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死學中學生死 | 誠品線上

生死學中學生死

作者 辜琮瑜
出版社 財團法人法鼓山文教基金會-法鼓文化
商品描述 生死學中學生死:專家一致推薦——惠敏法師法鼓文理學院前校長黃達夫和信治癌中心醫院院長鄭石岩心理學家楊定一長庚生物科技董事長許禮安台灣安寧照顧協會理事本書以開放性

內容簡介

內容簡介 從中西哲學與宗教的生死觀,到對死後世界、前世今生的討論,粹選出研究的精華。並提供悲傷處理、安寧療護與緩和醫療、臨終病人的瀕死歷程、安樂死與告別式的處理方法與問題探討。 關於生前死後的種種生死學課題,本書可說是「生死一本通」的實用好書。

作者介紹

作者介紹 辜琮瑜‧學歷:文化大學哲學博士‧現任:法鼓文理學院生命教育碩士學位學程副教授、法鼓山佛教基金會佛學弘講師、聖嚴教育基金會董事暨聖嚴佛教研究中心副主任、華點亮生命教育協會理監事‧研究專長:生命教育、生死學、哲學實踐、禪學與禪修、對話與詮釋‧曾任:法鼓文化《人生》雜誌主編、教育部生命教育學科中心諮詢委員‧個人著作:《聖嚴法師天台教學系統之研究與建構》、《圖解心靈環保》、《聖嚴法師心靈環保學意義與開展》、《哪兒飄來這些雲》、《根本沒煩惱》、《聖嚴法師的禪學思想》、《活著活著就笑了》、《西藏密教之父──阿底峽尊者》‧合著:《生死美學》、《哲學與人生.生命的安頓》

產品目錄

產品目錄 推薦序 面對死亡,正是修行最寶貴的方法自序 心靈導師的最後一堂生死課第一章 生死學中學生死為什麼要學生死學?生死學學什麼?生死學學不到什麼?如何看待生死學?生死學談什麼?生死學的基本精神生死學的特色:解構第二章 思索生死三大事因不滿意而質疑:生命從哪裡來?期望保證的啟問:死往何去?價值的安立與探索:我想要我是誰?實證主義的人生觀功利主義的人生觀實用主義的人生觀進化主義的人生觀共產主義的人生觀個人主義的人生觀自由主義的人生觀第三章 死亡的恐懼人為何恐懼死亡?從死亡恐懼的排序觀照自己第四章 死亡的覺察如果遇到死神如果沒有死神該用什麼心態面對死亡?意識死亡有意義嗎? 覺察死亡有什麼作用?我是誰?「定義法鼓山」的練習「我是誰」的練習第五章 死亡的練習什麼情況下會覺察死亡?為何要覺察死亡的可能性?心理學家提供的「練習」第六章 無常與變化從無常變化出發經常的變關係的變關係變化的可觀察原則突如其來的變動破壞慣性無常人生的四大恐怖無法控制的老病死失控的愛情也恐怖出現變化時,追問兇手是誰?自我防衛的習氣會先出現關於失去與失落的不同思惟閱讀也能讀出互動把變動視為正常到底是失去了還是得到了?不變真的好嗎?重複不變也象徵著苦悶第七章 中西哲學與宗教的生死觀不朽的儒家:三不朽的生死觀孔孟的生死觀道家:一切皆自然的生死觀老子:出生入死莊子:生死一體道家與道教生死觀大不同救贖的西方生死背景中世紀:渴望死後世界文藝復興:理性抬頭現代:多元生死觀存在主義:向死的存在從西方哲學看生死為何恐懼死亡?道教與基督教看生死佛教四有、六道的生死輪迴第八章 死後的世界從人的角度看待死後世界四種生死觀人為何關心死後世界?死後靈魂去哪裡?從宗教、文化看靈魂的去處肯定輪迴者的觀點科學試圖詮釋的文化現象相信輪迴就該被前世今生綑綁嗎?反對輪迴者的觀點核心宗教教義的差異生物學與遺傳學的質疑第九章 前世今生的生死謎底亟於探索宿緣的動機心理學或宗教的詮釋他者與社會文化共成的前世模組記憶庫裡隱藏的祕密虛擬人生的啟發尋找自己此生的功課從前世故事還可以看到什麼?第十章 死亡與失落失去嚴重與否是主觀的感受拋去舊有格局與限制從失落、悲傷到哀悼失落帶來悲傷的情緒悲傷需要哀悼處理孩童面對失落的不同階段「成年孤兒」的悲傷與壓抑綜合整理的七階段分析修補是長期的歷程第十一章 悲傷處理「可預期」與「不可預期」的悲傷臨終前五階段身心反應與其他觀點影響喪親反應的因素悲傷輔導的程序與原則悲傷從何而來?失落與哀傷的超越走出失落之痛的要素第十二章 安寧療護與緩和醫療 安寧照顧的重要面向從全人照顧到四全照顧安寧照護的目標與原則安寧療護的原則臨終病人的靈性(spiritual)課題臨終病人的心靈轉變如果身邊就有臨終病人第十三章 臨終病人的瀕死歷程時空觀的落差危脆的關係變化瀕臨者的歷程第十四章 安樂死 安樂死的緣起與發展安樂死的分類安樂死的倫理學反思安樂死的宗教性思維安樂死的醫療省察安樂死的法律考量反對安樂死的綜合討論支持安樂死的綜合討論第十五章 死亡與告別要不要告別?最後告別的預立遺囑最後告別的告別式臨終的詩偈與墓誌銘

