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es Émotions De Votre Enfant
作者 | Alice Gélabale |
---|---|
出版社 | 大是文化有限公司 |
商品描述 | 處理孩子的情緒怪獸:◎玩具被搶,當場就猛推對方。怎麼教孩子適切表達「憤怒」? ◎不給他買玩具,就死賴在地上不走;指令怎麼下他才會懂? ◎送他上學,從出門一路 |
作者 | Alice Gélabale |
---|---|
出版社 | 大是文化有限公司 |
商品描述 | 處理孩子的情緒怪獸:◎玩具被搶,當場就猛推對方。怎麼教孩子適切表達「憤怒」? ◎不給他買玩具,就死賴在地上不走;指令怎麼下他才會懂? ◎送他上學,從出門一路 |
內容簡介 ◎玩具被搶,當場就猛推對方。怎麼教孩子適切表達「憤怒」? ◎不給他買玩具,就死賴在地上不走;指令怎麼下他才會懂? ◎送他上學,從出門一路哭到教室;家長最害怕的分離焦慮怎麼解? ◎動不動就暴躁、耍脾氣,他是想控制我,還是想表達需求? 作者愛麗絲.潔拉芭勒曾任職於法國兒科、婦幼保護中心、托嬰中心等機構, 現為幼教協會「幼兒同行」大使,也是兩個孩子的媽媽。 她以多年幼兒教育工作經驗,結合最新科學研究, 針對育有0至10歲孩子的家長撰寫。 玩具、拼圖自己組不出來,就大哭大鬧、把東西踢開; 看到爸媽抱弟弟或妹妹就吃醋,找時間偷打對方; 明明說了不要跑、不要大聲說話,他反而衝得更遠、叫更大聲? 這些令爸媽頭痛的行為,背後都是情緒問題。 本書提供35個0至10歲的互動小遊戲, 讓親子都學會,那些說不出口的失望、嫉妒、憤怒、驕傲……該怎麼表達。 當孩子學會察覺、理解且能安頓好內心的情緒怪獸,爸媽就輕鬆! ◎情緒,跟大腦發展相關 .說不出來沒關係,讓他用指的: 0至10歲兒童,因大腦神經連結還未發育完全, 表達情緒對他來說相對困難。 你要設計情緒溫度計:分成綠色(平穩)、黃色、橘色及紅色(爆炸), 當他憤怒時,別用說的、用「指」的:我現在是紅色。 .負面情緒是什麼?讓他背背看: 選幾本有重量的書,貼上憤怒、討厭、不公平等標籤, 放進一個袋子裡,讓他親自背背看,體驗負面能量有多重。 ◎互動小遊戲,一邊玩,一邊處理情緒怪獸 .哭鬧、緊張怎麼舒緩? 玩「炒蘿蔔炒蘿蔔切切切」遊戲,觸覺有利於放鬆。 曼陀羅著色(本書內附)可以幫助孩子集中注意力。 只要孩子不過敏,你也可以在室內滴一或兩滴舒壓草本精油。 .說不出的難過、恐懼,怎麼化解? 給一個「魔法石頭」,讓恐懼具象化,孩子更安心。 玩「食物盲測」,增加孩子的感官體驗。 .驕傲和嫉妒是什麼?怎麼感受? 「袋鼠跳」讓孩子體驗,什麼是自信與成功。 「無尾熊抱抱」可化解嫉妒,讓他知道你一直都在。 35個親子互動小遊戲, 讓孩子、甚至是父母更懂得: 那些說不出口的失望、嫉妒、憤怒、驕傲該怎麼表達。 0至10歲兒童的情緒管理指南。
