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ementia: Everything Your Doctor Doesn't Have Time to Tell You
作者 | Matt Piccaver |
---|---|
出版社 | 大是文化有限公司 |
商品描述 | 關於失智, 醫生希望你現在知道的事:退化性失智症不再無藥可醫新藥怎麼打?施打方式、頻率與療程,最新懶人包◎阿茲海默症、帕金森氏失智症……失智症居然分這麼多種,怎麼 |
作者 | Matt Piccaver |
---|---|
出版社 | 大是文化有限公司 |
商品描述 | 關於失智, 醫生希望你現在知道的事:退化性失智症不再無藥可醫新藥怎麼打?施打方式、頻率與療程,最新懶人包◎阿茲海默症、帕金森氏失智症……失智症居然分這麼多種,怎麼 |
內容簡介 退化性失智症不再無藥可醫 新藥怎麼打?施打方式、頻率與療程,最新懶人包 ◎阿茲海默症、帕金森氏失智症……失智症居然分這麼多種,怎麼分辨? ◎親人多半會比患者早發現,特別是女兒。 ◎失智的人可以開車嗎?他們簽的法律文件有效嗎? ◎我退休後想搬到鄉下住?醫生會告訴你:最好不要。 根據調查,無論患者的狀況如何, 一名家庭醫生頂多只能花不到10分鐘,來進行失智的評估與診斷。 萬一你的親友或本人確診, 你的腦袋可能瞬間空白,回家後才發現,有好多當時來不及提出的問題。 特別是關於失智照護這件事。 作者麥特.皮卡佛(Matt Piccaver)是執業多年的權威家庭醫生, 並在英國獨立報發表專欄文章。 本書從診斷、治療、照護,甚至到法律上的準備, 提供你關於失智最新的研究報告。 ◎失智是病,並非正常老化 人老就會失智?錯,只是老年人特別常見,但這絕非正常老化的一部分, 其中又以阿茲海默症為最常見,占總患者的70%, 年齡多半介於70歲晚期到80歲初期,女性的比例又高於男性。 其他常見的帕金森氏症,病人會先發生動作障礙,再出現認知障礙。 額顳葉失智症並不常見,但初期常被判為憂鬱症。 都稱為失智症,但不同的症狀治療方式大不同。 ◎記憶變差,不是唯一的判斷標準 醫生會先進行10分鐘的短期記憶與回憶檢查, 除了認知測試,血液檢查也能幫助醫生做診斷, 因為感染、甲狀腺低下、糖尿病、肝功能異常……都有可能造成認知障礙。 ◎想延緩症狀?藥物只能幫你18個月 藥物只能減緩退化,並不能挽回記憶,多半只能撐18個月, 除了吃藥,有效改善症狀的「非藥物性治療」則有很多種, 懷舊療法、確認療法、音樂治療、光照治療……混合各種策略最有效。 研究發現:芳香療法中的薰衣草和香蜂草氣味,能有效降低患者躁動的情緒。 ◎為了家人,也為自己的照護計畫 正如飛機逃生安全指示的:「戴上自己的氧氣罩再協助其他人」, 是這位權威家庭醫生給失智照護者的最佳建議。 你得尋求幫助,越多越好。 如果你不知道如何挑選照護服務、安養中心,本書能給你專業的建議! 本書特別收錄「保護失智患者和家屬的法律須知」,以及臺灣各種在地資源。 讓你能提早準備,並知道如何在需要時得到幫助。 (原版書名:關於失智,醫生忙到沒告訴你的事)
作者介紹 【作者簡介】麥特.皮卡佛(Matt Piccaver) 在英國執業多年的權威家庭醫生,曾在許多報章雜誌,如英國《東方日報》(Eastern Daily Press)、《獨立報》(The Independent)發表文章,同時也經常出現在電視、電臺節目上,為民眾提供各種醫學知識。/【譯者簡介】謝慈 臺大外文系、臺大翻譯所,熱愛文學與翻譯。 譯有《滙豐全球大案》、《我們的建國簡史》、《人類最精華100年》、《身體記憶,比大腦學習更可靠》、《每天破一起謀殺案(1)》、《每天破一起謀殺案(2)》(皆為大是文化出版)等書。歡迎來信指教:[email protected]。
