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非物質文化遺產系列: 香港天后誕 | 誠品線上

香港非物質文化遺產系列: 香港天后誕

作者 廖迪生
出版社 聯合出版有限公司
商品描述 香港非物質文化遺產系列: 香港天后誕:在香港,每年農曆三月二十三日是天后的誕辰,信眾都會前往天后廟參拜,到戲棚欣賞神功戲,或參加太平清醮的儀式環節、交換花炮等,感

內容簡介

內容簡介 在香港,每年農曆三月二十三日是天后的誕辰,信眾都會前往天后廟參拜,到戲棚欣賞神功戲,或參加太平清醮的儀式環節、交換花炮等,感謝天后的庇護,是為天后誕。香港有約百間大小不同的天后廟,信眾透過天后廟的祭祀活動,發揮團結社區與族群的作用。本書結合文獻與口述歷史,講述天后的由來;天后廟的格局、功能和發展;香港天后誕的活動和禮儀,以至天后誕的保育意義等。

作者介紹

作者介紹 (作者簡介)文化人類學者,美國匹茲堡大學人類學博士,香港科技大學人文學部榮休副教授、前華南研究中心主任。專研香港與華南地方社會文化;研究興趣包括:民間宗教、文化傳承與保育、食物與全球化、族群認同、家庭與親屬關係等。著作包括《香港廟宇》、《大時代中一位老香港的足跡:何銘思口述史》、《香港天后崇拜》等。

產品目錄

產品目錄 第一章 導言第二章 天后成為神第三章 建構神聖第四章 天后廟第五章 天后誕第六章 地方的天后第七章 競爭與協調第八章 展演中的認同附錄一:香港天后誕口述史訪談附錄二:香港天后誕口述史訪談名單附錄三:香港天后廟後記參考文獻

商品規格

書名 / 香港非物質文化遺產系列: 香港天后誕
作者 / 廖迪生
簡介 / 香港非物質文化遺產系列: 香港天后誕:在香港,每年農曆三月二十三日是天后的誕辰,信眾都會前往天后廟參拜,到戲棚欣賞神功戲,或參加太平清醮的儀式環節、交換花炮等,感
出版社 / 聯合出版有限公司
ISBN13 / 9789888913572
ISBN10 /
EAN / 9789888913572
誠品26碼 / 2682971001002
頁數 / 208
裝訂 / P:平裝
語言 / 1:中文 繁體
尺寸 / 28.7x17.8
級別 / N:無

