漢字裏的動物足跡
| 作者 | 潘銘基 |
|---|---|
| 出版社 | 聯合出版有限公司 |
| 商品描述 | 漢字裏的動物足跡:‧麒麟不只是傳說中的神獸,竟然真有其物?‧渡海的豬竟然還會噴水?‧獅子和大雀合體會變成甚麼動物?‧只有後腳的動物如何走路?‧哪種動物能夠辦到「 |
| 作者 | 潘銘基 |
|---|---|
| 出版社 | 聯合出版有限公司 |
| 商品描述 | 漢字裏的動物足跡:‧麒麟不只是傳說中的神獸,竟然真有其物?‧渡海的豬竟然還會噴水?‧獅子和大雀合體會變成甚麼動物?‧只有後腳的動物如何走路?‧哪種動物能夠辦到「 |
內容簡介 ‧麒麟不只是傳說中的神獸,竟然真有其物?‧渡海的豬竟然還會噴水?‧獅子和大雀合體會變成甚麼動物?‧只有後腳的動物如何走路?‧哪種動物能夠辦到「不食生物,不履生草」? 中國古人如何看待動物,漢字肯定是最重要的媒介。在經典記載中,有傳說裏的動物,有古今文化意涵不盡相同的動物,也有今人奉為瑰寶的動物。先民有其真知灼見,也有未如人意的見解。要之,動物離不開的是人類所賦予的意義。本書引用古文獻原典,輔以扼要解說,以漢字為本位,探討人與動物的各種微妙關係。
作者介紹 【作者簡介】潘銘基,香港中文大學中國語言及文學系教授,兼任中國文化研究所劉殿爵中國古籍研究中心名譽研究員。曾獲香港中文大學校長模範教學獎。畢業於香港中文大學,主修中國語言及文學,獲文學士(一級榮譽)、哲學碩士、哲學博士學位。研究領域包括儒家文獻、漢唐經學、歷代避諱、域外漢籍、博物學等。著有《孔子的生活智慧》、《孟子的人生智慧》、《孔孟以後的孔孟》、《〈漢書〉及其春秋筆法》、《顏師古經史注釋論叢》、《賈誼及其〈新書〉研究》、《字書裏的動物世界》、《九條家本〈群書治要〉校理》、《微觀〈漢書〉:史家筆下的西漢人和事》;散文集《煩囂與寂靜》、《疫下叢譚》、《庠序聞見》等。
產品目錄 古動物界裏的仁獸:麒麟 1茹素的騶虞? 10獅子與大雀的二合為一:鶳 26人心可使的大狗:獒犬 40五福臨門的哺乳動物:蝙蝠 52橫走曠野的兩頭走獸:兕與犀 65是貔?是白狐?還是國寶? 81在雁丘談情說愛:大雁 91大海暢泳的小豬:海豚 104吞船與吞人的巨「魚」:鯨魚 120沒有前腳的貀 135智慧與不祥的代表:貓頭鷹 151不懷好意的犬科動物:豺 166太平盛世的陸上巨獸:大象 179吃人的動物:猰貐、狒狒 191
| 書名 / | 漢字裏的動物足跡 |
|---|---|
| 作者 / | 潘銘基 |
| 簡介 / | 漢字裏的動物足跡:‧麒麟不只是傳說中的神獸,竟然真有其物?‧渡海的豬竟然還會噴水?‧獅子和大雀合體會變成甚麼動物?‧只有後腳的動物如何走路?‧哪種動物能夠辦到「 |
| 出版社 / | 聯合出版有限公司 |
| ISBN13 / | 9789888914203 |
| ISBN10 / | |
| EAN / | 9789888914203 |
| 誠品26碼 / | 2682971000005 |
| 頁數 / | 224 |
| 裝訂 / | P:平裝 |
| 語言 / | 1:中文 繁體 |
| 尺寸 / | 21x15 |
| 級別 / | N:無 |
自序 : 【序】
漢字是中國文化的載體,跟世界上許多民族不同,我們至今仍然可以看得懂數千年前先哲所遺留下來的文獻,這對我們了解古代文化,以至如何做到古為今用,尤其重要。