產品目錄 推薦序一 失智,已不再無藥可醫/白明奇推薦序二 100位失智者,有100種照顧方式/陳韻如推薦序三 誰都可能失智,或成為照顧者/蕭麗娟前言 醫生希望你知道的事,我來解答第一章 大腦造就了我們,失智卻奪走一切 你的歡樂與悲傷,都源自大腦腦的功能與構造第二章 失智是病,並非正常老化全球每3秒就有一個人失智阿茲海默症,就像是腦中記憶的接力賽掉了棒高血壓、不愛運動、憂鬱、抽菸都是高危險群第三章 記憶出錯的方式,有很多種血管性失智症,存活期只有3年到5年路易氏體失智症,白天嗜睡、失去嗅覺帕金森氏失智症,動作障礙先於認知障礙額顳葉失智症不常見,常被判定為憂鬱症輕度認知障礙,不一定會造成失智症後腦皮質萎縮症,嚴重可能導致失明混合型失智症,大多數患者都屬於此類早發性失智症,家族遺傳比例較高庫賈氏病,相當相當的少見酒精性失智症,對生命最殘暴的浪費皮質基底核退化症,漸進性的肢體僵硬HIV也可能引起認知障礙亨丁頓氏症,8%會在20歲前發病多發性硬化症失智症,短期記憶最受影響C型尼曼匹克氏症,兒童的神經退化常壓性水腦症,走路不穩、尿失禁進行性上眼神經核麻痺症,非典型帕金森氏症第四章 記憶變差,不是唯一的判斷標準10分鐘的短期記憶與回憶檢查確診不是壞事,它能讓你做好心理準備第五章 減緩症狀,藥物只能幫你18個月認識失智症治療用藥及副作用藥物只能減緩,不能挽回合併精神行為症狀的診斷與治療出現憂鬱症狀,可能是早期失智第六章 提升生活品質的非藥物性治療非藥物治療法,能延緩退化針對認知功能的非藥物治療混合各種策略,才能減輕症狀第七章 法律上要超前部署,預立安寧醫囑人生要超前部署,預立安寧醫囑第八章 失智的人可以開車嗎?能不能開車,誰說了算?第九章 最好的辦法,就是繼續正常生活退休夢想住鄉下?醫生說最好不要第十章 為了家人,也為自己的照護計畫需要幫助的,不是只有患者而已不知道何時才需要照護?地方社福部門能幫你如何挑選安養中心無論如何,尋求幫助吧!致謝附錄 那些你可以提早準備的事法律上如何保護失智患者,也保護自己失智者照護機構,我該怎麼選?找到適合你的,能夠提供幫助的單位或機構退化性失智症,不再無藥可醫
書名 / | 關於失智, 醫生希望你現在知道的事 |
---|---|
作者 / | Matt Piccaver |
簡介 / | 關於失智, 醫生希望你現在知道的事:退化性失智症不再無藥可醫新藥怎麼打?施打方式、頻率與療程,最新懶人包◎阿茲海默症、帕金森氏失智症……失智症居然分這麼多種,怎麼 |
出版社 / | 大是文化有限公司 |
ISBN13 / | 9786267762066 |
ISBN10 / | |
EAN / | 9786267762066 |
誠品26碼 / | 2682967108005 |
頁數 / | 240 |
注音版 / | 否 |
裝訂 / | P:平裝 |
語言 / | 1:中文 繁體 |
尺寸 / | 14.8 x 21 x 1.45 cm |
級別 / | N:無 |
重量(g) / | 350 |
提供維修 / | 無 |
推薦序 : 推薦序一
失智,已不再無藥可醫
成大醫院失智症中心主任、神經學教授/白明奇
在英、美等國,除了急診或特殊狀況之外,大部分的病人都是接受專屬或指定的家庭醫師診療;如果有必要,會由家庭醫師寫一封轉診信交給病人,帶到專科醫院或教學醫院就診,所以,大多數的神經科專科醫師應該都是接受轉診的醫師。
我國的醫療體制雖然也有家庭醫師的制度與做法,但可能是文化、民眾接受度等因素,病人生病依舊會直接往大醫院跑。因此,這本書的作者應該是像我一樣,對病患深深感到愧疚的醫師,因為民眾常抱怨人太多、掛不到號,或是等了老半天,在和醫生會診時卻說不到幾句話。也因此,我在2004年創立了熱蘭遮失智症協會,宣導失智症的公共識能,也曾出版了5本書。
然而,即使是在英國,有著個人專屬醫師的病人們,仍然無法在看診時得到足夠的失智相關知識,就像原文書名《Everything your doctor doesn't have time to tell you》所說,可以推想,我們在臺灣的病人及家屬應該更是需求若渴。
