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帝的骰子, 量子物理大白話: 高中聽不懂、大學沒真懂, 100萬粉絲的量子學派部落格創始人, 用漫畫讓你笑著看懂 (第2版) | 誠品線上

上帝的骰子, 量子物理大白話: 高中聽不懂、大學沒真懂, 100萬粉絲的量子學派部落格創始人, 用漫畫讓你笑著看懂 (第2版)

作者 羅金海
出版社 大是文化有限公司
商品描述 上帝的骰子, 量子物理大白話: 高中聽不懂、大學沒真懂, 100萬粉絲的量子學派部落格創始人, 用漫畫讓你笑著看懂 (第2版) :  「懂不懂量子力學是物理學家的事,會不會用就

內容簡介

內容簡介 「懂不懂量子力學是物理學家的事,會不會用就是咱們的事,利用好的話,你就可能是下一個馬雲或比爾‧蓋茲。」——百萬YouTuber 老高與小茉什麼是量子力學?就是微觀世界的物理學(國高中學的物理是宏觀世界的),也是一門與人類直覺相衝突的物理學。 例如,量子力學最著名的例子,是一隻名為薛丁格的又死又活的貓?啥?怎麼會有貓又死又活呀? 量子力學還說,地球是個波,電腦是個波,你和我也是一個波……所以,你看到的我,不是真的我?(這明明是物理學,怎麼聽起來像哲學?) 還有,你相信在另一個平行時空裡,也有一個一模一樣的你嗎?(別笑,我這麼說絕非韓劇看太多,但你如果看過電影《星際效應》,顯然你已經接受量子物理了。) 這門學問聽起來荒謬,為什麼還要搞懂它?因為沒有量子物理,就沒有現代資訊革命。 我們天天滑的手機裡面的晶片、充電器,治療青光眼、近視眼的雷射光,還有可以診斷出大部分腫瘤的核磁共振等,都是量子物理的一種。(因為它們都是一種波。) 在已開發國家中,超過1 3的國內生產總值都跟量子力學有關,這是一門改變人類生活最有用的物理學。 本書作者羅金海,是擁有100萬粉絲「量子學派」部落格的創始人,曾在中國國家技術中心設計潛艇,還在新聞行業做過評論主編。在量子學派部落格上連載的「量子物理趣畫」,將難懂的量子物理知識,化為簡單漫畫,網路累計閱讀超過三千萬次。 ◎量子力學的基本定律科學家常說,萬物皆有定律,天上天下,沒有物理學解釋不了的現象,偏偏量子力學主張:宇宙是一個充滿不確定的能量世界,直到你看見,它才存在!(聽起來很像哲學)所以,主張確定論的天才發明家愛因斯坦就非常嗤之以鼻,甚至帶頭反對! 但量子力學真的不可預測嗎?其實它是有跡可循的,作者用有趣的漫畫,解釋「不確定性原理」、「思維實驗」和「互補原理」,告訴你量子物理的基本定律。 ◎真理與不確定性的物理大戰量子力學的出現,竟然要感謝一群科學家的私人恩怨?1927年,以丹麥物理學家波耳為首的哥本哈根學派,以「不確定性原理」解釋量子力學,而主張萬物都存在「確定性」的愛因斯坦,為了真理隻身挑戰一群物理學家。 沒想到,三回合下來,愛因斯坦三戰全輸,並留下一句名言:「你真的相信,月亮只有在看著它時才真正存在嗎?」所以他終其一生都無法認同量子力學。 愛因斯坦曾說:「上帝不擲骰子。」霍金博士卻說:「上帝不但擲骰子,他還把骰子擲到我們看不見的地方去!」這個物理學史上最大的論戰,到底誰是誰非?本書用最直觀的方式呈現在你眼前。 對了,想認識量子力學,千萬不要「不自量力」(不要自學量子力學!)本書可以幫助你。

各界推薦

各界推薦 大同高中物理老師/劉彥廷

作者介紹

作者介紹 羅金海 擁有100萬粉絲「量子學派」部落格的創始人,曾在中國國家技術中心設計潛艇,還在新聞行業做過評論主編。熱愛科學,迷戀人文,左半腦和右半腦戰鬥力均等。既是「數理世界懂詩詞歌賦的工程師」,又是「人文學科裡懂量子力學的主編」。 在量子學派部落格上連載的〈量子物理趣畫〉,以詼諧幽默、輕鬆搞笑的筆法,解說難懂的量子物理知識,閱讀量近十萬次,累計閱讀也超過三千萬次。

