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客家的在地化與全球化: 全球客家研究聯盟GHAS論文集 II
作者 | 周錦宏/ 張翰璧/ 蕭新煌/ 主編 |
---|---|
出版社 | 藍海文化事業股份有限公司 |
商品描述 | 世界客家的在地化與全球化: 全球客家研究聯盟GHAS論文集 II:【本書特色】1.本書以「客家的在地、全球與多樣」為主題,邀請來自臺灣及海外致力於客家研究的專家學者描繪了 |
作者 | 周錦宏/ 張翰璧/ 蕭新煌/ 主編 |
---|---|
出版社 | 藍海文化事業股份有限公司 |
商品描述 | 世界客家的在地化與全球化: 全球客家研究聯盟GHAS論文集 II:【本書特色】1.本書以「客家的在地、全球與多樣」為主題,邀請來自臺灣及海外致力於客家研究的專家學者描繪了 |
內容簡介 【本書特色】1.本書以「客家的在地、全球與多樣」為主題,邀請來自臺灣及海外致力於客家研究的專家學者描繪了世界各地的客家人與在地社會的互動,及其發展出的多樣性客家面貌。2.本書編排依研究區域區分為三部分:「臺灣客家」、「東南亞客家」以及「客家研究的新區域」(古巴與東帝汶)。3.本書的出版意義,除了展現客家文化於臺灣各地的多樣表現,亦展現了客家族群在全球多元發展的樣貌外,更有助於藉此機會向國際社會強調臺灣已成為世界客家研究的中心。*本書為〝客家研究Hakka Studies〞叢書新書。【內容簡介】本書收錄「全球客家研究聯盟」(GHAS)2023國際雙年學術研討會精選的14篇研究論文,內容分為三大部分:第一部分為「臺灣客家」,分別聚焦在臺灣客家地區的地方知識傳播、客家人口推估、客家選民行為、客語教學策略、客語學習效能和客語重疊結構等主題。第二部分是「東南亞客家」,分別從族群認同、社群組織、宗教實踐、語言變遷等視角,進行越南、印尼、馬來西亞、新加坡與泰國等地客家社會的研究。第三部分「客家研究的新區域」,則是客家研究過去較少關注的地區,分別討論古巴與東帝汶的客家族群的遷徙與記憶。這三大區域的研究展現了客家族群在不同區域移動的歷史、與在地社會交織的故事,以及客家文化與社群再現與轉變的多元樣態。「全球客家研究聯盟」成立目的在於推動臺灣和世界各地的客家和族群研究,致力於成為國際客家及族群研究對話與交流的學術平台。企盼透過跨國、跨領域的學術對話,建立全球客家研究之學術論述和網絡,逐步實踐全球客家研究聯盟,作為國際客家研究網絡節點的使命。
作者介紹 【主編簡介】周錦宏國立中央大學客家語文暨社會科學學系教授,曾任國立中央大學客家學院院長、臺灣客家研究學會理事長、全球客家研究聯盟主席、苗栗縣文化局局長等。近期出版《三分天下:台灣客家族群政治的轉型》(合著)、《客家飲食文化的跨國經驗》(合編)、《全球客家的多元經驗:全球客家研究聯盟(GHAS)論文集Ι》(合編)、《客家運動與客家發展:臺灣客家運動30年》(主編)等學術專書。張翰璧德國Bielefeld大學社會學博士。現任國立中央大學客家語文暨社會科學學系特聘教授、中央研究院亞太區域研究專題中心合聘研究員。曾出版過《東南亞客家及其族群產業》、《東南亞女性婚姻移民與臺灣客家社會》等書籍數十篇文章。蕭新煌美國紐約巴法羅大學(The University at Buffalo)社會學博士。現任中央研究院社會學研究所兼任研究員、國立中央大學客家研究講座教授、國立暨南大學榮譽講座教授、臺灣亞洲交流基金會董事長、國立政治大學東南亞研究中心執委會主席、總統府資政。最新的客家研究相關出版,包括《世界客家博覽會的前台與後台》(主編,2025,巨流)、《東南亞客家族群性的多樣展現》(合編,2024,巨流)、《東南亞、華客與臺灣新住民》(合編,2024,巨流)、《三分天下:台灣客家族群政治的轉型》(合著,2023,巨流)、《客家飲食文化的跨國經驗》(合編,2023,客委會客發中心)、《台馬客家帶的族群關係:和諧、區隔、緊張與衝突》(合編著,2022,中大出版中心)、《海外客家研究的回顧與比較》(合編,2021,中大出版中心)、《臺灣的海外客家研究》(合編,2021,巨流)。
