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0歲開始學慢跑 | 誠品線上

定年ランニングゼロから始める50代から70代のためのランニングの教科書

作者 中野.詹姆士.修一/ 伊東武彥
出版社 大是文化有限公司
商品描述 50歲開始學慢跑:◎慢跑可使海馬迴體積每年擴大2%,穩定情緒,避免「中年怒」。◎相較於單純的走路,慢跑能讓骨盆活動幅度增大,腰部更穩定。◎健身房或室內超慢跑就夠了

內容簡介

內容簡介 ◎慢跑可使海馬迴體積每年擴大2%,穩定情緒,避免「中年怒」。 ◎相較於單純的走路,慢跑能讓骨盆活動幅度增大,腰部更穩定。 ◎健身房或室內超慢跑就夠了?戶外慢跑才能活化自律神經。 ◎無須追求姿勢正確:每日只跑約2公里的人,甚至不須先做伸展。本書由兩位作者中野.詹姆士.修一和伊東武彥共同執筆,中野是書籍銷量突破200萬冊、受美國運動醫學學會認證的專業體能訓練師,除了指導頂尖運動員,像是羽球雙打組合藤井瑞希、垣岩令佳以外, 也針對一般人提供個人健身指導服務。在他的客戶中,有許多50歲以上的人士,中野最推薦他們從事的運動,就是慢跑。 為什麼?因為慢跑可以防健忘、治腰痛, 跟打高爾夫球、游泳等比起來,這是最容易感覺自己明顯進步的運動。 相較於在健身房跑或最近流行的室內超慢跑, 戶外慢跑才能有效活化自律神經。 自律神經失調,會使交感與副交感神經難以切換,進而引發失眠。 對外界環境適應力也會減弱,常見症狀還有:頭痛、胸悶、心悸……。本書是針對50歲以上跑者──甚至從不運動者──的基礎教科書, 從開始前的準備,到逐漸養成習慣, 最後可以完成10公里以上(參加路跑比賽)的目標。 ◎十幾年沒運動的我,怎麼開始? .先走走公寓或辦公室的樓梯,爬樓梯比深蹲更能鍛鍊肌肉。 .兩週後再開始慢跑,但不要設定距離。 .慢跑服裝的原則:只要不影響活動,挑喜歡的就好。 若想在夜晚跑步,你要特別選……。.輕量、厚底、避震……跑鞋有這麼多功能,怎麼挑? 美國運動醫學專家帶你入門。◎將慢跑像刷牙、洗臉一樣排進作息 .晨跑vs.夜跑?飯前vs.飯後? 晨跑要早起,跑完後又要趕上班; 夜跑的好處是,完成工作後更心無旁騖,但缺點是影響睡眠。 專業教練會怎麼給建議? .目標設定從一公里開始 無須勉強自己每隔一天就拉長距離,先以一週為單位。 目標距離就是10公里(這是報名人數最多的距離)。 .姿勢方面不用追求正確, 每日只跑約2公里的跑者,根本不須在意姿勢跟伸展,等到距離拉長到10公里時,再慢慢調整。書中亦收錄10種運動後的靜態伸展動作,詳細展示姿勢與拉伸部位,強化肌肉修復速度。 為什麼50歲的你該開始學慢跑? 除了防健忘、治腰痛、消除怒意、活化自律神經等明顯好處外, 順便思考: 「你想怎麼跑出這段人生?何時該衝刺、何時又該停一停?」

