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間地帶的角力: 中國對亞非國家的國際統一戰線政策 1954-1991 上下 (2冊合售)
作者 | 李潛虞 |
---|---|
出版社 | 聯合出版有限公司 |
商品描述 | 中間地帶的角力: 中國對亞非國家的國際統一戰線政策 1954-1991 上下 (2冊合售):新中國建立七十餘年以來,外交政策的內涵是豐富而複雜的。冷戰時期,中國對亞洲和非洲非社 |
作者 | 李潛虞 |
---|---|
出版社 | 聯合出版有限公司 |
商品描述 | 中間地帶的角力: 中國對亞非國家的國際統一戰線政策 1954-1991 上下 (2冊合售):新中國建立七十餘年以來,外交政策的內涵是豐富而複雜的。冷戰時期,中國對亞洲和非洲非社 |
內容簡介 新中國建立七十餘年以來,外交政策的內涵是豐富而複雜的。冷戰時期,中國對亞洲和非洲非社會主義國家的政策也具有多個層面,國際統一戰線政策並不是冷戰時期中國對亞非國家外交政策的全部,但確實是較為重要的組成部分。本书從國際統一戰線政策角度著手,對冷戰時期中國對亞非國家的外交政策進行系統梳理和深入研究,以抓住中國相關政策的特點、線索和脈絡。名人推薦這是一部厚重的學術專著,……全書內容豐富,不僅詳細記述了冷戰時代中國同亞非國家交往的一系列重大事件,而且系統地探討了中國對亞非國家政策的各主要方面。――著名歷史學家、原中共中央黨史研究室副主任章百家
作者介紹 作者简介著者李潛虞,外交學院外交學與外事管理系副教授,法學博士,碩士研究生導師,中美富布賴特項目訪問學者,主要研究方向為中國當代外交史、冷戰史和中美關係史。曾在《外交評論》《國際政治研究》《美國研究》《冷戰國際史研究》等學術刊物上發表多篇論文,論文還曾被譯為法文、日文在海外發表,出版專著《從萬隆到阿爾及爾——中國與六次亞非國際會議(1955-1965)》,合著有《當代中國外交十六講》《中美關係講義》等。
產品目錄 上 冊叢書總序 沈志華 ────────────────── i序 章百家 ──────────────────── iv緒論 ────────────────────── 001第一章 ───────────────────── 042和平共處: 國際和平統一戰線政策(1954 ─ 1955) 第一節 日內瓦會議與國際和平統一戰線政策的緣起 042 第二節 國際和平統一戰線政策的確立 071第三節 亞非會議與國際和平統一戰線政策的高潮 094本章小結 138第二章 ───────────────────── 139重建亞洲國家對和平共處的信心(1956 ─ 1957)第一節 中國對國際和平統一戰線政策的重申 139第二節 和平共處的雙重維度: 周恩來訪問越南、柬埔寨 151第三節 「潘查希拉」的高峰: 周恩來訪問印度 169 第四節 締造和平共處的典範: 周恩來訪問緬甸 182 第五節 艱難之旅: 周恩來訪問巴基斯坦 201第六節 跨越高山和海洋: 周恩來訪問阿富汗、尼泊爾和錫蘭 219本章小結 245第三章 ───────────────────── 247從國際和平統一戰線向反帝統一戰線的轉變(1958 ─ 1960)第一節 反帝統一戰線政策的提出 248 第二節 水到渠成: 周恩來訪問緬甸 265 第三節 艱苦談判: 周恩來訪問印度 284第四節 跨越巔峰: 周恩來訪問尼泊爾 290第五節 反美統戰: 周恩來訪問柬埔寨、越南、蒙古 309本章小結 343第四章 ───────────────────── 346團結反帝: 反帝統一戰線政策的完全確立(1961 ─ 1968)第一節 反帝統一戰線政策的完全確立 347第二節 開宗明義: 周恩來訪問埃及 372第三節 團結反帝下的求同存異: 周恩來訪問北非三國 391第四節 反帝高潮: 周恩來訪問西非三國 418第五節 大好形勢: 周恩來訪問東非三國 449第六節 團結反帝再努力: 周恩來訪問亞洲三國 484本章小結 527下 冊第五章 ───────────────────── 