向日葵再綻: 走過療程低谷, 把眼淚開成花, 一段深刻的身心修復歷程 | 誠品線上

向日葵再綻: 走過療程低谷, 把眼淚開成花, 一段深刻的身心修復歷程

作者 蔡南芳
出版社 藍海文化事業股份有限公司
商品描述 向日葵再綻: 走過療程低谷, 把眼淚開成花, 一段深刻的身心修復歷程:【本書特色】1.用貼近人心的白話文字,細緻記錄乳癌治療、康復歷程,以及痊癒後的生活體悟。從診斷開始

內容簡介

內容簡介 【本書特色】1.用貼近人心的白話文字,細緻記錄乳癌治療、康復歷程,以及痊癒後的生活體悟。從診斷開始,到療程中的高低起伏,再到康復後的身心轉變,一字一句皆來自親身經歷,誠實又溫柔地陪伴每一位讀者。2.全書分為五章,從罹癌消息如寒冬來襲,到治療期間的堅持與掙扎,最後走向陽光重現的嶄新生活。就像一場長雪終將轉晴,經歷化療、放療與修復期後,迎來撥雲見日的清朗日子。3.以過來人的視角,在每個療程階段設計「停看聽」溫馨小提醒,分享經驗、減少焦慮,幫助讀者安心前行。包括實用的生活建議與真實感受,像是:「怎麼選對醫院與醫師?」「化療期間該吃什麼?」「頭髮掉光了怎麼辦?」「要怎麼開始運動?」「情緒低落時怎麼調整心情?」──讓讀者在面對未知時,多一點方向,多一點陪伴。【內容簡介】衛生福利部國民健康署公布最新的癌症登記報告,當年度(2022)新發生癌症人數為13萬293人,較前一年增加8,531人,平均每4分2秒就有1人罹癌,這數據還在增加中。此外,過往的焦點關注在50歲以上的罹癌族群,近幾年來,年輕人罹癌的故事經常在各社群媒體間流傳,實在令人擔憂。此書的前身原是作者的心情日記,在身體日漸康復後,帶著感恩與回饋的心耙梳整理這段艱辛,演繹成「向日葵再綻」的小書。與其說是抗癌日誌,不如說是身心靈省思的軌跡。癌症影響的不只是病患一人,連帶其親友、同事均有可能受波及,故而不容忽視。這本小書以最真實、淺顯的文字,引領讀者走過穿刺、開刀、化療、放療、恢復等療程,若能勇敢接受與面對,癌症不是絕症。這本小書揚棄長篇大論、不用艱澀的醫學術語行文,企盼每一位翻閱此書的病友能從中尋到一絲勇氣;若您身邊正有罹癌的家人、朋友,也期望您以更正向的思考、更溫暖的方式,支持彼此;若您非屬前二者,恭喜您健康平安,但還是請您翻開此書,與作者相遇,或許另一段因緣就此展開……

作者介紹

作者介紹 蔡南芳政大新聞系、法研所、東吳大學法學博士。年輕時在媒體業流轉,嗣後進入金融業打滾。半輩子的健康寶寶,卻在中年意外罹癌,晴天霹靂之餘,不忘以文字為舟渡過幽暗。走過一年多治療的日子,深刻感受健康的重要與生命的珍貴,發誓從今往後無論如何都要好好活下去,期待「回首向來蕭瑟處,歸去,也無風雨也無晴」。

產品目錄

產品目錄 推薦序一 我的小太陽推薦序二 轉換心境,意外也精彩自序Chapter1 當意外來敲門──健康寶寶生病了健檢查不出來?確診罹癌決定開刀生平首度住院就開刀Chapter2 沒那麼簡單──站在化療的十字路口首次化療體驗白血球掉下去了青絲如煙變成「西洋梨」緩和的中醫治療Chapter3 最後一哩路──日日報到的放療好想拆人工血管喔沒來由的倦怠感幸好有防癌險脫離光頭Chapter4 保持平常心──重啟人生新頁不與外界斷聯繫保持工作當志工要趁早回診追蹤去旅遊草嶺踏青心情美Chapter5 走在陽光裡──明天還是要繼續再見,人工血管蕁麻疹找上我維持合宜的體重適度增強運動「半」一六八飲食保持穩定的情緒調整人生目標身邊處處有癌友重拾烘焙充滿感恩超人神隊友結語後記──過來人的溫柔提醒保險不可少重視定期健檢營養學落實於生活種一片屬於自己的綠用藝術音樂再活一次

