許子東文集 第九卷: 二十一世紀中國小說選讀 | 誠品線上

許子東文集 第九卷: 二十一世紀中國小說選讀

作者 許子東
出版社 聯合出版有限公司
商品描述 許子東文集 第九卷: 二十一世紀中國小說選讀:【核心賣點】豆瓣年度口碑佳作《重讀二十世紀中國小說》姊妹篇;站在二十一世紀四分之一時間節點上的文學小結;見微知著,從

內容簡介

內容簡介 【核心賣點】豆瓣年度口碑佳作《重讀二十世紀中國小說》姊妹篇;站在二十一世紀四分之一時間節點上的文學小結;見微知著,從二十五部小說看社會變遷與時代發展;「會講故事的人」新世紀中國小說私享書單+個性化導讀。【一句話推薦】從先鋒到守望者,在新世紀文學現場理解中國、觀照時代。【内容簡介】為甚麼時代看似巨變,文學卻好似不變依舊?無論如何,文學與社會的關係,卻已發生微妙變化——一度是思想解放的先鋒,現在是人文品格的守望者;一度是衝破禁區的尖兵,現在是改革開放的保衛者……前承《重讀二十世紀中國小說》,許子東教授續寫《二十一世紀中國小說選讀》,精選千禧年來中國深值細味之二十五部代表作:從鐵凝《大浴女》的女人之慾,到史鐵生《我的丁一之旅》的男人之夢;從王安憶《天香》的女權想像,到李銳《張馬丁的第八天》的信仰衝突;從莫言《生死疲勞》的魔幻輪迴,到蘇童《河岸》的血統救贖;從賈平凹《古爐》的鄉村風雲,到金宇澄《繁花》的市井煙火;從劉震雲《一句頂一萬句》的生存哲學,到余華《文城》的宿命因緣;從韓松《地鐵》的人類寓言,到劉慈欣《三體Ⅲ》的末世景象……在文本閱讀中,聚焦小說從先鋒到守望者的世紀之變,透析時代變遷中的文學書寫與家國故事。名人推薦學術界能寫作的人很多,傳媒圈能發言的人也很多,但是不僅能寫、能說,而且能把沉重的學問說得有趣的學者卻很難找,許子東教授恰恰就是這樣的跨界學者。——陳平原教授許子東九十年代負笈海外,之後輾轉香港從事教職。因緣際會,他又以公共知識分子身份參與各類媒體平台,點評人物時事。因此他得以從學院內、外雙重視角,看待自己的專業。他一定明白各種來來去去的時新文學理論,但選擇了一種平易近人的方式談論小說,以及小說所輻射的生命百態。這其實觸及小說之所以為「小說」的本命意義。所謂稗官野史、巷議街談,小說緣起於市井人間,是一種最鮮活的話語,是巴赫金(Mikhail Bakhtin)心目中「眾聲喧嘩」的場域。——王德威教授

作者介紹

作者介紹 作者簡介許子東,浙江天台人,上海出生。華東師範大學中文系碩士、加州大學洛杉磯分校(UCLA)東亞系碩士、香港大學中文系博士。香港大學中文學院榮譽教授、華東師範大學紫江講座教授。曾任香港嶺南大學中文系教授兼系主任。主要著作有《郁達夫新論》《當代文學印象》《當代小說閱讀筆記》《為了忘卻的集體記憶——解讀50篇文革小說》《當代小說與集體記憶:敍述文革》《吶喊與流言》《張愛玲的文學史意義》《香港短篇小說初探》《許子東講稿》(三卷本)、《許子東現代文學課》《細讀張愛玲》《重讀二十世紀中國小說》等十餘種。論文及專著十數次在海內外獲獎。曾任「鏘鏘三人行」、「圓桌派」、「見字如面」等節目嘉賓。

