哥林多前書靈拾
作者 | 何照洪 |
---|---|
出版社 | 格子外面文化事業有限公司 |
商品描述 | 哥林多前書靈拾:何照洪長老帶領讀者細讀哥林多前書,從中看見保羅像慈父一樣用愛勸勉、餵養信徒。使人省思——我們真的愛教會嗎?亦闡釋「婦女講道」的問題,在現今一片高 |
作者 | 何照洪 |
---|---|
出版社 | 格子外面文化事業有限公司 |
商品描述 | 哥林多前書靈拾:何照洪長老帶領讀者細讀哥林多前書,從中看見保羅像慈父一樣用愛勸勉、餵養信徒。使人省思——我們真的愛教會嗎?亦闡釋「婦女講道」的問題,在現今一片高 |
內容簡介 何照洪長老帶領讀者細讀哥林多前書,從中看見保羅像慈父一樣用愛勸勉、餵養信徒。使人省思——我們真的愛教會嗎?亦闡釋「婦女講道」的問題,在現今一片高舉女權之際,他以聖經原則高過社會潮流,値得欽佩!★★★上帝的麻布袋 就等你彎腰拾取★★★未讀過神學的人,一樣可以讀得懂聖經!讀者可以用輕鬆的方式讀它,好像在茶餘飯後吃零食,甚至看小說一樣,在不知不覺中,把神的話存入心中!其中最大的是愛★★軟弱的教會,只能吃奶不能吃飯哥林多教會只會嫉妒紛爭,像個長不大的小孩;要效法基督走十架道路,成為眾人效法的榜樣。★★有恩賜卻沒有愛,就算不得什麼方言禱告增加屬靈敏感度,先知講道造就教會;只有聖靈恩賜卻沒有屬靈生命,只會助長驕傲。★★行出神旨意,是生命成長的記號不要追求靈恩充滿,而是追求聖靈來充滿我們。愛是生命的表現,捨己的愛才能更多愛主愛人。
作者介紹 何照洪出生於澳門,1968年赴台灣就讀國防醫學院,畢業後在臺北榮民總醫院工作,從住院醫師,到血液科主任醫師及醫學院教授。1963年蒙恩,1967年在香港浸信會為道堂受浸。1981年時,臺北基督徒林森南路禮拜堂推動石牌地區之植堂工作,被推選為植堂負責人,並於1981年年底,成立石牌禮拜堂,同時擔任教會負責人。在石牌禮拜堂二十多年帶職牧會期間,植出四個會堂,分別為竹圍禮拜堂、蘭雅禮拜堂、魚池禮拜堂,以及北投禮拜堂;並與另一教會共同植出臺中榮中禮拜堂。2005年自臺北榮民總醫院提早退休,蒙呼召赴西非及創啟地區從事超文化福音工作,前後約七年;之後又前往澳門繼續宣教事奉。個人信主後不久,即遵守聖經教導,每天晨更,五十多年來從不間斷。因看重神的話語,在教會除帶領聖徒做福音差傳的工作外,也持續帶領查經班近四十年。此外,常藉著出國開會或應邀之機會,在歐洲多個國家,如法國、荷蘭、義大利、西班牙等華人教會,以及香港教會中講道。亦曾到泰國、印尼、新加坡、馬來西亞、瑞典、比利時、加拿大、美國、葡萄牙等華人教會證道。
產品目錄 I 推 薦 序 慈愛卻不妥協──天上的爸爸也很大啊!/約書亞 V 自 序 屬肉體的教會001 總 論 揭開人生虛空面023 第 一 章 十字架的智慧039 第 二 章 聖靈啟示的智慧053 第 三 章 屬靈的建造071 第 四 章 讓人效法的保羅083 第 五 章 教會處理罪的原則093 第 六 章 屬世的爭執與屬靈的爭論109 第 七 章 婚姻及有關難題解答129 第 八 章 愛心與真知識139 第 九 章 權柄與捨己153 第 十 章 神的恩典與撒但的環境169 第十一章 聚會的次序問題187 第十二章 聖靈的恩賜203 第十三章 最大的是愛213 第十四章 恩賜的適當運用231 第十五章 對復活的回應249 第十六章 愛的服事261 總結 來效法我263 讀哥林多前書後我應學到的功課
