許子東文集 第五卷: 為了忘卻的集體記憶 (增訂本)
| 作者 | 許子東 |
|---|---|
| 出版社 | 聯合出版有限公司 |
| 商品描述 | 許子東文集 第五卷: 為了忘卻的集體記憶 (增訂本):【核心賣點】-記憶與遺忘:關於「十年」的書寫,究竟是「遺忘工程」,還是不能忘卻的集體記憶?-小說中的「十年」:在台 |
| 作者 | 許子東 |
|---|---|
| 出版社 | 聯合出版有限公司 |
| 商品描述 | 許子東文集 第五卷: 為了忘卻的集體記憶 (增訂本):【核心賣點】-記憶與遺忘:關於「十年」的書寫,究竟是「遺忘工程」,還是不能忘卻的集體記憶?-小說中的「十年」:在台 |
內容簡介 【核心賣點】- 記憶與遺忘:關於「十年」的書寫,究竟是「遺忘工程」,還是不能忘卻的集體記憶?- 小說中的「十年」:在台北麥田版基礎上,新增集外集,呈現「十年」小說全貌。以結構主義方法解讀、分析五十部「文革」小說,挖掘小說背後深層次的社會心理和文化意義,從中窺見人們記述「十年」故事時所展現的世態與人情、回憶與反思。- 情理兼備:解構文本為主,輔以作者親身經歷和切身感悟,完美結合學術性與個性化,增加內容的吸引力和可信度。【一句話推介】 忘記過去,就意味着背叛——致那些年的集體回憶【內容簡介】「為甚麼老是念念不忘呢?」 「我想,於私,是個人記憶。於公,則是公民義務。」 許子東教授嘗試借用一種現代文學理論——普羅普(Vladimir Propp)的結構主義方法來解讀具體複雜的中國文學及文化現象;嘗試從文學角度討論「十年」如何成為一種被閱讀乃至再讀的「文本」。 《為了忘卻的集體記憶》立足「五十部小說」文本,探究「十年」敍述中情節模式與角色功能之間的複雜關係,為讀者解構「十年」集體記憶的書寫規則與過程。 怎樣回顧這「十年」,關係大家的明天。
作者介紹 作者簡介許子東,浙江天台人,上海出生。華東師範大學中文系碩士、加州大學洛杉磯分校(UCLA)東亞系碩士、香港大學中文系博士。香港大學中文學院榮譽教授、華東師範大學紫江講座教授。曾任香港嶺南大學中文系教授兼系主任。主要著作有《郁達夫新論》《當代文學印象》《當代小說閱讀筆記》《為了忘卻的集體記憶——解讀50篇文革小說》《當代小說與集體記憶:敍述文革》《吶喊與流言》《張愛玲的文學史意義》《香港短篇小說初探》《許子東講稿》(三卷本)、《許子東現代文學課》《細讀張愛玲》《重讀二十世紀中國小說》等十餘種。論文及專著十數次在海內外獲獎。曾任「鏘鏘三人行」、「圓桌派」、「見字如面」等節目嘉賓。
產品目錄 當代小說中的「十年」記憶《為了忘卻的集體記憶》導論 第一章 前因與徵兆 第二章 災難降臨方式 第三章 考驗與拯救 第四章 災難之後:反思與懺悔 第五章 重讀文革的不同方法 結論集外集略論海外華文小說中的「文革敍述」 幾個簡化的「文革」讀本對「文革」的兩種抗議姿態 紅衛兵-知青的歷史命運以——《血色黃昏》為例 紅衛兵-知青的理想主義——讀張承志的《金牧場》與《金草地》 許子東:老舍的死是喊冤 傅雷的死是抗議附錄「五十篇」小說目錄 「五十篇小說」作者簡介 主要參考書目 《為了忘卻的集體記憶——解讀 50 篇文革小說》 (三聯 · 哈佛燕京版)後記
| 書名 / | 許子東文集 第五卷: 為了忘卻的集體記憶 (增訂本) |
|---|---|
| 作者 / | 許子東 |
| 簡介 / | 許子東文集 第五卷: 為了忘卻的集體記憶 (增訂本):【核心賣點】-記憶與遺忘:關於「十年」的書寫,究竟是「遺忘工程」,還是不能忘卻的集體記憶?-小說中的「十年」:在台 |
| 出版社 / | 聯合出版有限公司 |
| ISBN13 / | 9789620747359 |
| ISBN10 / | |
| EAN / | 9789620747359 |
| 誠品26碼 / | 2683016916008 |
| 頁數 / | 392 |
| 裝訂 / | P:平裝 |
| 語言 / | 1:中文 繁體 |
| 尺寸 / | 22.7x15.2 |
| 級別 / | N:無 |
自序 : (序節選)
最近十年常越界電視,有網友、觀眾批評我常常在討論現實問題時提到「文革」,「為甚麼老是念念不忘呢?」這是他們的疑問。說實話,也是我自己的疑問。
我想,於私,是個人記憶。至今仍會在夢中見到父親在電子管收音機前聽「九評」、北京女紅衛兵抄家時親切的目光:「別害怕,你是可以教育好的子女」、街上群眾歡呼剪人褲腿、下鄉火車啟動時的哭聲混合《東方紅》樂曲聲、下放幹部告訴驚訝的村民「尼克森要來了, 毛主席決定,這一次不殺他」……
怎麼辦呢?生死在這個時代,偏偏這些印象刻得最深。我很羨慕那些腦子也能和軀體及生活方式一起與時俱進的人們,可我就是不行。有次雪天住進維也納一個城堡,做夢卻在江西坐手扶拖拉機,山崖旁路很窄……
於公,則是公民義務。上世紀末有報紙約稿,要評述二十世紀中國最重要的文化事件。重要事件當然不少:「五四」、1949、「文革」、改革開放……但 1949 是政治事件,改革成果也主要是經濟奇跡,「五四」當然是中國文化巨大轉折,但這種傳統向現代的維新過渡,也是借鑒日本與俄國的經驗。真正「史無前例」、最有「中國特色」甚至舉世無雙的,還是文化大革命——國際共產主義運動的一個極端實驗。幸與不幸,我們都在其中。
1976 年以來,三十多年過去了,時間上已相當於從《新青年》到北平和平解放整個「新民主主義」革命歷史時期。說明「文革」這個歷史事件太巨大了,以至於人們至今缺乏足夠的心理、文化和政治距離來正視它、重讀它 。
……怎麼詮釋中國成為世界第二經濟體與文化大革命的正反關係?怎麼理解六十年是一個整體?「文革」對中國人來說,究竟是「負債」還是「遺產」?再過幾百年,在人類和中國歷史上,人們又會如何重讀「文革」——雖然回答不了這些太重大的問題,至少,我們讀書人也應該在自己的職業道德內,做些力所能及的有關敍述和文法的閱讀工作吧。
又是十年過去了,我很驚訝,類似的研究還是很少。這也給我的工作一點信心:重讀「文革」或許剛剛開始。
最佳賣點 : 忘記過去,就意味着背叛——致那些年的集體回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