產品目錄

產品目錄 自序:小說如何研究歷史第一部 2000-20092000 鐵凝《大浴女》:「性」與「革命」的關係2004 姜戎《狼圖騰》:知青角度的「戰狼文化」2005 畢飛宇《平原》:鄉村世界中的性與權力2005 史鐵生《我的丁一之旅》:男人「性史」四階段2006 莫言《生死疲勞》:五十年中國農村發展史2007 麥家《風聲》:新世紀「革命歷史小說」2009 蘇童《河岸》:「紅色血統」的罪與罰2009 劉震雲《一句頂一萬句》:「說話」與「生存」第二部 2010-20212010 韓松《地鐵》:科幻小說與魔幻小說2010 劉慈欣《三體 III》:愛的專制主義?2011 王安憶《天香》:致敬紅樓的明代「女權」故事2011 嚴歌苓《陸犯焉識》:海外視角的中國故事2011 李銳《張馬丁的第八天》:有歷史意義的一場床戲2011 金宇澄《繁花》:當代世情小說代表作2011 賈平凹《古爐》:1966 年的鄉村2013 韓少功《日夜書》:對苦難的嬉笑與炫耀2015 閻連科《日熄》:另類喪葬經濟鏈2016 格非《望春風》:後發制人的學院派小說2017 周梅森《人民的名義》:官場文學的新突破2018 李洱《應物兄》:「犬」「儒」的當代知識分子2021 余華《文城》:想像農村的「烏托邦」集外集2015 路內《慈悲》:下崗之前的中國工人階級2015 雙雪濤《平原上的摩西》:新東北文學中的父親2018 王占黑《空響炮》:上海工人下崗以後2020 陳春成《夜晚的潛水艇》:沈從文風格如何在新世紀生存?

商品規格

書名 / 許子東文集 第九卷: 二十一世紀中國小說選讀
作者 / 許子東
簡介 / 許子東文集 第九卷: 二十一世紀中國小說選讀:【核心賣點】豆瓣年度口碑佳作《重讀二十世紀中國小說》姊妹篇;站在二十一世紀四分之一時間節點上的文學小結;見微知著,從
出版社 / 聯合出版有限公司
ISBN13 / 9789620747335
ISBN10 /
EAN / 9789620747335
誠品26碼 / 2683016911003
頁數 / 392
裝訂 / P:平裝
語言 / 1:中文 繁體
尺寸 / 22.7x15.2
級別 / N:無