作者介紹

作者介紹 【作者簡介】中野.詹姆士.修一 1971年出生。體能訓練師協會(PTI)認證專業體能訓練師、美國運動醫學學會認證運動生理學家。現任「運動動機公司」最高技術負責人,PTI代表理事。 曾擔任多位頂尖運動員及團隊的體能訓練師,最為人知的身分是桌球選手福原愛、羽球雙打選手藤井瑞希、垣岩令佳的體能訓練師。此外,他也是在訓練中導入性別差異考量的先驅者之一。 著作包括《醫生說「請你運動!」時,最強對症運動指南》、《跑步教科書》、《鍛鍊體幹的正確知識》等多本暢銷書。書籍總銷售量合計突破200萬冊。伊東武彥 1961年出生,畢業於早稻田大學。曾任自由撰稿人,之後進入棒球雜誌社,擔任《足球週刊》雜誌編輯記者、總編輯。2004年轉至《朝日新聞社》,擔任《AERA》編輯記者、副總編輯、足球推進委員會事務局長等職務。 著有《足球MONO物語》與《冰上時刻》,後者獲得2013年美津濃運動寫手獎最優秀獎。2023年退休後成為紀實作家,每天早上固定慢跑10公里。【譯者簡介】陳令嫻 輔仁大學日文系學士,東京學藝大學國文系碩士。喜歡閱讀、旅行與陶瓷器。 譯有《Google愛用的人才》(任性出版)、《比稿勝率88%的點子製造王》(大是文化)等書。

產品目錄

產品目錄 作者序 再重新開始慢跑吧!推薦序一 50歲開始跑步,是我人生中最棒的事!/趙心屏推薦序二 跑步不是宗教,卻是許多人的信仰/鄭匡寓推薦序三 慢跑,是身心的療癒與解放/應充明前言 50歲開始學慢跑第一章 50歲後,你想怎麼跑出這段人生?第二章 防健忘、治腰痛、活化自律神經,跑就對了1最有效的減肥運動2固定作息,減輕大腦疲勞3還可以調節情緒4每日數位排毒5預防腰痛、改善體型6降低血糖與血壓7不是每個人都適合晚上慢跑8室內跑,無法調節自律神經9原來我「還能做得到」10 明明沒怎麼吃,還是變胖第三章 十幾年沒運動的我,怎麼開始?1從爬樓梯開始2光靠走路不容易增強肌力3肌肉量不足?雙手圈住小腿秒測4粗茶淡飯,肌肉增不來5睡得好,有助肌肉修復第四章 將慢跑排進日常作息1每次30分鐘,每週兩次2大吃蛋糕也不會胖3買跑鞋,不要網購4姿勢,先跑起來再調整5持續的單側疼痛,是警訊6可以用游泳代替慢跑嗎?7拉筋與暖身,想做再做第五章 持續慢跑後,可能會遇到的問題1不是跑越長越好2運動後先冰敷或熱敷?3什麼姿勢才跑得久4挑選路徑的訣竅5晨跑vs.夜跑?飯前vs.飯後?6補充水分的時機7夏天運動容易引發貧血8 50%的把握,最好的目標門檻第六章 避免半途而廢的祕訣1 LSD訓練,找到你的配速2善用智慧型穿戴裝置3我自己會準備3種鞋子4晨跑戴墨鏡,夜跑穿明亮衣5冷、熱水澡交替洗6跑前,動態伸展;跑後,靜態伸展7食慾減退,飲食怎麼調?8達成10公里後,下一步是?9不跑,也很重要第七章 參加馬拉松賽……我也可以嗎?1比賽可以用走的,棄賽也無妨2邊跑邊旅行3找到追逐的目標4比賽前不要做跟平常不一樣的事5和去年的自己競爭6我50歲,想挑戰超級馬拉松第八章 增加些許成果與樂趣1慢跑的人,都在想什麼?2資深跑者都聽這些音樂3參加慢跑社團4跑步App的實際使用心得5想挑戰崎嶇不平或陌生路徑6怎麼安排旅行慢跑?7跑到幾歲,由你自己決定第九章 和暖身一樣重要的收操伸展運動1保健身體的伸展運動結語 不老的線索,就在慢跑裡

商品規格

書名 / 50歲開始學慢跑
作者 / 中野.詹姆士.修一 伊東武彥
簡介 / 50歲開始學慢跑:◎慢跑可使海馬迴體積每年擴大2%,穩定情緒,避免「中年怒」。◎相較於單純的走路,慢跑能讓骨盆活動幅度增大,腰部更穩定。◎健身房或室內超慢跑就夠了
出版社 / 大是文化有限公司
ISBN13 / 9786267762424
ISBN10 /
EAN / 9786267762424
誠品26碼 / 2682993925003
頁數 / 272
注音版 /
裝訂 / P:平裝
語言 / 1:中文 繁體
尺寸 / 14.8*21*1.36 cm
級別 / N:無
重量(g) / 350
提供維修 /

試閱文字

推薦序 : 推薦序一
50歲開始跑步,是我人生中最棒的事!