產品目錄 主編序/周錦宏、張翰璧、蕭新煌第一篇 臺灣客家第1章 禮儀知識的異地傳承與在地化處境:以屏東市頭分埔北客社群為例/洪馨蘭第2章大數據資料應用於客家人口推估與預測─一個手機信令資料取向/鄭春發、吳貞儀第3章初探客家族群的分裂投票:以2016 年總統暨立委選舉為例/湯晏甄第4章幼兒園客語沉浸式教學策略與成效─以東勢一所幼兒園為例/楊沛縈、范瑞玲第5章初探語言環境、客語學習經驗和學習動機的關係─二所大專校院學生的比較/馮祥勇、張婷媛第6章從認知角度分析四縣客語重疊結構AAAA 式/賴維凱第二篇 東南亞客家第7章越南族群認同上的四類「客家人」/徐富美第8章泗水客家青年與惠潮嘉會館的相遇:參與障礙與突破策略/Budi Kurniawan(韓江安), Alpin Gadman Markali(李智彬)第9章看得見與看不見的「客家」:語言景觀研究/Seong Lin Ding(陳湘琳)第10章清萊舊市區客家家庭客語使用現況初探/傅柏維第11章新加坡客家方言群的山歌復興現象:語言傳承與身分認同問題/黃子明第12章馬來西亞黃老仙師慈教研究:彭亨明加叻黃老仙師慈德廟為案例/林德順、鄒世娟第三篇 客家研究的新區域第13 章Hakka Imprints in Cuba Kathleen López(羅凱娣), Mitzi Espinosa Luis(呂美枝)第14章The Hakka of Timor-Leste: A Short History through Community Buildings Douglas Kammen, Jonathan Chen
書名 / | 世界客家的在地化與全球化: 全球客家研究聯盟GHAS論文集 II |
---|---|
作者 / | 周錦宏 張翰璧 蕭新煌 主編 |
簡介 / | 世界客家的在地化與全球化: 全球客家研究聯盟GHAS論文集 II:【本書特色】1.本書以「客家的在地、全球與多樣」為主題,邀請來自臺灣及海外致力於客家研究的專家學者描繪了 |
出版社 / | 藍海文化事業股份有限公司 |
ISBN13 / | 9789577327420 |
ISBN10 / | |
EAN / | 9789577327420 |
誠品26碼 / | 2682962446003 |
頁數 / | 384 |
裝訂 / | P:平裝 |
語言 / | 1:中文 繁體 |
尺寸 / | 23(高) x 17(寬) x 2.1(厚)cm |
級別 / | N:無 |
重量(g) / | 643 |
提供維修 / | 無 |
內文 : 第3 章
初探客家族群的分裂投票:以2016 年總統暨立委選舉為例
湯晏甄
參、客家族群的政治特性與研究假設
關於客家族群的政治特性與分裂投票的關聯性,以下分別從政黨認同、選區服務,以及地方選舉動員等特色來說明。首先,在政黨認同方面,客家族群的政黨認同不像其他族群般鮮明。國內諸多研究顯示閩南人傾向支持民進黨,外省人傾向支持國民黨(吳重禮、許文賓,2003;陳陸輝,2000;劉嘉薇,2015),客家族群的政黨認同則相對沒那麼鮮明。之所以如此,根據蕭新煌與黃世明(2001:719-720)的研究指出:「多數客家人既不喜歡民進黨,也不滿意國民黨。因為民進黨的『台獨』氣焰太強,而大多數客家人的中原意識仍在。國民黨也沒有好好尊重客家人,尤其他們的語言政策引起客家人的危機意識。」劉嘉薇(2019:119)針對客家族群的政黨認同調查亦發現,客家族群的政黨偏好為中立及看情形的比例最高,占35.7%;支持國民黨次之,占27.0%;再其次為支持民進黨,占20.5% 。
其次,在不同層級的選舉訴求方面,客家族群對於總統與立委的要求相當不同。在總統層級,客家族群會考量的因素較多,包括政黨認同、候選人因素、兩岸議題,以及大環境的影響等。相對地,客家族群對區域立委的要求,注重的是選區利益與選區服務。誠如何來美(2017:485)指出,客家族群對於區域立委候選人有無「蹲點」經營相當重視。客家委員會諮詢委員邱星崴甚至直言:「在苗栗,人情幾乎已經發展成某種虛擬貨幣,它幾乎可以換成一切東西。」(導讀臺灣,2022)
