葉靈鳳百二年: 藏書票.日記本.文藝往事 | 誠品線上

葉靈鳳百二年: 藏書票.日記本.文藝往事

作者 吳邦謀
出版社 聯合出版有限公司
商品描述 葉靈鳳百二年: 藏書票.日記本.文藝往事:【核心賣點】珍稀文獻首次系統整理收錄數百件珍貴藏品,包括葉靈鳳1925年處女作〈故鄉行〉原刊、1933年中國最早的「靈鳳藏書票」

內容簡介

內容簡介 【核心賣點】珍稀文獻首次系統整理收錄數百件珍貴藏品,包括葉靈鳳1925年處女作〈故鄉行〉原刊、1933年中國最早的「靈鳳藏書票」、日佔時期《山城雨景》序跋手跡、晚年未刊散文〈記憶的花束〉等,完整呈現其跨越五十年的創作軌跡。文壇交往第一手紀錄詳述葉靈鳳與魯迅的筆戰、與郁達夫的交誼、為戴望舒作序的幕後故事,以及與施蟄存、曹聚仁等南來文人的互動,透過日記、簽贈本、往來書信等原始材料,再現民國至戰後香港的文學網絡。見證香港文化奠基歷程以葉靈鳳的《香港方物志》為核心,完整梳理他從上海新感覺派作家轉型為香港本土書寫先驅的歷程。透過其對九龍寨城、宋皇臺等香港歷史的獨特考據,呈現戰後香港文化認同的形塑過程,展現葉靈鳳作為香港文化重要先驅的歷史地位。【一句話推介】紀念葉靈鳳一百二十歲誕辰獻上一部跨越時代的圖文紀念作品【內容簡介】葉靈鳳(1905-1975)是中國現代文壇的傳奇多面手—作家、畫家、翻譯家、編輯家、藏書家,更是香港文化史上的先驅人物之一。適逢其誕辰120 周年與逝世50 周年,本書精心彙集珍稀文獻、私人藏品與重要史料,深入探討這位跨越上海與香港的文學巨擘。本書不僅梳理葉靈鳳從海派文學作家到香港研究者的轉變軌跡,更呈現他如何以藏書家的博學、藝術家的敏銳,在殖民與戰亂的夾縫中,為香港鑄造獨特的文化認同。吳邦謀之於研究葉靈鳳,是有點「與眾不同」以至別具一格的,他的研究着眼於從一些實物舊物找尋線索,然後抽絲剝繭般追查下去,直到有所發現為止。而這些發現,可能只是一個細微的枝節,正是「見微知著」,小小研究成果也具有非凡意義。—葉中敏葉靈鳳女兒吳先生雖然是個大藏家,但絕不似有的藏家那樣,懷揣寶玉,秘不示人。他有幸收藏葉靈鳳發表在《學生雜誌》的處女作《故鄉行》,便曾慷慨地給我分享。我在編輯葉靈鳳文集過程中,他也給予我無私的幫助。這一點,真好似得了葉靈鳳的真傳。—李廣宇葉靈鳳研究專家、作家

作者介紹

作者介紹 作者簡介吳邦謀Ir James Ng吳氏畢業於香港理工學院,於1998 年註冊為特許電力工程師及註冊能源效益評核人,現任香港收藏家協會高級副會長,為資深收藏家,亦是張愛玲及葉靈鳳研究者。著有《張愛玲在香港》、《尋覓張愛玲》、《葉靈鳳百二年》、《從啟德至赤鱲角》、《點紙咁簡單》(合著)、《回到啟德》、《香港航空125年》、《說航空.論飛機》、《再看啟德》及《從啟德出發》,於2015 年榮獲第二屆香港金閱獎之圖文書類「最佳書籍獎」。曾獲邀於香港歷史博物館、香港中文大學逸夫書院、香港大學圖書館、香港文物探知館、香港海防博物館、香港電台、香港商業電台、香港公共圖書館等分享收藏之樂,並舉行珍藏品展覽,以饗觀眾。