531「一條線,一大片」: 反對霸權主義的統一戰線政策(1969 ─ 1979)第一節 反霸統一戰線政策的提出與確立 532 第二節 反霸統一戰線西亞支點的確立 562 第三節 反霸統一戰線政策在非洲 612第四節 中國與東南亞國家關係的反轉 668本章小結 703第六章 ───────────────────── 705「不結盟,不劃線」: 對國際統一戰線政策的超越(1980 ─ 1991)第一節 獨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 706第二節 中國與亞洲國家關係的全面發展 739第三節 中非關係的新階段 769本章小結 790結束語 ───────────────────── 791參考文獻 ──────────────────── 809致謝 ────────────────────── 821
書名 / | 中間地帶的角力: 中國對亞非國家的國際統一戰線政策 1954-1991 上下 (2冊合售) |
---|---|
作者 / | 李潛虞 |
簡介 / | 中間地帶的角力: 中國對亞非國家的國際統一戰線政策 1954-1991 上下 (2冊合售):新中國建立七十餘年以來,外交政策的內涵是豐富而複雜的。冷戰時期,中國對亞洲和非洲非社 |
出版社 / | 聯合出版有限公司 |
ISBN13 / | 9789624593846 |
ISBN10 / | |
EAN / | 9789624593846 |
誠品26碼 / | 2682942589003 |
頁數 / | 848 |
裝訂 / | P:平裝 |
語言 / | 1:中文 繁體 |
尺寸 / | 24x17x1.5 |
級別 / | N:無 |
推薦序 : 序
原中共中央黨史研究室副主任、研究員 章百家
這是一部厚重的學術專著,書名《「中間地帶」的角力─中國對亞 非國家的國際統一戰線政策(1954 ─ 1991)》清晰地展示了這部書的主題。全書內容豐富,不僅詳細記述了冷戰時代中國同亞非國家交往的一系列重大事件,而且系統地探討了中國對亞非國家政策的各主要方面。
在該書即將出版之際,作者外交學院副教授李潛虞邀我作序,我欣然接受。改革開放以來,學界關於中華人民共和國外交史、特別是冷戰時代中國外交的著述頗豐。然而,大部分研究都集中於中國同美國、蘇聯等大國的關係,對於中國同亞非國家關係的研究則明顯不足。面對當今的世界變局,深化中國同亞非國家關係史研究不僅具有學術意義,也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因此,這部作品的出版可喜可賀。
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以後,國際關係的發展中有兩個引人注目的事態:一個是冷戰的出現,世界上形成了以美國和蘇聯分別為首的兩大陣營的對抗;另一個是民族解放運動的興起,在亞非地區湧現出一大批新獨立的國家,它們是國際政治中的新興力量。戰後不久,在分析國際形勢時,毛澤東提出「兩個陣營」和一個「中間地帶」的理論。這一理論不僅點明了中國在國際格局中的位置,指導中國革命走向勝利,也在此後相當長的時間裏指導着新中國的外交政策。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中國領導人高度重視發展同亞非國家的關係。這不僅因為中國與這些國家同處「中間地帶」,有相似的歷史命運, 在反對帝國主義、殖民主義的鬥爭中,在維護民族獨立和實現國家發展方面有共同的訴求和利益,需要相互支援;而且在冷戰的國際環境下, 新中國要突破以美國為首的西方國家的遏制與孤立,也必須爭取和藉助新興亞非國家的力量。這些因素使亞非國家在新中國的國際戰略中一直佔有十分重要的地位。