魯迅曾說:「漢字是古代傳下來的寶貝,但我們的祖先,比漢字還要古,所以我們更是古代傳下來的寶貝。」這裏表明人類比起漢字更早出現,此乃事實之餘,又可知正是古人利用漢字記下當時所見的事物,使得今人可以憑此而追溯往昔。在人類和其他動物之間,動物的出現更早。《尚書.泰誓上》說:「惟人萬物之靈。」人類支配着動物的生命,不過更重要的,人是哺乳類動物,自身也是動物的一種。人與動物的關係,錯綜複雜,人類生活的周遭總免不了與動物交集之處。先民對世界的認知有限,每多運用其豐富的想像以建構傳說中的動物。時至今天,傳說中的動物,或有與今天所見者相近;另一方面,許多動物的生活環境有了極大的改變,現有的動物朝着成為歷史一頁的方向發展,教人搖頭歎息。
漢字作為中國文化的載體,古動物的形態與生活也就構成了漢字的重要元素。東漢時期的班固、鄭眾、許慎等,有了一個名為「六書」的概念,三人所論不盡相同,但在六項漢字構成和使用方式裏,均有「象形」。許慎云:「象形者,畫成其物,隨體詰詘,日、月是也。」這是許慎對於「象形」的定義,他以為象形是用繪畫的方法勾勒出那個物體,筆畫的曲折與自然物的態勢一致,「日」和「月」字便即此例。看到了甚麼,便畫些甚麼,然後這些畫像逐漸規範化,成為了文字。例言之,馬、鳥、龜等字,便是先民看到了這些動物後,將牠們的外形勾勒出來,成為了後來的方塊字。準此,象形字裏的動物漢字,可以視為古代中國較為常見的動物。
漢語詞彙的發展,大致上以單音節至雙音節或多音節的進程而呈現。在《爾雅》、《方言》、《說文解字》等傳統字書裏所見的動物漢字,主要以單音節的方式出現。今天則不然。不同物種的區分比起從前仔細了許多,從前以為差異不大的,在今天看來可能是大相徑庭。
「仁」是孔門儒家重要的倫理觀念,原本只及於人,說的是人與人之間的關係。但在動物界裏,「仁」也有所反映,一是仁愛及於動物,這顯然是對先秦時代「仁」字的誤解。另一種是將「仁人」的概念投射到動物身上,因而出現了「仁獸」。這些仁獸,可以是「不食生物,不履生草」,十分誇張。不吃有生命的東西,或許是出於飲食習慣,但腳不踏在有生命的植物之上,完全是一舉一動也有着道德價值觀的判斷,這實在是值得探討的現象。
一個漢字,幾種解說,眾說紛紜,言人人殊,麒麟是否真有其物?騶虞是否古動物界的道德先生?某種動物是否出現乃因太平盛世?連船也吞得下的巨魚究竟是甚麼?狗狗是人類的好朋友,為何會襲擊晉國忠臣趙盾?我們心懷的疑問越多,便越希望得到答案。從一個漢字出發,由古到今,圖文並茂,本書願能做到抽絲剝繭,與讀者一步一步地向答案走近。接近答案,並不代表問題全然解決,求學的過程便是這樣。過去,老師在教導我們做研究的時候有兩大步驟,第一是發現問題,第二是解決問題。能夠解決問題固然好,但更重要的是要能夠發現問題。我們也應該秉持着這樣的原則來閱讀本書。我們即使不做學者,但人生總要有着好奇探究的精神,如此則面對複雜的世事才能感受快樂。
