of Children and Family Services(DCFS)保護性社工(CPS)

產品目錄

產品目錄 主編序導讀作者簡介Part 01 基礎與架構第一章 物質使用與成癮的減少傷害與復元第一節 認識影響精神物質(psychoactive substances)的使用與傷害第二節 物質使用對家庭、社會與法律的影響第三節 認識減少傷害、復元與社會復歸第四節 未來挑戰與展望第二章 認識物質成癮的醫療評估第一節 物質成癮的概念與醫療評估的重要性第二節 物質成癮的醫療評估流程第三節 醫療評估的完整框架與內容第四節 結語第三章 社工倫理守則與反壓迫社會工作的觀點第一節 社會工作倫理與物質使用議題之關係第二節 社會工作服務倫理守則第三節 服務物質使用者的倫理兩難議題第四節 倫理困境的類型與決策模式第四章 物質使用社會工作者的人身安全與自我照顧第一節 前言第二節 社工的人身安全第三節 助人者的自我照顧第四節 服務物質使用/成癮者及其家庭的個案工作紀錄第五節 社工相關法規與保障第五章 創傷知情與成癮第一節 認識創傷知情與物質成癮介入第二節 創傷知情取向的實務評估、技術與介入第三節 創傷知情的實務挑戰、限制與未來展望Part 02 物質使用/成癮與介入系統第六章 精神醫療機構之家庭介入第一節 認識精神醫療機構社會工作者提供的服務內容與評估第二節 在精神醫療系統中社會工作者的角色與功能第三節 精神醫療系統服務的實務挑戰、限制與未來展望第七章 觀察勒戒、戒治與監所之介入第一節 認識觀察勒戒、戒治與監所提供的服務內容與評估第二節 在矯治系統中,社會工作者的角色與功能第三節 矯治服務的實務挑戰、限制與未來展望第八章 毒品危害防制中心第一節 認識毒品危害防制中心的發展脈絡與工作內容第二節 認識毒品危害防制的個案管理服務第三節 毒品危害防制服務的實務挑戰、限制與未來展望第四節 結語第九章 就業服務第一節 認識就業對物質使用者的意義第二節 物質使用者就業的障礙與多面向評估第三節 就業服務策略與就業促進工具第四節 就業服務的實務挑戰、限制與未來展望第十章 治療性社區第一節 治療性社區的概念與運作第二節 治療性社區的實務挑戰與未來發展第十一章 合併家庭暴力之家庭介入第一節 認識物質使用/成癮者合併家庭暴力之現況,及其優勢與限制第二節 認識物質使用/成癮者合併家庭暴力與精神醫療資源第三節 合併家庭暴力之物質使用/成癮者家庭功能評估與社工角色──社安網心衛社工為例第四節 合併家庭暴力議題的實務挑戰、限制與未來展望Part 03 物質使用/成癮的共病議題與多元身分第十二章 愛滋感染第一節 認識愛滋病與物質成癮使用議題第二節 愛滋感染者與物質成癮評估第三節 常見工作模式第四節 結語第十三章 精神疾患第一節 前言第二節 認識精神疾患第三節 物質使用合併精神疾病評估第四節 社區常見工作模式第十四章 中高齡者第一節 認識中高齡者的物質使用/成癮議題第二節 社會工作者的任務及介入策略第三節 中高齡物質使用/成癮者社會復歸需求第十五章 女性第一節 認識女性的物質使用/成癮議題第二節 社會工作者的任務及介入策略第三節 社會資源與法規第四節 未來展望第十六章 多元性別社群第一節 認識多元性別社群的物質使用/成癮議題第二節 社會工作者的任務及介入策略第三節 結語與未來展望第十七章 國際移動人口、原住民族第一節 認識國際移動人口的成癮物質使用議題第二節 社會工作者的評估內涵第三節 對國際移動人口與物質使用之介入與服務方向第四節 認識原住民族的物質使用行為與成癮議題第五節 對原住民族與物質使用之介入與服務方向第六節 結語附錄 社會資源