商品規格

書名 / 向日葵再綻: 走過療程低谷, 把眼淚開成花, 一段深刻的身心修復歷程
作者 / 蔡南芳
簡介 / 向日葵再綻: 走過療程低谷, 把眼淚開成花, 一段深刻的身心修復歷程:【本書特色】1.用貼近人心的白話文字,細緻記錄乳癌治療、康復歷程,以及痊癒後的生活體悟。從診斷開始
出版社 / 藍海文化事業股份有限公司
ISBN13 / 9789864902682
ISBN10 /
EAN / 9789864902682
誠品26碼 / 2682962442005
頁數 / 144
裝訂 / P:平裝
語言 / 1:中文 繁體
尺寸 / 21(高) x 14.8(寬) x 0.9(厚)cm
級別 / N:無
重量(g) / 250
提供維修 /

試閱文字

推薦序 : 推薦序一 我的小太陽

大學時期的南芳,就像一團亮眼的小太陽,一出現就帶著滿滿的熱情與笑臉,讓人忍不住想靠近。
獅子座的她有王者的驕傲,也有貓的柔軟。她可以咬牙面對現實的考驗,也能張開雙臂擁抱生命的美好,她總是用自己的方式,讓身邊的人感覺到世界很大、未來很好。
當她告訴我罹患乳癌的那一刻,我的心狠狠地揪了一下,但我沒有讓自己驚慌,因為我相信,她會帶著她一貫的堅定,去穿越這段黑暗。果然,她真的做到了。不只是治癒了病,更是翻轉了這段生命經歷的意義,化作這本你現在手中握著的書。
這本書不只紀錄了南芳戰勝病痛的心情故事,更像是一封封寫給自己的信,書裡的每一句話,都是她最赤裸、最真實的分享。不是以勝利者的姿態講述,而是用一位經歷過人生低谷的角色,把恐懼、脆弱、勇敢、平靜、希望,層層剝開,真實地攤開在讀者面前,讓人從她的故事中,看見共鳴與力量。
她的文字乾淨卻有重量,細膩卻不矯情,這本書沒有任何煽情的語彙,卻能在不經意之間,讓你讀到眼眶微熱,讀到放下心裡那個一直逞強的自己。
南芳有著豐富多樣的興趣,無論是閱讀、藝術、烘焙,還是園藝、旅行,她總能在不同的領域找到滋養自己的能量。對她來說,生活不只是日常的累積,更是一場場自我探索的冒險,即使在病後的恢復期,她也從未停止學習,努力地生活,用心地愛,並且用行動證明:精彩的人生,是即使面對挑戰,仍不放棄對人事物的熱情與好奇。
這本書,適合每一個渴望理解生命韌性的人閱讀。它不只是關於乳癌,不只是抗癌的紀錄,而是一段讓人看見勇氣、感受到生命的故事。她的文字誠懇而真實,不論性別年齡,都能在裡面找到共鳴。
身為南芳的學姐跟數十年一路走來的朋友,能為本書寫序我很驕傲。她一直是帶給我溫暖跟活力的小太陽,願你也從她的故事裡,找到照亮自己的那一道陽光。
政大新聞系系友 林小安