漢字與動物,不是我的主要研究方向,是從主方向所生出的旁枝。我本身關注的是唐宋類書研究。類書采輯古籍所載有關事物,必然分門別類,因而可以得見鳥部、獸部、鱗介部、蟲豸部等,且在每部之首,必然引用傳統字書之解說,清晰鮮明。因此,我在過去已出版了一部名為《字書裏的動物世界》的專著。該書面向較為專門,較為適合對中國傳統字書感興趣的讀者。本書則不同。本書將沉重的學術材料儘量化繁為簡,以輕鬆的形式揭示漢字與動物的關係。此外,弘揚中國傳統文化是本書的重點,我們仍會保持所引用的古書原文,在引文以外詳作交代,以示本書的討論並非無的放矢,而皆實有所據。在編撰前書之時,在後記裏曾有這樣的一段文字,請容許我在這裏再次援引:「家裏兩個小孩從小就很喜歡動物,兒子從大象開始,後來是鯨魚、犀牛,近年幾乎仿如天竺鼠化身;女兒則一直鍾情於倉鼠,夢想是長大後成為一隻倉鼠。小時候,他們都要睡前聽故事,而動物故事一直是童話故事的主要來源。因此,在白天研究唐宋類書之餘,晚上又走進以動物為主角的童話故事國度裏,忽然想起一個『無論大小全家一起研究動物』的念頭,於是便開始了本書的撰作。」在幾年後的今天,這個想法依然沒變,只是希望本書走的是更為普及化的路線,適合青年讀者閱讀,使象牙塔裏的學問能夠邁步走出塔外。
是書蒙中華教育邀請撰稿,特別感謝特約編輯劉萄諾女士的辛勞校訂,以及提出許多適切的規劃與建議,在此謹申謝忱。本書不足之處,尚祈四方君子不吝賜正。
潘銘基
2025 年1 月於香港中文大學教職員宿舍
內文 : 古動物界裏的仁獸:麒麟
有些動物,牠的古名與今名並不容易一一對應,甚至我們從來沒有想像過這就是古代的某種動物。
「麒麟」,到底是一種甚麼動物?在中國古代傳統的字書裏,一直有着關於麒麟的記載。不過,字書以載錄漢字的單字為基本單位,而「麒麟」是雙音節的詞語,因此要在字書裏分別尋找「麒」與「麟」的記載。
《爾雅.釋獸》
麐,麕身,牛尾,一角。
[譯文]
麐,身似獐,尾似牛,一隻角。
《爾雅》沒有收錄「麒麟」二字,但有「麐」字,讀音如同「麟」。麐有着麕(「麇」的異體字)的身體,《說文解字.鹿部》便說「麇」是「獐」。獐是一種哺乳綱偶蹄目的動物,似鹿而體形較小,沒有角;性格機警,善於跳躍。驟眼看來,獐與鹿在外形上也較為相似,所以《爾雅》所言只是比附而已;而「𪊽」字也从鹿,為下文所引《說文解字》的解說揭開了序幕。
𪊲還有似牛的尾巴,以及獨角的特徵。牛的尾巴較為粗長,末端有着長而硬的毛髮,像是鞭子或繩子般。此外,牛尾巴可助牛隻維持身體平衡,因此牛在走動期間,其尾巴會左右擺動。還特別着重表明𪊲的頭上有一隻角,是一隻獨角獸。今天所見的獨角動物並不多,較人所熟知的,例如昆蟲界的獨角仙(japanese rhinoceros beetle)、海洋裏的獨角鯨(narwhal);而大部分有角動物,牠們的角都是成雙成對的。
《說文解字.鹿部》
麟,大牝鹿也。从鹿粦聲。
麒,仁獸也。麋身牛尾,一角。从鹿其聲。
麐,牝麒也。从鹿吝聲。
[譯文]
麟是大母鹿。形聲字,鹿是形符,粦是聲符。
麒即麒麟,是一種仁義的獸名,亦稱瑞獸。其身像麋鹿,尾像牛尾,頭頂只長一隻角。形聲字,鹿是形符,其是聲符。
麐是雌麒麟。形聲字,鹿是形符,吝是聲符。
《說文解字.鹿部》有着「麟」、「麒」、「麐」三字,其中「麟」是體形龐大的雌鹿。「麒」是有仁德的動物,身軀像麋,而麋是似鹿而較大的哺乳動物,「麒」還有着牛尾巴,一隻角;雖然未有表明「麒」是雄是雌,但參考上面所說的「麐」已是雌性的話,「麒」所指的當是雄性。「麐」字結合剛才提及的《爾雅》,「麐」與「麟」兩字讀音相同;所描述的也相去不遠,都是雌鹿,《說文解字》指出「麐」是雌性的麒。
○ 麒麟到底是怎樣的動物呢?
