寓於身體: 技術與倫理關係的身體現象學
| 作者 | 劉錚 |
|---|---|
| 出版社 | 聯合出版有限公司 |
| 商品描述 | 寓於身體: 技術與倫理關係的身體現象學:技術倫理——科技進步需要倫理支持寓於身體——獨特的現象學研究路徑身體知覺——身體源初知覺才是源頭本書通過對梅洛-龐蒂身體現 |
| 作者 | 劉錚 |
|---|---|
| 出版社 | 聯合出版有限公司 |
| 商品描述 | 寓於身體: 技術與倫理關係的身體現象學:技術倫理——科技進步需要倫理支持寓於身體——獨特的現象學研究路徑身體知覺——身體源初知覺才是源頭本書通過對梅洛-龐蒂身體現 |
內容簡介 技術倫理——科技進步需要倫理支持寓於身體——獨特的現象學研究路徑身體知覺——身體源初知覺才是源頭本書通過對梅洛-龐蒂身體現象學的闡釋,試圖在源初身體知覺層面建立技術與倫理的內在關聯,將身體的源初知覺規範情境作為倫理的現象學源頭,將身體在知覺層面的源初技能性作為技術的現象學源頭。通過將技術與倫理的關係回溯到源初身體之中,不僅論證了技術與倫理在身體當中的同源性,而且也運用身體的可逆性解釋了源初倫理和源初技術的內在運作與相互分化機制。
作者介紹 (作者簡介)劉錚 作者1989年生。2019年畢業於北京大學哲學系,獲博士學位。曾在國家留學基金委與挪威研究理事會的聯合資助下,公派赴挪威卑爾根大學訪學一年(2017-2018)。現任上海交通大學科學史與科學文化研究院副教授,碩士生導師。截至目前,主持國家社科基金項目1項,在海內外核心期刊發表中英文論文廿餘篇。主要研究方向是現象學技術哲學。
產品目錄 序 言導 論第一章 梅洛-龐蒂的具身倫理學1.1 梅洛- 龐蒂論道德與規範1.2 三種具身概念1.3 從身體的意向性到身體的生存論規範1.4 肉身與身體的可逆性維度1.5 「肉身」的倫理:身體可逆性的倫理意蘊1.6 從身體情境的「規範性」到社會- 文化的規範性1.7 本章小結第二章 梅洛-龐蒂身體現象學視域中的技術問題2.1 「身體圖式」:源始技術性的生成模型2.2 身體的可逆性:技術性的運作模式2.3 肉身作為技術性的起源2.4 技術性的起源與技術物的進化2.5 技術與身體的分離與統合2.6 本章小結第三章 身體、技術與倫理的多維互動關聯3.1 倫理世界中的身體與技術3.2 身體的可逆性之中的技術與倫理維度3.3 身體的可逆性以及技術與倫理的分離3.4 身體的可逆性與技術倫理的思路3.5 本章小結第四章 引導身體的技術:前反思自身覺知與技術設計進路4.1 當代技術哲學與技術倫理學4.2 維貝克的「技術道德化」思想4.3 物之道德的設計4.4 前反思自身覺知與技術設計4.5 基於身體現象學的技術設計進路4.6 技術設計進路中的技術- 倫理關係4.7 本章小結第五章 訓練身體的技術:身體規訓與非反思技能習得進路5.1 福柯哲學中的「技術」問題一瞥5.2 福柯對「技術」的分類5.3 被規訓的身體與技能習得的身體:兩種身體觀的連接5.4 規訓與身體的可逆性維度5.5 「自我技術」與倫理之間的關係5.6 結語:訓練身體的技術第六章 改變身體的技術:人類增強技術與身體的可逆性維度6.1 何謂人類增強?6.2 生物醫學增強與道德6.3 從後果論走向過程論:道德增強技術究竟剝奪了什麼?6.4 道德增強技術與身體的可逆性6.5 「上帝機器」與身體圖式6.6 從設計物到「設計」人6.7 本章小結第七章 回顧與展望7.1 身體的三個特徵7.2 當代技術哲學的兩條進路7.3 第三條進路:生物醫學的人類增強技術7.4 身體現象學的技術倫理學之方法論與原則7.5 餘論:從身體現象學看人工智能的未來發展趨勢參考文獻後 記