試閱文字

自序 : 每位父母對新生兒最大的期待就是健健康康,我的老媽在艱苦的歲月裡盡其所能地照顧我,為我的健康打底,從小日日喝生雞蛋牛奶才去上學,好吃的食物都是留給我帶便當,長成少女時月月熬四物湯調理,我也不負期待,從來沒生過什麼病,連感冒都不太需要看醫生,頂多躺兩天吐完後便如常行動。萬萬沒料到,人到中年,卻被告知有惡性腫瘤,萬萬沒想過跟這個醫學名詞會產生連結,反省這麼多年來,就仗著以為鐵打的身體萬無一失,在江湖走跳,殊不知長期忽略漠視的結果是癌細胞蔓生。
當我在病床上忍著術後的痛楚時,心裡好想念在天上的老媽,但又暗暗慶幸還好老媽已仙逝,若是讓她瞧見我這麼虛弱的模樣,不知該有多著急心痛!!她一定會邊罵邊提著大包小包的食材,大煮特煮來餵飽她的女兒。身體髮膚、受之父母,沒照顧好健康使父母操心就是不孝,這也是我做了媽媽之後才深深體會。
每年有一萬多人確診乳癌,原本這個數字只是眾多醫學數據之一而已,直到自己成為其中一份子,才認真研究乳癌的分類、治療方法、各種副作用、國內外相關數據、存活率、死亡率等各種資料。聞癌色變、驚慌失措甚而尋求偏方是一般人對罹癌的反應,然而因為醫學發達,抗癌的技術與藥物日日更新,以往對較棘手的三陰性乳癌、HER2 陽性、HER2 弱陽性乳癌的患者都開發出新藥,更能解決難纏的癌細胞,故而懷抱希望、積極就醫,乳癌不是絕症。
猶記三總中醫科的研究助理梁明華告訴我,她訪問許多癌友發現,經常唉聲嘆氣、憂愁滿面的病患真的預後及存活率都較差,反而是樂觀積極、配合治療的病友有較好的數據表現。過往,罹癌的人第一時間往往是懷疑自己做了什麼壞事才遭上天懲罰,這種反應即使在二十一世紀還切切實實地存在,真的是這樣嗎?當然不是,罹癌是身體的反抗,對環境、對憂慮、對污染、對壓力、對憤怒等的反抗,絕不是遭報應或天譴,如果你曾有這樣的想法,願本書能抹去這樣消極的思考方式。
隨手記下治療期間的經歷與感受,一字一句都是觀照內在的痕跡,透過書寫,釐清自己的想要與缺乏,看清過往的無知與不足。大學好友昭蓉在癌末時曾有出書的心願卻未完成,既然我還有機會更應該把握時光,為在暗夜裡哭泣的人點亮一盞光。
這本書的時序前後橫跨了二○二三年九月到二○二五年春天,剛好是從秋季到春季,前段是治療與恢復期的忠實紀錄,後段是康復後的生活感想,從秋天的蕭瑟,冬季的了無生氣,又重回繁花似錦的春天,我已經可以笑著回看過去這段時光,因為身體與心靈又提升到另一個層次,中間遇上的諸多難以解釋的巧合、善意的引導、神奇的安排,要感謝上蒼的垂憐、先人的庇佑、家人的支持與身邊所有曾給予我良善正面關懷的朋友、同事、陌生人等,願我們一起健康快樂地活下去!

寫於二○二五年春暖花開的碧湖畔

試閱文字

內文 : 健檢查不出來?

回想某年在聯醫做乳房超音波,有收到複檢通知,進一步做乳房攝影,醫生卻說有個很小很小的鈣化點,但位置是無法進行穿刺的,醫生說定期追蹤就好,因為非常非常小,也無法再做什麼確認,久了便忘了。再加上新冠疫情,非必要不上醫院,而且兩年一次的健康檢查,都沒有再指明乳房有異狀,故未將此事掛記在心。
二○二三年四月某日,突然想起多年未聯繫的好友昭蓉,傳了訊息給她,不多久就收到回訊,下班後通電話,那頭依然是中氣十足的聲音,她像沒事一樣說起斷聯這幾年忙於治療乳癌的過程,且農曆年前才發病危通知,在鬼門關前走一回,後來靠著意志力跟免疫細胞治療又撐下來。這通電話不知不覺講了一個多小時,幾乎都是她講述心情,怕她太累,便約好五月中南下探望她。
因為好友的緣故,五月初我特地抽時間參加巡迴醫療檢查,接受乳房攝影,也沒有接到健檢醫院判定有異狀的通知,當下雖鬆了一口氣,但洗澡時還是不斷反覆確認雙乳的狀況。