這本書很特別,寫法十分親民,因此讀起來毫不費力,對於失智症的介紹與不同失智症診斷(如阿茲海默症〔Alzheimer's disease〕、血管性失智症〔Vascular Dementia〕、路易氏體失智症〔Dementia with Lewy bodies〕、帕金森氏失智症〔Parkinson's Disease dementia〕、額顳葉失智症〔Frontotemporal dementia〕等)的重點說明,明顯優於一般坊間難懂的醫學書籍或網路媒體文章。
讀者從開始察覺自己或家人記憶力大不如前,來到醫療院所後的就診流程與檢查結果的解讀,介紹得十分詳細。確診之後的全面照顧、法律議題與臨終關懷等議題,都可以透過本書得到深入的指引。
我推薦這本書的用意之一,是希望讀者知道,能有基本的失智症知識,不僅能夠及時就醫,也能給醫師一點提醒,以得到失智症的臨床診斷類別,有助於後續的照護計畫。
當今醫學進展神速,陸續推出具有公信力的生物標記(biomarkers,按:指可在病人或被研究者體外觀測到的客觀指標),使得各種失智症診斷的正確性大幅提升;同時,阿茲海默症的單株抗體藥物治療,已於多個國家開始施打,臺灣也在2025年6月加入這個行列。相較於30年前,對退化性失智症無藥可醫的刻板印象,目前顯然已出現巨大的改變。
當下,病患家屬對病人極早期認知功能或行為改變的察覺與認定,顯得格外重要,因為根據臨床試驗的數據顯示,受到病理破壞越少、臨床嚴重度越輕的阿茲海默病人,對於單株抗體的治療效果越好。除了阿茲海默症以外,針對其他種類的退化性失智症,相信也都將有突破性的進展。
特別值得一提的是,對於已出現生物標記陽性、但沒有症狀的失智症臨床前期(preclinical)病人,更是未來醫療介入的首要對象,至少這個時期也是利用健康的生活型態來延緩發病的最佳時機。
不論王公貴族或販夫走卒,任何人都有可能罹患失智症,或是成為失智症的照顧者。作者很貼心,讀到書中對照顧者的關心與真誠對話,可以讓很多家屬解除放在心中很久的疑慮與罪惡感。
英國老牌醫學雜誌《刺胳針》(The Lancet)在2024年發表的熱門文章指出,目前阿茲海默症的成因仍然不明,有55%的原因可能在出生時就已經決定了,後天可以改善的部分只有45%。對許多人來說,既然失智症遲早要來,人們確實有必要好好認識失智症。
/
推薦序二
100位失智者,有100種照顧方式
「失智.時空記憶的旅人」主編/陳韻如
100位失智者,有100種照顧方式,如本書作者麥特.皮卡佛(Matt Piccaver)醫師所說,家庭醫師通常只有10分鐘可以評估、診斷和治療,但要診治任何形式的失智症,需要的時間都遠超過10分鐘;而照顧者每天也要花數小時陪伴、照顧摯愛的家人,其中一定還有非常多的迷惘,許多問題沒有被解答。從診斷開始,延伸至治療、照護,甚至是法律上的準備,需要更多實用的資訊填補鴻溝,照亮黑暗的角落。
這也正是「失智.時空記憶的旅人」粉絲專頁自2016年成立以來,十五萬多位失智症照顧者、醫護等專業人員,引領我們所看見的事。例如失智旅人曾進行民意大聲公調查,發現生活照護是照顧者們共同認為最棘手的問題,與本書相互印證,顯見失智症已是全球性的挑戰,東、西方皆然。
「我們準備好與失智症共存了嗎?」臺灣失智人口成長速度驚人,平均每年增加約一萬人,預計在2065年,失智人口將達90萬人,意味著失智症比你我想像中的距離還近,因此照顧策略也逐漸從線下擴展到線上社群。
失智旅人粉絲專頁扮演非官方角色,提供貼近失智照護真實情境的資源、內容,引導家屬分享自身經歷、相互支持,建立良好的雙向溝通,並以「照顧者不再只是一個人」為宗旨,打造社群與照顧者間溫暖的對話,截至目前已解答數萬個失智症照顧問題。
家人確診罹患失智症後,光靠藥物治療,無法減輕所有症狀,作者提及,藥物在失智症中所扮演的角色只是「控制」,並非療程中最重要的部分,我們應透過非藥物治療,協助患者「重新學習」周遭的訊息,如文字遊戲、拼圖,或利用照片,幫助回想過去發生的事情,刺激認知功能、穩定情緒。
的確,在臺灣,各縣市政府也積極推動失智症非藥物治療,建立失智友善社區、據點。同時也不斷的規畫各式延緩課程,鼓勵家屬與失智者一同參與。
