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巴士百年光影: 從公眾電機車、街坊汽車到巴士
| 作者 | 鄭寶鴻 |
|---|---|
| 出版社 | 聯合出版有限公司 |
| 商品描述 | 香港巴士百年光影: 從公眾電機車、街坊汽車到巴士:【內容簡介】巴士不僅是穿梭街巷的交通工具,更是承載數代市民共同記憶的時光列車。從戰前「白水箱」單層巴士的獨特聲響 |
| 作者 | 鄭寶鴻 |
|---|---|
| 出版社 | 聯合出版有限公司 |
| 商品描述 | 香港巴士百年光影: 從公眾電機車、街坊汽車到巴士:【內容簡介】巴士不僅是穿梭街巷的交通工具,更是承載數代市民共同記憶的時光列車。從戰前「白水箱」單層巴士的獨特聲響 |
內容簡介 【內容簡介】巴士不僅是穿梭街巷的交通工具,更是承載數代市民共同記憶的時光列車。從戰前「白水箱」單層巴士的獨特聲響,到今日冷氣雙層巴的報站廣播,每一段車程都銘刻着這座城市的蛻變軌跡。本書作者歷時二十餘年潛心挖掘史料,蒐集大量珍貴歷史影像。全書以嚴謹考據為基礎,結合生動敘事,系統梳理1900年代至今的巴士車型演變、路線變遷與城市風貌。從日據時期艱苦營運的巴士公司、彌敦道首代雙層巴的流動風景、1970年代現代化公共交通網絡的關鍵轉型,到極具收藏價值的早期車票特寫、以及有關車長的珍貴資料等,帶領讀者展開一場穿越百年的巴士之旅。無論是專業研究者、交通文化愛好者,或單純懷念舊時光的讀者,都能在這趟穿越時空的巴士旅程中,找回屬於自己的城市記憶。【核心賣點】1) 珍稀影像資料豐富:書中收錄了 300 幀珍稀影像,涵蓋 1900 年代至今的巴士車型、路線變遷及城市風貌,包括早期車票特寫、車長證等,為讀者呈現了豐富的歷史細節,具有極高的史料價值和收藏價值。2) 歷史脈絡清晰:以巴士發展為線索,清晰展現了香港從戰前到現代的歷史變遷,涵蓋日據時期巴士公司的運營、彌敦道首代雙層巴的出現、1970 年代公交網絡的轉型等重要階段,讓讀者能夠系統地了解香港巴士的百年發展歷程。3) 文化內涵深刻:本書不僅是對巴士這一交通工具演進的呈現,更深入刻畫了香港社會的生活肌理,能讓專業研究者、交通文化愛好者以及懷念舊時光的讀者從中找回屬於自己的城市記憶,具有濃厚的文化底蘊和情感價值。4) 雙語圖片說明:書中所有歷史影像均採用中英文雙語標注,既方便本地讀者深入理解,也能讓國際讀者及對香港文化感興趣的英語使用者無障礙閱讀,進一步擴展本書的受眾範圍與文化交流價值。【一句話推介】以300幀珍稀影像作為車票 帶您穿越港九巴士的百年旅程
作者介紹 作者簡介鄭寶鴻一九四零年代末出生,香港歷史愛好者,錢幣、郵票、歷史照片、明信片等的收藏者,對香港殖民管治時期、日據時期的歷史及文化、地方誌等有專家級的認識,常獲邀就香港歷史掌故題材演講。現為香港歷史博物館、香港文化博物館及香港大學美術博物館名譽顧問、香港新聞博覽館顧問、香港郵票錢幣商會副會長及香港收藏家協會名譽顧問。著有︰‧《默默向上游 —— 香港五十年代社會影像》‧《幾許風雨 —— 香港早期社會影像1911-1950》‧《順流逆流 —— 香港近代社會影像1960-1985》‧《香港華洋行業百年 —— 貿易與金融篇》‧《香港華洋行業百年 —— 飲食與娛樂篇》‧《香港華洋行業百年 —— 工業與服務業篇》‧《觸景生情 —— 幾代香港人的生活記憶》‧《香港城區發展百年》‧《錢路漫漫 —— 香港近代財經市場見聞錄》‧《香港歷史考察之旅︰港島區》‧《香港歷史考察之旅︰九龍區》‧《香港歷史考察之旅︰新界區及離島》‧《香江冷月 —— 日據及前後的香港》‧《香江知味 —— 香港百年飲食場所》‧《回味無窮 —— 香港百年美食佳餚》‧《重建香港 —— 港島地標的消失與誕生》 ‧《重建九龍 —— 半島地標的消失與誕生》 ‧《圖片香港貨幣》‧《港島街道百年》‧《九龍街道百年》‧《新界街道百年》‧《消失中的城市建築 —— 香港歷史圖像精選1880s-1990s》‧《百年香港華人娛樂》‧《百年香港慶典盛事》‧《百年香港分區圖賞》‧《此時彼刻︰中西區百年繁華》‧《此時彼刻︰港島東百年變遷》