作者介紹 【作者簡介】愛麗絲.潔拉芭勒(Alice Gélabale) 受過育兒心理學訓練的幼兒專家,曾在法國產科病房與兒科診所、法國婦幼保護中心、托嬰中心等機構任職,現為幼教協會「幼兒同行」(Ensemble pour la petite enfance)大使。【繪者簡介】阿努克.菲莉(Anouck Ferri) 插畫家和水彩畫家,以母親和童年世界為主要創作主題。她的 Instagram擁有近5萬粉絲。【譯者簡介】黃翎 中央大學法國語文學系畢,瑞士洛桑大學藝術史碩士。旅居瑞士法、德兩區,走跳於漢字與拉丁字母字裡行間。
產品目錄 推薦序一 接納情緒,才是面對的起點/童童老師(童雋哲)推薦序二 情緒不是敵人,而是親子的連結/戴首嫻推薦序三 從互動中滋養愛,讓親子更靠近/李瑜晏關於本書序言 學習面對孩子的情緒為什麼你該讀這本書?第一章 情緒,跟大腦發展相關1. 分辨情緒與感覺2. 情緒調節,對孩子來說很困難3. 影響大腦發展的荷爾蒙4. 這些事不利於孩子正向發展5. 作息規律,腦子就安定6. 破解關於大腦的刻板印象【情緒練習本】第二章 孩子像鏡子,反映出父母的樣子1. 親子有羈絆,他勇敢獨立2. 暴力溝通,你犯了幾個?3. 訂規範,指令要簡單4. 重複他的話,但不評論5. 專注於當下,別讓情緒淹沒你6. 正向教養的常見誤解【溝通練習本】第三章 大自然是最好的遊樂場1. 玩,讓孩子學習成為自己2. 大自然教會我們的事3. 接觸生態,別怕弄髒了自己4. 如何保護生態環境【認識環境練習本】第四章 育兒路上的甘苦,你並不孤單1. 爸媽們的見證分享2. 帶小孩好累?當心親職倦怠3. 教養非典型兒童4. 另類教育體系結語 父母身心健康,孩子才會快樂致謝參考書目
書名 / | 處理孩子的情緒怪獸 |
---|---|
作者 / | Alice Gélabale |
簡介 / | 處理孩子的情緒怪獸:◎玩具被搶,當場就猛推對方。怎麼教孩子適切表達「憤怒」? ◎不給他買玩具,就死賴在地上不走;指令怎麼下他才會懂? ◎送他上學,從出門一路 |
出版社 / | 大是文化有限公司 |
ISBN13 / | 9786267505656 |
ISBN10 / | |
EAN / | 9786267505656 |
誠品26碼 / | 2682940773008 |
頁數 / | 272 |
注音版 / | 否 |
裝訂 / | P:平裝 |
語言 / | 1:中文 繁體 |
尺寸 / | 14.8×21×1.36 cm |
級別 / | N:無 |
重量(g) / | 349 |
提供維修 / | 無 |
推薦序 : 推薦序一
接納情緒,才是面對的起點
幼思職能治療所負責人/童童老師(童雋哲)
我常跟家長說明,情緒學習大致上可分為6個重要關卡,分別是:情緒察覺、情緒表達、情緒推理、情緒功能、情緒調節,以及打破情緒循環。
每個關卡都很重要,與孩子一起學習時往往要花很多力氣,但最重要的,還是告訴自己與孩子要「先接納情緒」。
為什麼「接納」是情緒學習的前提呢?又為何它如此重要?我可以列舉出非常多的原因,但有個最直接的理由:先接納了情緒,才有機會面對,後續的處理才會成立!若是否認和壓抑,那我們要面對什麼?面對的,又會是什麼?