確診罹癌
活到五十歲,從來沒有自我檢查,昭蓉的經歷如當頭棒喝,一自摸就摸到右乳有硬塊,帶著焦慮告訴先生,他覺得我大驚小怪,「應該是心理作用吧!」於是這事情又拖了兩個多月,然而時不時總覺得右乳硬塊造成胸型不一樣,直到八月下旬,先生伸手一摸也覺得硬硬的,催促我趕快去檢查。
尋醫的過程很是曲折煎熬。聯醫忠孝院區的醫生看完超音波後,只說穿刺或直接手術,我雖簽了隔天穿刺,回家左思右想總覺得太衝動就去電取消。再去康寧醫院, 外科黎慶福醫生說摸起來像是纖維瘤,要另約超音波,但要等到十月中,實在太久了。改去離家近的三軍總醫院內湖院區(以下簡稱三總),當日做超音波,放射科陳娉可(PINK)醫師告訴我不好的機率較大,建議要穿刺以便判定良惡,於是決定穿刺。等穿刺的前兩天,失眠至天明,盼望只是虛驚一場。
當日沒有找人陪,單槍匹馬去醫院穿刺,醫生下麻針時有點痛感,總共穿刺五次,除了最後一次有點痛外,其實整體感受還好,不過回家不多久,穿刺處還是黑青了。從穿刺到看報告整整一週,內心惴惴不安,日日都煎熬,雖強自鎮定,繼續日常行程,期待檢驗結果是良性的,不時幻想一切沒事,心存僥倖,但又恐懼萬一有事, 到底該怎麼辦?於是刷網看了很多資訊,擬了一堆問題清單備用。
九月十二日,我才進診間坐下,許聖德醫生很冷靜地宣布是「癌」,而且腫瘤不小,接著在紙上畫圖告訴我怎麼治療,本來準備的問題清單竟然派上用場,我逐條確認,許醫生花了相當長的時間說明,簡言之,許醫生建議部分切除加一個多月的放療,等確認癌細胞種類後,再決定是否化療,當日約手術日期,這一天,健康寶寶獲得請領重大傷病卡的資格。

決定開刀
老實說,我擔心的點很多,許醫生太冷靜、又不認識我(這是什麼理由?),而且他沒有建議我全面切除,因為網路資料都說有復發率,全面切除可以降低復發率, 可是他淡淡地說部分切跟全部切的復發率其實差不多……,此外,乳癌是長期治療戰,需要整個團隊支持。
要去找朱芯儀的主治醫生⸺ 台大乳癌中心的黃俊升嗎?一查網路掛號額滿, 要賭網路名額是否釋出嗎?這跟我向來不愛排隊、人擠人的習慣相違,可是若與性命相關的話呢?這個決定實在難下啊!九月十五日,看門診前還跑去問土地公意見,祂的旨意是可以不急著開,先生認為不能拖,直接問許醫生要不要問Second opinion ?許醫生回答:「可以,但是一般建議穿完兩週內手術,避免癌細胞擴散。」他力勸我盡快開刀切除,於是我當場就簽了手術同意書。
九月十八日開刀,一邊準備入院用品,一邊還在想這個決定是對的嗎?

最佳賣點

最佳賣點 : 這本書的作者將她罹患乳癌從發現、治療、恢復期到康復的整個歷程,以及痊癒後的生活體悟寫下來,用最真實、淺顯的文字,帶著感恩與回饋的心整理這段艱辛的日子出版成書,期盼能帶給其他病友勇氣、樂觀及正向思考的態度來面對人生、克服困難。
書中同時在每個療程階段設計「停看聽」溫馨小提醒、實用的生活建議與真實感受。

活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