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he Fatal Conceit
作者 | F. A. Hayek |
---|---|
出版社 | 聯合出版有限公司 |
商品描述 | 致命的自負:【核心賣點】【畢生菁華】本書為海耶克畢生思想精華總結,立論基礎除奧地利學派經濟學之外,又從哲學、法學、歷史、語言學、文化人類學等各門學科中汲取證據, |
作者 | F. A. Hayek |
---|---|
出版社 | 聯合出版有限公司 |
商品描述 | 致命的自負:【核心賣點】【畢生菁華】本書為海耶克畢生思想精華總結,立論基礎除奧地利學派經濟學之外,又從哲學、法學、歷史、語言學、文化人類學等各門學科中汲取證據, |
內容簡介 【核心賣點】【畢生菁華】本書為海耶克畢生思想精華總結,立論基礎除奧地利學派經濟學之外,又從哲學、法學、歷史、語言學、文化人類學等各門學科中汲取證據,形成了一個既十分繁複又有邏輯一貫性的論證體系。【深入淺出】擺脫一般學術性寫法,令其論證和觀點相對易懂,對一般讀者來講也相對易讀。【獨家譯本】本書譯者均為經濟學研究領域知名學者,對於奧地利經濟學派理論有深入了解,該譯本獲業內學者廣泛肯定。【一句話推介】Was Socialism a Mistake? 今時今日,社會發展是否會走向海耶克所說的文明傾褪之路,或奴役之路,本書應該可以提供寶貴的啟示。【內容簡介】从1944年《通向奴役之路》出版到1988年《致命的自负》出版,經過接近半個世紀的沉澱,海耶克的思想所涉及的學科內容,日益繁雜且精深。《致命的自负》作為海耶克畢生思想菁華的總結,從市場秩序、哲學、傳統道德、語言學等角度切入,全面而系統地剖析了社會主義在理論上的致命瑕疵,向讀者揭示“人類自以為理智萬能,離職有能力改善或取代一切文明煙花出來的機能”這一“致命的自負”在實際運用中的危險之處。
作者介紹 作者簡介弗里德里希·海耶克(1899-1992)世界知名的經濟學家和政治哲學家。他生於奧地利一個知識分子的家庭,早年在維也納大學讀書,獲博士學位。海耶克曾先後在倫敦政經學院、芝加哥大學和弗賴堡大學任教。 1974 年獲諾貝爾經濟學獎。海耶克一生著作等身,較重要的論述有《價格與生產》、《通向奴役之路》等。
產品目錄 校訂者的話譯者序 編者序言作者序緒論 社會主義是個錯誤嗎? 第一章 本能與理智中間一、 生物演化與文化發展二、 既合作又衝突的兩種道德三、 自然人不適合延遠的秩序 四、 心靈是文化發展的產物,而非其嚮導,且其本身之發展倚賴模仿,多於倚賴靈見或理智五、 文化發展的機括不是達爾文出品的 第二章 自由、財產權與公道的起源 一、 自由與延遠的秩序 二、 古典歐洲文明的遺產 三、「無財產權,即無公道」 四、 財產權的各種形式與標的以及其改進 五、 各種組織是自化秩序裏的成員 第三章 市場秩序的演化:貿易與文明 一、 向未知領域擴張的秩序 二、 貿易與人口密度 三、 貿易早於邦國 四、 哲學家的盲點 第四章 本能和理智的反叛 一、 對財產權的挑戰 二、 所謂知識分子和其所謂合理的社會主義傳統 三、 道德與理智:一些例子 四、 一串層層相因的錯誤 五、 積極與消極的自由六、「解放」與秩序 第五章 致命的自負一、 傳統道德不符合唯理主義所定下的條件 二、 傳統道德的辯護與修正 三、 以看得到的事實為行動依據的局限性;我們無法看到道德的全部效果 四、 未清楚標明的目的:在延遠的秩序裏,行為所達成的大多不是我們經心刻意追求的目的 五、 知識範圍外之秩序化生 六、 不可能被知者,怎樣不可能被規劃取得第六章 貿易與貨幣的神奇世界 一、 對商業世界的鄙視 二、 邊際效用與總體經濟學的對立 三、 知識分子欠缺經濟知識 四、 對於貨幣與金融的猜忌 五、 歸咎利潤與鄙視貿易第七章 我們的語言中了毒 一、 文字是行動的嚮導 