產品目錄

產品目錄 序一 葉中敏 iii序二 李廣宇 v自序 vii前言 x第一章 文藝青年的誕生與上海時期(1905—1927)葉靈鳳的名字由來 002首篇作品〈故鄉行〉 009首本散文集《白葉雜記》 014誰是LF? 023中國比亞茲萊 028十大好書榜首《呐喊》 033與魯迅翻臉 038葉靈鳳加入戰場 049第二章 戰火中的轉折與香港歲月(1928—1949)雙鳳首次來港 062問世間,情為何物? 069葉靈鳳的偶像 076藏書票失而復得 081藏書票與葉靈鳳 088上海尋寶記 102淪陷下的《山城雨景》 111第三章 香港文化深耕與晚年生活(1950—1975)〈郁達夫與王映霞〉 120大年初一日記 126葉靈鳳不知張愛玲 132宋皇臺滄桑史 137英國侵略港九史話 150最後出版的書籍 160最後的作品 167藏書票回歸上海 172跋 182葉靈鳳大事及創作年表 183參考資料 206鳴謝 216

商品規格

書名 / 葉靈鳳百二年: 藏書票.日記本.文藝往事
作者 / 吳邦謀
簡介 / 葉靈鳳百二年: 藏書票.日記本.文藝往事:【核心賣點】珍稀文獻首次系統整理收錄數百件珍貴藏品,包括葉靈鳳1925年處女作〈故鄉行〉原刊、1933年中國最早的「靈鳳藏書票」
出版社 / 聯合出版有限公司
ISBN13 / 9789620747274
ISBN10 /
EAN / 9789620747274
誠品26碼 / 2683016910006
頁數 / 232
裝訂 / P:平裝
語言 / 1:中文 繁體
尺寸 / 23x17
級別 / N:無

試閱文字

推薦序 : 推薦序——
「回歸上海— 葉靈鳳先生誕辰120 周年紀念展」5 月10 日在滬舉行,本港研究葉靈鳳的多位學者作家及葉氏家人應邀前往出席開幕禮,吳邦謀兄是其中之一。行前,邦謀告知,七月「書展」商務印書館將會出版他的新書《葉靈鳳百二年》,囑我寫一序言。邦謀兄長期熱中收藏與先父有關的資料文物,發表過不少文章,對近年研究葉靈鳳熱潮的出現起到重要推動作用,寫序之事又焉有不從命之理。

吳邦謀之於研究葉靈鳳,是有點「與眾不同」以至別具一格的,他的研究不是從閱讀鑽研大量文學作品或史料掌故入手,而是着眼於從一些實物舊物找尋線索,然後抽絲剝繭般追查下去,直到有所發現為止。而這些發現,未必是甚麼重大事情或重要資料,甚至可能只是一個細微的枝節,但往往正是一個細微枝節,卻可以令一些重大事情變得更為清晰和充實,增加了其可信度和重要性,正是「見微知著」,小小研究成果也具有非凡意義。

收錄在《葉靈鳳百二年》中的一篇文章《藏書票與葉靈鳳》,正正就是一個例子。
被稱為中國藏書票第一人的葉靈鳳,是由上世紀1933 年開始對這一新事物發生興趣的,起源是在當時上海的內山書店廣告上看到一本《藏書票之話》,作者齋藤昌三,葉便託內山老闆代為訂購一冊,不久卻收到齋藤先生的贈書及來信,鼓勵葉發展這一興趣,並介紹當時的日本藏書票協會會長小塚省治給葉認識,此後葉自製了
《靈鳳藏書》藏書票,與小塚先生開始交換,不久就換來了大批日本藏書票,以至巴金先生、施蛰存先生等友人專門到葉家去觀賞。

這些事情,相關研究包括葉靈鳳自己的文章中都已有詳細記載,但吳邦謀卻在這一事中作出了一個看似微小、但卻具有頗大重要性的貢獻。

2021 年12 月間,吳邦謀在一個「網拍」上看到有一項拍賣品,是一個信封,且起拍價甚便宜,僅是港幣100 元,但仔細一看,信封貼有日本郵票,是昭和八年、即1933 年寄到中國的,寄信人是兵庫縣的「小塚家文庫」,而收信者不是別人,正是上海現代書局編輯部的葉靈鳳先生!