書名 / | 哥林多前書靈拾 |
---|---|
作者 / | 何照洪 |
簡介 / | 哥林多前書靈拾:何照洪長老帶領讀者細讀哥林多前書,從中看見保羅像慈父一樣用愛勸勉、餵養信徒。使人省思——我們真的愛教會嗎?亦闡釋「婦女講道」的問題,在現今一片高 |
出版社 / | 格子外面文化事業有限公司 |
ISBN13 / | 9789862773802 |
ISBN10 / | |
EAN / | 9789862773802 |
誠品26碼 / | 2682536868002 |
頁數 / | 288 |
裝訂 / | P:平裝 |
語言 / | 1:中文 繁體 |
尺寸 / | 14.8x20.8cm |
級別 / | N:無 |
重量(g) / | 240 |
自序 : 【自序】 屬肉體的教會
《哥林多前書靈拾》,是繼《以斯帖記靈拾》、《路得記靈拾》、《約拿書靈拾》、《但以理書靈拾》、《約翰福音靈拾》、《使徒行傳靈拾》、《何西阿書靈拾》、《哈巴谷書靈拾》、《瑪拉基書靈拾》、《雅歌靈拾》、《哈該書靈拾》、《撒迦利亞書靈拾》、《約書亞記靈拾》、《約伯記靈拾》、《利未記靈拾》、《以弗所書靈拾》、《士師記靈拾》、《羅馬書靈拾》、《啟示錄靈拾》、《傳道書靈拾》後的第二十一本靈拾系列書籍。靈拾系列的解經特色,是以生命解經方式去解釋,但不用咬文嚼字的解經,目的是用屬靈的話,解釋屬靈的事,並能實際應用於每日的生活。
本系列書籍的解經原則,是用整本聖經的啟示,去解釋每一卷書。並且儘量不採用名人所說的話,以使我們明白:聖經是互相解釋,是這裡一點、那裡一點;無一沒有伴偶的(參考以賽亞書二十八章 10 節,三十四章 16 節),這是符合以經解經的原則,避免錯誤解經的出現。同時,本系列的解經,注重了解經文中神的心意及心情,盼望能應用於教會及日常生活。
靈拾系列主要目的是帶領讀者們走生命的路,盼望聖靈幫助我們,了解神的話語,更行出神的話語。今天喜歡手機各式新花樣的人愈來愈多,但喜愛讀經的人卻愈來愈少,是值得我們警覺的。
一般而言,教會所推行的讀經運動,大多只是速讀式的讀經,目的是很快把聖經讀完一遍。這種讀經,能幫助信徒對聖經整體有一個粗淺的認識,是應該推動的,然而,不是完成速讀聖經就「畢業」了,這樣的效果是有限的。教會不只應該推動速讀聖經,更應該推動一卷一卷的細讀聖經,細讀聖經的目的,除了能深入了解神的心意,還要以應用於日常生活為目標。
而靈拾系列的寫作目的,也是盼望信徒能了解神話語的豐富,並能找出實際可行的應用。如此就不是理論式的讀經,而是實際行出來的見證。
對很多信徒而言,哥林多前書並不陌生。本書主要指出哥林多教會的一些問題,從這些問題中,也看到保羅對基督徒事奉及屬靈生活的教導,是值得我們詳細閱讀的書卷。一般基督徒都知道,本書第十三章是愛的章節,是不少基督徒喜歡的一段聖經。保羅不只說到愛,更詳細闡釋了屬靈恩賜,幾乎是聖經中最多論到靈恩的一卷書。
為何保羅會在此書論到這麼多靈恩的問題呢?不是要正面教導這個功課,而是因為他們用錯了靈恩,所以保羅不得不提醒他們。也就是說,保羅其他的書信,沒有談到太多這方面的問題,只是直接指出聖靈充滿的需要;然而,哥林多前書卻說了很多這方面的教導,值得我們好好思想其中的原因。
恩賜是聖靈隨己意給人的,目的是為了造就生命。然而,哥林多教會的人,卻以恩賜為誇耀的工具,以此來榮耀自己,也成了教會的問題。原來恩賜的目的,是為了建造謙卑的生命,而不是成為驕傲的誇口,但是到了哥林多人手中,卻成了自誇的本錢。他們因為驕傲而失去愛,於是保羅在這方面給予較多的提醒及教訓。