《肉腳的跑步人蔘》Podcast節目主持人/趙心屏

  那年,因為嚮往戈壁枯絕的景色,我決定參加戈壁挑戰賽(編按:全名為「玄奘之路戈壁挑戰賽」,是全球商學院參與最廣、最具影響力的戶外極限耐力賽之一)。既然要參賽,那就得練跑,於是50歲時,我開始跑步。然而在這之前,我其實是個四體不勤、連上體育課都被老師唾棄的超級大肉腳。
  跑步伊始,我跟著夥伴一同接受教練的指導,學習什麼是核心肌群訓練和跑步課表。當時,想成為戈壁挑戰隊B隊(完賽組)的隊員,必須先完成一場全程馬拉松(簡稱全馬)。練跑半年後,雖然跑得痛苦不堪,但我還是順利通過42.195公里的全馬考驗!
  歷經4天3夜、一百二十多公里的戈壁挑戰賽後,我和夥伴更積極練跑,參加跑班,展開科學化訓練。雖然我跑得不算快,但絕對是認真跑者,以破全馬PB(Personal Best,個人最佳紀錄)為目標,不知不覺也成了跑步數據控,每天研究且斤斤計較著跑錶上記錄的數據表現,常為了進步幾秒鐘而沾沾自喜。
  跑步,讓我進入了一個全新的世界。跟跑友一起練習、一起參賽,快意無比,而去國外跑馬拉松的跑旅,也比以前單純旅行更能令我心滿意足。我從來不知道,原來跑步是一件這麼快樂、有成就感的事!
  本書的目的在於,鼓勵像我一樣過去從不運動的人開始慢跑。書中提及的有效減重(增加肌肉量、降低體脂肪)、為生活建立新的重心和規律作息、情緒穩定等,確實是我的體驗。
  50歲以上熱愛長跑的跑者,絕不會像多數同齡者一樣發福,他們擁有明顯的肌肉線條,總是步履輕快、精神奕奕,常被人讚美「凍齡」。
  我也常形容跑步是種心靈運動,當因難解的問題而鬱悶時,出去跑一跑,心頭烏雲會隨著汗水蒸發,也因為心情豁然開朗,而更能從容應對困難。一早跑完再上工,工作更順暢;晚上跑完回家洗個舒服的澡,便能帶著滿足的微笑入眠……。
  然而,馬拉松是高強度運動,為求成績進步的練習常會超過身體極限而傷痛不斷,但這也讓跑者更了解自己的身體,透過治療、修復、營養等各方面,審慎打造適合長跑的身體條件,明白跑步是一門不簡單的科學。
  最近,我因為髖關節退化而停跑,一開始心情為之沮喪,但後來慢慢建立起新的運動節奏。從鍛鍊肌力重新開始,同時重拾游泳的樂趣,也嘗試學習太極,透過這些低強度運動增強肌力和身體活動度,為未來重啟慢跑奠定更穩當的基礎。
  如今,我的生活已不能沒有運動,也許目標不再是馬拉松,而是希望能運動得長長久久。我很認同本書作者中野.詹姆士.修一的觀點,他推薦人們先從爬樓梯、快走開始增加肌力,再逐漸推進到慢跑。
  跑步看似單調枯燥,卻是能獨自進行、最簡單,又不須複雜裝備的運動。從不運動的人,要是能藉著本書這樣的全方位指南,循序漸進動起來,肯定更能享受健康運動的美好生活!