商品規格

書名 / 生死學中學生死
作者 / 辜琮瑜
簡介 / 生死學中學生死:專家一致推薦——惠敏法師法鼓文理學院前校長黃達夫和信治癌中心醫院院長鄭石岩心理學家楊定一長庚生物科技董事長許禮安台灣安寧照顧協會理事本書以開放性
出版社 / 財團法人法鼓山文教基金會-法鼓文化
ISBN13 /
ISBN10 /
EAN / 4716795014417
誠品26碼 / 2682959004001
頁數 / 384
注音版 /
裝訂 / P:平裝
語言 / 1:中文 繁體
尺寸 / 21x15x2.1cm
級別 / N:無
重量(g) / 528
提供維修 /

試閱文字

推薦序 : 面對死亡,正是修行最寶貴的方法

長庚生物科技董事長 楊定一

讀到辜琮瑜老師所著《生死學中學生死》一書,令我感到滿心歡喜。作者雖然年紀不大,卻是位才華洋溢的學者,在哲學、佛學及心理學的領域更是造詣深厚。從本書的內容深度與架構的細緻都可看出作者的用心規畫與學術上的權威。

探討死亡題目並不容易,需要從多層面來剖析,才能釐清這嚴肅的大題目。令人印象深刻的是,辜老師運用心理學、哲學、宗教、社會學、認識論等來分析、探討複雜的死亡題目,能做到這麼完整且深入的剖析,實在不容易。從作者思維表達的方式,也可看出她所走的是修行的路線,其實要真能面對死亡,離不開修行;反之,修行也得面對死亡。這些題目,都需要讀者深入體會,以本書為藍本,學習超越死亡的恐懼,珍惜當下,進而提昇心靈的福祉。本書中,處處可看到作者受到聖嚴法師的啟發,詮釋如何「面對生命,接受無常,處理死亡,放下身後」。

提到聖嚴法師,我必須把個人與本書有關的經歷與讀者分享。認識聖嚴法師將近二十年,記得一九九○年代初期,很榮幸在紐約常親近師父,當時師父停留紐約比較久,見面機會也多,偶爾在週末接到師父一通電話,都會很珍惜與師父碰面的機會。多年來,對師父著作出版的規畫,也很榮幸能略盡棉薄之力,譬如:建議除由法鼓山出版外,應經由西方最受推崇的牛津大學出版社(Oxford University Press)出版。很高興能促成此事,二○○一年牛津大學出版社出版了師父的著作《牛的印跡:禪修與開悟見性的道路》(Hoofprint of the Ox)英文版,廣受西方讀者的迴響。

記得一九九六年,多次誠懇的向師父建議,以科學方法,從醫學、哲學、宗教、心理學等角度,對死亡議題,做全面深入的分析探討,也把個人提出的規畫,請師父過目。師父立即表示贊同,並指定與我合作,由我從科學、醫學、心理學走向哲學,師父則從哲學走向科學。之後也有多次討論。很可惜後來因個人工作因素,無法完成,錯過此機會,只好向師父道歉,請師父先行出版,例如《歡喜看生死》等書。這些代表個人對聖嚴法師的敬仰與互動的部分經歷。因此,看到繼聖嚴法師之後,辜琮瑜老師能夠完成《生死學中學生死》,心中的遺憾,終於稍感釋懷。