試閱文字

導讀 : 導言
1993年,筆者在香港科技大學人文學部任教之後,繼續香港地方社會的研究工作,而其中一個研究計劃是香港的天后崇拜活動。很自然地,天后誕便成為研究的焦點,也是筆者「跑田野」的日子,以參與觀察的研究方法,記錄活動的細節與過程。
農曆三月二十三日的一天,香港很多地方都變得非常熱鬧,大家放下手頭上的工作,參加天后誕的慶祝活動。信眾到天后廟上香,到戲棚欣賞神功戲,或參加太平清醮的儀式環節。也有信眾跟隨花炮會,以集體的方式參與進香活動,由舞獅子、龍或麒麟的隊伍帶領,將新做的花炮連同天后神像,送還廟宇;然後再以抽籤的方式,領回另一個花炮。一些地方會將花炮會的進香活動組織成巡遊,為社區帶來熱鬧氣氛。晚上,花炮會的成員在酒樓聚餐,會員在席間出資競投聖物,支持花炮會的運作。
然而,困難便來了。在天后誕的同一天,香港西面的元朗平原便有三間天后廟同時進行花炮抽籤活動。同時,一些位於偏遠地方的天后廟,如在佛堂門、蒲苔島、糧船灣及坪源等地的天后廟,也都在這一天舉行核心的慶祝活動。對我們以參與觀察形式搜集材料,並進行田野研究的人類學者來說,可以說是分身不暇。唯一的解決方法是化整為零,每年集中研究其中一個天后誕。後來筆者發覺,有些地方並不在農曆三月二十三日慶祝天后誕。對筆者來說,這實在是太好了,可以搜集到多一些天后誕的材料。但這個經歷,令筆者要問,為何有些地方可以不在三月二十三日慶祝天后誕?
另一個謎團是眾多的天后像。天后誕是酬謝天后的日子,地方安排神功戲給天后看。同時,戲也是給出資支持活動的信眾看的,他們看得開心,便會繼續支持活動。但當戲棚不是蓋在廟宇的前方時,廟宇內的神像便「看」不到神功戲的演出,值理會便要迎請天后的神像到戲棚看戲。如筆者般的學者便會記錄請神的過程、路線,以及神棚內有哪些神像。很多地方都會迎請鄰近廟宇的神像到神棚,與主家神像一起看戲。有趣的是,由於很多主辦單位都會迎請相鄰地方天后廟的各個天后像,神棚的神枱上有時便會有兩個,甚至三個天后像。然而在神明譜系中,不是只有一個天后嗎?這些來自不同廟宇的天后像之間有何有分別呢? 又能否以一個天后像作為總代表呢?
林默娘成為天后的故事,有一個大致的、流行的版本。但進行研究的時候,筆者都會嘗試訪問當地的信眾,詢問他們天后廟的起源故事。有趣的是,很多都會談及當地居民發現漂來的神像、香爐,又或在捕魚的過程中撈獲神像或珊瑚等物體。居民認為這些是天后的化身,要興建廟宇供奉。這些答案令筆者想到一個問題:為甚麼那麼多廟宇的起源故事,都與漂來物有關呢?
在田野研究觀察的過程中,我們往往都會發現很多有趣的問題。當然,筆者的問題,不單只是上面的幾個,而筆者也盡量在田野中尋找答案。天后誕是喜慶熱鬧的日子,大家都願意說話。我們在田野中與參與者對話,往往會有很好的收穫;即便沒有對話,身處現場的氣氛環境之中,也會給我們重要的啟示。我們進行參與觀察,總是跟着活動成員一起走,雖然他們走的是傳統的路,這些路對我們來說都是新的境界、新的路向。雖然信眾都視「天后亞媽」為庇佑黎民的菩薩,但大家心裏的天后形象都可能不一樣,形成香港天后崇拜活動的多樣性,以及地方社會對天后的不同詮釋。
天后崇拜活動是香港民間宗教的一元,崇拜天后的信眾,也會崇祀其他神明,而天后誕的慶祝形式,也會在其他神明的慶典中出現。天后研究的成果,也便成為我們理解民間宗教活動的一個切入點。
這個書稿可以面世,要感謝多方面的支持。首先是得到非物質文化遺產資助計劃的「伙伴合作項目」資助這個研究出版計劃,讓我們可以進一步深入研究、整理資料、撰寫文稿出版,並與讀者見面。香港科技大學華南研究中心的同事,在進行田野記錄、整理文獻資料及口述訪談報告等方面的協助,成為撰寫書稿的基礎材料。香港文化博物館、香港歷史博物館及香港政府新聞處允許刊登藏品照片,充實書刊內容。本書的編輯出版要在有限的時間中完成,當中中華書局(香港)有限公司編輯部同仁發揮專業精神,在緊迫時間下處理排版與印刷工作,令書籍能夠順利出版。筆者對天后崇拜活動的研究興趣,始於Rubie S. Watson (華若璧)及James L. Watson(華琛/屈順天)兩位老師的教誨與啟發。在研究的過程中,得到很多人的幫忙,特別要感謝的是李根愛、張海平、張溢良、梁鑽、劉錦棠、樊森記、蔡建新、鄧永康、鄧添勝、蕭容好、蕭福通等。
在籌備本書的過程中,有機會與24個籌辦天后誕的組織的負責人訪談,從中了解他們的經驗,受訪者芳名列於附錄二,以示感謝。再者,在不同的天后崇拜活動場合中,我們的研究團隊也時常得到不同人士的照顧,我們深表感謝!
天后誕活動與地方社會有着非常密切的關係,在研究過程中,筆者嘗試探討所涉的各個層面,但畢竟個人能力所限,定必有需要補充的地方。希望書稿對天后誕的介紹,可以引起大家的興趣去認識與保育香港的非物質文化遺產。行文內容若有錯漏,皆應為作者之責任,萬望讀者𧶽正!

最佳賣點

最佳賣點 : 結合文獻、口述歷史和多張彩圖,全面講述香港天后誕的歷史發展與文化。
內容全面:豐富史料,全面介紹香港天后誕。
口述歷史:親身訪問多位天后誕組織負責人。
多張圖片:附多張照片,仔細呈現天后誕的儀式等

活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