冷戰時代中國對亞非國家的政策是中國同亞非國家關係史上的重大課題。對於這一課題的研究以往雖有不少,但鮮有全面翔實的著述。研究和記述這段歷史的困難主要有兩個方面:一是涉及的國家多、事件多, 中國對亞非國家的政策內容豐富,影響中國同亞非各國關係的因素複雜; 二是所需中外史料收集不易,且涉及多個語種。一個學者如果不是長期堅守,就很難在這樣的題目上有所成就。十幾年前,我認識李潛虞時, 他正在北京大學國際關係學院攻讀博士學位,在導師牛軍教授指導下研究冷戰時期中國對亞非國家的政策。他對這個專題的研究、對相關檔案史料的蒐集自那時起持續至今。這種契而不捨的精神使他最終能夠完成這部時間跨度逾 40 年,字數近 70 萬的大作。
這部書以中國對亞非國家的國際統一戰線政策作為貫穿全書的主線,是作者積多年研究之心得所做出的選擇。雖然國際統一戰線現已很少提及,但熟悉中國外交史的人都知道,中國共產黨人早期的外交活動其實就是國際統一戰線工作的伸延。國際統一戰線的要義是分清敵友, 以我為主團結多數,集中力量同主要的敵人進行鬥爭。新中國誕生於國際冷戰的大環境,這就使得國際統一戰線這一革命和戰爭年代的產物繼而成為新中國外交政策的重要組成部分。以此作為主線,可以比較系統地梳理中國同亞非國家的關係,中國對亞非國家的政策及其演變的內在邏輯。
作者在本書中提出,中國對亞非國家的國際統一戰線政策大致可劃分為四個階段:國際和平統一戰線、反帝統一戰線、反霸統一戰線和改革開放後對國際統一戰線政策的超越。我認為,這種階段劃分抓住了中國國際統一戰線政策各個階段的特徵,大體可以成立;不過,需要指出, 這種階段性及其特徵首先屬於中國總的國際統一戰線政策,同時也反映在中國對世界各地區的政策中。
作者還提出,導致中國對亞非國家國際統一戰線政策出現階段性變化的主要因素是中美關係和中蘇關係的演變。我認為,這種觀點可以較好地解釋國際統一戰線前三個階段的變化,因為冷戰時代各大國基本按敵友分野來處理相互關係。至於第四個階段的變化則明顯受多種因素推動,如冷戰的轉型與結束,亞非國家爭取民族獨立任務的完成,改革開放後中國對國際形勢作出和平與發展的新判斷、確立並重新詮釋獨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等。最重要的一點是中國認識到:世界是多樣化的, 國家間的關係是複雜的,常常是既有矛盾鬥爭的一面,也有可以合作以謀求共同利益的一面。作者強調,中國雖不再採取聯合一些國家反對某個或某幾個國家的政策,但可以吸收過去外交鬥爭中的有益經驗。對此,我非常贊同。
史料豐富、運用精當是這部著作的一個突出特點,也是最能展示作者的功力之處。據我所知,為撰寫此書作者幾乎窮盡了所能找見的中文史料;並利用作為中美富布賴特項目訪問學者的機會在美國蒐集到不少寶貴的外文史料。憑藉豐富的史料,特別是中、美、英、蘇四國的外交檔案等一手史料,該書對冷戰時期中國與亞非國家關係史的研究更系統、更細緻,並有一些新發現。這主要表現在以下四個方面:一是對中國外交決策和政策制訂過程的記述更加準確,分析更加深入;二是通過中國的外交活動、中國領導人同亞非國家領導人的交往,具體生動地展示中國的外交風格和外交政策的貫徹執行;三是記述了亞非國家和美英蘇對中國外交政策的反應;四是初步釐清了這段歷史中存在的一些疑難問題。後兩個方面均帶有補白性質。我以為這種史料豐富而扎實的著作是放得住的。對這段歷史有興趣的讀者可通過閱讀此書增加不少知識,而從事這方面教學和研究的人員還可以把它當作一本工具書保存備查。 史學是一門投入產出比很低的學問,「十年磨一劍」在史學領域是平
常事。長期不懈地從事研究,不僅需要強烈的學術興趣和熱情,還需要有歷史責任感。與李潛虞接觸,我感到他身上透着一種對研究的執着和對史料的癡迷,這在與他年齡相仿的學者中並不多見。他在國內外的檔案館、圖書館一頁一頁地爬梳、整理、掃描檔案資料,在燈下苦心孤詣地進行寫作的情形我是可以想見的。衷心希望他的這部精心之作能夠受到讀者的歡迎和學界的好評,也希望這部著作能成為他的學術生涯的新起點。
寫於 2025 年元旦
最佳賣點 : 從國際統一戰線政策角度入手,對冷戰時期中國對亞非國家的外交政策進行系統梳理和深入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