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紀的多重時間: 帝國、革命與跨體系的運動 | 誠品線上

世紀的多重時間: 帝國、革命與跨體系的運動

作者 汪暉
出版社 聯合出版有限公司
商品描述 世紀的多重時間: 帝國、革命與跨體系的運動:【內容簡介】「世紀的多重時間」這一命題蘊含着一種時空張力關係。「世紀」概念提示了一種全球共時關係的誕生,沒有任何地域和

內容簡介

內容簡介 【內容簡介】「世紀的多重時間」這一命題蘊含着一種時空張力關係。「世紀」概念提示了一種全球共時關係的誕生,沒有任何地域和社會能夠真正外在於這一共時關係,因此,這一時間概念緊密地聯繫着馬克思、施米特等理論家從完全不同的角度所論述的「空間革命」。但伴隨全球共時性誕生的,是在普遍時間範疇內的多重時間關係,以及在多重時間關係之間發生的持續互動。【核心賣點】「世紀的多重時間」這一命題蘊含着一種時空張力關係。「世紀」概念提示了一種全球共時關係的誕生,沒有任何地域和社會能夠真正外在於這一共時關係,因此,這一時間概念緊密地聯繫着馬克思、施米特等理論家從完全不同的角度所論述的「空間革命」。但伴隨全球共時性誕生的,是在普遍時間範疇內的多重時間關係,以及在多重時間關係之間發生的持續互動。【一句話推介】汪暉教授通過行走、訪問和密集閱讀,對歷史尤其是二十世紀歷史的重新理解。

作者介紹

作者介紹 作者簡介汪暉清華大學首批文科資深教授,教育部頒長江學者特聘教授,中文系、歷史系博士導師,清華大學人文與社會科學高等研究所所長。在中國思想史、中國文學、社會理論和民族區域研究方面均有重要成就。迄今已發表中文學術論著二十餘種,大量作品被翻譯為英文、日文、韓文、德文、意大利文、西班牙文、葡萄牙文等各種文字。

產品目錄

產品目錄 目錄序言一序言二緒論 跨體系社會與區域作為方法第一章 琉球與區域秩序的兩次巨變第二章 兩洋之間的文明:「西域」的近代位置第三章 東西之間的「西藏問題」:東方主義、民族區域自治與尊嚴政治第四章 高句麗、蒙元史與跨體系社會的歷史敍事第五章 從人民戰爭到國際聯盟戰爭:抗美援朝的歷史地位第六章 作為東北亞和平契機的朝鮮半島和平進程第七章 兩岸歷史中的失蹤者第八章 當代中國歷史巨變中的「台灣問題」第九章 南亞「毛主義運動」的幽靈第十章 回望1968:重構綿延第十一章 亞洲想像的政治:帝國、國家及其超越參考文獻人名索引篇目說明

商品規格

書名 / 世紀的多重時間: 帝國、革命與跨體系的運動
作者 / 汪暉
簡介 / 世紀的多重時間: 帝國、革命與跨體系的運動:【內容簡介】「世紀的多重時間」這一命題蘊含着一種時空張力關係。「世紀」概念提示了一種全球共時關係的誕生,沒有任何地域和
出版社 / 聯合出版有限公司
ISBN13 / 9789620706769
ISBN10 /
EAN / 9789620706769
誠品26碼 / 2683016918002
頁數 / 512
裝訂 / P:平裝
語言 / 1:中文 繁體
尺寸 / 23.8x16.5
級別 / N:無