失智症影響層面深遠,使照顧者長期承受身心壓力,若沒有適時向外求助,也可能變成被照顧者,所以照顧者們適時的尋求幫助也非常重要。
本書還提到一個重要議題:「身為失智症照顧者,我應該聘請專業看護,還是安排患者入住安養中心?」這也是臺灣失智症家庭經常面臨的困境,每每都能引起熱烈的分享與討論。
失智旅人遇過這樣一個案例,自己曾是全職照顧者,但積蓄即將散盡,不得不重回職場,想將母親送進安養院,一方面擔心被冠上不孝的罵名,另一方面也怕自己負擔不起,左右為難,最後罹患憂鬱症,連自己都生病。照顧者的內心充滿矛盾與掙扎,還有更多對親人難以言喻的不捨。
作者在書中提到,失智症照護的重點在於規畫,問題需要被提出,然後進行思考。如同書中舉例,部分安養中心有短期托顧的服務,雖然需要花費金錢,但也別低估讓照顧者充分休息的價值,或是申請喘息服務,讓自己暫時喘一口氣,都是釋放壓力的好方法。
無情的疾病讓人措手不及,失智症不再只是患者與家屬的問題,而是社會必須共同面對的考驗,因為失智症容易讓家庭失和,如「懷疑媳婦偷東西」、「看到不存在的物體」,家人只要不了解病況,就容易產生誤解與衝突。
同樣的,社會大眾若對失智症認識不足,表現出不友善態度時,也會讓失智者及家屬感覺受到歧視,因此打造能讓失智症家庭可以安心生活的首要,即是提升全民對失智症的識能教育,讓大眾更了解失智症,以及幫助失智者身邊的人學習如何照顧。
本書提供與失智症共存的訣竅,幫助患者在診斷後依然能活得精彩;指點迷途中的照顧者正確的方向,整理各種關於失智症,你想問、醫師也希望你現在知道的事。
/
推薦序三
誰都可能失智,或成為照顧者
大是文化副主編/蕭麗娟
失智症對我來說,曾經是一個極為陌生的疾病,我也從來不認為它會和自己扯上關係。
直到有天,我的婆婆開始出現記憶力減退(重複問相同的問題)、對時間、地點感到混淆(在自家社區內迷路)、出現妄想(與空氣對話、認為有人在樓下要找她)……我跟先生才驚覺不對勁,在半哄半騙之下(騙她說,去醫院做檢查,可以拿到免費的健康食品)帶她去醫院做了一系列檢查,經醫生診斷確定,婆婆罹患了失智症。
醫生開了藥給我們,說如果婆婆出現脫序行為,就讓她吃藥、睡覺。但是他沒告訴我們的是,吃藥後可能會出現行動緩慢、反應遲緩、走路不穩等副作用,或其他相關注意事項。
當時並沒有太多關於失智症的資訊,對於第一次接觸到這個疾病的我和先生,完全不知道該怎麼辦,也不知道有什麼單位可以求助,就只能先採取消極的方法——把婆婆關在家裡,並一邊找尋其他解決辦法。
平日上班前,我會先把午餐準備好,同時也在家中加裝監視器,鄰近中午時就遠端連線回去,告訴她午餐放在哪裡,但是她卻常常回答我說找不到。後來才知道,原來她早就吃完飯,自己也忘了。
隨著婆婆的失智症逐漸嚴重,開始出現一些難以控制的脫序行為,像是晚上不睡覺,跑到陽臺上對著空無一人的馬路大罵;試圖外出,說樓下有人找她;甚至曾拿著菜刀往樓上鄰居家衝去,邊罵邊砍人家的門,嚇得鄰居不敢出門。
為了防止她半夜跑出去,我索性用沙發擋住門,直接睡在沙發上。後來,我們才終於輾轉得知可以申請日間照顧服務,早上將婆婆送至日間中心看顧,傍晚再接回照顧,除此之外也能申請假日喘息服務,這才讓我們得以稍稍喘口氣。
無奈好景不常,因為婆婆活動自如卻不受控(像是會把穢物塗抹在廁所),最終在日間照顧服務中心明示暗示之下,只好將婆婆帶回家。我與先生曾一度商量是否要辭掉工作,在家專職照顧。好在天無絕人之路,順利找到一間長期照顧中心能提供協助,這才讓生活逐漸回到正軌。
後來,我因為工作的關係接觸到《關於失智,醫生希望你現在知道的事》這本書,裡面收錄了有關診斷失智症的就診流程與檢查結果的解讀,介紹藥物、非藥物的治療以及輔助療法,甚至還提供如何挑選安養中心、法律與臨終關懷議題、照護者如何尋求幫助等資訊。
看到本書時,我內心不由得想,如果當初也能有一本像這樣的書,讓我們得以獲得這些資訊,是不是就不會感到那麼慌亂、無助,也知道如何應對?在此,誠心推薦給讀者,不管你是單純想了解失智症相關基本知識,或是本身就是失智症的照顧者,本書必會對你有所助益。
內文 : 失智的人可以開車嗎?