商品規格

書名 / 物質使用社會工作實務
作者 / 陳玟如 主編
簡介 / 物質使用社會工作實務:【本書特色】1.本書分為三大篇:甲、第一篇:基礎與架構:初學者從此篇建立物質使用的基礎評估知能,並掌握倫理守則。乙、第二篇:物質使用/成癮與
出版社 / 藍海文化事業股份有限公司
ISBN13 / 9789577327437
ISBN10 /
EAN / 9789577327437
誠品26碼 / 2683029614007
頁數 / 360
裝訂 / P:平裝
語言 / 1:中文 繁體
尺寸 / 23(高) x 17(寬) x 1.9(厚)cm
級別 / N:無
重量(g) / 594
提供維修 /

試閱文字

自序 : 主編序

從2016 年臺灣社會工作專業人員協會出版《物質濫用社會工作實務手冊》後,至今已邁向第十年。身為初代作者群之一的我,身分已從實務工作者轉變為學術工作者,接獲專協邀請擔任《物質使用社會工作實務》主編時,雖誠惶誠恐,也自知能力有限。然而,為能在耕耘多年的領域再盡綿薄之力,在有幸邀請到十九位優秀的作者群並肩而行下,我仍放膽接下了這項任務。
作者群的背景多元且實務經驗豐富,我們分別是精神醫療社工師、戒治所社工師、毒防中心督導與個案管理師、就業服務員、治療性社區工作團隊(含醫師、個管師、職能治療師)、社會安全網的心理衛生社工督導、非營利組織社工師與資深工作員(含戒毒村、民間團體)、醫院愛滋個案管理師,以及兼具實務與學術背景的大學教師。這樣多元的專業背景,也反映出物質使用行為已非僅是個人選擇,而是深受社會結構、政策環境、文化脈絡與個人生命經驗交織影響的複雜課題。此一課題不僅早已穿梭於各社會階層中,而回應策略與服務系統更廣泛地涵蓋成癮與精神醫療、社工專業、公共衛生、社會政策與社會安全、人權保障與社會正義等多重面向。對社會工作專業而言,如何在實務介入中兼顧人性尊嚴、公共利益與專業倫理,並有效連結多元資源以支持物質使用者的復元,更是作者群試圖透過書寫,獻給讀者的禮物與專業承諾──既是世代傳承,也是對有興趣者的邀請。
當然,本書仍有許多未竟之處,這是我在規劃上的取捨與規劃能力
有限,也懇請讀者包涵。例如,因考量到《少年事件處理法》修法實施行政先行的輔導策略,或鑑於過往成癮理論與工作技巧(含個案與團體工作)在十年間已發展迅速且有豐富本土資料可供學習,因此這些議題並未另設專章。
而本書編纂初心,是從傳統著重控制與矯正之視角,轉向以減少傷害、復元導向與創傷知情等觀點,來理解生活現場的每一位服務對象,並以尊重、平等與正義作為實踐助人專業之基礎。我們相信,唯有助人者能深入理解服務對象的生活經驗(含物質使用者及其家庭),方能邀請他們成為需求滿足的合作夥伴,進而提升邁向復元與社區/社會參與的能動性。
最後,深謝臺灣土地上有如此優秀、無私的夥伴能結伴同行,共同生產實務知識;也感念過往或現在每一位願意讓助人者深入物質使用經驗與生命的服務對象們。這本書的集結,是我們共同累積的智慧結晶。希望正在翻閱這本書的您,能在本書的字裡行間,看見我們的用心,也能找到您想前行的方向。
玟如
@ 新北三峽