產品目錄 前言 Introduction第一章 早期陸上交通Early Forms of Land Transport一、早期的陸上交通工具Early Forms of Land Transport二、二十世紀初的陸上交通1900 – 1920 Land Transport in the Early Century第二章 公眾電機車及早期巴士Public Motor Cars & Early Buses三、公眾電機車年代Buses on Hong Kong Island: 1921 – 1933四、開放港島巴士專營權Buses on Hong Kong Island: 1933 – 1941五、彌敦道試行雙層巴士Buses in Kowloon and the New Territories: 1921 – 1941第三章 日據期間及戰後Buses in Hong Kong during and after the Japanese Occupation六、日據期間的香港島巴士Buses on Hong Kong Island during the Japanese Occupation: 1941 – 1945七、日據期間的九龍及新界巴士Buses in Kowloon and the New Territories duringthe Japanese Occupation: 1941 – 1945八、戰後的香港島巴士Buses on Hong Kong Island after World War II: 1946 – 1959九、戰後的九龍及新界巴士Buses in Kowloon and the New Territories after World War II: 1946 – 1959第四章 巴士發展的黃金年代The Golden age of Hong Kong Bus Development十、 港島實施雙層巴士Buses on Hong Kong Island: 1960 – 1970s十一、中巴及九巴上市Buses in Kowloon and the New Territories: 1960 – 1962十二、香港交通飛躍發展Development of Bus Transportation in Kowloonand on Hong Kong Island: From the 1970s第五章 其他陸上交通Other Land Transports十三、公共小型巴士Public Light Buses十四、大嶼山巴士Lantau Buses參考資料 Reference鳴謝 Acknowledgement
| 書名 / | 香港巴士百年光影: 從公眾電機車、街坊汽車到巴士 |
|---|---|
| 作者 / | 鄭寶鴻 |
| 簡介 / | 香港巴士百年光影: 從公眾電機車、街坊汽車到巴士:【內容簡介】巴士不僅是穿梭街巷的交通工具,更是承載數代市民共同記憶的時光列車。從戰前「白水箱」單層巴士的獨特聲響 |
| 出版社 / | 聯合出版有限公司 |
| ISBN13 / | 9789620747199 |
| ISBN10 / | |
| EAN / | 9789620747199 |
| 誠品26碼 / | 2683016909000 |
| 頁數 / | 292 |
| 裝訂 / | P:平裝 |
| 語言 / | 1:中文 繁體 |
| 尺寸 / | 26.8x20.1 |
| 級別 / | N:無 |
自序 : 前言
Introduction
港島巴士初體驗
1950 年代初,筆者在父親懷中初懂人性時,第一次乘搭巴士。
巴士緩緩駛過德輔道中,沿途那些建築與人情味——中環街市人聲鼎沸的市井風情、消防局大廈莊嚴的磚紅色外牆、爹核行內惠康辦館的琳琅貨架、工商日報社忙碌的印刷氣息、安樂園餐廳飄散的咖啡醇香,以及郵政總局厚重的西式拱廊——皆如夢幻般「打倒褪」,在車窗外飛速向後流逝,令我感到無比的驚奇及新鮮。
在港島市面上行走的,大部分是「白水箱」型的單層巴士,車尾無標示目的地及路線號碼,乘搭巴士時不時要跑往車頭去探究目的地。
直到1956 年2 月,中西區的皇后大道仍作單線雙程行車,可見頻密行「對頭車」的巴士,有若干個東行線的巴士分站設於花布街(永安街)、利源西街及香港大酒店(中建大廈)。部分巴士站鑄有「如要停車、乃可在此」的「香港式妙文」,不時見報,成為多人談論的花邊新聞。