有兩位古代人物跟麒麟關係密切,他們就是孔子和司馬遷,我們可以從他們的事跡獲得更多線索。
孔子生活在春秋時代,為了拯救當時禮崩樂壞的社會,不惜周遊列國,訪尋聖王賢君採用己說,但最後只能失望而回,在家鄉魯國整理典籍,這些典籍亦成為了他的教學內容。在孔子所編撰的典籍裏,其中有一部名為《春秋》。這部典籍,實際上就是魯國的歷史。《春秋》言簡意賅,褒貶史事,以此作為衡量世間萬事萬物的標準。此書的記載始自魯隱公元年(前722),訖於魯哀公十四年(前481)。後人亦以「春秋」作為這個時代的名稱。據《春秋》魯哀公十四年的記載,哀公西巡獵獲麒麟。
《春秋.哀公十四年》
十有四年春,西狩獲麟。
[譯文]
魯哀公十四年的春天,西巡獵獲麒麟。
那麼,為甚麼捕獲一隻麒麟,值得記載在典籍裏?《左傳》是解釋《春秋》的書,解說更為詳細,當中指出當時為魯國叔孫氏駕車的鉏商捕獲了一隻麟,以為不吉利,於是給予掌管山澤苑囿田獵的官員。麟是神靈之物,在太平盛世才會出現,但當時正逢亂世,出非其時,孔子將此事記錄下來以後,就終止了《春秋》的寫作。
《左傳.哀公十四年》
十四年春,西狩於大野,叔孫氏之車子鉏商獲麟,以為不祥,以賜虞人。仲尼觀之,曰,「麟也」,然後取之。
[譯文]
魯哀公十四年的春天,在西部的大野打獵。為魯國叔孫氏駕車的鉏商捕獲了一隻麒麟,以為不吉利,於是給予掌管山澤苑囿田獵的官員。孔子細看,說「這是麒麟」,然後收下。
特別值得注意的是,近人楊伯峻(1909 – 1992)在《春秋左傳注》的解釋,他說在非洲有一種名為「奇拉夫」(Giraffa)之長頸鹿,極有可能便是古代的麒麟。
司馬遷是西漢人,他的偶像是孔子,其父司馬談臨終前,希望兒子能夠繼承孔子編纂《春秋》之精神。在元狩元年(前122),漢武帝捕獲白麟 ,並為此作了一首〈白麟〉之歌。這是麟出現的又一記載。如同剛才所說,麟應該見於太平盛世,孔子以為出非其時,故絕筆《春秋》。司馬遷深明此理,故在漢武帝獲麟後而絕筆。《史記.太史公自序》記載《史記》是「至於麟止」的,即載事下限在武帝獲麟之時。結合《爾雅》、《說文解字》、《春秋》、《史記》等四部書的記載,以及楊伯峻的注釋,究竟麒麟是否便是今天我們所說的長頸鹿,仍有待進一步的落實。
○ 明代的麒麟圖
到了明代,當時的畫師繪畫了一些麒麟圖。明成祖永樂三年(1405),永樂帝命令正使鄭和與王景弘率士兵首下西洋,這是鄭和七下西洋的第一次。鄭和七下西洋,時間跨幅長達二十八年,伴隨而來的是不少新奇古怪的各方貢物。《明史.外國七.榜葛剌》便曾記載榜葛剌國(今孟加拉)以麟麒作為貢品。
《明史.外國七.榜葛剌》