試閱文字

自序 : 序
《世紀的多重時間:帝國、革命與跨體系的運動》是我計劃中的「世紀三部曲」的第二部,第一部《世紀的誕生:中國革命與政治的邏輯》於2020年由北京三聯書店出版,第三部《世紀的綿延:重新政治化與齊物平等的哲學》部分內容已經成稿,但許多重要問題需要進一步研究和思考,至今尚未完成。2025年3月,我在香港大學客座期間,幸會香港商務印書館韓心雨編輯,她本是為另一本書的出版約我見面,但晤談之中,我建議先出版「世紀三部曲」的第二部,以回應第一部的讀者對於後續研究的期待;如果沒有她的鼓勵和香港商務印書館的支持,此書何時面世依舊是一個問號,我在此深表感謝。在《世紀的誕生》一書的序言中,我向許多給我幫助和靈感的朋友和機構表示了感謝,兹再表謝忱,恕不一一。
「世紀的多重時間」這一命題蘊含着一種時空張力關係。「世紀」概念提示了一種全球共時關係的誕生,沒有任何地域和社會能夠真正外在於這一共時關係,因此,這一時間概念緊密地聯繫着馬克思、施米特等理論家從完全不同的角度所論述的「空間革命」。但伴隨全球共時性誕生的,是在普遍時間範疇內的多重時間關係,以及在多重時間關係之間發生的持續互動。在這個意義上,「多重時間」的概念也是與空間相關的,即在多重空間關係中存在着不同的時間/歷史脈絡,而這些不同的時間脈絡不是孤立的線索,它們之間存在着各不相同的糾纏、滲透、互動和相互生成的關係,我在《世紀的誕生》一書導言中稱之為「橫向時間」:橫向關係不僅是空間性的,也是時間性的,即將不同的時間軸線相互連接的進程。正是由於存在着這一進程,歷史的敍述不僅是從過去到現在的變遷,而且也是從那裏到這裏、從這裏到那裏,或多方之間的互動。「起源」關係很可能是橫向的,更接近於交換與流動,進而構成了「世紀」這一矛盾體的複雜運動。在《現代中國思想的興起》中,我主要從長時段視野觀察中國及其現代演變,例如在討論清代思想時,我從蒙元王朝、滿清王朝與宋、明王朝的區別出發,探討王朝國家形態的變化和錯綜糾葛的關係;現代中國的國家-社會形態、區域關係與王朝史之間存在着複雜承續關係,在「世紀」的共時關係中,西藏、西域、台灣、蒙古、朝鮮、越南、琉球、尼泊爾等內外區域的存在狀態與此前時代之間有明顯的變化脈絡,但規範內外關係的基本範疇已經不再是朝貢或藩屬關係,而是主權、邊界與公民權的範疇了。因此,世紀的誕生標誌着歷史的斷裂,即再也無法在舊的時間序列中理解自身了;這一概念的普遍化同時還意味着一種源自當下性的時勢觀將主導對於全部歷史的敍述。
這部著作不同章節的形成各有原因,但在「世紀的多重時間」的框架下編成此卷,也有四條思考脈絡。首先,關於二十世紀中國的研究通常以中心區域,如北京、上海、廣州、武漢等等都市為中心,或者以戰爭時期的大後方和根據地為對象,而較少以周邊區域為敍述的主要脈絡。但是,現代中國是在複雜的區域互動中變化和發展的,西藏、西域和其他民族區域不但有着自身的時間/歷史脈絡,而且也處於前所未有的世紀共時關係之中,離開所謂「世紀的多重時間」,或者複雜的中心/邊緣的區域互動,就難以全面解釋現代中國的歷史形成。因此,這一卷的中心內容聚焦於幅員遼闊、族羣關係較為複雜的邊疆區域。
其次,在回應「何為中國」這一問題時,我曾使用過「跨體系社會」、「跨文明的文明」等概念分析中國的複雜歷史構成,而與這一概念相互呼應的是「跨社會體系」的命題,後者意味着「跨體系社會」不是一個封閉的實體,構成這一社會及其變動的體系要素,如族羣、宗教、語言、地緣乃至經濟和政治關係,並未局限於主權範圍和國家疆域,而總是與其他國家/社會緊密相連。因此,我的討論並未囿限於現代主權及其規範下的疆域,除了西藏、西域、台灣等區域之外,我也將琉球、朝鮮半島和尼泊爾等國家和地區納入論述的範圍,並試圖在全球關係中討論亞洲問題。