日常中,我們與孩子常見的對話,像是:「這有什麼好怕的?不就是上臺講講話而已嗎?」、「你再生氣試試看!你看我會不會處罰你!」、「不要哭了,用說的!愛哭鬼、羞羞臉!」
當這些對話充斥在孩子有情緒的時刻,因為先否認了情緒(不該害怕、不能生氣、難過很可恥等),就算再怎麼努力練習上述的情緒關卡,孩子最終還是不認識那個發生在自己身上的「情緒」,更不用說調節和處理。
更何況,否認與壓抑情緒,還可能會帶來內耗:「我怎麼又有情緒呢?」、「又忍不住生氣,這樣的我好糟糕」,不僅原先的問題沒有解決,甚至使得我們陷入「情緒發生→否認→不知該如何面對→自我譴責→耗盡能量」的惡性循環之中。
理解接納情緒的重要性之後,問題又來了:我們究竟該怎麼做?方法有很多,而本書就是非常值得參考的工具書。
本書第一章,作者先帶領大家認識原始情緒後,在章節後的情緒練習本裡,有許多體驗情緒的活動,讓你可以帶孩子認識情緒帶來的生理變化、接納情緒的生理反應。到了第二章,更直接的討論我們與孩子溝通時,如何從否認與評論,轉變為接納與自我照顧。第三章則融合許多正念技巧,也是接納自我相當重要的元素:「專注在此時此刻的自己,自己是真實的,感受也是真實的」。
本書不只談論接納情緒,更有許多著重在覺察、表達、調節的章節,值得我們與孩子一同嘗試。翻開本書,讓我們跟隨作者的腳步重新認識情緒,也與孩子在情緒學習這條路上一起成長!
/
推薦序二
情緒不是敵人,而是親子的連結
美國正向教養協會講師/戴首嫻
記得我小時候難過或委屈時,不太敢說,也不會說,只能把眼淚吞下去。而那個年代的大人,也多半不擅長表達情緒,更不知道怎麼接住孩子的情緒,甚至會說:「不是什麼大事,別哭了!」久而久之,我學會了:有情緒是麻煩的、不被接受的。
在與情緒如此陌生的狀態下,我成了兩個男孩的媽媽。幸好,這也成為我重新學習的起點。隨著孩子成長,我開始逐漸理解,情緒不是敵人,而是孩子與我建立連結的方式。
本書整理出孩子最常出現,但難以表達的情緒,例如憤怒、悲傷、快樂等,這些情緒往往影響孩子的行為與家庭氛圍。小孩大哭大鬧、不合作,有時只是還不懂得如何表達,透過這本書,父母可以教他們怎麼說,陪他們放下情緒。
書中提供35個簡單又有趣的親子互動遊戲,不需要理解高深理論或準備特殊道具,只需要一顆願意陪玩的心,就能幫助孩子們慢慢說出:我很生氣、我覺得不公平、我現在是紅色的情緒⋯⋯。
我的大兒子9歲,正在練習情緒的表達和調節;小兒子3歲,還在學著替情緒命名。而我會在孩子面前說:「媽媽今天有點累,可以給我一點安靜的時間嗎?」也會問孩子:「你現在是紅色還是橘色的情緒呢?」我們一起讀故事、擁抱,有時也會玩書中介紹的「火山爆發體操」或睡前放鬆心情的「熊熊家族」遊戲。
慢慢的,我不再害怕情緒的出現。孩子當然還是會耍賴、發脾氣、大哭,但我不再那麼容易感到煩躁和焦慮,因為我明白,混亂情緒不代表他們是壞孩子,而是向我求助的訊號。
書中有許多活動看似為孩子設計,其實大人做起來也很有感。這也是本書最打動我的地方:它不只談孩子,也療癒著父母。
如果你也曾在孩子哭鬧時感到無力,懷疑自己是不是沒教好,或者你和我一樣,小時候沒人教你怎麼理解情緒,我真心推薦你也讀這本書。這不只是一本遊戲書,也結合最新的大腦科學研究、非暴力溝通、正向教養與活在當下的練習,是一封寫給我們內在小孩的溫柔信件。
我們或許無法改變自己的童年,但可以給孩子一段充滿理解與陪伴的童年。
/
推薦序三