推薦序二
跑步不是宗教,卻是許多人的信仰

博威運動科技 don1don 總編輯/鄭匡寓

  跑齡超過40年的前輩曾說:「跑步這件事,很講緣分。」意思是無論年齡、體重,甚至是理由,會開始跑步就是靠一個緣分。有些人一輩子抗拒、不理解跑步,卻在49歲時半推半就跑了5公里,就此踏上全新的旅程。
  開始跑步的人通常會有個次序,首先是想跑得更長,從5公里到10公里、半程馬拉松(簡稱半馬)到全馬;再來是想跑得更快,在比賽中獲得更好的成績;最後還是想跑得更長,但不是距離或里程,而是維持跑步的熱忱、成績或健康,讓跑步貼合生活,盡可能跑到人生最後一刻、鬢髮斑白。因此,在田徑場上,不難看見60歲、70歲的跑者依舊活躍。
  50歲,甚至40歲時會開始跑步,多半是為了健康,但往往跑到後來,才明白健康只是邊際效益,真正的收穫是成就感、規律生活,以及結交熱情又志同道合的夥伴。
  隨著逐漸投入大量時間來跑步,你會重新審視自己的行事曆、訂定新的跑步遠程目標,甚至到國外去跑馬拉松、或在規畫旅行時放跑鞋在行李箱等。到那時,跑步會悄悄改變你對生活的定義,也讓你擁有一定程度的健康,而你將會更享受這一切。
  我推薦《50歲開始學慢跑》。要是你在實體或網路書店翻到本書,代表你對跑步或許有些微的興趣與想法,不妨就讓這本書陪你跑起來。
  兩位作者將多年來累積的專業知識與經驗,整理成一套適合中高齡者的全方位指引。不管你是50歲、60歲,甚至70歲的新手,都能循序漸進、安全的培養跑步習慣。本書不只是技術指導,更像是一個懂你的教練,耐心陪你走上全新的旅程。
  我在30歲時開始跑步,至今已跑了15年,過程中戒了菸、健康的減重,也因為跑步獲得了自信與不同以往的生活。30歲以前,我憑藉著青春、硬朗的身體享受人生;30歲之後,我以跑步建立、穩固自己的體能狀態,在享受之餘,也有充足的體力去完成工作、照顧家庭與平衡自己的社交活動。我因跑步而受惠良多,如同其他熱愛跑步的朋友,我也把維持長久的運動,視為一種生活態度。
  跑步不是宗教,卻是許多人的信仰。如果你已經開始慢跑,肯定能理解我想告訴你的事。如果你對跑步仍有猶豫,那麼就讓本書作者中野.詹姆士.修一和伊東武彥來說服你。
  有一天,當你也習慣並喜歡上慢跑時,也不要忘了把《50歲開始學慢跑》這本書送給身邊50歲以上的朋友,告訴他們:「你值得更好的生活、更健康的身心狀態。」閱讀一本好書如同跑步,無論幾歲開始,都是完美的時刻。