我們會發現,哥林多教會是一個不成熟的教會,保羅說他們只能吃奶,不能吃飯(參考三章 2節)。這代表他們是屬肉體的(參考三章 3 節),從本書中可以看見他們出了很多的問題。
哥林多的人領受聖靈的恩賜後,因為己的出來,不但沒有造就生命,反而產生很多的問題。除了恩賜的混亂外,他們在生命上也產生不少的問題,像是淫亂、結黨、自高自大、彼此相爭、使人跌倒等等。這代表他們得到屬靈的恩賜後,生命不但沒有成長,肉體反而愈變愈大,造成教會的混亂,也讓外邦人嗤笑,失去見證(參考六章 5 ~ 8 節)。
這表示如果一個人不會善用屬靈的恩賜,反而會產生反效果呢!這是值得我們警惕的。哥林多前書也提出很多重要的教訓,例如如何守聖餐,如何維持一個聖潔的婚姻,也詳細解說了主基督的復活,都值得我們好好研讀。盼望本書能幫助大家,在屬靈的道路上,走在更正確的方向,好讓我們的生活能不斷更新,使神的心意滿足。
靈拾系列的書,不採用逐節逐字的解經方式,目的是不讓信徒限定於特定範圍中的解釋,而是把重點放在整段經文,探討神的心意。神的話語是豐富的,每次靈拾書籍出版之後,筆者總會覺得寫得不夠完全,因為人是無法說盡神話語的豐富。當我們讀完一卷書後,不應該停留在這樣的解釋,而應該以此為基礎,進一步默想神的話,以得到聖靈更多的啟示。
若能如此,必會讓我們愈來愈有興趣去讀經,也愈來愈會體會神話語的豐富。若能操練多來到神面前默想,並得到聖靈的啟示,我們就愈能得到信心,知道未進過神學院的人,也可以讀懂聖經。若能如此,就會幫助一般的信徒,有信心自己去讀經,也找得到讀經的門路。
靈拾系列的書中,除了用輕鬆的方式,描述每卷書的主要重點之外,在每一章的最後,還附有一些思考問題。目的是希望我們在閱讀每一章後,可以更深入思想相關經文帶來的一些生活省察,以及如何實際應用在日常生活之中。同時也可以幫助我們,更深入思想其他沒有寫出來的解經,增加我們對神話語的認識。
如此一來,不但可以幫助讀者來到神的面前,得到神的光照,也因著思想聖經的經文,調整每日的生活,更多滿足神的心意。除此之外,這些思考問題,若能應用在小組查經的討論及分享,必能互相激勵,更深入了解上帝的話語。而且能將經文的教訓,落實在教會生活中,這亦是靈拾系列的重要目標之一。
內文 : 【總論】有恩賜無生命的教會
本書內容簡介
哥林多教會是保羅在第二次佈道旅程中,所建立的教會(參考使徒行傳十八章);他在哥林多停留了一年半的時間,並建立了這個教會(參考使徒行傳十八章 11 節)。從保羅寫哥林多前書的內容來看,這是一個軟弱的教會,因為保羅說,他們不能吃飯,只能吃奶(參考三章 2 節)。不能吃飯、只能吃奶,代表一個長不大的嬰孩。保羅又說他們只是屬肉體,而不是屬靈的(參考三章 1 節),因為他們中間有嫉妒紛爭,這些都是屬肉體的表現。
因此,我們讀本卷時,會發現保羅好像用比較多的篇幅,在解決教會的問題,至於真理的教導,大多只能從問題的解釋中窺探一二,而不像對以弗所教會書信中的深奧真理。
原來一個人是否能接受真理,與個人屬靈的狀況有直接的關係,如果一個人沒有成熟的靈命,就無法明白深入的真理。因此,保羅寫給哥林多教會的書信,大多是為了解決他們遇到的問題,沒有辦法給予太多正面的教導、深奧的真理。
今天我們的光景,是否也跟哥林多教會一樣呢?我們是否也出現很多問題,只好把力氣都花在解決問題,而無法接受真理與教導呢?