顯而易見,這就是葉靈鳳當年與日本藏書票界交流的實物佐證。結果,為了確保不被別人捷足先登,吳邦謀一出價就以四位數字拍下了這個原本只叫售100 元的「舊信封」,而且想方設法令郵戮上模糊的日期重現,根據其他資料追查到發信人確實就是小塚省治當年的地址,可信無疑。

因此,盡管有些收藏界人土頗有微言,指責「吳邦謀把東西都買貴了」,但最少從搜購,保存葉靈鳳相關資料文物這一角度而言,葉家人是要感謝他的。

葉中敏
(葉靈鳳女兒)
2025 年5 月29 日

推薦序——
葉靈鳳是中國現代著名作家、畫家、編輯家、翻譯家、藏書家,早在民國年間的上海,他獨具一格的小說和小品就已風靡一時,成為海派文學的代表作家。定居香港幾十年,他書寫香港的山川草木,追溯香港的前世今生,開創了香港研究的先河,為香港留下了豐厚的文化遺產。2025 年是葉靈鳳先生誕辰120 周年、逝世50 周年,內地和香港出版了多種葉靈鳳研究著作以及他的舊著的重刊和新編。這是對葉靈鳳先生最好的紀念,也充分說明他的作品具有極強的生命力,值得一代又一代人品味研讀。

前不久,香港著名收藏家吳邦謀先生告知,他的大著《葉靈鳳百二年》即將由香港商務印書館出版,知此訊息,分外欣喜,這又是敬獻於葉靈鳳先生百二冥誕的一份絕好禮物。拜讀一部分樣章之後,感覺這是收藏與研究完美結合的一本好書,更是增添了早日捧讀新書、一睹為快的期待。

我研究葉靈鳳多年,去年在香港出版了《葉靈鳳新傳》一書。研究過程使我深深體會到:所謂研究,最關鍵的還是史料的佔有。可以說,史料的多寡決定了真相與全貌的成色。葉靈鳳跨越時空地域的人生經歷,使得他的生平資料和舊日文章非常難於搜尋,即使喜歡他研究他的人很多,也因受限於史料而只能局促於管中窺豹。

在這方面,吳邦謀先生作為大收藏家,優勢自不待言。香港方面的文物資料他自然得天獨厚,上海時期的舊書舊刊,他亦能「長臂管轄」,這是他能夠成功的基礎,也是令吾等豔羨不已的美事。我於去年香港書展期間有幸與吳先生同台分享葉靈鳳,今年又在上海一同出席葉靈鳳先生紀念活動,儘管我不大聽得懂他的粵語,但好像絲毫不影響我們的快意交流。吳先生雖然是個大藏家,但絕不似有的藏家那樣,懷揣寶玉,秘不示人。他有幸收藏葉靈鳳發表在《學生雜誌》的處女作《故鄉行》,便曾慷慨地給我分享。我在編輯葉靈鳳文集過程中,他也給予我無私的幫助。這一點,真好似得了葉靈鳳的真傳。葉先生本身就是一位大藏書家,但他的淵博收藏,在世時就對許多需要者開放,身後家人又遵照他的遺願,盡數捐獻給國家和大學圖書館。藏而能用,藏而不私,僅憑這一點,葉靈鳳也是一個值得後人紀念學習的人。而葉家後人,至今還在將陸續發現的葉先生藏品捐出,更體現了淡泊對世、善心對人的家風與家傳。