有關生死的問題,也是個人多年來的興趣,過去也曾發表過相關文章。我總認為,無論從醫學或哲學角度,一個人面對死亡,都是人生最大的衝擊,也因如此,它是身心轉變最大的契機。然而,要達到徹底的身心轉變,最關鍵就在於正確的觀念。有了正確的觀念,其實一個人不需要等到死亡的衝擊,才懂得珍惜當下,可以提前規畫人生,實現生命的目標。正因為如此,當我讀到辜老師的書時,覺得非常珍貴,希望讀者朋友,不管是基於好奇,或是經歷過痛苦的經驗,或因家庭變故,面對過此問題,從本書中能更深入了解生死問題,減少死亡的恐懼感,經由無常與死亡的覺察而積極的刻畫人生,以及學習處理悲傷、安寧關懷等。本書所提供各層面的解說,對不同的讀者,相信都會有所收穫或寬慰,值得讚歎與推薦。

最後,還要提醒自己及每位讀者,面對死亡,正是修行最寶貴的方法。看穿死亡,也就是看穿人生及一切。死亡其實只是生命的另一個開始。懂得面對死亡,把握當下,並以此做為修行的工具,是最穩當的方法。此話怎說?這其中奧妙都全靠讀者個人參悟與理解了。

試閱文字

自序 : 心靈導師的最後一堂生死課

「無事忙中老,空裡有哭笑,本來沒有我,生死皆可拋。」

辭世的教誨

告別的時刻,修行者或留下偈語,或以靜默、大喝,在世人難捨中語默動靜教誨著弟子,就如聖嚴法師在《公案一○○》中所說的一段話,彷彿正透過他的辭世偈叮嚀了這最後一堂生死課:「許多禪師在臨終前也寫下辭世偈,表達當時的心境或期望對他人有所助益。由於是最後一句話、最終一個交代,影響力特別大,晚輩會牢牢記取,並努力實踐。」

擊法鼓的專注、敲法華鐘的莊嚴、行走於雪地的安然輕盈,法師的身影或將只存留於弟子與世人的心、眼之中,但曾經留下的法教與禪的修持,都將在這一場圓滿的生死課堂中,烙印出一條實踐悲智的道途。

這其中對許多弟子乃至社會大眾而言,法師的「面對它、接受它、處理它、放下它」,曾讓許多人在生命困頓中得到開解,而在法師這最後一堂課中,從面對生命、接受無常、處理死亡,到放下身後,我們更從中看到一個具體實踐的生命典範。

面對生命

人生無常有生有滅,把握當下修福修慧。

生命中最大的課題,是生命價值的追尋與生存意義的探索,在這場無盡的叩問、尋究中,最難以化解的,是無常中的生滅變化。我們總期望找到永恆的、不朽的價值,好似只有恆常中得以建立的才是真正的價值,好似找到真正的不朽,才能踏實地活著。

但法師點醒我們,唯有真正體解無常,並且在無常中如實地活在每一個當下,才能化去心中對恆常與不朽的錯解,讓生命的價值與意義,活潑地展現。修福與修慧為的不是把捉、執取眼前與物質的福報,而是過程中曾經的用心與行持。

而這福慧修持的方向,乃至意義的建立,法師更指出「受報、還願、發願」三個面向,來展現他自在的人生,也提供給我們一個豁達生命的可能。因為秉持「受報」的心,所以在因緣成熟、果報現前時,能以坦然、平和的態度面對;因為曾發諸種願心,所以以「還願」來實踐承諾,直心對應;透過受報與還願,歡喜將生死看透。

而發願則是生命動力與能量的來源,從凡夫的願到佛、菩薩的願,不同層次的願力,體現了不斷提昇、成就的實踐之道。

接受無常

天老地荒人長久,四大分離夢一場。

無常是人生當中最如實的現象,只是對大部分的人來說,無常帶來的變動與無可把捉、無所掌握,皆使人不願坦然看待,更遑論平心接受了。如同法師的這兩句偈子所說,人們多半只願意接受天會老、地會荒,自然的、物質世間的成住壞空,卻無法接受人在無常中的生老病死。