在失智症診斷後,有個問題時常讓人關心──開車。人們會認為患者應該要被禁止開車。雖然我們已經知道,許多類型的失智症都是漸進性的,但這不代表診斷後所有的生活都必須戛然而止,或是突然激烈的改變,特別是診斷為初期失智症的情況下。
開車或許是日常生活中,風險最高的事情之一,而大部分的人已經將駕駛程序視為了反射動作。我們坐上駕駛座時並不會想太多,但開車其實是十分複雜的心理和生理活動。我們必須集中注意力,擁有足夠的視覺空間能力、解決問題、做出判斷和決定,並且快速的反應和處理訊息。然而,一旦學會開車,人們幾乎是在無意識的情況下做這些事。
現今,我會開車去記憶門診。上車以後,繫上安全帶,踩下離合器,發動引擎,選擇倒車檔,看看後方,檢查街上的交通,打一檔,再次確認周遭環境,調整好後照鏡,然後向前開。這是我剛坐上車的前30秒,需要上述所有提到的能力。但隨著失智症逐漸惡化,這些小事也會變得非常困難。
能不能開車,誰說了算?
假如你被診斷出失智症(且住在英國),你必須通知監理站。身為家庭醫生,我們判斷是否還適合開車的標準,就是由監理站所制定。對於我們是否可以在英國開車,監理站有最終決定權(按:臺灣目前僅針對75歲以上駕駛人實施駕駛執照管理,除「體格檢查」合格外,還需通過「認知功能測驗」或檢附「未患中度以上失智症證明」,才得以換發3年有效駕照。但因2025年5月發生於新北三峽的開車衝撞事件,交通部於當月20日宣布將下修年齡至70歲,並新增認知、危險感知與四肢靈活度等檢測,針對有違規或肇事紀錄者也增加回訓制度)。
如果失智症狀況較輕微,或是僅罹患輕度認知障礙,通常不會對開車有太大的影響,因此不需要通知監理站。別忘了,輕度認知障礙通常不會對生活造成太嚴重的改變。我在診間常被問到的問題是:「我開車安全嗎?」這個問題光是坐在電腦前面很難回答,而我也得承認,即使身體健康,我也不是世界上最好的駕駛。
監理站的標準能幫助我們在面對健康問題時,決定何時該停止開車。或許可以透過一些因子判定某人是否無法開車,例如方向感混亂。假如他們連走路到診所都會迷路,可能就不該開車。如果無法好好操縱車子這種巨大又移動快速的金屬,就會造成很大的損害。
短期記憶衰退、思考和判斷力受損,也會讓我們質疑某人的駕駛能力。而明確的失智症確診,就意味著該停止開車,認知障礙、短期記憶障礙、缺乏思考判斷能力、失去方向感等,也都代表患者已經喪失駕駛能力。
不過隨著科技的發展,如今有些車幾乎可以自動駕駛。你只需要按幾個鍵,車子基本上就會跟著前面的車,改變速度,沿著車道行駛,甚至還可以對話。當我還是小孩時,有個節目裡有輛會說話的汽車,對年幼的我來說簡直是世界上最神奇的事,而我妻子的車現在就能做到這件事。
最佳賣點 : 診斷依據?能治療嗎?怎麼照護?簽法律文件有效力嗎……
英國權威家庭醫生的第一手研究報告。
新藥怎麼打?施打方式、頻率與療程,最新懶人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