當然,有些時候不是因為哥林多教會出了問題,而是他們提出問題,保羅加以解答(參考七章 1 節)。然而,不管是發生問題,或是提出問題,都是生命不夠成熟的表現。如果我們有豐盛的生命,在今日聖經已經全部啟示完畢的時代,加上聖靈的即時話語,不應該發生太多的問題。只要我們多讀聖經的話語,也聽懂聖靈的聲音,一定可以得到清楚的指引。
本書一開始,先說明福音的智慧、十字架的道理,這是信徒信仰的根基。之後,又分別說到在不同的層面、不同的角度,如何用正確的觀點,去活出基督徒的生活。對於靈恩的問題,保羅注重的是聖靈的工作,是生命活出的愛。若有屬靈的生命,才可以正確運用聖靈所給的恩賜;否則,靈恩的恩賜只是助長自己,讓人容易驕傲。聖靈所賜的恩賜中,其中最大的是愛,愛是生命的表現,也是聖靈最終結出的果子(參考加拉太書五章 22 節)。
若聖靈充滿後,所結的果子並不是愛;若人只注重恩賜,卻失去愛的本質,那恩賜只會使人自高自大。哥林多教會是屬肉體的,一個屬肉體的人,若是得到聖靈的恩賜,可能不會結出愛的果子,反而會養大自私的己。也就是說,有生命的人被聖靈充滿後,應該會更加謙卑、應該能夠結出愛的果子;但是屬肉體的哥林多教會,被聖靈充滿後,反而產生更多的混亂(參考十四章 33 節)。
今天我們追求聖靈充滿,是否也只是注重聖靈的恩賜,卻忽略聖靈所結的果子呢?一個人被聖靈充滿後,生命應該能夠生出更多的愛;相反的,若生出驕傲或是混亂,那這樣的聖靈充滿是有問題的,是應該檢討的。
本書也說到復活的議題,不只說到基督的復活,也解釋了將來我們的復活,讓我們可以一瞥未來的景況。原來我們不只是有地上的形體,還有天上的形體。天上的形體也是不同的,日有日的榮光、月有月的榮光、星有星的榮光(參考十五章 40 ~ 41 節)。代表原來我們到天上去時,每個人都有不同的形體、不同的榮光。當然,保羅沒有解釋得很詳盡,但我們可以想像得到:既然地上有不同的形體,天上也有不同的形體,雖然沒有詳細的說明,這或許與不同的獎賞有關。
有追求卻沒有對的目
哥林多教會擁有神所賜的各種恩惠,如凡事富足、口才知識都全備,在恩賜上沒有一樣不及人的(參考一章 5、7節)。然而,當我們讀本書時,就發現他們也有很多的問題,不亞於他們所得的恩惠!這代表他們把神所賜的恩惠,用來建立他們的己;他們把一手好牌,打成一手壞牌。為何會這樣呢?因為他們追求的目標錯了,他們追求的不是屬靈的生命,乃是得著知識而已。
當他們得到知識後,卻用來養大自我的己,而不是用來對付私心。這怎麼說呢?