二、 含糊的用語以及諸協調系統間的分别 三、 泛靈觀的語彙及混淆的「社會」概念 四、 文字界的黃鼠狼—「社會的」 五、「社會公平」與「社會權利」 第八章 延遠的秩序與人口成長 一、 馬爾薩斯的恐慌 : 人口過多的憂慮 二、 區域性的問題三、 多樣及分殊四、 中心與邊陲五、 資本主義創造無產階級 六、 成本較量即是生命的較量 七、 生命除了延續自身之外,其他别無目的第九章 宗教與傅統的諸守護者 傳統諸守護者當中的自然淘汰附錄一、「自然的」與「人造的」 二、 人類互動問題的複雜性 三、 時間因素和各種結構的出現與複製 四、 疏離感,退出者,與寄生者的權利主張 五、 遊戲 — 學習行為規範的道場 六、 對人口經濟學與人口人類學的看法 七、 迷信與傳統的保全 編者致謝辭 參考文獻
書名 / | 致命的自負 |
---|---|
作者 / | F. A. Hayek |
簡介 / | 致命的自負:【核心賣點】【畢生菁華】本書為海耶克畢生思想精華總結,立論基礎除奧地利學派經濟學之外,又從哲學、法學、歷史、語言學、文化人類學等各門學科中汲取證據, |
出版社 / | 聯合出版有限公司 |
ISBN13 / | 9789620767241 |
ISBN10 / | |
EAN / | 9789620767241 |
誠品26碼 / | 2682837849007 |
頁數 / | 296 |
裝訂 / | P:平裝 |
語言 / | 1:中文 繁體 |
尺寸 / | 22.7x15.2 |
級別 / | N:無 |
導讀 : 校訂者的話
一九九二年三月二十三日去世的海耶克,雖然可說已「蓋棺論定」,可是他的博大精深思想是否真的已被世人了解了呢?恐怕正如澳洲社會科學院院士、華裔傑出經濟學者楊小凱所言,由於缺乏「數理化」的闡述,加上看似「艱澀難懂」但若不以「急功好利」心態去看就能掌握竅門的文字敍述,終究吸引不了一般「凡人」閱讀的興趣,因而答案可說是否定的。說實話,一般人、甚至學術圈內人,即使有心想閱讀海耶克的作品,恐怕半途而廢者居絕大多數。凱因斯(J. M. Keynes) 的《一般理論》(The General Theory of Employment, Interest and Money, 1936) 藉着希克斯(J. R. Hicks)所創的 45° 線圖形分析法普及全球,因其簡單易懂(但凱因斯並不同意希克斯已表達其思想) 。話又說回來,海耶克的理論、思想能夠以數學或圖形來簡化嗎?即使楊小凱有此種野心,恐怕終究會是一場夢。那麼,究竟如何將海耶克的思想發揚光大呢?這項工作還是得由海耶克本人來引發才可能做到,先由他自己將思想菁華深入淺出地以「較為通俗話語」交待出來,再由有心人接棒闡述才會見效,而這本《致命的自負》可算是這樣的一本開先鋒著作。
儘管這本書還是不容易輕鬆地看懂,但終究是海耶克對自己一生思想的總整理,尤其海耶克的一生都在 “battle withsocialism” ,設法阻止 socialism 的毒害,而本書就是對 socialism的總清算。如本書總編輯巴特利三世(W. W. Bartley, III) 所言,在一九七八年,經過了一輩子在許多層面和社會主義論戰的海耶克,當時已近乎八十歲,很想來個攤牌。他甚至想來一個大規模的正式辯論,讓社會主義的前衛理論家和倡導市場秩序的領導者來個對決,而辯論的主題即為「社會主義是不是個錯誤 ?」(Was Socialism a Mistake?) 主張市場秩序的一方會說,無論從科學或事實的根據,甚至在邏輯上,社會主義過去以來都是徹底的錯誤。可是此種大辯論的想法,卻因為一些現實的理由而胎死腹中,這些理由諸如社會主義的代表要怎麼選呢?社會主義者會不會拒絕派出他們全體共認的代表呢?即使可以派出代表,能否期望承認此種辯論的真正結果呢?畢竟要人公開認錯可不是那麼容易的事呢!