永樂六年,其王靄牙思丁遣使來朝,貢方物,宴賚有差。七年,其使凡再至,攜從者二百三十餘人。帝方招徠絕域,頒賜甚厚。自是比年入貢。十年,貢使將至,遣官宴之於鎮江。既將事,使者告其王之喪。遣官往祭,封嗣子賽勿丁為王。十二年,嗣王遣使奉表來謝,貢麒麟及名馬方物。
[譯文]
明成祖永樂六年, 榜葛剌國王靄牙思丁派遣使者來訪中國,進貢本地物產,設宴賞賜不等。七年,榜葛剌使者共來二次,隨從有二百三十多人。皇帝正招徠遠方的國家,頒發賞賜十分優厚。自此每年入貢。十年,進貢的使者將要到來,派官員在鎮江設宴招待他們。使命完成後,使者稟告其國王的喪事。明政府派官員前往拜祭,封嗣子賽勿丁為王。十二年,繼位的王派使者奉表致謝,進貢麒麟以及名馬、本地物產。
明成祖永樂十二年(1414),鄭和的部下楊敏帶回榜葛剌國進貢的麒麟,舉國為之喧騰。這是明代第一次引進麒麟。翌年(永樂十三年,1415),鄭和四下西洋,遠至東非,從麻林國(今肯亞的馬林迪)帶回該國進貢的麒麟。《明史.成祖本紀》云:「麻林及諸番進麒麟、天馬、神鹿。」《明實錄》亦有相關記載。這是明代第二次引進麒麟。
明代儒林郎翰林院修撰沈度於永樂十二年(1414)畫有《瑞應麒麟圖》,畫中描繪了當年鄭和下西洋時榜葛剌國進貢的麒麟。就畫像所見,原來麒麟便是長頸鹿。原畫上部有《瑞應麒麟頌序》,由右至左寫滿,共二十四行。《瑞應麒麟圖》有二枚印章,在畫幅靠左邊緣中央。《瑞應麒麟圖》有兩種臨摹本:一為明代華亭沈慶臨摹,圖中的麒麟身上有鋸齒紋。二為清人陳璋描臨《榜葛剌進麒麟圖》。
從不同地方的語言裏,亦可以窺探「麒麟」與「長頸鹿」的關係。
馮承鈞《瀛涯勝覽校注》「阿丹國」條麒麟注:「Somali 語giri 之對音,即giraffe 也。」此言「Somali」即今天的索馬里,位處非洲東岸,是昔日鄭和船隊曾經到達的地方。索馬里語中代表長頸鹿的「giri」,便是「麒麟」的音譯。可見遠在非洲的國家,同樣視長頸鹿為麒麟。
再者,東亞地區的日語及韓語中仍將長頸鹿稱作麒麟。日本保留了許多中國古代文化,在今天的日本語裏,「キリン」指的意思便是中國傳統的麒麟,更是日本語裏長頸鹿的意思。大抵日本人在語言裏早就將「麒麟」與「長頸鹿」劃上了等號。
【長頸鹿小資料】
科學分類:哺乳綱偶蹄目長頸鹿科
一般平均壽命:約25 歲
分佈:非洲東部、南部、西部、中部
平均身高與體重:身高約4.3–5.7 米;雄性體重約為1,192 公斤,而雌性
體重約為828 公斤
瀕危物種紅色名錄:易危
最佳賣點 : 從一個漢字出發,由古到今,圖文並茂,以輕鬆的形式揭示漢字與動物的關係
漢字本位:從一個漢字出發,探究古代動物
人與動物:探討箇中微妙關係及傳統文化
實有所據:引用古文獻原典,輔以扼要解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