對此,法師直指的卻是四大分離,形構人身的地、水、火、風等物質元素,畢竟終有敗壞之時,如果無法坦然視之,便會在如夢的人生中妄想執持。

如果我們對死亡還有恐懼,那是我們對四大組構的色身還有執著,無論是憂慮死後的世界、不捨人間的情緣與關係的斷裂,抑或是對生命價值與意義不復存在的驚慌,都還是執著「我」以及「我所擁有」,禪者的無懼,不正是在此一課題中殷殷提醒,一切是因緣的組合,如夢、似幻、如泡影,唯有清楚覺照與體解,如幻中的人間才有真正落腳處。

處理死亡

生生滅滅無生滅,來來去去不來去。

也唯有真正如實看待無常,方能在遭逢死亡之際,直心以對。這不迂曲的第一步,從預立遺囑、安排後事開始。

生死課題中,難以言說,卻其實不得不說的,就是這樣的安排。一般人的考量,也許為的是維護生與死的尊嚴,但我們在這當中,得到的最好禮物,其實是慈悲與智慧的提點。

當我們看到法師的無憂無懼,哀傷與不捨的心,也彷彿得到熨平;當我們看到法師如何破除所有禁忌與窒礙,那種朗闊的襟懷、「日日是好日,事事是好事」的光風霽月,便是最好的悲傷輔導。

莊嚴的佛事對照於哀慟的喪事,那是最溫柔與法喜充滿的叮嚀。「空裡有哭笑」的用心活過與自在以對,更是禪者身教的典範。

放下身後

四大皆空我猶未空,五蘊無我尚有法我。

執著於色身的世間眾生,即便在生死存亡之際,仍不免習慣於種種牽絆人間的形式。築墓、立碑、建塔、豎像為的是讓徬徨無助的心有所依止,撿拾、供奉舍利子,彷彿也是期待心中仰望者能給予最後的保證,以及渴念的滿足。

但禪者欲留的,不是色身毀滅後殘餘的形式,也不是碑、塔、像等尊仰的遺跡,既是形跡,當是雪地殘留,只消數日便不復存在。禪者留的是「法身」、是「法我」、是「慧命」,是世人遭逢無常與種種憂悲苦惱之際,渴望解脫與自在的教導。

空花佛事水月道場

菩薩都已知道空花水月似的一切世間現象,是幻非真,仍以菩提心大悲願,在做空花佛事,在建水月道場,用來利益眾生。

禪宗祖師教示「不立文字,以心傳心」,卻仍留下數百種典籍、語錄,無非是菩提願心,不捨眾生陷於無明癡闇。

法師指導禪修,亦從心的鍛鍊入手,無論是默照的清楚明徹與妄心止息、公案話頭的疑情追索與斷妄破障,抑或是止觀雙運、定慧等學,遍及中外的禪修指導與殷切提點,都在為弟子直指心路;而同樣是不捨眾生,留下的近二百種著作,更是實踐其一生最重要的菩薩道路,是「空花佛事」、是「水月道場」,皆為的是利益眾生。

「寂滅為樂」是體驗「真空」,佛事、道場是實踐「妙有」,生病示病、辭世示寂的最後一堂課,更是法師在萬古長空中劃下的灑然身影。

試閱文字

內文 : 第1篇 生死學中學生死

「生死學」不是學問,是生命的態度與終極關懷的探索,一方面透過古今中外哲人的智慧,萃取甘甜的潤澤,一方面直視生命實相,在恐懼與禁忌的園地上開出繁花盛景。唯有願意觸及死亡的終究限制,才可能從中開拓出生命的尊嚴與價值。

《生死學中學生死》的書名本身,就暗喻著一個療治的歷程。因為「生死」二字對多數人而言,具有某種內在的顫動,即使不願碰觸、不想面對,也是生命歷程中無可避逃的傷痛經驗。但如果選擇面對,勢必會相互碰撞彼此的生命經驗,並且透過生命故事的交流,帶來互動、觸發與成長。我們不見得要去經歷各種不同的生活,但可以透過開放的心,去承納各種不同的生命經歷與故事,進而造就超越自我的療癒意義。

在西方心理學「存在取向」的治療領域中,探討人存在這個世間會碰觸到的生命極限,包括「人對生命意義的探索」、「孤獨」、「自由」等,其中極為關鍵的主題,就是「死亡」。隸屬「存在心理學」領域的猶太裔美國心理學家歐文.亞隆(Irvin D. Yalom)在其《存在心理治療(上)》(Existential Psychotherapy)一書中,就對此做了大篇幅的討論。