試閱文字

自序 : 自序:小說如何研究歷史

《二十一世紀中國小說選讀》在某種意義上是《重讀二十世紀中國小說》的續篇。《重讀二十世紀中國小說》一方面強調文本閱讀在中國現當代文學研究中的重要性,另一方面也嘗試一種比較另類的文學史書寫方法,即以作品閱讀,而不是以作家研究或時代背景或文學思潮的發展變化為文學史書寫的資料基礎。在「文學」與「史」兩個側面,比較偏重於有關「文學」的可能性、不確定性,當然也想梳理總結文學歷史的確定性和規律性。從梁啟超《新中國未來記》到劉慈欣《三體II》,九十三部作品,跨越一百年,但最後還是有很多遺漏空缺,所以就應約續寫《二十一世紀中國小說選讀》。
「二十一世紀」,只過去二十多年,我們很難知道本世紀內之後會發生的事情,包括之後的中國小說。世紀之分,未必十分嚴格。書名裏的「中國」,顯然,沒有包括香港、台灣和少數民族語言的小說,也是缺失。期待日後有專書來討論不同文學生產機制下的香港和台灣文學。「選讀」範圍,以紙質出版的長篇小說為主,偶爾也討論中短篇小說,基本上不涉及網絡小說。「選讀」當然也有選擇的標準。相對「客觀」的標準,是獲得重要文學獎項,擁有很多讀者。廣受社會關注說明作品不僅是文學現象,而且也可能是文化現象、社會現象。相對「主觀」的標準,是「在文學界較有影響力的作家的代表作」。何為「較有影響力」,甚麼是「代表作」,這就難免受研究者本人閱讀量、理論視野和文學趣味的限制。說到底,我只是閱讀近二十年來的二、三十部小說,當然不能奢望在總體上代表二十一世紀初的中國小說。「選讀」的目的,是將這些小說作為最新的當代文學現象研讀,希望把握這些作品和上世紀八十及九十年代的緊張延續關係,探討中國現代文學在新世紀的發展變化、源流脈絡。
在二十一世紀初期的中國,至少在經濟規模上,出現了史無前例的巨大變化。生產力影響生產關係,經濟基礎決定上層建築。二十多年來,經濟發展如此迅速,中國的小說,又有甚麼變化呢?
「從先鋒到守望者」,是本書原定的題目。二十世紀中國小說的發展線索大致有四個階段。一是晚清時期,梁啟超加上四大譴責小說,還有早期鴛鴦蝴蝶派。二是 1918-1942 年,現代文學時期。三是 1942-1976 年,很有中國特色的革命時期。四就是 1977 年以後,或稱「新時期文學」,或者「文革後文學」、改革開放時期的文學……沒有一個命名可以完全概括到位,但是大家都明白,這個時期的文學跟前面三個時期都不一樣。
如果這個分期大致可以確立,那麼現在我們讀的二十一世紀中國小說,頗令信奉進化論或期盼革命的理論家們失望,因為遲遲沒有出現第五、第六個時期。從文學史上看,近二十年的小說基本上還是八、九十年代文學潮流的延續。藉用汪暉的說法,強調革命的「短二十世紀」,提早結束了。藉用陳曉明的說法,接下來是「漫長的九十年代」。王蒙、陳忠實、賈平凹、莫言、王安憶、余華等作家從八十年代到現在,一直是當代文學的主要代表。從《紅高粱》《活着》《白鹿原》《長恨歌》,到《生死疲勞》《古爐》《繁花》,基本上延續同一個文學傳統。簡而言之,二十一世紀的中國小說主流,迄今為止,是八十年代文學的持續發展。
為甚麼時代看似巨變,文學卻好像依舊?中國文學在上個世紀,總是緊隨着社會革命而劇烈變化。五四新文學當然是對晚清乃至整個傳統文學的革命。三十年代的左聯和左翼文學又很快挑戰二十年代文學研究會或《語絲》的「人的文學」。延安文藝當然是對三十年代文學的方向改變。五、六十年代的國家文學生產機制又是對民國文學的全局改造。六、七十年代的「文學」(如果還有文學)更是對之前帝修反封建傳統的彻底顛履。站在八十年代回頭看,每一個十年都必須批判前面十年。為甚麼八十年代以後的情況不同了呢?
僅看新世紀,過去二十年中國和世界都發生了巨大的變化。第一是科學發展,電腦、手機、網絡科技、人工智能改變了人們的生活方式,也會衝擊動搖印刷工業特別是所謂純文學的、嚴肅文學的傳統價值。第二是經濟變化,從上世紀末到 2024 年,中國內地 GDP 從一萬億美元到接近十九萬億美元,四分之一世紀增加近二十倍。國家社會經濟變化如此巨大,當代小說有沒有與時俱進?第三,不僅閱讀工具變了,讀者人口和文化心態也變了。由於地緣政治衝突,或社會矛盾變化,意識形態環境也有微妙變化。八十年代文學回顧中國艱難歷程有光榮、有教訓。讀者和作家一起衝破禁區,解放思想,今天的讀者尤其是年輕人,有了新的自豪、自信和夢幻,也有了新的困惑、懷舊和焦慮。「前後互不否定」,那究竟是往前走,還是向後看?
於是我們看到,當代小說雖然自身可能沒有根本性的「革命」,可是文學與社會的關係,已出現了微妙而且重要的變化——一度是思想解放的先鋒,現在是人文品格的守望者;一度是衝破禁區的尖兵,現在是改革開放的保衞者;一度是吳亮所說的現代派是「真正的先鋒一如既往」,現在則可能是寫實主義「堅持初心」,在「與時俱進」中盡力堅守底線。