原來我們讀經明白真理後,可以有兩個結果:一是得到知識,但卻用來批評別人。因為自覺知道得多,就會輕看別人,就會論斷別人,如此就會養大自私的己。另一種人是得知真理後,會用來檢討自己,用來改變自己的缺點,並且行出神的話、神的生命,如此個人的己就會愈來愈小。後者才是讀經的目的,是生命成長之路。
可惜的是,哥林多教會的人,追求知識是為了要「我知道」,而不是「神知道」。保羅說,人的知道是永遠不足的,因為按他所當知道的,他仍是不知道;然而,若有人愛神,這人乃是神所知道的(參考八章 2 ~ 3 節)。原來哥林多教會的人雖然有追求,但追求的目的,卻是為了自己知道,而不是神知道。
保羅提醒他們,若要神知道,就要愛神!而一個人若真能愛神,就必能愛人。因為人若不愛他所看見的弟兄,就不能愛沒有看見的神(參考約翰一書四章 20 節)。因此,原來不只是要熱心追求神,連追求的目標也是很重要的。若只是追求知識,而非追求生命,那就只有肉體的壯大,而不是生命的成長。同時,若只是追求穿上,卻不會脫去,那己一出來後,所有的穿上,馬上都失去光彩。
這是哥林多教會的情形,他們有知識、有恩賜,但卻沒有愛,就沒有生命的溫暖;難怪保羅在哥林多前書第十三章,提醒他們愛的重要。愛才是生命的表現,不是恩賜,也不是知識。
不會走神的路
在第六章時,保羅提到哥林多教會出現的一個問題,就是他們中間有爭執的事,卻一狀告到人的面前,求外邦人來審判他們(參考六章 1 節)。這代表什麼呢?代表這些人已經走投無路,因為他們走的不是神的路、不是教會應該走的路,既然他們不會走屬靈的路,只會走世界的路,最後就是走投無路。
那麼,為何教會要告到外人面前呢?因為教會中沒有屬靈權柄,也沒有順服神的權柄,於是只能尋找屬世的權柄,這是本末倒置的結局。聖徒本來是要審判世界的(參考六章 2 節),但現在卻降低自己的身分,反而被世人審判呢!因為他們不會走神的路,於是只能回到世界的道路。在未信主前,人只有一條路可走,就是世界的路,但信主後,我們就應該走上另一條路,就是神的路。
也就是說,應該把聖經的教導,作為我們行事為人的座右銘,行出神的旨意來。然而,哥林多教會的人,雖然有神的恩典,卻不把這恩典用來走神的路,反而用人的方法建立自私的己。於是就只能在肉體中相爭,誰也不服誰;當聖徒失去屬靈的權柄,就只能走屬世之路。
基督徒有屬天的身分,教會也有教會的權柄,然而,哥林多教會的信徒,卻看不見屬靈的寶貴,只看見屬世的利益。其實,屬世的益處都會過去,傳道書告訴我們,世界等著我們的,只是一座墳墓而已。而追求屬靈的生命,等著我們的,是天上永恆的賞賜呢!今天我們在教會、在社會中,是走世界的路,還是走神的路呢?這是要時常留意的。
教會應該走的路
哥林多教會的信徒,還是走在屬世之路上,於是教會就愈來愈世界化、社團化、政黨化。結果就是結黨紛爭、互相攻擊,大家爭著作王(參考四章 8 節)。世界的王,是搶著要作大的;但屬靈的王,是爭著要為小的。耶穌告訴我們,誰願為大的,就必作你們的用人;誰願為首的,就必作你們的僕人(參考馬太福音二十章 26 ~ 27 節)。
耶穌說的是屬靈的道理,他們卻選擇世界的道路,只能得到相反的結果。同時,他們的己是大的,他們結黨就是為了比大小。有屬保羅的、有屬亞波羅的、有屬磯法的,也有屬基督的(參考一章 12 節)。他們分派結黨的目的是什麼呢?就是為了爭大小、為了屬世的益處。他們本應追求屬靈的益處、屬靈的生命,但他們卻用屬靈的方法,去追求屬世的益處,這會不會也是我們的問題呢?