雖然辯論的構想胎死腹中,但曾和海耶克討論到這個大辯論想法的同僚,卻不願輕易放棄,且鼓勵海耶克將自由市場這一方的主要論點寫下來。原先只打算當作一個簡短的宣言,但當海耶克動筆之後,竟然不能自已地洋洋灑灑寫成十萬言的這一本書。
本 書 是 列 在《 海 耶 克 作 品 全 集 》(The Collected Works of FAHayek) 的第一冊,全集共二十二冊,包括海耶克一生的全部論著。被列在首冊者總有其特别意涵,本書應該就是海耶克思想的菁華。全書正文九章,還有七則附錄,另有一導論:〈社會主義是個錯誤嗎 ?〉,九章的章名分别是:第一章〈本能與理智中間〉(Between Instinct and Reason) ,第二章〈自由、財產權與公道的起源〉(The Origins of Liberty, Property and Justice) ,第三章〈市場秩序的演化:貿易與文明〉(The Evolution of the Market: Trade and Civilisation),第四章〈本能和理智的反叛〉(The Revolt of Instinct and Reason),第五章〈致命的自負〉(The Fatal Conceit),第六章〈貿易與貨幣的神奇世界〉(The Mysterious World of Trade and Money),第七章〈我們的語言中了毒〉(Out Poisoned Language),第八章〈延遠的秩序與人口成長〉(The Extended Order and Population Growth),以及第九章〈宗教與傳統的諸守護者〉(Religion and the Guardians of Tradition) 。
光由各章的名稱就知本書涵蓋範圍之廣,但其中心則針對社會主義,希望將其各種錯誤由根本徹底解剖。這不由得讓我想到索威爾(T. Sowell) 在紀念海耶克那本膾炙人口的《通向奴役之路》(The Road to Serfdom) 出版五十周年時,所寫的一篇文章中的話語,他說海耶克是站在社會主義的立場攻擊社會主義,將社會主義看作一個知性模型,證明該模型所據以建立的假設,在理論上有致命的瑕疵,在實際運用時非常地危險。海耶克自己也認為,社會主義者是「危險的理想主義者」,其中有許多人「其真誠與無私不容置疑」,也有許多「學術聲望卓著」的人物,他們被海耶克視為只是一些在追求理想時,高估可能達到的目的,卻低估其附帶之危險的人士。海耶克又認為,社會主義者「幫極權主義開路」,因為他們礙於自身的道德矜持,自己沒能耐去從事讓極權國家機器得以轉動的那些骯髒醜事。因此,在他們的理念邏輯所要求的極端行動之前,他們就縮手不管而讓位給那些肆無忌憚的冷血人物去收拾殘局。海耶克以納粹黨徒在德國的崛起為例,認為就是因為維繫法治、政府分權與市場經濟等自由社會的觀念與價值,先被「社會主義者」摧毀殆盡,才給希特勒(Adolf Hitler) 有可乘之機。而其悲慘後果,則與社會主義者心中所設想的大相逕庭。
海耶克在其生命的最後幾年仍念茲在茲這樣的觀點,心急之下,再將其思想菁華在本書中呈現,由此可知本書的價值之所在。現今的台灣,最近在一連串社會福利方案的陸續實施後,是否會走向海耶克所說的文明傾褪之路,或奴役之路,本書應該可以提供寶貴的啟示。贊同或反對海耶克觀點的朋友,實在都有必要仔細研讀。
值得鄭重強調的是,縱使海耶克想讓本書普及到一般讀者,而且還特别將本書擺脫學術性寫法,在文中不加註解,所有的討論若與主要結論無關緊要,但又對專家有興趣或重要的部分,就用較小的印刷字體表達,以使一般讀者可以跳過此部分也不會遺漏跟結論有關的重要論點。但本書仍然並不易讀,更不易懂,如今幸而在中華經濟研究院謝宗林(譯五、六、九章以及附錄一、七, 並作全書校正)、黃耀輝(編者序、作者序、緒論、一、二章和附錄二、三、四、五、六)、陳元保(七、八兩章)、承立平(三、四兩章) 四人的通力合作下,勉力完成中譯,尤其謝宗林浸淫海耶克思想頗有心得,經由他全盤仔細校訂全書,最後再由我作文詞總校,相信已將精髓牢牢抓住,也應可讓讀者分享一頓豐盛的精神食糧。本書雖難讀,但若拋開「先入為主」,而以平常心靜心研讀,一旦突破門牆,就能如魚得水地窺其堂奧,盼有心的讀者絕對不可輕易放棄!
