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を書く技術 取材.構成.表現
| 作者 | 石井光太 |
|---|---|
| 出版社 | 大是文化有限公司 |
| 商品描述 | 好想寫一本書:◎寫書和寫臉書有何不同?臉書在乎流量,寫書得符合出版規格。◎文筆好,才能出書嗎?不一定。文筆不好的人照樣也能寫出暢銷書。◎投稿到出版社,被採用的機 |
| 作者 | 石井光太 |
|---|---|
| 出版社 | 大是文化有限公司 |
| 商品描述 | 好想寫一本書:◎寫書和寫臉書有何不同?臉書在乎流量,寫書得符合出版規格。◎文筆好,才能出書嗎?不一定。文筆不好的人照樣也能寫出暢銷書。◎投稿到出版社,被採用的機 |
內容簡介 ◎寫書和寫臉書有何不同?臉書在乎流量,寫書得符合出版規格。 ◎文筆好,才能出書嗎?不一定。文筆不好的人照樣也能寫出暢銷書。 ◎投稿到出版社,被採用的機率其實很低。最快方法是? ◎怎麼找主題?你得顛覆常識、揭露禁忌、引爆衝突……。 你以為看書的人變少,我卻看見想出書的人越來越多,為什麼?因為「作品」就是一張廣為流傳的名片: 能替專業加分、能讓你的故事為人所知。 本書作家石井光太,至今已出版約70本書。 (在臺灣最知名的著作就是暢銷話題書《智慧型手機養大的孩子》) 他的作品題材涵蓋旅遊紀行、事件、災害等多項主題, 更在2021年獲得日本新潮文獻獎。 除了寫作,他擔任「紀實寫作講座」講師長達15年, 指導的學員每年都有數人在文壇出道。 業餘寫手如何躋升為有出版品的作家? 寫過70本書的超人氣作者告訴你, 這樣寫,出版社總編馬上簽、讀者秒分享,好想買你的書! ◎出版社總編輯的第一個問題:你想寫什麼?‧主題怎麼找?書中傳授幾種經典切入法! 寫豐田的電動車、寫大谷翔平的二刀流?這些都有人提過了!你得找被媒體忽視的題材、與社會觀點唱反調、揭露禁忌……。 ‧有人寫過的主題就不能再寫?你得找「空白區域」。 拳擊冠軍很多人寫過了,你還想寫,怎麼找亮點?寫他手下敗將眼中的拳王! 寫獄政實況,就不如受刑人筆下的監獄內幕吸引人! ◎想挖內幕!筆記比錄音更有力。 ‧作者與受訪者對談,50%的情況都用筆記而非錄音,為什麼? ‧堵不到當事人受訪?先去問「外圍」,再問當事人! ‧訪談時,除了「聽」對方說話,你更該「看」哪裡奇怪! 全身穿名牌,鞋子卻很骯髒?家中有無障礙設計,但全家都健康? 還有位受訪者,竟向店員要叉子吃拉麵?背後內幕是……? ◎結構,決定一本書的成敗!可參考劇本創作「三幕劇結構」。 寫書的基本架構有三點:觸發、衝突、解決,占比各為2:6:2, 「觸發」介紹背景,「衝突」寫人物對立衝撞,最終迎向「解決」。 ◎萬事起頭難!套用這七個模式就好! 小說的引言要帶讀者跳脫日常, 非小說的引言要給出版目的!「表明決心型」最常見, 「後話型」在開頭就先說結論! 「衝擊場景型」可用最震撼的情景破題。其他模式包括……? 書的風格怎麼定?可借鏡小說與電影:青春、冒險、時代或災難……如何引起共鳴?你要懂得「自揭瘡疤」! 想寫一本可以被出版社總編輯(和讀者)青睞的書? 出版過70本書的作者傳授技巧!