再次,「世紀的多重時間」的最突出、最激烈的形態存在於一系列重大事件之中,例如在《世紀的誕生》中已經討論過的俄國十月革命與中國的關係。本卷各章不是在通常的時間軸線上展開面面俱到的歷史敍事,而是以琉球、台灣的多次變局、朝鮮戰爭、西藏「3.14事件」、尼泊爾「毛派」的崛起等等事件為軸心,力圖在事件造成的複雜形勢和緊迫性中展開論述。事件的爆發勾連起縱橫交錯的時空關係,難以被納入縱向或橫向的單一關係之中,但事件本身卻能夠產生序列性的後果,甚至寫作者的寫作本身也可能參與這一過程。以事件為中心,不但可以呈現多重時間線索的糾纏和搏鬥,而且也一定程度地迴避了過於穩定的「中心-周邊」框架,因為在重大事件爆發的時刻,無論事件爆發的地點何在,均會產生全局性的影響,在這一時刻,不是地點本身,而是事件能夠創造出新的中心-周邊的輻射和互動關係。1888年底,康有為《上清帝第一書》撰成,他的急切語調背後隱藏着一幅由外及內或由周邊及中心的地緣政治圖景:琉球滅,安南失,緬甸亡,羽翼盡失,將及腹心;日謀高麗,伺吉林於東;英啟藏衞,窺川、滇於西;俄築鐵路於北而迫盛京;法煽亂民於南以取滇、粵;教民、會黨偏江楚河隴間將亂於內。這是一種由外及內的敍述,危機的徵兆首先表現在朝貢體系的外層:琉球、安南、緬甸、高麗、西藏,而後是川、滇、粵等。在二十世紀,對於中心-周邊關係發生最為劇烈改變的,恰恰是國際和國內兩種薄弱環節的革命,以及在這一漫長革命進程中誕生的新的政治主體,後者整體性地改變了舊的地緣政治關係,同時也形塑了新的中心-周邊關係。這一以邊緣地區發生的事件驅動的變革進程證明:對於解釋現代中國及其世界秩序/失序的形成而言,結構主義史學所建立的相對穩定的中心-邊緣關係的解釋力有其限度。
最後,上述事件的爆發產生於中國的周邊,但這裏所謂周邊並不僅僅是中國的周邊,而是介於多個中心——王朝、帝國、宗教中心、經濟中心等等——之間的交接地帶。從大型政治共同體的角度觀察,這類周邊其實是互為周邊;而從周邊的角度觀察,它們很可能就是多種文明之間的中心地帶,也是多種勢力相互交往、競爭博弈的場域,其矛盾的錯綜糾葛和持續激盪不可避免地滲入、衝擊乃至改變多面的中心-邊緣關係。從交接地帶的角度觀察,周邊具有不同的含義,並伴隨各種勢力的消長而處於持續的變動之中。例如,無論在甚麼時代,內陸周邊與海洋周邊各自面向的外部截然不同,因而具有不同的含義;在殖民主義和帝國主義時代,傳統帝國或王朝的周邊早已以不同形式和程度脫離與傳統中心的關係,而蛻變為帝國主義宗主國的周邊,這些周邊區域的矛盾和衝突也是「世紀的共時關係」的有機環節。殖民主義擴張、革命與變革運動的發展形成了區域間的橫向互動和衝擊,這類橫向關係發生在不同區域的歷史脈絡之中和之間,我們不妨將橫向關係概括為「世紀」的共時性,而不同區域和人羣之間形成的不平衡關係即所謂「多重時間」。
這一卷的編成並不是系統設計的結果,而是伴隨不斷湧現的問題而展開的序列論述,故無論是對國內區域問題的論述,還是對域外發生的事件與中國的關係的分析,許多問題和環節未能完整呈現,例如在中國範圍內,香港、澳門問題,除了在《世紀的誕生》一書的導言中略有分析,並未形成專門的討論;在中國周邊關係中,越南的戰爭與革命、分裂與統一均與中國息息相關,但本書未能涉及。凡此種種,不一而足,遺憾尚多,只能有待來日盡力彌補,但我自知即便有所補充,也難以形成嚴整和周密的體系。編輯在填寫出版表格時徵求我的意見,問本書應該歸入哪個主題,我們一致確定可以放在中國近現代史的學科/主題範圍內,但她的提問也說明了為此書歸類的困難:中國近現代史,民族區域研究,亞洲研究或其他?這一歸類難題事實上也內在於「世紀的多重時間」的命題本身。

汪暉
2025年6月1日於清華

最佳賣點

最佳賣點 : 汪暉教授通過行走、訪問和密集閱讀,對歷史尤其是二十世紀歷史的重新理解

活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