在我有限的閱讀範圍內,近二十年來的中國小說出現了三種比較值得注意的文學現象,或者說是三種不同的寫作動向。一是露骨寫實主義,二是細密寫實主義,三是浪漫與科幻。「露骨寫實主義」這個概念被夏志清、王德威用來形容當代中國小說裏的災難文學。近二十年來這種露骨寫實主義的典型,當然就是《古爐》《陸犯焉識》《河岸》《平原》《張馬丁的第八天》等等。《古爐》仔細追究「十年」鄉村武鬥的殘酷細節與中國農民家族械鬥的歷史傳統;《陸犯焉識》是張賢亮勞改文學的 2.0 版,描寫勞改農場極盡悲慘之能事,既令讀者獲得痛苦的感官想像,又使人反省五十年代的司法制度和知識分子政策;蘇童的《河岸》也以露骨的肉體細節——男主人公的父親在船上企圖自宮未遂——來控訴特殊年代中「血統論」的正反教訓;畢飛宇的《平原》,雖然在細節上沒有那麼慘不忍睹,但也是直面慘淡的鄉土風景;李銳的《張馬丁的第八天》,寫百年前的義和團故事,其核心情節——讓一個虔誠的北方婦女,一定要幻想亡夫投胎在意大利教士的裸體肉身上,名符其實是露骨寫實。或者說細節雖不寫實,中國天理對世界公理的衝突的象徵意義卻很露骨。總之,露骨寫實主義深化了八十年代以來的災難文學。或者說反思「十年」之前因後果,仍是二十一世紀當代小說的一個重要潮流。
更值得注意的是第二種細密寫實主義。這是八十年代所罕見的文學現象。從文學史角度廣義而論,細密寫實主義或者也是 1985 年尋根文學的一種深入發展。從文化尋根,到文體復古,從價值觀轉向語言實驗。代表作是《一句頂一萬句》和《繁花》,某種程度上也包括《天香》和《古爐》。這些小說都不是以戲劇性的情節或者人物性格分析來做長篇小說的敍事主線,而是像《清明上河圖》這樣慢慢地鋪開瑣碎、紛繁、細密的世俗生態畫卷。有意無意地用話本小說形式,細節大於情節,全域大於重點,氛圍大於人物,對話大於描述。「細密」兩個字,既是形容碎碎念、繁瑣的寫實手法,也令人想到波斯的細密畫。相對於威尼斯畫派的注重焦點透視,細密畫是細節第一、全景紛繁,看似沒焦點,其實是散點透視。這是一種不同於「五四」歐化方向的文體潮流。在林焯的《潮汐圖》、葛亮的《燕食記》、魏思孝《土廣寸木》等新人新作中,也可見到這種細密寫實的實驗傾向。
露骨寫實主義是人們不想回去的噩夢,細密寫實主義是一種無法剪貼成夢境的無情現實,浪漫與科幻則直接滿足我們的一些夢想。《狼圖騰》滿足的是國人自卑的戰狼夢;《風聲》看似寫革命歷史故事,其實是滿足一種密室遊戲的智力測驗夢;《三體 III》滿足的是被反省、被懷疑的「愛心」中國夢。這些長篇的基本特點都是大膽虛構,一個邊塞、一個密室、一個宇宙等等,把讀者活生生地拉出普通的或痛苦的現實。另外兩種文學現象——露骨寫實主義和細密寫實主義,偏偏是要人們正視這種痛苦和普通的現實。所以第三類文學的核心,是奇特幻想而不是悲慘細節或瑣碎細節。
也有些長篇是以男女性別鬥爭為幻想主題。鐵凝《大浴女》幻想理想的性關係;史鐵生《我的丁一之旅》幻想男人不可言說之夢;王安憶《天香》幻想古代的女權社會。比較特殊的是莫言的《生死疲勞》,在主題上其實是與露骨寫實主義很相近,在手法上卻是魔幻現實主義,反省幾十年來的各種政治運動。
在數碼社會主義的意識形態面前(或之中),當代小說究竟在守望甚麼?第一,文學作品是否擁有獨立的生命?是否擁有相對獨立的表達哲學和政治見解的權力 / 義務?時事、政策和商業當然強勢且充滿變化,但文學和學術的生命力卻可能更加長久。第二,新世紀的小說和八、九十年代的文學一脈相承,繼續反思現當代中國的種種社會現象。反省六十年代文化革命,是中國當代小說在世界文學中的獨特使命。第三,新世紀小說的發展變化,主要由藝術形式探索和文學語言實驗(而不是由政治潮流、文藝運動、商業運作)所推動。
「小說史」研究的弔詭之處,在於一方面「史」的研究是一種科學,假定研究對象是已經發生的事(亞里士多德語)。而另一方面「小說」是一種虛構的藝術,假定描述的是可能發生的事。所以「小說史」研究既要面對資料、史實等「板上釘釘」的材料,還要面對由印象、情感、幻想組成的作品的藝術效果。「小說史」的基本定義當然是研究小說這一藝術門類在一定時期內在內容、形式、語言上發生變化的歷史過程,但「小說史」也可以做另一種理解,即考察小說如何研究歷史,尤其在二十到二十一世紀的中國語境。中國歷史上非常重要的司馬遷傳統繼承不易,同一個歷史時期、同一種社會現象(比如「反右」、「大躍進」、「三年自然災害」或者「十年艱辛探索」等),一般民眾通過歷史教材或黨史研究所獲得的知識,可能還不如通過當代小說(尤其是暢銷獲獎作品)那麼生動、詳細、具體和深入人心。雖然小說裏的「中國故事」,也未必是最客觀、最真實的當代政治歷史,但至少這是已為廣大民眾所廣泛接受的「中國故事」。「禮失求諸野」,歷史研究依託體制或者比較偏向「禮」,小說回歸出處街談巷議更加靠近「野」,所以「小說史」不僅研究小說演變的歷史,也可以考察小說如何研究歷史——尤其是近幾十年中國的現實和歷史。

最佳賣點

最佳賣點 : 從先鋒到守望者,在新世紀文學現場理解中國、觀照時代。

活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