產品目錄

產品目錄 推薦序 老師,應該是知識的表演者/劉彥廷引言 量子力學的前夜第一章 從光的本質說起第二章 舊量子論的奠基第三章 量子力學的基本定律第四章 愛因斯坦和哥本哈根學派的偉大戰爭第五章 薛丁格的貓第六章 貝爾不等式第七章 量子力學的應用

商品規格

書名 / 上帝的骰子, 量子物理大白話: 高中聽不懂、大學沒真懂, 100萬粉絲的量子學派部落格創始人, 用漫畫讓你笑著看懂 (第2版)
作者 / 羅金海
簡介 / 上帝的骰子, 量子物理大白話: 高中聽不懂、大學沒真懂, 100萬粉絲的量子學派部落格創始人, 用漫畫讓你笑著看懂 (第2版) :  「懂不懂量子力學是物理學家的事,會不會用就
出版社 / 大是文化有限公司
ISBN13 / 9786267377741
ISBN10 /
EAN / 9786267377741
誠品26碼 / 2682517056008
頁數 / 288
裝訂 / P:平裝
語言 / 1:中文 繁體
尺寸 / 17×23×1.37公分
級別 / N:無
重量(g) / 300
提供維修 /

試閱文字

推薦序 : 推薦序
老師,應該是知識的表演者

大同高中物理老師/劉彥廷

最初,我以為我拿的是一本談量子力學的正經科普書;翻了幾頁後,我開始懷疑它是漫畫書;再看了幾回,我發現我看的應該是章回小說;最後,闔上書本我才明白,我看的是一場精彩的「科學脫口秀」!
知識工作者,可以就知識鏈的位置,概略的分成兩種類型:「知識的生產者」和「知識的傳遞者」。前者如大學教授、科學家等,他們位於知識的上游,專門研究、產出知識,不斷的將人類的認知邊界往外拓寬。後者如老師,他們位於知識的中游,負責捧起前人努力獲得的知識,小心翼翼的傳到下游,讓所有的孩子都能拿著知識果實,站在巨人的肩膀上,看得更遠,跳得更高。
我是一名科學教育工作者,但比起將自己定義為知識的傳遞者,我更喜歡將自己定義為知識的表演者。我認為,好的老師應該像一名演員,盡可能的將知識「演」得有趣,將課程設計成一場場精彩的「秀」,吸引學生、引起學生的興趣。
在科學教學上,課程要「有趣」,不外乎就是三點:
第一,深具張力的演示實驗。
第二,幽默的口條。
第三,生動有趣的比喻和例子。
關於第一點,深具張力的演示實驗,在我學習、教授物理的生涯中,看過最精彩、最具戲劇性的演示實驗,莫過於麻省理工學院(MIT)的瓦爾特.列文(Walter Lewin)教授,有興趣的讀者可上網查詢。看完後,保證讓你印象深刻,點燃你的物理之魂。
至於後面兩點──幽默的口條、生動有趣的比喻和例子,我認為本書的作者絕對是個中翹楚,值得所有科學教育工作者取經。
關於幽默的口條,我很少看科學類的書會從頭笑到尾。舉個例子,作者在引言開頭,談到如何學習量子力學時,引用了「不自量力」這個成語,但這四個字,絕對不是你知道的那個意思!他說,什麼是不自量力呢?就是「不要自學量子力學」。
再舉個例子,提到量子力學之父──普朗克時,作者說他「除了彈鋼琴之外,什麼興趣都沒有」;談到與愛因斯坦齊名的大神級科學家──波耳,作者調侃他「擁有北歐海盜血統,從小就是科學流氓」;談到包立(沒錯!就是「包立不相容原理」的那個包立),因其不畏懼權威,敢於批評老師和前輩的個性,被比喻為「上帝之鞭」。這些科學大神,在作者詼諧的文筆下,雖稍誇大了缺點,卻也因此有了「人性」。科學與人文,作者用幽默,調出了黃金比例。
至於生動有趣的比喻和例子,作者在書中提到牛頓三大運動定律時,他是這樣講述的:
第一定律:所有的物體都很懶,都想活在舒適區!
第二定律:想加速前進,你就得多用點力!
第三定律:一個巴掌拍不響,兩個巴掌啪啪響!
看到這,也許有部分物理專業的人,開始眉頭緊皺,心中暗道:「這種胡說八道的內容,可以稱得上物理嗎?」
以前的我,也有同樣的想法,總認為真正的科學知識是嚴謹的、不容戲謔的。但隨著教學經驗的積累,我慢慢的體會到,對於一般學生來說,並不是所有人將來都要投入物理領域,所以嚴謹的、正確的知識,也許並不是首要考量。
有效的教學,必須做到「先講學生想聽的,再講老師想講的」。本書的作者深諳此道,他完美的體現了什麼叫做知識的表演者,為我們演出了一場精彩的科學脫口秀。
誠心推薦《上帝的骰子,量子物理大白話》,給所有想了解量子力學卻不得其門而入,還有對量子力學有興趣的朋友。這本圖文並茂、幽默詼諧的好書,絕對不會讓你有「不自量力」的感覺!