從互動中滋養愛,讓親子更靠近
Podcast《費雪阿姨說故事》主理人、正念育兒推廣者/李瑜晏
身為一位愛書人,我近期才感悟知識與智慧的不同:「知」是頭腦的知曉,拓寬見識;而「智」是理解之後,將「知」識活在「日」常裡,融入個人專屬的氣息、家庭背景與文化涵養,在生命中長出「慧」根。
因此,在本書中,我最喜歡的就是日常實作練習。作者說:「唯有透過實作,我們才能真正感受、理解、學習,並內化和鞏固所有曾經歷的體驗。」書中豐富的親子互動,幫助讀者將知識活用在生活,不但提升父母的覺察力,也加深與孩子之間的連結,共創高品質的親子時光,促進腦內啡分泌,帶來滿滿的幸福感。除了家長,我也推薦教育工作者,將書中的互動遊戲帶入幼兒園或親子工作坊,肯定會很有收穫。
本書以淺白的文字,讓家長能輕鬆學習育兒的科學知識,例如:讓人感受到幸福的荷爾蒙有哪些?為什麼孩子常聽不懂我說的話?如何引導小孩辨識情緒、學會與之共處?這些其實都與孩子的大腦發展息息相關,當我們理解背後的原因,就更能有智慧且有效的化解親子衝突。
此外,書中還提供了實用的「非暴力溝通」技巧,避免長期提供有毒的壓力(打罵威脅、批評、羞辱、忽略等),破壞孩子的大腦神經元;以善良、同理和溫柔的方式教養孩子,幫助大腦產生催產素,有助於他們成為更具同理心、適應力強大且對他人友善的人。
許多父母都有這樣的想法:「我真的很想當一位好爸爸/好媽媽,但情緒一來,還是忍不住爆炸⋯⋯。」落實正向教養,父母不只須具備察覺力,也要誠實接納自己有情緒與陰影。在本書中,我很開心的學習螺旋動力覺察、情緒反思等方法,這些能幫助父母往更高層次升級。
成為父母,是一條充滿修練的道路,不但要面對外界的聲音,還得回應內在的自我要求,並承接孩子對我們深深的依附。來自各方的壓力層層堆疊,常讓父母感到疲憊、自責、挫敗,甚至懷疑人生。
但請記得:我們無法滿足所有人的期望,也不需要。這世上沒有完美的父母,也沒有完美的小孩。真正的完美,存在於許多我們與孩子共處的時光。我相信,你們也有這樣的幸福體驗!
內文 : 什麼是情緒?
法文的情緒émotion字源出自於拉丁文。é有從某處產生的意思,motion則有移動、運動的意思。因此,情緒就是一種向外的移動,是對外在刺激或環境變化所產生的生理反應。
原生情緒(émotions primaires)也稱作基本情緒,是兒童最初體驗到的情緒。原生情緒在出生的第1年開始出現,例如:憤怒、快樂、悲傷、恐懼、厭惡和驚訝。
憤怒
憤怒來自於挫折、不公平、不安或無力感。憤怒之所以存在,是因為感覺不受尊重,要捍衛自己個人界線,或有某項需求沒有被滿足,也可能是缺乏個體需要的完整性。
孩子可能會以大叫、變得激動或是緊握拳頭等方式調解這種情緒。他們覺得自己的情緒需要被認可,需要宣洩情緒,讓自己被接受與理解。
快樂
快樂來自於分享、認識新朋友或成功做到某件事等。快樂能強化我們的幸福感和社交聯繫能力,更能讓我們給予他人支持。孩子會以大笑、微笑或是活蹦亂跳等方式表現出來,以自由、無拘束的發揮想像力。
在這種情緒狀態下,孩子會需要和身邊的人分享他們的情緒,和這些人共享當下的感受。
快樂的情緒會教導孩子生命的意義,並激勵他學習。
悲傷
悲傷是有助於孩子接受失落、離別等狀況的情緒,常以大哭、啜泣或是想要獨處等方式展現,表達自己的痛苦及想被安慰的需求。因此,遇到悲傷的情緒時,孩子會特別需要支持與安慰,可以是自己獨處或是由大人陪伴,讓他充電、平復情緒。
恐懼