第三,總統選舉與立委選舉的選舉動員機制不太相同。在總統選舉層級,由於選票源自全國,因此,空戰與陸戰要同時進行,所以總統選舉動員機制不會在客家族群與其他族群有太大差異。但是,在立委選舉層級,由於選區是地方規模,所以立委選舉的陸戰就相對重要許多。特別是對於注重人情的客家族群,人際網絡動員相當關鍵。舉例而言,苗栗的地方派系與家族力量(蕭新煌、黃世明,2001:514)、新竹的宗親會等人際網絡動員(王保鍵,2020;姜貞吟,2016;蕭新煌、黃世明,2001),對於拉攏與鞏固客家族群的選票,扮演相當重要的角色。由於國民黨以往長期執政,地方派系與國民黨長期有相當程度的連結,加上國民黨籍地方首長能透過資源分配與人情攻勢,地方派系對於苗栗客家族群的區域立委投票抉擇深具影響力。因此,總統選舉和立委選舉,對客家族群而言,選舉動員最大的差異在於區域立委選舉時的地方人際網絡動員能力。
要說明的是,本文提出由於客家族群相當重視選區服務與地方經營的特性,因此客家選民仍然會受到立委的地方動員模式的影響,此點與前述「不同公職層級的政策訴求」的不同之處,主要有三點。第一,既有文獻指出,「不同公職層級的政策訴求」強調,選民對於總統與區域立委的期望不同。選民傾向將總統選舉視為一個全國性層級的選舉,主要考量候選人對全國性議題(如經濟政策、兩岸關係)的立場和能力;而對於區域立委選舉,選民則更重視候選人是否能夠關注並滿足地方選區的需求(如基礎建設、地方資源分配)。這種層級上的政策訴求差異被認為是分裂投票行為的主要驅動因素。本文認為在層級政策訴求差異的基礎上,特別針對客家族群的分裂投票行為,提出三種補充性的觀點:第一,地方動員模式的重要性:既有研究較多關注於選民對不同層級政策訴求的主觀認知,而本文則強調地方政治環境及候選人動員策略在客家族群分裂投票中的關鍵作用。客家族群特別重視人際網絡動員,例如宗親會、地方派系等在立委選舉中的影響力。這些動員方式使得立委候選人在選區內能夠建立更深厚的社會連結,進而形成選民對其的長期信任。即使總統選舉偏向支持另一政黨的候選人,選民仍可能基於這些地方動員而維持對區域立委的支持。第二,族群特性與地方政治的影響:本文強調客家族群的地方文化與政治行為的特殊性。例如,客家族群內部強調的「人情」與「蹲點」文化,使得立委候選人能夠透過長期經營地方事務,獲得選民的高度信任與支持。這種情況在其他族群中相對較少被研究。因此,本文補充了這一政治文化特性如何影響客家選民在立委選舉中的行為模式。第三,對政策訴求與候選人特質的權衡:本文進一步探討了選民如何在「政策訴求」與「候選人特質」之間進行權衡。例如,總統選舉層級上,客家選民可能優先考慮政策的全國性影響(如蔡英文主張的臺灣主體性),但在立委選舉中,選民更可能基於候選人在地方服務中的個人表現和與選民的直接互動,做出與總統選舉不同的選擇。
整體而言,客家族群的政治特性,與「非蓄意說」的觀點相當契合。客家族群的政黨認同不若外省族群與閩南族群般鮮明、立委層級較注重立委是否能為選區帶來利益及選區服務、立委層級的選舉動員較偏重人際網絡。本文認為,解釋客家族群的分裂投票,從「非蓄意說」的角度切入較為適當,特別是不同層級選舉動員投票之解釋觀點,因為在立委選舉動員方面,客家人在地方政治上相當重視人情與親屬關係連帶,尤其是傳統上客家人口較集中的地方,如桃、竹、苗等地區,宗親、地緣、派系是客家地方政治力集聚動員的主要因素(蕭新煌、黃世明,2001:657)。
綜合上述分裂投票「非蓄意說」的三項主要論點,結合我國客家選民的政治特色,本文發展的假設如下,在2016 年總統暨立委選舉,族群差異對於分裂投票具有影響,相較於其他族群,客家族群傾向分裂投票。
[…]
最佳賣點 : 本書以「客家的在地、全球與多樣」為主題,邀請來自臺灣及海外致力於客家研究的專家學者描繪了世界各地的客家人與在地社會的互動,及其發展出的多樣性客家面貌,有助於藉此機會向國際社會強調臺灣已成為世界客家研究的中心。
*本書為〝客家研究Hakka Studies〞叢書新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