教會的路是走「神主」的路,就是以神為主的路;若能以神為主,教會的權柄就來自神,而不是來自人。然而,現今教會大都走民主的路,而不是神主的路,以致教會失去屬靈的權柄,因為是人主宰一切,是人權大於神權。這就是為什麼他們出問題後,只能告到外邦人面前,因為教會不是由神主導,而是由人主導。若一個教會走民主的路,就會失去神的權柄,耶穌就只能默默的離開,只能站在教會的門外叩門,等候我們悔改,再次迎接耶穌進來(參考啟示錄三章 20 節)。
這世界不是走民主的路,就是走人主的路(人主代表一個人作主,代表獨裁的路)。然而,教會不應該走民主,或是人主的路,而是要走神主的路,就是讓神作主。若教會沒有走神主的路,那教會就會變成社會。也就是說,最重要的原則是,我們是否真的是神主的教會?若我們走世界之路,就是一條敗壞之路,後來起了爭執,只好求助於外邦的不義之人。
愛與捨己是解決問題之道
保羅在本書中,至少有兩次說出自己捨己的榜樣,並且叫人要效法他(參考四章 16 節,十一章 1 節)。保羅不只是勸勉人要捨己,還說出自己捨己的見證(參考第四章、第九章)。在第四章,他說自己本來有使徒的身分,卻甘願把自己列在末後,好像定死罪的囚犯(參考四章 9 節)。
保羅為基督的緣故,也願意算是愚拙的,他情願走居無定所的道路(參考四章 10 節)。保羅不是沒有權柄,他可以接受別人的供應,但他情願犧牲這個權柄,親手做工養活自己(參考九章 6 節)。為了福音,為要多得人,保羅甘願成為眾人的奴僕(參考九章 19 節)。誰願意成為眾人的僕人呢?一個服在基督手下的人,就願意捨己,這就是保羅的榜樣。
這些表白,說明保羅自己的捨己之路,在第四章,說到他為主捨己的工作,在第九章,說到他為眾人捨己的工作。
原來一個捨己的人,不只是為主而捨己,更可以為人而捨己。現今,能為主捨己的人已經不多了,要找到為人而捨己的人,更是少之又少。然而,保羅不只是為主而捨己,更可以為人而捨己呢!這是我們每個基督徒要效法的榜樣。保羅告訴哥林多教會,他自己是使徒,本來有權柄可以接受教會的供給,然而他卻走捨己的路、走十字架之路。
因著他走捨己的路,還被人誤會他使徒的身分(參考九章 2節)。原來走十字架之路,不只是身體受苦,還會被人誤會,還要忍受心靈的痛苦。然而,我們比耶穌走十架道路要幸福多了!耶穌在十字
架上,不只嘗盡肉體的痛苦,還加上別人的羞辱與誤會—世人嘲弄祂不能救自己脫離十架,不相信祂真的是神的兒子。
更可怕的,因為耶穌擔當全人類的罪,以致天父只能暫時離棄在十架上的獨生愛子。然而,我們走十架的道路,卻得到天父的看顧與扶持,讓我們得著能力、滿有喜樂。這不是比耶穌更加幸福嗎?保羅在十三章說到愛,愛就是從捨己而出來的生命。原來要解決哥林多的問題,要先解決有問題的人。
要解決有問題的人,就只有一條路,就是愛與捨己的路。保羅把榜樣擺出來,因為惟有愛與捨己,權柄才會出來。教會的權柄,是出於神的話與愛人的生命,若沒有神的話、沒有捨己的榜樣,就沒有屬靈的權柄。如此,人只能走世界的路,而不能走神的路。
效法保羅的榜樣
保羅在哥林多前書中,兩次說到要人效法他(參考四章16 節,十一章 1 節);不只在本書中如此說,在其他書卷也有同樣的說法(參考腓立比書三章 17 節)。保羅這樣是不是太驕傲了呢?其實,假如這些說法被記在聖經中,代表已經過神的同意與印證;也就是說,在新約聖經中,保羅是神要我們效法的榜樣。