恐懼情緒來源感受到危險,這種情緒之所以產生,是用來保護自己的防衛機制。在這種情緒狀態下,求生本能會被啟動,孩子會尖叫、顫抖或身體緊繃。恐懼的情緒出現時,需要被安撫或保護。
厭惡
人類之所以會有厭惡的情緒,本意是用以避免吃下有毒的食物,以及避免受到某些威脅。厭惡通常也和不公平有關。
厭惡是一種反射性的疏遠,孩子可能會有反胃、嘔吐等反應。若孩子出現厭惡、噁心的情緒,需要的是大人尊重他們的口味,趕快停止這種不愉快經驗。
例如,小孩可能不喜歡吃某種食物,這時就沒有必要強迫他們吃下去。不過,換種方式準備食物會是一種測試反應的好方法,也能觀察他們對食物的接受度。
驚訝
驚訝情緒的產生,是由意想不到的事突然發生所引起的。孩子會以嚇到跳起來或身體僵住動也不動等方式展現這種情緒。
驚訝能幫助孩子迅速脫離某種困境,也會刺激孩子,使他們產生好奇心、創造力及注意力。
其他較複雜的情緒如:羞愧、尷尬、輕蔑、驕傲、罪惡感,多半會在幼兒出生的第2年漸漸出現,且會慢慢開始產生感覺。在這個階段裡,孩子會開始擁有「自己是完整的個體,和他人不同」的意識。這些情緒會在孩子的成長變化,以及與他人互動過程中產生,並與不同的情緒混合出現,因此較難以辨認。
處理孩子的情緒怪獸
認識憤怒
將生氣的情緒比喻為火山,可以幫助孩子意識到自己情緒累積和升高,最終爆發。在孩子的憤怒爆發之前,通常會經歷一些讓他們感到挫折、不滿或是不安的情境,而這些都是即將來臨的「火山爆發」前兆,通常會出現一些警訊。
當孩子出現生氣、憤怒的情緒,家長可以做以下的事:
.仔細觀察孩子的情緒變化。
.耐心聽他講述生氣的理由。
.幫助他表達他受挫的心情。
.等情緒過後,再一起好好談談。
此外,你也可以使用以下幫助孩子管理、發洩憤怒情緒的小道具:
.憤怒抱枕:讓他將情緒發洩在一個特定的抱枕上。
.減壓球:揉捏減壓球以釋放壓力。
.有重量的絨毛玩具:放在肚子上,能創造安心感。
.情緒小屋:為孩子打造一個他感到安全的空間,他在裡面可以獨處、冷靜。
.當憤怒的情緒開始慢慢上升,請孩子說出能使他冷靜下來的句子,例如:「暫停一下,深呼吸――吸氣――吐氣――。」
活動:理解生氣的火山爆發體操
身體打直,雙腿併攏,將雙手放在胸前。
從鼻子深吸一口氣,同時慢慢將雙手舉向空中。想像火山的岩漿開始往火山口上升,直到山頂(頭頂)。
當手舉到最高的時候,腳打開跳起來,然後把雙手貼到大腿上。跳起來時從鼻子吐氣,氣要吐到底。若有需要,可以再多做幾次。
如果能夠花點時間觀察和辨別憤怒情緒累積的過程,能幫助孩子懂得在情緒失控前管理與控制。
認識恐懼
孩子的害怕情緒,一般來說有以下3種:
1.發展性恐懼
「媽媽,可以不要關燈嗎?我怕黑。」
對大多數的孩子而言,想像和現實並沒有區別。有些孩子會以為怪物與女巫真的存在。
2.模仿恐懼
孩子像海綿一樣,會大量吸收情緒、模仿父母的態度和行為。比方說,當父母看到昆蟲,表現出極度恐慌時,孩子看到了也會對昆蟲產生相同的恐懼。這種情緒具高度傳染力,也就是說,孩子會將父母的恐懼內化為自己的恐懼。因此,身為父母需要留意,盡量避免將自己的焦慮傳遞到孩子身上,像是害怕他人的看法、分離的焦慮、對疾病和死亡的恐懼等。
3.其他後天產生的恐懼
「你尖叫時會讓我很害怕。」
「我害怕動物,因為牠們很凶猛。」
請接納孩子的想法、試著和他交流,以了解這些恐懼的來源。
孩子的某些焦慮可能源自缺乏自信和自我評價低落。這時,請讚賞和鼓勵孩子的努力,這可以增加他的自信心,幫助他克服恐懼。