推薦序三
慢跑,是身心的療癒與解放

《超高齡社會居家鍛鍊全書》作者/應充明 Jimmy Ying

  我一直是慢跑的愛好者。
  剛進入健身界的頭幾年,我每年參加健美比賽,而在賽前努力減低體脂肪時,最常使用的就是跑步機。那時,只是單純把跑步當作參加比賽的工具,並沒有特別喜愛;反之,每次跑步都只覺得壓力超大……看著眼前的跑步機,我知道只要一踏上去,要從上面下來就是60分鐘之後。雖然覺得辛苦,但又不得不做,因此每次跑步都只能硬逼著自己完成。
  然而後來,加深我對慢跑熱愛的主要原因,其實是因為新冠疫情(COVID-19)。我曾在上海足不出戶的被連續隔離58天,而那時,我正好讀到跑步的經典著作《天生就會跑》(Born to Run)。
  書中描繪的跑步畫面,在我腦海中非常的鮮明與具體,並在不自由的隔離狀態中,讓我更加心神嚮往!因此在解除隔離後,我每週勢必要慢跑兩到三次、每次10公里。我覺得,這是對身心的一種療癒與解放。
  《50歲開始學慢跑》的作者中野先生,不只是美國運動醫學學會(American College of Sports Medicine,簡稱ACSM)的認證教練,同時也是一位合格的肌力與體能訓練專家(National Strength and Conditioning Association, Certified Strength & Conditioning Specialist,簡稱 NSCA-CSCS)。本書是由他身為專業體能教練的觀點,加上個人多年經驗所總結,破除許多我們常聽見或看見的迷思,我覺得非常精彩!
  為什麼特別建議50歲以上族群開始慢跑?因為這一類人受到年紀增長影響,體力開始慢慢下滑,所以需要有足夠的外在刺激(也就是運動),來調整身體的適應能力。
  相較於健身需要額外花費、去特定地點,慢跑是隨時想要做就可以做的運動,且擁有完全的主導權。今天想要跑哪條路線?跑多遠?想跑多快?完全操之在己。像這樣的低門檻,對於過去完全沒有運動習慣的人更容易開始。
  那麼就這樣直接出去跑嗎?書中,作者也有解釋,不同年齡層的人,開始跑步的前置作業都不一樣。如果過去完全不運動的人,可以先從走路開始;而如果年紀較大、身體較虛弱,則需要先進行一定程度的肌力訓練,以避免傷害。
  書中將50歲、60歲,甚至70歲以上的慢跑起始注意事項做了分類,讓我們更加清晰的理解,準備開始養成慢跑習慣的大原則。
  而對於跑步里程的目標設定、跑步內容的安排,以及跑步的心態,書中都有很詳細的介紹。過去我看過許多關於跑步的書,大都是以一般人為主,然而本書是針對50歲以上的族群,剛好契合目前社會急速高齡化的運動需求。
  本書對於運動愛好者、健身專業人員,或者本身就是年長者,都非常有參考價值,希望你也會喜歡!

試閱文字

內文 : 室內跑,無法調節自律神經

  慢跑時,來自手機與電腦的大量資訊,都會受到隔絕。再加上,跑步是一種以持續、重複且有節奏的動作,會讓人更能進入專注狀態、提高注意力,甚至可以刺激靈感、產生點子。
  此外,我特別關注外界溫度的變化。雖然我們生活在四季分明的環境中,但如果整天都待在室內,身體就無法實際感受到這些氣溫變化。
  人類之所以能維持穩定的體溫、賀爾蒙與心跳速率,就是因為體內的恆常性機制在作用,而讓這個機制運作的核心就是自律神經。我們如果總是關在室內,就少了讓自律神經活動的機會。久而久之,自律神經就會變得不敏感、調節能力下降,對外界環境的適應力也會變弱。
  而在戶外慢跑,能讓自律神經維持正常運作。
  舉例來說,冬天慢跑時,冷到呼出來的氣都是白的;夏天則可能在將近40度的高溫下跑步。在這些極端環境中,隨著慢跑時體溫自然上升,自律神經如同空調,配合環境調整身體。
  不僅如此,自律神經與心靈相關。據說,自律神經調節得當的人,比較不容易罹患精神疾病。許多數據也顯示,運動比抗憂鬱藥物來的有效。
  當自律神經正常運作,工作效率也會提升。因為交感神經活化,可使人保持專注,進入工作狀態。反之,若自律神經失調,副交感神經活化,身體進入休息狀態,可能會導致在必須工作時,無法盡力工作。
  透過慢跑,可以讓身心狀態回歸平衡。
  從氣溫的角度來說,如果你一天24小時都在恆溫的室內工作、生活,不只是體力,連自律神經都會隨之失調。我們常聽到「天氣冷容易感冒」,但事實上,是因為「不出門接觸寒冷,才更容易感冒」。
  生在四季分明的國家,我們本就擅長因應氣候變化。而在戶外慢跑,可以進一步鍛鍊這項能力。