作者介紹 【作者簡介】石井光太 1977年出生於東京,作家。以日本國內外的貧窮、災害、事件為主題來採訪與寫作。著有《乞討的佛陀》、《神遺棄的裸體》、《絕對貧困——來自世界最貧民的視線》、《遺體——日本311海嘯倖存者化悲慟為力量,安置熟人遺體、重建家園紀實》、《「鬼畜」之家:殺死親生骨肉的雙親》、《流浪兒1945——戰爭誕生的孩子》、《四十三次殺意——川崎國一男學生殺人事件的深層》、《來談談真正的貧困吧:改變未來的方程式》、《貧富差異與分裂的社會地圖——從16歲的青少年看見「日本真相」》、《報導:誰在扼殺國語能力》,以及《智慧型手機養大的孩子:200名托兒所至國高中教師現場直擊》(任性出版)等書。2021年以《兒童臨終關懷的奇蹟》一書獲得新潮文獻獎。【譯者簡介】卓惠娟專職譯者。任職出版工作十餘年,旅居日本3年。譯有《這樣閱讀,讓我高收入》、《急性子的不累工作法》(皆為任性出版)等書。
產品目錄 推薦短語/愛瑞克前言 寫出讓出版社認可的作品有志寫作者的時代來臨了/寫作和寫報告,哪裡不同?/將語文能力昇華為表達能力 第1章 出版社總編輯的第一個問題:你想寫什麼主題是作品的命脈/尋找大主題的「空白區域」/五種代表性的切入方式/重新發現事實/少數族群法則/大眾媒體的致命弱點/對你來說,非寫不可的理由是? 第2章 跟別人出過的主題哪裡不同?設定的場景,選書中主角曾頻繁活動的地方/邀約採訪的小眉角/採訪也要看時機/尋找同一社群的引薦者/被拒絕怎麼辦?/最初五分鐘,決定採訪成敗/寫作者是當事人,也是傳達者/場合挑得好,訪談品質就會好/訴說脆弱、表達驚訝第3章 這本書有很多故事嗎?AI只會蒐集資料,寫作者卻能挖掘意義/事前調查的好處與風險/紀實寫作的點與線/自由發言裡潛藏的出乎意料,才是寶藏/訪談,是為了顛覆自己的價值觀/由多個小故事,構成主線大故事/以受訪者的視角看世界/與受訪對象保持距離感/受訪者不擅長表達?用這三招/不只聽其言,還要觀其行/透過觀察,替當事人發聲第4章 想挖掘內幕,筆記比錄音更有力記錄方式應靈活應變/手寫筆記的四大優點/我獨有的筆記術/什麼細節值得記錄?異樣感/如實記錄矛盾之處/傾聽現場獨有的「措辭」/如實接受謊言,因為裡面透露著某些事實第5章 結構,決定一本書的成敗如何構思一本書的寫作計畫/職業作家怎麼寫書?拆解給你看/設定大故事的基本結構/小故事的刪減與整理/紀實作品的九大主要架構/設定寫作的風格類型──從虛構取經/保留粗糙的質感,會更真實/駕馭多采多姿的表現形式/不被時間軸束縛/各章節巧妙嵌入不同視角/多視角法,讓故事更有吸引力第6章 開頭最難!下筆有七大模式小說的引言帶你跳脫日常,紀實的引言給意義/紀實書的引言,有兩個必備要素/開頭怎麼下筆?套用七大模式/寫作者不是全知全能的神/報導採用的視角/嚴禁妄自評斷/貫徹「即時文本寫作法」──與讀者同行/寫作者要懂得「自揭瘡疤」/永遠仰望受欺壓者第7章 讓十二歲孩子也能讀懂何謂高品質的表達?連十二歲讀者都看得懂/好文章能觸動五感/多重感官描寫──用五感混搭/從人物形象尋找矛盾的元素/如何塑造人物:淡化勝於誇大/用過去歷程,為角色增添特徵/寫出弦外之音/離家女孩滿口「沒關係」,背後隱藏著什麼……/保留一語道不盡的言語/第8章 寫出生意,也寫出意義怎樣寫才會獲得好評?/賦予社會意義──為什麼要寫這件事?/有些技巧能幫你,有時也會害了你/描寫身體現象,更能增添人性/故事的落幕與宣洩/負面故事的宣洩/重新檢視內容,聽取第三方意見/不必過度在意社會評價,但要堅持自我風格/邁向出道之路/新人獎作家,就像選秀排名第一的狀元/承擔影響現實的責任後記 好想寫一本書,你也可以 參考書籍
| 書名 / | 好想寫一本書 |
|---|---|
| 作者 / | 石井光太 |
| 簡介 / | 好想寫一本書:◎寫書和寫臉書有何不同?臉書在乎流量,寫書得符合出版規格。◎文筆好,才能出書嗎?不一定。文筆不好的人照樣也能寫出暢銷書。◎投稿到出版社,被採用的機 |
| 出版社 / | 大是文化有限公司 |
| ISBN13 / | 9786267762370 |
| ISBN10 / | |
| EAN / | 9786267762370 |
| 誠品26碼 / | 2683013619001 |
| 頁數 / | 336 |
| 注音版 / | 否 |
| 裝訂 / | P:平裝 |
| 語言 / | 1:中文 繁體 |
| 尺寸 / | 14.8×21×1.68 cm |
| 級別 / | N:無 |
| 重量(g) / | 300 |
| 提供維修 / | 無 |
推薦序 : 我曾鼓勵愛書人一生中至少寫一本書。汗顏的是,我卻寫不出什麼書,可以教人如何寫出第一本書。石井光太的《好想寫一本書》,正好補足了我的缺憾!他以自身的專業來講授寫作經驗,絕對可以教你如何寫出第一本受矚目的好書!