不過,無論是哪一種恐懼,最好的方法都是陪在孩子身邊,找出適當的對策,幫助他戰勝恐懼。
活動:魔法石頭
準備一塊石頭(可以是在海灘或是樹林裡撿的石頭,也可以準備一顆粉水晶),在使用之前,讓孩子自己清洗這塊石頭。
接著,讓他拿著這顆石頭。請你以口頭指令,帶領孩子完成練習:
「輕輕閉上眼睛。」
「輕輕的吸氣――吐氣――,把這塊魔法石頭放在任何你感覺害怕的地方。繼續慢慢的吸氣――。」
「很好,你的害怕正慢慢的跑到石頭那裡。」
「手心有暖暖的感覺,就表示這塊石頭正在保護你。」
「繼續吸氣――吐氣――,多做幾次,讓這塊魔法石頭慢慢吸收你害怕的情緒。」
「繼續吸氣、吐氣,覺得好多了的時候,再來找我。」
當孩子平復情緒後,問他:「現在你感覺怎麼樣了呢?」
接著,你可以提議孩子把這塊石頭拿去沖水洗乾淨,以淨化、消除剛剛的恐懼。
透過這個簡單卻很有效的具體化學習,能幫助孩子將自己的恐懼、害怕具象化,並透過想像和冥想釋放情緒。
最後,請他把這塊石頭裝進百寶箱,當他需要的時候可以隨時拿出來用。
暴力溝通,你犯了幾個?
孩子從出生起,就對他所處的環境產生意識。為了和你互動,他需要你專注在當下。親子間的溝通方式,會透過你的聲音、動作和眼神傳達給孩子。
在幼兒時期,尤其是還不會說話的階段,孩子會對言語伴隨手勢的溝通較有反應。你可以用手語和還不會說話的小孩溝通,讓他們學會一些日常生活的詞彙,如此便能和父母做簡單的情緒、需求溝通。
不過,和孩子溝通的確不是那麼簡單。以下是美國臨床心理學家湯馬斯.戈登(Thomas Gordon)列出,幾個在溝通上會遇到的困難:
1.命令、指揮
「你必須⋯⋯」、「這樣做就對了!」、「停下來!」
這樣的語氣會讓人產生順從或是反抗兩種不同的態度。反抗會進一步發展成為抵抗(堅決反對),甚至會產生敵意,遲早會爆發。
2.威脅、恐嚇
「你不這樣做的話,就會⋯⋯」、「你如果還這樣做的話,會⋯⋯」
這種語氣帶有想讓對方臣服於你的企圖,是利用對方的順從和害怕,讓你和他之間產生權力關係。
3.說教、講道理
「你應該要⋯⋯」、「早知道你就不應該⋯⋯」、「如果發生什麼事,是你的錯。」
這種溝通語氣是刻意要讓對方產生罪惡感。這會導致對方自責、失去信心,或產生想要為自己辯解、自我防衛,甚至出現「都是別人的錯」的卸責心態。
4.批評
「你就是⋯⋯」、「你就是少了⋯⋯」、「都幾歲了,你應該振作一點。」
一般來說,這樣的語氣會讓對方認為你是在針對他這個人,可能會導致他自我封閉,或者出言反駁。
5.數落、羞辱
「當然,不然呢?」、「你是真的笨,還是⋯⋯?」
這種語氣會對自尊心產生巨大影響,且讓對方心生不被理解且被拒絕的感受。遇到這種狀況,對方可能會以帶有攻擊的語氣回應。
6.忽略、看輕對方
「談談別的吧!」、「哎,你看吧⋯⋯」
這會讓對方認為,你在暗示不要面對問題,也不能吐露心聲,會讓他在人際關係中失去信心。此外,這也彰顯了你認為對方的困擾一點也不重要,甚至是可以被忽略的小事。
其實,溝通的內容往往都是次要,最重要的是你得傾聽對方想要表達的內容,並理解他隱藏在表面情緒背後的真正感受。與孩子溝通時,需以正面、清晰、和善為原則。
最佳賣點 : 那些說不出口的失望、嫉妒、憤怒、驕傲該怎麼表達?
35個互動親子遊戲,0至10歲兒童的情緒管理指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