吳邦謀先生囑我為大著作序,我連呼豈敢豈敢。盛意難違,謹書數語,藉以表達對葉靈鳳先生的緬懷之情,和對吳先生大著出版的祝賀之意。


李廣宇
葉靈鳳研究專家、作家

試閱文字

自序 : 自序
葉靈鳳(1905–1975)原名葉蘊璞, 1905 年5 月12 月(乙巳年四月初九)出生於江蘇省南京市,筆名眾多,包括:葉林豐、林豐、霜崖、白門秋生、秋生、亞靈、南村、南冠、柿堂、魚樓、燕樓、香客、龍隱、佐木華、秦靜聞、座上客、任訶、任柯、林風、臨風、任風、風、豐、鳳、鳳兮等。葉靈鳳是中國現代著名作家、掌故家、畫家、編輯家、翻譯家和藏書家。

適逢2025 年是葉靈鳳的120 歲誕辰,及逝世50 周年的日子,筆者特意蒐集數百件有關他的珍貴藏品,包括早期著作的初版、簽名本、報刊雜誌、原刊小說、掌故文本及照片等,以紀念葉靈鳳先生,並向讀者展示他的文學創作和掌故研究,探討他與香港之間的淵源及鮮為人知的故事。書內藏品部分屬稀有,部分是首次曝光,其中包括:
1. 1925 年3 月,葉靈鳳首篇散文〈故鄉行〉,連載於上海《學生雜誌》。
2. 1927 年5 月,葉靈鳳最早的小說集《女媧氏之遺孽》,由上海光華書局出版。
3. 1927 年9 月,葉靈鳳最早的散文集《白葉雜記》毛邊本初版,由上海光華書局出版。
4. 1933 年6 月9 日,日本藏票家小塚省治郵寄給葉靈鳳的實寄封。
5. 1933 年11 月,葉靈鳳設計的「靈鳳藏書票」,該藏書票貼於他在上海的外文藏書《詼諧故事集》。
6. 1944 年9 月1 日,香港華僑日報社出版部出版的初版《山城雨景》日佔時期書籍,葉靈鳳撰序,戴望舒寫跋。
7. 1963 年10 月,葉靈鳳《文藝隨筆》簽贈本,親筆簽贈著名收藏家黃俊東先生。
8. 1969 年,霜崖(葉靈鳳筆名)的《北窗讀書錄》簽贈本,親筆簽上「敬贈羅漫兄」。
9. 1974 年3 月,葉靈鳳最後出版的書籍《故事的花束》,由萬葉出版社出版。
10. 1974 年6 月,葉靈鳳最後的散文〈記憶的花束〉,發表於《海洋文藝》雙月刊第一卷第二期。

自1938 年,葉靈鳳來港開始了其文化人生的下半場,他沒有停留於滬鄉情懷,而是積極擁抱這片香江的新文化土壤。他從小說創作轉向掌故研究,從文學革命轉向文化建設。憑着其豐富藏品,在文章中大量徵引古代珍本、外國書刊、政府文獻、科學著作等資料,《香港方物志》便是他來港後的代表作,將方物的嚴謹與文學的靈動完美結合,開創了香港地方書寫的新範式,我們看到的不僅是對香港自然風物的記錄,更是一種文化認同的轉變。

今次新書《葉靈鳳百二年— 藏書票· 日記本· 文藝往事》能夠出版,有賴葉靈鳳家屬的協助,特別是其女兒葉中敏女士的鼎力支持及賜序,筆者在此致以衷心感謝。李廣宇先生的慷慨賜序,令拙作蓬蓽生輝。至於新書的封面,獲得香港藏書票協會會長熊美儀女士的同意,選用了其先夫亦是香港藏書票協會創會會長余元康大師的墨寶「葉靈鳳刻像」,實令新書生色不少,不勝感激!新書《葉靈鳳百二年— 藏書票· 日記本· 文藝往事》能順利出版,有賴商務印書館總編輯毛永波先生和執行編輯林雪伶小姐的協助及幫忙,謹此致謝。最後感激愛妻及女兒的包容及支持,令筆者可以順利完成這本拙作。承蒙各位學者、前輩、讀者及朋友的厚愛及支持,書中若有任何謬誤或遺漏之處,尚祈各位不吝指正。


吳邦謀
2025 年5 月5 日

最佳賣點

最佳賣點 : 紀念葉靈鳳一百二十歲誕辰
獻上一部跨越時代的圖文紀念作品

活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