他在另一本著作《愛情劊子手》(Love's Executioner : And Other Tales of Psychotherapy)中寫道:「人類的精神像弱不禁風的幽靈,不可一日無錯覺,不可一日無魔法,不可一日無妄想,不可一日無生命的謊言。」雖在悲嘆人類精神上的普遍弱點,卻與我們一般人看待死亡的態度極為接近。

他談到每一個人活在世間都是靠上述四樣東西在撐持,第一樣是錯覺,我們靠不斷地錯覺,讓自己活在自我的認知中,即便那是錯誤的理解與判斷,只要那份錯覺給了我們希望便期待以假為真。

第二樣是魔法,魔法不存在,可是我們總希望它存在,希望早上起來的時候會有奇蹟出現,不會遇到討厭的人,要去處理的困難情境,自然就有人幫我們解決。總希望有莫名其妙天上掉下來的禮物,可以來解決問題,因為總比自己去面對來得輕鬆容易。

第三樣是妄想,只要進過禪堂,應該都體驗過妄念紛飛的情境,我們總是不斷自編自導自演各式各樣不同的故事,然後以為那些都是真實的狀態,以為我們了解別人的想法,其實很多都是自己妄念的組合。

第四樣是生命的謊言,如果願意誠實看待自己,會發現我們經常脫口而出的都是謊言,雖然有些屬於所謂善意的謊言,可是善意的謊言往往不是拿來欺騙別人,而是欺騙自己。那些謊言有時並非糟糕到不能面對,只是我們不習慣去面對。就如同我常常提醒自己的,如果學佛的人在佛前、在禪堂、在拜佛的時候,還不能對佛菩薩懇切說出自己的想法,表示那個信仰不是真正的信,它還只是形式上的信,因為還沒有勇氣面對自己。面對佛菩薩其實就是在面對我們自己,即使佛菩薩不對我們說那是謊言,可是我們知道,那是自己沒辦法去看待的自我。

而那些謊言、魔法、妄想或錯覺,其實和我們對待死亡的態度非常吻合。大部分人都覺得自己不會很快遇到死亡的考驗,就像我問學生:「覺不覺得自己隨時可能與死亡相遇?」「哪有可能!我這麼年輕。」「那為什麼別人會遇到?」「他倒楣啦!算他運氣不好。」問題是到底誰比較倒楣或者誰比較容易碰到?凡是人,就人人有機會,個個沒把握了。

存在心理學家就是試圖透過很多方式去逼顯,讓每一個人真切去看待,死亡就像那句口號──「死亡隨時就在你身邊」,但這麼說並不是要我們變得緊張憂慮,也不是要大家寢食難安,隨時想到可能面臨死亡而備感威脅。

生死學有一個很大的意義,是落在從生到死中間這一段,我們到底要怎麼去過,沒有標準答案,但是可以透過不同宗教、哲學或思想家,以及當代人的智慧等的分享,了解如何去看待。

為什麼要學生死學?

學習生死的目的可以歸納出四個:

第一個目的是了解自己到底用什麼模式在活著?「模式」這個詞,如果以佛法而言,就是「習氣」。我們是用什麼樣的習氣在過生活,平常我們總習焉而不察,每天都這樣過,可是不知道為什麼,也不清楚自己用什麼樣的方式在進行。

如果問大家:「每天早上起床的時候是右腳先下床?還是左腳?」有些人很快有答案,很多人就得想很久,這讓人聯想到長鬍子的故事。有個留長鬍子的人,別人問他:「睡覺的時候鬍子是在棉被外面?還是裡面?」自從別人問他這個問題之後,他就失眠了,因為晚上睡覺的時候就一直看他的鬍子,它應該是在裡面還是在外面?其實我們每天生活都是這樣子過,日復一日,年復一年,走類似的路,循著相同的模式吃飯或走路,可能很習慣,卻是不明所以的。禪修的功能之一,也就是提醒我們做這樣的覺察,透過這個過程,希望能夠看到這種模式的運作,然後給自己分析、觀察的機會。