在舊約聖經中,神也要人效法一個人,那就是大衛王!每次南國一個新王出來時,神時常會以大衛為標準,衡量這是否是行耶和華眼中看為正的王。而在新約時,保羅多次叫人效法他,因為他不只用話語教導人,自己也能行得出來。也就是說,我們不只是要傳神的話,還要能夠活出神的話,才是真正顯出神的生命。由於保羅是可以活出神話語的使徒,所以他可以成為新約信徒效法的對象。
保羅在四章 16 節時,是謙卑的求人效法他;但是到了十一章 1 節,就叫人該效法他,像他效法基督一樣。原來保羅所走的,是基督走過的路,因此,他有資格叫人效法他。今天我們有什麼是為基督而做的呢?有什麼是跟隨基督的腳蹤而行的呢?如果我們能行在捨己的路,走在神的道路,我們也可以成為別人的榜樣。教會中需要有榜樣的人,讓人可以跟隨、可以學習。我們可以成為這樣的人嗎?
盼望教會中有更多的信徒,可以跟隨保羅走過的道路,也就是基督走過的道路,就可以成為眾人的榜樣。
罪與己的問題
哥林多教會是一個有問題的教會,他們變成一個完全走樣、沒有神樣式的教會。他們中間有相爭與審判(參考六章1 節),有亂倫的淫亂(參考五章 1 節),有結黨的聚會(參考十一章 18 ~ 19 節)、有混亂的聖餐(參考十一章 20 ~21 節)等。綜觀整本書,保羅要處理他們很多的問題,仔細
想想這些問題,大都與己的出頭有關。
哥林多教會中雖然有明顯的罪,例如亂倫與淫亂的罪行(參考五章 1 節),但更重要的問題,是沒有對付他們的己,以致產生不少的問題。當然,淫亂的罪也是放縱私慾出來的,是極大的罪。但有時己的出來,並不一定會被人發現,因為隱藏在裡面,人不易察覺,使它比罪更可怕。因為罪是從己出來的,己是一切罪惡的禍首,所以我們要對付的,就不只是看得見的罪,更是看不見的己呢。
我們或許以為,做屬靈的事,就不會有己,追求屬靈的事,就一定不會有問題的。豈知原來己的私慾,常常可以隱藏在屬靈事物的背後,例如哥林多教會的人有很多屬靈的恩賜,那他們應該是生命豐富的人吧?然而,保羅卻認為他們的表現,就像是長不大的嬰孩,只能吃奶而不能吃飯(參考三章 1 ~ 2 節)。
為何追求屬靈恩賜的人,還是有這麼大的己呢?這與我們追求的目標有關:很多時候,我們只是追求
屬靈的恩典,而不是追求神自己。我們喜歡穿上屬靈的恩賜,卻不願意脫去原本的自己,於是我們的追求只用來放大自己,屬靈的生命卻日漸萎縮。
因此,追求屬靈的事物,不一定會幫助屬靈生命的成長;除了穿上之外,更要緊的是要脫去,脫去我們的己,才是更重要的追求目標。哥林多教會的人,有追求卻不長進,是因為他們愈追求,己愈長大。這是他們把追求得到的恩典,變成自己的驕傲與誇口,於是在不斷的追求中,反而養大自己而不自知。
今天我們讀聖經時,若只是增加知識,而不願意行出神的話語,那最後只是放大自己。我們都應該自我檢討,在屬靈追求的過程中,我的己是否愈來愈放大,還是愈來愈謙卑?後者才是生命成長的記號。
最佳賣點 : 未讀過神學的人,一樣可以讀得懂聖經!讀者可以用輕鬆的方式讀它,好像在茶餘飯後吃零食,甚至看小說一樣,在不知不覺中,把神的話存入心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