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中三昧費思量: 李歐梵香港論集 | 誠品線上

此中三昧費思量: 李歐梵香港論集

作者 李歐梵
出版社 聯合出版有限公司
商品描述 此中三昧費思量: 李歐梵香港論集:【内容簡介】《此中三昧費思量——李歐梵香港論集》精選李歐梵教授旅居香港二十多年來寫作的文學評論與文化評議。一方面,在香港這一閱讀

內容簡介

內容簡介 【内容簡介】《此中三昧費思量——李歐梵香港論集》精選李歐梵教授旅居香港二十多年來寫作的文學評論與文化評議。一方面,在香港這一閱讀場域「重讀經典」,從魯迅、張愛玲、徐志摩、沈復、聶華苓、蕭紅、施蟄存、巴金,到托爾斯泰、狄更斯、哈維爾、卡夫卡、村上春樹、湯姆·斯托柏、托瑪斯·曼、卡繆,以重讀的方式對文學經典進行解讀;另一方面,以香港為閱讀對象「邂逅文化」「省思教育」,書寫「我的香港」。香港是李歐梵的心安之處,有他的人間煙火,也有他的詩和遠方。念茲在茲,正所謂「此中三昧費思量」。【核心賣點】本書是李歐梵教授最喜歡文學經典與最難忘人物的一次重要集結,亦是他關於香港文化、教育與生活的一次重要結集,字裏行間再現狐狸先生的塵世和遠方。以香港為閱讀場域,以香港為閱讀對象,當文學經典遇上通俗文化,在中西文化交融的歷史脈絡中重新發現香港。【一句話推薦】為甚麽我對香港情有獨鍾?我想離不開兩個因素:它的時空處境,和獨特的通俗文化傳統,前者是我創作靈感的重要來源,後者則是我眾多雜文的主題。—— 李歐梵

作者介紹

作者介紹 作者簡介李歐梵,著名學者、評論家、作家。台灣大學外文系畢業,獲哈佛大學碩士及博士學位。曾任教於達特茅斯學院、普林斯頓大學、印第安納大學、芝加哥大學、加州大學洛杉磯分校、哈佛大學、香港中文大學、聖方濟各大學等。現為香港中文大學榮休講座教授、台灣中研院院士。著有《西潮的彼岸》《鐵屋中的吶喊:魯迅研究》《上海摩登:一種新都市文化在中國(1930 - 1945)》《中國現代作家的浪漫一代》《世故與天真》《蒼涼與世故:張愛玲的啟示》《現代性的想像:從晚清到五四》《音樂札記》《范柳原懺情錄》《東方獵手》《我的哈佛歲月》《我的二十世紀:李歐梵回憶錄》等書。

產品目錄

產品目錄 自序 李歐梵重讀經典魯迅與世界文學跨語境跨文化的張愛玲張愛玲的英文問題——談《雷峰塔》英文版中的中文元素張愛玲與荷里活電影人間四月「殘酷」天——重讀《愛眉小札》重讀《浮生六記》三生事,費思量那天,我看見歌劇裏的蕭紅……悼念現代文學大師施蟄存百歲巴金在想甚麼晚期托爾斯泰漫談狄更斯我看哈維爾——一個「偉大的人文心靈」的命運重讀卡夫卡札記在香港教卡夫卡《海邊的卡夫卡》與人文人生《烏托邦之岸》瘟疫與人生——文學再反思對牛彈琴——卡繆《瘟疫》的啟示文學解藥?——在香港重讀卡繆的《瘟疫》瘟疫與自由邂逅文化香港的文化定位——從國際大都市到世界主義香港文化的「邊緣性」初探香港媒體與公共性香港副刊文化直追晚清民初找尋香港的書店和咖啡店博物館藝術節兩部香港電影——戲仿與寓言憶金銓向胡金銓致敬——看《臥虎藏龍》香港導演許鞍華成龍的電影記吳宇森英雄的「本色」獅子山下有感香港電影經典作品香港電影有危機?省思教育香港的高等教育香港大學講習班香港牛棚書院通識與通才大學與書店過度管理——香港大學教育的危機絕望之於希望我的香港追憶中大的似水年華從芝加哥到香港——一段心路歷程一個老教授的日記為香港寫一個愛情故事《范柳原懺情錄》新版自序李歐梵年表