| 書名 / | 寓於身體: 技術與倫理關係的身體現象學 |
|---|---|
| 作者 / | 劉錚 |
| 簡介 / | 寓於身體: 技術與倫理關係的身體現象學:技術倫理——科技進步需要倫理支持寓於身體——獨特的現象學研究路徑身體知覺——身體源初知覺才是源頭本書通過對梅洛-龐蒂身體現 |
| 出版社 / | 聯合出版有限公司 |
| ISBN13 / | 9789624593877 |
| ISBN10 / | |
| EAN / | 9789624593877 |
| 誠品26碼 / | 2683037627006 |
| 頁數 / | 276 |
| 裝訂 / | P:平裝 |
| 語言 / | 1:中文 繁體 |
| 尺寸 / | 23x17 |
| 級別 / | N:無 |
推薦序 : 序 言
高技術時代的倫理問題成為我們這個時代最重要的哲學問題之一,但是傳統的技術倫理學只是從技術後果的角度將技術與倫理相聯結,未能發掘技術與倫理的內在深層聯繫。梅洛-龐蒂以身體為核心的知覺現象學,在處理技術與倫理關係問題上有獨特的思想空間和潛在可能,對此進行深度開掘具有十分重要的學術意義。
劉錚通過對梅洛- 龐蒂身體現象學的闡釋,試圖在源初身體知覺層面建立技術與倫理的內在關聯,他將身體的源初知覺規範情境作為倫理的現象學源頭,將身體在知覺層面的源初技能性作為技術的現象學源頭。通過將技術與倫理的關係回溯到源初身體之中,不僅論證了技術與倫理在身體當中的同源性,而且也運用身體的可逆性解釋了源初倫理和源初技術的內在運作與相互分化機制。
利用身體現象學所獲得的視野和透視方法,劉錚分析了當代技術哲學家彌合技術與倫理相互分離的兩種理論進路,他稱之為技術設計進路和技能習得進路,在對這兩種進路進行理論重構的基礎上,對它們進行了基於身體現象學的批評性的考察。劉錚指出,以維貝克的「技術道德化」理論為代表的技術設計進路如果不能了解身體自身的知覺規範情境,那麼通過設計技術物來引導和助推人的道德行為的做法終將會失敗,起不到倫理規範的作用;而以德雷福斯的「技能習得模型」為代表的技能習得進路如果不能了解技能習得過程同時也是一個身體自我規訓、且在自我規訓中完成身體可逆性的過程,就無法真正實現技術和倫理在身體當中的內在統一。隨後,劉錚對當代最前沿的生物醫學道德增強技術進行了身體現象學的批判性分析,指出作為彌合技術與倫理相互分離的第三種可能進路,道德增強技術所宣稱的對道德動機或道德稟賦的增強會在根本上剝奪人的德性/ 技能習得的過程性和身體經驗的豐富性,繼而削弱身體自身的可逆性機制,使人陷入單調的行為反應模式之中,因而是不可取的。最後,劉錚從身體可逆性的視角討論了人工智能的未來發展方向問題,論證了具身智能無法以打造機械身體的方式實現真正意義上的通用智能,其根本原因在於現象身體的可逆性機制無法以機械硬件的方式復刻。
本書創造性地闡釋了梅洛- 龐蒂的身體現象學思想,為當代技術哲學和技術倫理學開闢了一條獨特的現象學研究路徑,堪稱漢語學界現象學技術哲學研究的重要突破。劉錚展現出獨到的問題意識,能夠對相應的哲學理論「駕輕就熟」,對它們進行深化改造並靈活運用,而非止步於文本闡釋層面,這一學術能力尤為可貴。當然,書中關於人工智能的討論稍顯簡略,從身體現象學視角審視人工智能發展這一議題,仍具有廣闊的理論探索空間。期待本書的出版能夠進一步推動漢語學界現象學技術哲學研究的深入發展。
謹序。
吳國盛
2025 年7 月28 日
最佳賣點 : 本書創造性地闡釋了梅洛-龐蒂的身體現象學思想,為當代技術哲學 和技術倫理學開闢了一條獨特的現象學研究路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