吳惠林寫於海耶克去世三周年前夕
1995 年春天於台北市
內文 : 緒論 社會主義是個錯誤嗎 ?
社會主義是個既豪壯、浮誇又天真、單純的主意……。事實上,可以說它是人類精神上最具勃勃野心的發明之一,……它既莊嚴華麗,又蠻橫大膽,當然會激起世人前所未有的稱羡。因此,如果想要這個世界免於沉淪到野蠻的地步,我們就應該起而駁斥社會主義,而不能只是隨便地棄之如敝屣就算了。
—米塞斯
這本書的主要論點,就是認為我們的文明,無論是就其來源或就其保全而言,都是建立在延遠的(extended) *人類合作秩序之上。這個文明的基礎,只能精確地稱作延遠的人類合作秩序;如果用比較通俗的名詞來講,就是資本主義(capitalism),只是通俗的名稱多少有點誤導的含意。
要了解我們的文明,大家必須體認到,這個延遠的秩序不是因為人類的精心設計或有意栽培所致,而是自化生成的(spontaneous): 它是由於人類無意中順從了一些大多稱之為道德的傳統行為規範所致。這些行為規範,有很多是大家所不喜歡的,它們的重要性也是一般人所未理解,而它們的正當性也難以證明;但是,由於那些湊巧遵從這些行為規範的社羣,在人口與財富方面較其他社羣增加得更快,於是它們便得到演化選擇的青睞而迅速地散播開來。雖然這些社羣,或者是在無意中、或者是被迫無奈、乃至勉強痛苦地接受了這些行為規範;但,他們卻因而可以和平地相互聯繫,因而有較多的管道來取得各種有用的資訊,也因而可以「生養眾多、遍滿地面、治理這地」(《舊約 · 創世紀》〔Genesis〕 , 1 章 28 節) 。這也許是人類演化過程當中最不為人所了解的一個部分。
對於上面的問題,社會主義者卻有不同的見解。他們不但在結論上和我們有别,他們對事實的觀察和我們也大相逕庭。社會主義者對事實的認識是錯誤的,這是我所有論點當中的關鍵。假如社會主義者對現有的經濟秩序,以及可能的替代制度的分析是對的話,那麼我將很樂意承認,我們也許應該促使所得分配符合一定的道德原則;假如他們的分析事實上是對的,我也樂意承認若要實現此種所得分配,唯一的辦法大概就是由中央集權來指導運用各種資源,而同時也許必須剝奪個人擁有生產工具的權利。譬如說,假如生產工具改由中央集權支配,至少可以維持我們目前的財富產出水準,那如何做到合乎公平的分配,真的便是一個嚴肅的道德問題。然而,事實上我們的處境卻不是這樣的。因為除了由競爭市場來決定財富的分配之外,沒有其他的方法可以告訴人們,他們個别必須朝甚麼方向努力,才能對整個財富產出作出最大的貢獻。
上面提到兩種主張,其一主張應由市場競爭自然而然地擴展人類的合作秩序,另一則主張應由中央集權命令支配經濟資源、刻意安排人際間的互動關係。我的主要論點,就是指出這兩種主張衝突的癥結在於,對於有關種種經濟資源的知識,實際上是怎麼來的、怎麼被人們運用的,以及怎樣才能產生、並且運用這些知識,後一主張犯了與事實相悖的認知錯誤。因為這是個取決於事實是甚麼的衝突,唯有用科學的方法才能得到解決。科學的研究顯示,當人們遵循自然演化出來的、支持競爭性市場秩序的道德傳統時(這些傳统不符合社會主義者崇奉的理性〔rationality〕標準),他們所創造和享有的財富與知識,比中央計劃經濟體制嚴格依據所謂「理智」(reason) 規劃執行所能獲得或利用的還要多。因此事實上,社會主義的各種目標和計劃是不可能達到的,也行不通;而且可以說是雪上加霜的,它們在邏輯上也正好是自相矛盾的。
基於前述的理由,可見我們剛才討論的問題,正好和時下頗為流行的見解相反,絕不是品味或價值判斷不同的主觀意識形態問題而已。其實,人們怎麼會採納某種價值意識或行為規範,以及這些價值規範對他們的文明發展有甚麼樣的影響,首先便是一個實然的問題。這個問題是本書關注的焦點,至於它的答案,在本書的前三章會有粗略的交待。社會主義的各種訴求,都不是以孕育延遠秩序與文明的那些道德傳統為根據的。相反的,社會主義就是想要推翻這些傳統,所以它才致力鼓吹只要遵守某種全盤經過理性設計的道德系統,人們本能的各種希望便可以實現。由於人們過去一直有能力產生一些系統性的行為規範,來協調他們的種種努力,所以社會主義者便以為,人們一定也能設計出更完善、更悅人的行為規範。然而,如果人類之所以存在,正是因為他們順從了某一特定的行為規範所致,那麼這就表示,只為了立即可見的效果所帶來的快感,人類其實沒有選擇另一套規範的機會。所以說,市場秩序與社會主義之間的爭論,不折不扣是個存亡絕續的問題。硬要遵循社會主義者的道德主張,將會摧毀現有人類的絕大部分,並且使其餘的絕大部分陷於貧困不幸。