——《命定之書》作者、TMBA共同創辦人/愛瑞克
內文 : 尋找大主題的「空白區域」
紀實寫作者必須針對大主題,設定不同於大眾媒體的獨特「切入點」。
透過改變切入角度,才能找到大主題的空白區域。從截然不同的側面深入挖掘主題,將一個正面切入無法觸及的深遠世界,呈現給讀者。
森合正範創作的紀實作品《遇見怪物之日》,描寫被譽為「怪物」的拳擊手井上尚彌選手強大的精髓。
該書的獨特之處,是作者森合正範並未採訪井上選手本人,而是採訪與井上交戰的手下敗將並撰寫成書。井上曾在記者會上多次談論自己,評論家也在電視和雜誌上用盡各種詞彙形容。大眾媒體關於井上選手實力的報導,也是擷取了這些聲音,一般大眾的認知也基於此。
但是,真正能活靈活現描述井上選手實力的,真的是他本人或是評論家嗎?那些在拳擊場上實際對決,最後倒在擂臺上的失敗者,或許才是真正切身了解井上那神乎其技的拳擊實力的人。
森合正範正是著眼於這一點,透過累積敗者的話語,揭示了迄今為止未曾報導過的、井上的另一種力量。藉此,他成功照亮了井上選手作為真正怪物的面貌,這與他本人和評論家描述的也不同。
另一個例子,是由山本讓司撰寫的《累犯身心障礙者》,作者山本是前眾議院議員,因違反《政治資金規正法》而被判有罪、直接服刑。
當電視新聞報導監獄的真實情況時,通常會取得監獄許可,拍攝日常生活並播放囚犯的採訪。囚犯都按照規矩生活,在工廠工作,採訪時異口同聲的說:「我很後悔犯罪,希望能早日改過自新,盡快出獄。」透過這些報導,人們便被灌輸:「這就是監獄的真實情況。」
然而,山本讓司在被關押的監獄中,發現有不少囚犯是智能障礙者。他們缺乏生活能力,有些甚至需要其他囚犯的照護才能生活。
面對這個現實,山本十分震驚,並開始調查他們為何會犯罪入獄。結果發現,這些身心障礙者從社會安全網中遺落,為了生存而犯罪,或因身心障礙而被引導走上犯罪之路,現實終於浮出檯面。
如果犯罪原因與智能障礙有關,那麼把這些犯人關進監獄,根本無法幫他們改過向善,他們真正需要的是社會福利支援。山本讓司意識到這一點,便開始採訪身心障礙者所犯的案件,並結合自身經驗,揭示事實──監獄不一定能真正幫助他們改過自新。他透過這本書,尖銳的在讀者面前,呈現一個他們從未了解過、關於犯罪與更生的社會問題。
由此可見,即使是大眾媒體報導的大主題,其中也有不為人知的空白地帶。如果能找出、深入挖掘這些尚未被看見的領域,就能觸及比正面書寫更為深刻的真相。撰寫紀實作品,可說是在發動「游擊戰」。
5種代表性的切入方式
接下來,我將探討具體的切入方式。但在此之前,我想再次從不同角度回顧大主題。
大眾媒體傳播的大量資訊,構成了社會常識。例如,豐田領先全球,推出油電車並獲得龐大利潤;或者是大谷翔平選手克服周遭的反對聲浪,達成「二刀流」的目標等。
以紀實類書籍而言,這類常識性新聞本身,幾乎沒有什麼金錢價值。一般都會要求寫作者,顛覆世間廣為流傳的常識。從不同於大眾媒體的角度切入,呈現出意想不到的一面,從而改變事實本身的印象。
在此,我提出5種方法:
1. 從與世俗觀點相反的「個人」觀點,來審視事實。
2. 聚焦於顛覆常識和制度的人物與事件。
3. 透過調查、梳理資料等,揭示重大事件的新面向。
4. 為小眾題材或被忽視的事物,賦予新價值。
5. 深入探討大眾媒體未觸及的、大主題中的禁忌。
接下來,將配合具體實例逐一探討。
第一種方法,主要是從與世俗觀點相反的角度審視事實,旨在顛覆由媒體報導形成的常識。舉例來說,「這位選手是某某類型」、「這家企業具備這種文化」等,透過撰稿人獨特的觀點來詮釋。