試閱文字

導讀 : 導讀

誠如美國國家藥物使用研究所(National Institute on Drug Abuse,簡稱NIDA)(2021)主張「改變語言」可有效減少或避免對物質使用者有害之污名與消極情緒,除呼籲各類專業人員必須了解改變語言的重要性外,已將「Words Matter」導入醫療教育訓練的策略,發展以人為本(person-first)之術語(如醫檢時「骯髒」﹝dirty﹞應改稱「檢驗陽性」﹝testing positive﹞)。而落實使用正確術語之目的,在於專業者「應採取一切必要措施,降低污名化與負面偏見的可能」。因此,本書捨棄「藥物濫用」並以「物質使用」稱之,並根據審查意見將「個案」3 統稱「服務對象」,以國際常用且中性的「介入」(intervention)概念取代具有犯罪意涵的「處遇」(treatment),在討論涉及精神醫學時則用「處置」(treatment),涉及社會工作時則用「介入」(intervention)。此為導論需跟讀者說明之處。
貫穿全書的核心理念是:
一、「將物質使用者作為夥伴與主體服務使用者」:意味著助人者的服務介入,必須以合作與充權(Empower)為基礎,而非僅著重單向控制。
二、善用「減少傷害、復元、創傷知情」評估:邀請助人者在提供服務與介入時,應敏感並察覺過往個人健康、制度、復發/再施用/復元與創傷等面向對個人行為與情感之正負向影響,提供避免物質使用或成癮者二度傷害的復元服務環境。
三、實踐「反歧視與去污名」:提醒助人者有必要挑戰各類污名、偏見與制度性排斥,致力降低服務對象取得服務的門檻,讓他們有機會安心地尋求協助。
對已有服務物質使用經驗者,建議可依自身工作領域選擇切入點。初學者則可從第一篇建立物質使用的基礎評估知能,並掌握倫理守則;續讀第二篇介入系統,旨在了解各系統運作與服務策略;研讀第三篇的物質使用合併共病與多元身分,則是期能拓展讀者服務多元視野。最後,跨專業團隊則可將本書作為共同研讀教材,以促進協作一致性及發展目標相同之介入內容。

第一篇:基礎與架構(第一章至第五章)
本篇旨在提供物質使用或成癮者的基本知能,初步掌握對物質使用行為與成癮議題在生理、心理與社會等面向的評估能力,在掌握社會工作倫理守則下,也能兼顧人身安全與自我照顧。另,有鑑於運用創傷知情原則與技術,是近年物質使用與成癮領域的新趨勢,因此特立專章闡述,以利讀者學習。

第一章 物質使用與成癮的減少傷害與復元
本章介紹常見精神活性物質的種類、作用機轉及對身心健康與社會功能的影響。透過認識減少傷害(Harm Reduction)與以復元為導向的策略設計與案例,讓讀者能建立有效降低健康與法律風險,以及提升個人資源、社會支持、生活品質與增權服務對象等基本知能。
專業技能導向:減少傷害、復元

第二章 認識物質成癮的醫療評估
本章闡述醫療評估在成癮介入中的重要性,包括使用ASAM(American Society of Addiction Medicine)六軸向評估等工具。透過精準評估,提升讀者能有效地設計個別化服務計畫,並與多專業(含醫療、心理、職能等)發展評估、介入、轉介與資源連結,以及復發預防策略。
專業技能導向:多軸向評估、跨領域轉介

第三章 社工倫理守則與反壓迫社會工作的觀點
本章闡述社會工作在物質使用服務中的倫理原則,強調反壓迫視角的重要。以案例反思權力關係、結構性不平等、文化偏見與倫理兩難,以避免在服務輸送中重製壓迫,確保尊重服務對象的自主權與尊嚴。
專業技能導向:倫理判斷、反壓迫實踐

第四章 物質使用社會工作者的人身安全與自我照顧
本章聚焦服務過程中了解可能面臨的人身安全風險,介紹風險評估、訪視安全規劃與危機應對技巧。為促進讀者了解自我照顧將影響專業實踐,因而提供掌握自我情緒調節、壓力管理與運用支持系統等技巧,以預防職業倦怠與情緒勞動。
專業技能導向:服務風險管理、自我照顧

第五章 創傷知情與成癮
本章闡述創傷經驗與物質使用的關聯,介紹創傷知情照護(Trauma-Informed Care ,簡稱TIC)的五大原則。運用案例描繪服務物質使用與成癮者時,如何實踐創傷知情及整合跨專業資源等。
專業技能導向:創傷評估、創傷知情介入

第二篇:物質使用/成癮與介入系統(第六章至第十一章)
本篇基於醫療、矯正、衛政、勞政、社政與非營利組織皆有其各自運作的方式,因此希望讀者在認識這些介入系統時,能更掌握各系統的工作模式與運作邏輯,以利發展系統協作、跨網絡合作,或深化各系統服務效能等目的。

第六章 精神醫療機構之家庭介入
本章探討服務精神疾病與物質使用的雙重挑戰,及家庭在復元歷程的重要性。運用實務經驗與成果,呈現如何運用家庭系統觀點、家族治療技巧及跨網絡合作,以促進物質使用者家庭支持。
專業技能導向:家庭支持計畫、跨網絡協作