上面這些討論,引出了一個很重要的論點,這也是我想在一開始就講清楚的。雖然我攻擊社會主義者濫用誇大的理智,但我的批駁並不是針對適當使用的理智(reason properly used) 而發。我所謂「適當使用的理智」,是指真正的理智必然會對自己的局限性有所認識,而且利用這樣的理智,在面對經濟學和生物學所揭露的驚人事實時,真正的理智也能夠認識到,未經設計而產生的秩序可以比人類精心設計作成的安排更高明。畢竟,在一本講道理、批駁社會主義在事實和邏輯上都站不住腳的書裏,我怎麼會反對理智呢?另外,我也不反對傳統制度或道德原則可以理智地加以檢討、批判或捨棄,只要我們秉持審慎、謙虛的態度,而且以逐項改善的方式來進行。這本書跟我以前的研究一樣,是專門針對社會主義慣用的一些傳統理性標準來提出反駁。照我看來,這些理性標準體現了某種粗糙、愚蠢的理性觀,某種過氣、非科學的方法論。在别的地方,我曾把這種理性觀或方法論稱為「營造理性主義」(constructivist rationalism; 見 1973) 。所以說,我既不想否定理智有改進規範和制度的力量,甚至也不想堅持說,理智沒有能力改造我們整個道德體系使它更符合目前一般所謂「社會公平」的理想。然而,必須指出的是,若想發揮理智的力量,在道德方面有所建樹,我們就必須對整個道德體系的每一個部分都有很深入的探究才行。假使深入探究的結果,發現有這樣的一套道德提議,佯稱做得到它實際不可能做到的事,譬如說,在它自己的規則和規範下,它實際上無法實現產生知識並加以組織的功能,那麼,發現此一「不可能性」本身,就是對那個道德體系最具決定性的理性批判。正視此種理性批判的結果,實在刻不容緩,因為有不少人以為,分析到最後,整個辯論還是個價值判斷的問題,而非事實真相的問題;此一想法使得一些研究市場秩序的專家,憚於強調社會主義根本不可能實現它的承諾。
我也無意讓人誤解,對於某些廣為社會主義者接受的價值觀,我一概反對;但,我確實認為,所謂「社會公平」的流行概念純粹是一種不可能實現的空想,甚至毫無意義。這點,在後面我會加以說明。此外,我也不認為,我們只需思索怎樣獲得可預見的最大滿足,便可以決定我們自己應該遵守甚麼樣的道德。這點,我是和享樂主義者的倫理觀(hedonistic ethics) 格格不入的。
下面論證的起點也許可以借用休姆(David Hume) 的一項真知灼見來表達:「道德規範並非得自於吾人之論理」(the rules of morality... are not conclusions of our reason, 見 A Treatise of Human Nature, 1739/1886: 第二卷, 235) 。此一洞見是本書的核心,因為它為本書所要解答的問題,擬好了基本架構,那就是: 我們的道德是如何出現的?對於我們的經濟和政治生活而言,道德形成的過程有些甚麼含意?
前面點到,因為資本主義有動員利用零散知識的優越能力,所以我們不得不好好加以維護。此一論點引出了一個問題,那就是,我們是如何獲得這個無可取代的經濟秩序的呢?當我們考慮到,來自人類本能的強大衝動以及唯理主義式的猛烈攻擊,不時尋求顛覆維繫資本主義秩序所需的種種道德規範與制度時,這個問題尤其顯得突出。
最佳賣點 : Was Socialism a Mistake? 今時今日,社會發展是否會走向海耶克所說的文明傾褪之路,或奴役之路,本書應該可以提供寶貴的啟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