商品規格

書名 / 此中三昧費思量: 李歐梵香港論集
作者 / 李歐梵
簡介 / 此中三昧費思量: 李歐梵香港論集:【内容簡介】《此中三昧費思量——李歐梵香港論集》精選李歐梵教授旅居香港二十多年來寫作的文學評論與文化評議。一方面,在香港這一閱讀
出版社 / 聯合出版有限公司
ISBN13 / 9789620747328
ISBN10 /
EAN / 9789620747328
誠品26碼 / 2683016919009
頁數 / 320
裝訂 / P:平裝
語言 / 1:中文 繁體
尺寸 / 23x15.2
級別 / N:無

試閱文字

自序 : 自序

這本書為「舊文新編」,舊文指的是以前發表過的文章,大多寫的是我最喜歡的文學經典和最令我難忘的人物,我「敝帚自珍」,對於這些舊文自有一番溫馨的回憶,編者認為值得重印,再結集成評論集,把「冷飯」炒成一碟新菜,於是就變成這本小書。這個選材和編輯的藝術,我做不到,在此要先說一聲感謝。
我的雜文十分混雜,但大多是文化評論:歷史,人物,人文風景,和個人感受無可避免地混雜於文字之中,這些舊文重現於這本小書,自然引起不少回憶。記得初到香港時有一次參加一個香港文學的論壇,在座的一位香港詩人對我說:想不到你對香港的通俗文學評價這麼高!其實我的閱讀趣味雅俗不分,當文學經典遇上通俗文化之後,往往產生意想不到的效果。香港文壇「龍蛇混雜」,但它也是一個「高手雲集」的地方,在這裏我有幸結交了不少朋友,特別是也斯(梁秉鈞,1949—2013),他是我的香港文化啟蒙導師,帶我走遍香港的大街小巷,讓我吸收到一種獨特的混雜品味。
我和香港結緣,也靠了一場瘟疫:二〇〇三年突發SARS,當時我在科技大學擔任訪問教授,教了一門現代中外文學的課,內容包括我最喜歡的中外名著如魯迅《狂人日記》、張愛玲《傾城之戀》、卡夫卡《變形記》、托馬斯 · 曼《威尼斯之死》、伍爾夫《達洛衛夫人》,不亦樂乎。SARS 爆發,學校停課,留給我足夠的時間重新閱讀這些文學經典,於是突發狂想:這場現實的瘟疫不是和卡謬(Albert Camus)的小說《瘟疫》很相像嗎?日常生活的危機反而觸動我的文學細胞,於是乾脆以文學中的瘟疫為題,到處演講。如今回顧,這些文學情境都變成美好的回憶,如果當時我留在美國任教,逃避了這場瘟疫,就不會有這種獨特的感受,或寫這類文章。
誰會臆測到後來(2019)爆發的全球化瘟疫 Covid?我活在其中,戰戰兢兢,卻一個字也寫不出來。
在香港教書,至少在我任教時代的中大(2004—2020),可以用中英雙語,採納中外教材,給我一種思想上的自由和解放,我聲稱自己是「世界人」(cosmopolitan),香港回歸為中國的一部分,也應該是一個世界城市,這一個獨特的地位造就了它文化的混雜性。這是我一向的立場,它絕對是以文化的多元性為基礎的。不過我也承認,我的文化愛好畢竟是在大學時代孕育出來的,《現代文學》雜誌上翻譯的文學經典也成了我的課外讀物。我在一本評論集中公開承認自己「情迷現代主義」,書中道盡我對於美國現代文學大師,如海明威、福克納、費茲覺羅的仰慕之情,我對他們作品的迷戀,像是在追逐鬼魂,和 Wood Allen 的這部電影 Midnight in Paris 所描寫的一樣,人生如夢,電影也是夢境的製造者。文學、電影和音樂,這三種愛好豐富了我的一生。
以上追憶的拉拉雜雜的瑣碎事物,為本書收集的部分雜文提供了一些歷史的脈絡——都是些個人的回憶,也許可以和部分讀者產生共鳴。

最佳賣點

最佳賣點 : 本書是李歐梵教授最喜歡文學經典與最難忘人物的一次重要集結,亦是他關於香港文化、教育與生活的一次重要結集,字裏行間再現狐狸先生的塵世和遠方

活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