球員松井秀喜選手,曾在前讀賣巨人隊和紐約洋基隊等球隊活躍,他在星稜高中三年級時,參加夏季甲子園比賽。當對陣明德義塾高中時,曾連續5次被故意保送。雖然比賽由明德義塾高中獲勝,但現場響起震耳欲聾的噓聲,甚至一度中斷比賽,此後也引發了爭議:「這還算是高中棒球嗎!」
關於這起事件,媒體報導的角度大都是站在被故意保送的松井秀喜這方,壓倒性多數的聲音都在批評明德義塾。隨後,一個故事應運而生:松井秀喜帶著連續5次被故意保送的這枚「勳章」進入職棒,成為不動的第四棒打者。主角始終是松井選手。
然而,在中村計撰寫的《打破甲子園之日》中,作者刻意不從松井選手的角度,而是從明德義塾高中的視角來描寫。當時教練的想法是什麼?其他球員又是如何看待這件事?高中棒球究竟是什麼?以及畢業後等待著這些學生的,又是怎樣的人生戲碼?透過詳細採訪和深入挖掘,作者呈現出與社會廣為流傳、「連續五次被故意保送」截然不同的新故事。
像這樣,從不同角度切入、重新審視大眾熟知的事件,是非常有效的方法。這也適用於剩下的第二、三、四、五種方法,我總是謹記以下概念:「社會廣為流傳的事實或常識,真的只有這些內涵嗎?是否還有其他的內幕?」
用懷疑的眼光,從不同角度檢視掌握的資訊與眼前的世界。如此一來,現實中誰也想像不到的另一個面向,就會逐漸浮現輪廓。
紀實作家立花隆在《與東大生暢談六小時:立花隆的最後一堂課》中,將這種意識稱為「職業性懷疑精神」,意思是要不斷質疑世間的事物。他認為,如果欠缺這種精神,不僅在大眾傳播領域,甚至在科學領域也無法立足。
什麼細節值得記錄?異樣感
接下來,我想談談記筆記時,除了受訪者的言談內容之外,還必須注意的重點。在採訪過程中,我會不動聲色的留意以下幾點:
‧外表(服裝、髮型、飾品、穿著風格)。
‧舉止、說話方式(習慣、眼神、措辭、語調)。
‧周圍環境(房間狀況、周圍人的視線、店內背景音樂、飲料)。
‧五感(氣味、溫度、溼度、氛圍、噪音、觸感)。
記錄這些細節,寫稿時就能作為描寫人物和場景的素材。藉由這些描寫,可以傳達出引用當事人話語所無法表達的意涵,並增添文章的深度。
然而,在採訪時不可能記下周遭所有的一切。雖然拍照也是方法之一,但氣味、聲音、空氣等,還是無法透過照片呈現。因此,這裡也提供一個有效的方法:真正值得記錄的,是在現場感受到的「異樣感」。例如,全身穿戴名牌,腳上卻穿著不適於嚴冬、且髒汙不堪的卡駱馳便鞋;或者一家人明明都很健康,家裡卻有無障礙設施的設計。
例如,我曾在採訪時發現以下不自然的地方,事後才明白它們的意義。
.異樣感的筆記範例①
我在某家位於鬧區的卡拉OK店,採訪一位二十多歲的女性,她曾為了躲避家暴男友,而在公廁產下孩子並棄置。
在訪談中,她自稱在優渥的家庭環境中長大,也表示父母都是教師,讓她學了很多才藝,更考上私立大學。她說之所以會做出那樣的事,只是因為當時交往的對象恰好是個壞人。
採訪期間,她說肚子餓了,於是我帶她到她想去的拉麵店。沒想到,她不是拿免洗筷,而是向店員「要了叉子,然後用叉子吃麵」。我從沒看過有人會在拉麵店用叉子吃拉麵,當下就覺得這個景象有些不對勁,於是便不動聲色的記了下來。
幾天後,我採訪她妹妹的時候,聽到了這樣的事:「我們家父母都有工作,經濟上很穩定,但他們幾乎不做飯給我們吃,所以我跟姊姊每天都買泡麵吃。結果,家裡堆了幾百根便利商店附贈的塑膠叉子,堆得像山一樣高。」
聽到這段話後,我才明白,姊妹倆在便利商店買泡麵時,都會拿到叉子,然後用叉子吃麵。這個習慣延續到她們長大成人,所以姊姊才會在拉麵店要求使用叉子。
我透過這件事,找到了她原生家庭的扭曲之處。
最佳賣點 : 出過70本書的人氣作者分享,
這樣寫,出版社總編馬上簽,讀者秒分享,好想買你的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