第二個目的是要對治一般人面對死亡那種逃避、遮掩的方式,希望提醒的是──死亡是真實存在的,並不恐怖,卻也沒有僥倖,就算不想理它,它還是存在。死亡是存在的一種方式,我們活在這個世間,先生,然後死,它是一個連續的狀態,不會因為我們不去理它,它就不存在。我們可以去思考、覺察、面對死亡與自己的關聯,當中的意義是,如果知道死亡不是一件與自己無關的事,一旦碰到了,便不會措手不及,不會驚歎於「怎麼可能」而在驚訝狀態下,陷入不知所措的困境當中。

第三個目的是提醒我們不再把活著當成理所當然,認為我去睡了,明天一定會醒過來,覺得那是理所當然的狀態。要知道活著不是那麼理所當然,不是每個人都可以睡了就醒過來的。

有位長輩到美國慶祝外孫滿月,大家才開心地聚會晚餐,結果隔天早上起床醒來的時候,外祖母推一推枕邊的外祖父,怎麼不動?原來他已在睡眠中安詳死去。通常一般人在臨終之際會有一些掙扎、反應,可是連他床邊的人居然都不知道,睡到天亮才發現。

另一個例子是有位學生到印度朝聖,同行的還有一位老法師,他們見到了達賴喇嘛,這位老法師向大家說:「見到達賴喇嘛,我的心願已經了了。如果能夠這樣死在印度,也是一件不錯的事。」然後他就真的在睡夢中走了,隔天大家去敲門的時候,發現他已經往生了。

類似這樣的例子比比皆是,只是因為不在我們身邊發生,會覺得那都是故事,即使真的在身邊發生,也只會覺得驚悚、可怕。這些事情的發生,都不斷在提醒我們,也是歐文在《存在心理治療(上)》書中提到的,死亡是一種邊界經驗,所謂「邊界經驗」就是逼顯出一個原來我們都跟它有關,而且逃避不了,卻蓄意不去思索的體驗:我們應該要去面對生命中「活著」的這一段,因為它真的不是那麼理所當然。

為什麼社會上有那麼多人自殺?甚至是帶著家人一起尋死呢?大部分都是因為遇到變動,措手不及,因為不相信熟悉模式下的人生會改變。我們從小就被教育做人生計畫,按部就班念書、就業、成家,拓展事業,爬到人生的高峰,這是一個規畫好的、只管照著模式去走就可以的歷程。職場最熱門的進修課程是生涯規畫、時間管理,一般人都沒有想到要去學習「風險管理」,這個風險管理就是「風險隨時都在的」,隨時都可能出現,只是我們不去面對這樣的可能性時,就會把活著、把每天日復一日這樣過下去當作理所當然。所以我們希望透過此讓自己思惟:如何活得更好,更符合自己真心想要的方式。

最近無論東西方心理學或宗教,都開始關懷「如何找到符合自己想過的方式」的課題,過往我們總習慣被人推著走,於是很多人在生命進行到一個開始反思的階段時,會問自己一個奇怪的問題:「我怎麼會走到這步田地?」不管這步田地是自己要或不要的。曾有學生向我抱怨:「老師,我很喜歡美容、美髮,可是我卻學會計,日子過得很煎熬。」「我一點都不想當會計師、不想查帳、不想去做這種無聊沉悶的工作。」可是他的父母絕不容許他去做美容、美髮,因為那不符合社會的期待,不符合光耀門楣的期待,不符合未來有穩定工作的期待。

很多人都被別人推著走,直到走到人生的某一個階段時,才開始去想:「這是我真正想要的嗎?」甚至有些人過著別人眼中幸福美滿的生活,但內在還是隱隱約約覺得不安:「這真的是我要的嗎?我的生命真的要一步一步走到這樣的田地嗎?」如果我們誠實面對自己內在疑問:「我要把生活過成什麼樣子?」就會進入生死學的另一個課題:生命的意義何在?

第四個目的是思考自己生命的價值。如果問大家:「存在這個世界有什麼價值?」不知道大家會皺著眉頭,把頭低下去?還是很清楚知道自己的價值在哪裡?就像佛法講的「暇滿人身」是很難得的,我們擁有了這一個難得的人身,拿它來做什麼?它對這世間的價值與意義是什麼?我們在世間享用了這麼多精神上、物質上的資源以滋養人身,它的價值與意義是什麼?

最佳賣點

最佳賣點 : 生是什麼?死是什麼?
在生死之間,如何活得有意義?

如果以一條線來譬喻,把兩端設定為生與死,
重點不在兩邊,而是在中間這一段,
我們要學的是如何好好地活、好好地生。

活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