試閱文字

內文 : 第一章 從光的本質說起

誰能想到,人類會在與光的較勁中發現量子。有人曾經說過,越是簡單的事物,本質就越複雜!
這是一個漫長的故事,讓我們先從光的本質說起──
很久很久以前,人類祖宗的祖宗就在思考:這世界到底是由什麼構成的?
腦洞最大的是古希臘哲學家,他們的思考力超過了全球99.99% 的人類。
不僅如此,他們的動手能力也相當強──
找到世界的本質很簡單:把一塊石頭敲碎,再把最小塊敲碎,再把最最小塊敲碎⋯⋯。
敲敲敲,一直敲下去。最後敲不碎的,就是──「原子」。
敲個石頭,古希臘人就敲出了「世界由原子構成」的理論?看來,這世界沒有什麼可以阻擋古希臘人前進的步伐。如果有,那就是光了。那麼,光是由什麼構成的?
但是再厲害也不能用槌子去砸光吧?看能不能砸個「光子」出來。只聽說過司馬光砸缸,但沒聽說過司馬缸砸光啊。
所以,這些智商過剩的人類,就開始研究光了。
古希臘哲人再一次展示出他們驚人的物理直覺:光由一粒一粒非常小的光原子所組成。
古印度人不服氣:你們瞎編的,我怎麼只看到一條線?
古埃及人表示贊同:我看到的也是一條線。
古希臘人點點頭:嗯,普通人看到的光是一條線,天才看到的光是一粒一粒的。
古巴比倫人剛打算開口反對──聽完這話,還是乖乖閉嘴吧⋯⋯。
古印度人一臉執拗,
古希臘人再回嗆:還不服?那你們搞個新理論出來單挑!
古印度人嚇得再也不敢說話。
就這樣,微粒說一直統治著上古科學界。直到17 世紀初,它才迎來宿敵──波動說。
這個理論率先由情場失意的數學教授格里馬爾迪(Francesco Grimaldi)提出,這個失戀的男人躲在小黑屋裡瘋狂的做實驗。讓一束光穿過兩個小孔後,他彷彿看到舊情人眼裡水波的流動。一瞬間他頓悟了,這不正是一種「繞射」現象嗎?
最後,他哭鬧著向全世界宣布:光是一種波。
不得不說,失戀的人最會找事了。
就這樣,波動說與微粒說開啟了長達三百多年的戰爭。
1663 年左右,英國科學家虎克加入波動學說的陣營中。一開始波動派挺高興的,總算盼來一位猛將。
誰知道,虎克同時也招來了一位瘟神⋯⋯一向視虎克為死對頭的牛頓發話了:既然你虎克支持波動說,那──我牛頓從今以後支持微粒說!
雖說敵人的朋友就是敵人,但牛爵爺你這樣任性──實在太不科學了!
1672 年,牛頓發布光的色散實驗,矛頭直指波動說要害。行家一出手,便知有沒有。形勢不妙,另一位波動說大將荷蘭物理學家惠更斯急得直跳腳:牛頓,你實驗搞錯了!
牛爵爺何曾這樣受過別人的質疑,在惠更斯和虎克相繼去世後,1704年,他開了大絕出版《光學》(Opticks)一書,並在序言中寫下:「為了避免對這些論點的無謂爭論,我推遲了這本書的發行。」波動說陣營群龍無首,無人應戰。
就這樣,牛頓帶著微粒說威震四方,成為當時無人能及的一代科學巨匠。
整整一個世紀,幾乎無人敢向牛爵爺與微粒說挑戰。

最佳賣點

最佳賣點 : 高中聽不懂、大學沒真懂,100萬粉絲的「量子學派」部落格創始人,
用漫畫讓你笑著看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