姿勢,先跑起來再調整

  在剛開始慢跑的階段,我通常不太會談論「正確的姿勢」,因為擔心糾正會讓人感覺跑步很困難,造成反效果。不過,確實有些姿勢應該避免,其中一項便是「刻意以腳跟著地」。
  若勉強使用腳跟著地,就必須用力抬起腳尖,但對於缺乏柔軟度的人來說,這個動作相當困難。因為用來抬起腳尖、位於小腿前側的肌肉,容易隨著年齡增長逐漸衰退,而後側肌肉則容易僵硬。
  這些變化會導致中高齡者越來越難抬起腳尖,也更容易絆倒。
  若以足部前方著地,容易使身體前傾、往前衝;以腳跟著地,則是會傷到小腿前側以及腳尖。因此,建議肌肉衰退、僵硬或中年以上的跑者, 以腳底正中央著地。
  如果是平時經常穿著高跟鞋的女性,由於習慣了以足部前方著地的走路方式,跑步時也容易延續這樣的習慣,長期下來可能導致指甲下瘀血、指甲顯得紅紅黑黑的問題。
  至於手臂,理論上是前後擺動比較自然,也有助於產生推進力。不過,雪梨奧運女子馬拉松金牌得主高橋尚子,即便跑步時手臂是左右擺動,依然跑出足以奪牌的成績。
  所以,一開始其實不必過度注意自己手臂是否往前擺動、腳要如何踏出去等,順從自己身體的自然動作比較好。
  想了解自己慢跑的習慣,可以觀察鞋底磨損的狀況。
  一般來說,鞋底會從腳跟外側開始磨損。若是內側磨損嚴重,表示膝蓋可能承受了較大負擔,因為人在跑步時,通常是由外側向內側施力。
  當然,只觀察短短1~2週無法看出鞋子是否變形,不過也可以藉
由腳底長繭的位置來推測。腳底的繭通常在一個月內會冒出來,是確認慢跑習慣的指標之一。
  有些習慣性的動作,可能會造成身體上的疼痛,就要思考該如何調整。不過,有習慣不見得一定是壞事。
  某些習慣可能在拉長慢跑距離時,會成為潛在弱點。不過是否構成問題,也要實際拉長距離後才會發現。反過來說,正是為了找出可能造成傷害的弱點,我們才需要挑戰更長的距離。
  經驗豐富的專業訓練師,也擅長透過觀察這些小細節,預測未來可能的問題。


原來我「還能做得到」

  對於20歲、30歲的年輕人而言,很多事都是初次體驗。雖然可能經歷失敗,但也較容易獲得成就感。
  相反的,到了50歲、60歲時,接觸全新領域或挑戰新目標的機會逐漸減少。然而,不分年齡,任何初次體驗並獲得成果的事,都能提高自信心。
  不同於高爾夫球,需要上課學習技術,慢慢看見成果、培養手感。慢跑的指標,比如距離與速度清楚易懂,成果具體可見,是一種容易感覺進步的運動。此外,慢跑又是有氧運動的模範生,只要簡單操作,效果就能明顯反映在體重上。
  瘦身順利能提升自信,感覺「我還能做到」;感覺體力衰退仍能打破自己的距離與時間紀錄,進而獲得自信,相信自己的身體還有進步空間。
  事實上,慢跑可以促進血液循環,使造成疲勞的物質不易累積,也就較不容易感到疲倦。體力變好,自然也更有行動力,整體更顯年輕。
  有一說,運動過度會產生活性氧(自由基),有害身體健康,還會促進老化,但只要依照WHO定義的適度運動:「每週150分鐘到300分鐘、中等程度的有氧運動」來慢跑,根本無須擔心慢跑傷身。

最佳賣點

最佳賣點 : 就算很少運動,這套跑法帶你從1公里起步,輕鬆完成10公里。

活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