第七章 觀察勒戒、戒治與監所之介入
本章闡述觀察不同司法矯正措施的法律基礎與介入模式,說明社工如何在高限制性環境中提供服務,及在司法體制中如何評估服務對象的復元動機、減低污名,並促進矯正系統與社會資源的轉銜。
專業技能導向:矯治介入、司法社工

第八章 毒品危害防制中心
本章著重讓讀者了解毒防中心的組織架構、服務流程與挑戰,並討論司法與醫療整合模式在減少再犯與促進復元方面的效果。透過實務案例,分享如何進行跨部門合作與資源整合的具體策略與經驗。
專業技能導向:司法與醫療整合服務設計、社區介入模式

第九章 就業服務
本章闡述就業在復元歷程中的重要性,運用案例促進讀者了解常見的就業障礙,並進而整理如何進行對物質使用者就業能力評估,以發展就業介入策略,促進服務對象重建社會角色與經濟自主。
專業技能導向:職業評估、復元導向就業輔導

第十章 治療性社區
本章著重治療性社區(Therapeutic Community,簡稱TC)的理念與運作,包括居民互助支持、結構化日程與行為契約。探討TC 在戒癮與復元中的成效,以及在不同文化與政策環境下的適應挑戰。
專業技能導向:社區支持網絡建構

第十一章 合併家庭暴力之家庭介入
本章闡述物質使用與家庭暴力之間的雙向影響,透過介紹跨系統合作模式(如家暴防治網絡與成癮治療系統的整合),運用案例說明社工如何在保障安全的前提下,進行家庭介入。
專業技能導向:家庭安全計畫、跨系統合作

第三篇:物質使用/成癮的共病議題與多元身分(第十二章至十七章)
本篇旨在希望讀者了解當物質使用或成癮者,當合併有其他疾病或多元身分時,可能會加劇其脆弱處境或提升服務介入的困難度。因此,請讀者了解本書無意標籤化這些處境的物質使用者、或強調其特殊性,而是希望讀者認識具多重脆弱身分因子的物質使用或成癮者時,能客觀地認識身處其境的他們。

第十二章 愛滋感染
本章著重愛滋基本認識、愛滋病傳染途徑與物質使用的交互影響,以及如何發展健康促進評估與策略。同時介紹常見工作方法與跨專業合作的重要性,以整合愛滋照護與成癮服務。
專業技能導向:雙重診斷服務、健康促進方案

第十三章 精神疾患
本章著重精神疾病與物質使用的共病現象,依據對服務對象及家庭的全面性評估,整理如何從初次接觸到將「戒癮-減少傷害」的光譜放入介入,並與醫療、社會等多面向系統發展協作。
專業技能導向:共病介入、醫療社會整合

第十四章 中高齡者
本章著重讓社工了解中高齡物質使用者的現況,以及服務過程中常見困境,大量運用案例與服務經驗,強調跨網絡服務模式對中高齡物質使用者的重要性。
專業技能導向:老年復元支持、跨世代資源連結

第十五章 女性
本章著重女性物質使用者常面臨的性別特有挑戰,如懷孕、家庭暴力、性創傷與育兒壓力。運用案例介紹社工如何提供具性別敏感的服務設計與托育支持計畫。
專業技能導向:性別敏感服務、托育支持設計

第十六章 多元性別社群
本章著重多元性別社群(LGBTQ+)在物質使用與成癮上的社會文化脈絡,指出歧視與污名化如何影響服務的可近性與輸送。運用案例提升讀者對多元性別敏感力,並強調去污名、反歧視的重要性。
專業技能導向:文化敏感介入、反污名倡導

第十七章 國際移動人口、原住民族
本章重點有二, 一是闡述國際移動人口與物質成癮的關係,並提供讀者相關服務國際移動人口的專業知識與工作模式。二是闡述原住民族與物質成癮的關係,強調理解歷史創傷的重要性,並以酒精使用為案例,提供介入與服務方向。
專業技能導向:文化適應介入、歷史創傷

最佳賣點

最佳賣點 : 物質使用行為不只是個人選擇,也是深受社會結構、個人生命經驗…等複雜課題。涵蓋成癮與精神醫療、社工專業、公共衛生、社會政策與安全、人權保障與社會正義等多重面向。
本書作者群擁有多元背景與實務經驗,藉此說明如何在不同領域的實務介入,兼顧人性尊嚴、公共利益與專業倫理,有效連結多元資源以支持物質使用者的復元

活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