同年3 月,上環區另一重要巴士總站「水坑口」(水坑口街),則西遷往西營盤正街及東邊街, 1962 年3 月才再遷往堅尼地城。記得位於水坑口街與皇后大道中、西交界,面向現仍保留「有記合燒臘店」所在的樓宇之總站,不時泊有五、六部不同路線的「白水箱」巴士和聚集大量候車的人群。兩旁為富隆茶廳及金華酒家。而當時,亦可見往來堅尼地城及大坑之間的較大和新型巴士。
九龍巴士初體驗
第一次經歷九龍巴士的旅程是在1952 年,舉家前往青山禪院,我們多在此古剎住上一個晚上。一般是乘搭16 號線,由佐敦道碼頭往元朗的巴士,在青山(屯門)新墟落車。
第一次九龍巴士的歷程恍如劉姥姥入大觀園,可以看到特別規劃的彌敦道,相比彎曲及狹窄的皇后大道,是筆直及無比的寬闊。在車廂內,搭客的話題主要是快樂、大華、普慶、平安、百老滙及東樂等的多家戲院,其中一間戲院可見《太太有喜》的電影廣告牌。
從售票員手持近十疊不同顏色及價格的分段地點車票,加上父親介紹所經青山道(1970 年代改名為青山公路)的多個地點,如葵涌、荃灣、汀九、深井、青龍頭、大欖涌、青山灣、新墟等村鎮,有初步的認識。公路兩旁,可見大量禾田及菜田和牛羊。迄至1960 年代,部分青山公路仍為單線雙程行車,遇上意外,塞車三四個鐘頭是平常事。
在當年仍為鄉村的荃灣區,亦見到任合興果子、同珍醬油、金錢牌暖水壺、南海紗廠和香港紗廠等知名的龐大廠房。在油麻地佐敦道碼頭和巴士總站,除可目睹汽車從渡輪登岸的「奇景」外,亦可見大量不同類型的巴士,最渴望能登上的是3 號、11 號、12 號及13 號的雙層巴士,每一輛巴士都仿如一座流動的景點,不少供遊客購買的明信片都以其為主題。
雙層巴士初體驗
第一次坐上雙層巴士,是於1959 年學校舉辦前往荔園遊樂場的「旅行」。當天由中環出發,穿過剛開放不久的首條行人隧道(皇后像廣場行人隧道),在新天星碼頭乘小輪抵尖沙咀,搭乘一輛6 號線的雙層巴士,雖然坐於下層,但已感到很滿足。
觸目的是彌敦道上密麻麻的戰前三、四層高的西式樓宇,以及威菲路兵房(現九龍公園)一帶的兩列多棵大榕樹。彌敦道上的名店有皇上皇臘味、龍鳳茶樓、瓊華酒樓、葉牌恤及美美童裝等,可謂目不暇給,還有一座位於旺角道交界較為古老的旺角警署。
進入荔枝角道不久,便可見深水埗警署和軍營,軍營所在現為麗閣邨一帶,過了軍營另一端的東京街,便可見到多座大小的造船和修船廠。當見到多座儲油庫(現時美孚新邨的所在),隨即抵達夢寐以求的樂園——荔園遊樂場首程雙層巴士的經歷現仍縈繞腦際,難以磨滅。
筆者居於港島,故此仍以乘搭港島的巴士為主,最羨慕的是可以乘搭3 號以及12 號前往半山大學堂及各名校的學生。每次乘搭機器置於車底的2 號線新型單層巴士,來往上環至筲箕灣,經過太古船塢現康山一段為大斜坡的西行英皇道時,也感到十分驚險。
時至1963 年,終於得償所願,搭乘港島的雙層巴士。記得登上第一部為2 號線的雙層巴士,樓梯位於車廂中部,與九巴位於車尾者不同,裝有若干面鏡子也頗為特別。在上層俯視街上的眾生行人,有「高人一等」的飄飄然感覺,尤其是經過中環街市附近的德輔道中,可以看到第一茶樓等食肆及部分唐樓的內景。
20 多年來,從蒐藏若干幀不同時期的巴士相片及明信片可以看到不同公司的各個時期巴士車款,包括香港仔街坊汽車、九龍汽車、大酒店、啟德汽車、電車公司以及中華汽車等,亦翻閱大量相關的文獻和檔案資料,着手對不同時段的巴士作進一步的探索。
2009 年,承蒙香港大學美術博物館垂青,拙著《香江騁懷——香港的早期交通》得以付梓問世。今特從該書擷取有關巴士發展之精要篇章,重新搜集資料佐以近年蒐集之珍貴文獻、檔案史料及未公開歷史圖片,重新編纂成這部《香港巴士百年光影——從公眾電機車、街坊汽車到巴士》。本書系統梳理1909 年至2025 年間,橫跨雙甲子的港九巴士服務演變史,為這段承載城市記憶的公共交通發展歷程,作一圖文並茂的歷史註腳。
承蒙摯友巫羽階先生提供照片,以及大量從1956 至1962 年有關巴士的大小新聞、員工的動態以及與搭客關係等的剪報。又得蒙收藏家吳貴龍先生提供多張難得一見的早期不同巴士公司車票的圖片,令致內容更加充實,而可讀性亦隨之提高,在此表示衷心的感激及謝意。
鄭寶鴻 謹識
最佳賣點 : 以300幀珍稀影像作為車票 帶您穿越港九巴士的百年旅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