孤獨前哨: 再論一九四一年香港戰役 | 誠品線上

孤獨前哨: 再論一九四一年香港戰役

作者 鄺智文/ 蔡耀倫
出版社 聯合出版有限公司
商品描述 孤獨前哨: 再論一九四一年香港戰役:本書作者利用現藏於中國香港、英國、日本等地檔案、以及作者私人蒐集多年的各種原始史料,從不同角度剖析各方自第一次世界大戰後的東亞

內容簡介

內容簡介 本書作者利用現藏於中國香港、英國、日本等地檔案、以及作者私人蒐集多年的各種原始史料,從不同角度剖析各方自第一次世界大戰後的東亞戰略、備戰過程、作戰經過,並回顧香港政府民防工作的細節 ,在香港和東亞歷史背景下從新討論1941年香港戰役,並由此提供對二次大戰軍事史以及二十世紀初香港政治與社會歷史的觀察。

作者介紹

作者介紹 作者簡介鄺智文,香港浸會大學人文及社會科學院歷史系副教授,研究興趣為近代東亞軍事歷史,尤以中日甲午戰爭(1894-1895)至二十世紀七十年代的軍事和海軍史為重心。其著作包括《東方堡壘:香港軍事史,1840-1970》(HKUP 2014)和《英軍中的港人》(OUP 2022)。其論文亦見於Modern Asian Studies、War in History和Journal of Military等期刊。他亦製作關於戰時香港的數位人文研究項目,例如「1941年香港戰役空間史研究」和「日據香港空間史研究」等。蔡耀倫,香港浸會大學歷史系畢業,曾任職於伊利沙白中學、金文泰中學、慕光英文書院。現任協恩中學歷史科科主任,活躍於歷史教育及公眾推廣的工作。

產品目錄

產品目錄 地圖目錄 ix圖片目錄 xi作者序 xv凡例 xix第一章 前言 001一、出版目的、主要論點,以及本書結構 002二、香港軍事地理 008第二章 能守則守:兩次世界大戰期間的香港防衛 017一、英國的亞洲防衛政策 018二、香港在戰前的戰略地位及加國派兵原委 026三、日本在盟國戰略調整期間開戰 042第三章 化城為壘:香港防禦工事概述 051一、整體佈局 052二、海防與高射砲台 052三、醉酒灣防線 059四、港島防禦工事 072五、雷區和反潛電纜 079第四章 戰和兩難:戰前香港內部情況 083一、世界亂局下的香港 084二、香港政府的戰爭準備 088三、香港在反軸心國戰爭初期的經濟貢獻 099四、戰前日本在港的謀略情報工作 101第五章 眾寡懸殊:雙方部隊比較與作戰計劃 113一、雙方部隊 114二、作戰計劃 133第六章 速下獅山:港九作戰經過,1941年12月8至12日 151一、香港開戰 152二、1941年12月8日香港空襲:兼論日本空襲成效 153三、邊境地區行動,12月8至9日 161四、城門碉堡失陷,12月9至10日 165五、英軍撤出九龍,12月10至13日 180第七章 隔岸鏖戰:兩軍砲戰與日軍登陸港島,12月13至18日 197一、英日兩軍隔岸砲戰 198二、日軍登陸港島計劃 207三、黃泥涌峽中的守軍 212第八章 爐峰浴血:港島戰鬥,1941年12月18至25日 219一、日軍登陸,12月18至19日 220二、日軍登陸後港島東北岸的戰鬥,12月18至19日 223三、第230聯隊闖入黃泥涌峽,12月19日 227四、英軍增援黃泥涌峽與加軍羅遜准將陣亡,12月19日 231五、東旅退往赤柱,12月18至19日 236六、英軍反攻:第6號作戰令,12月19日 237七、東旅繼續反攻,12月20至21日 249八、英軍東西旅被分割,12月22至23日 256九、赤柱戰鬥,12月23至25日 267十、英軍投降,12月24至25日 274第九章 海上戰線:香港戰役中的海軍行動 291一、戰前對駐港皇家海軍角色的討論 292二、英日雙方海軍兵力 294三、九龍和新界失守前雙方海軍行動 299四、皇家海軍在港島的行動 302第十章 共禦外侮:本地市民及國共兩黨的參與 307一、本地官兵的行動 308二、香港戰役期間的國共兩黨 313三、陳策突圍 317第十一章 緊急狀態:香港戰役期間的民防 325一、香港政府的民防工作 326二、三合會與香港戰役 335第十二章 破城慘案:香港戰役期間的日軍暴行 345一、戰爭罪行 346二、針對傷員、戰俘、以及醫護人員的戰爭罪行 348三、針對平民的戰爭罪行 360第十三章 結論 367一、歷史背景中的1941年香港戰役 368二、英日兩軍表現試析 374附錄一 研究回顧 389附錄二 香港戰役雙方傷亡人數 394附錄三 香港戰役期間日出日落時間、潮汐漲退、以及各日天氣 398附錄四 日軍繳獲軍械及彈藥消耗 401附錄五 香港戰役人物 403附錄六 香港戰役時序表(1918至1941年) 409附錄七 本書地名中英文對照表(按筆畫次序) 413參考資料 419

商品規格

書名 / 孤獨前哨: 再論一九四一年香港戰役
作者 / 鄺智文 蔡耀倫
簡介 / 孤獨前哨: 再論一九四一年香港戰役:本書作者利用現藏於中國香港、英國、日本等地檔案、以及作者私人蒐集多年的各種原始史料,從不同角度剖析各方自第一次世界大戰後的東亞
出版社 / 聯合出版有限公司
ISBN13 / 9789620454660
ISBN10 /
EAN / 9789620454660
誠品26碼 / 2682664493008
頁數 / 464
裝訂 / P:平裝
語言 / 1:中文 繁體
尺寸 / 23X16.8CM
級別 / N:無

試閱文字

導讀 : 前言
本書是一本戰史,是2013年出版的《孤獨前哨》之重寫版本。我們希望以現藏於各國檔案館的解密檔案為基礎,並附以地圖及參與者的回憶,討論1941年12月8至25日發生的香港戰役(又稱香港保衛戰、香港攻略戰)之背景與經過,並評價戰前各方的戰略、英國和香港政府的戰爭準備、以及英日兩軍的表現。我們不打算(亦不可能)完全重構「史實」,而是旨在提供我們對香港戰役的理解和詮釋。正如史家卡爾(Edward Carr)所云,「作者對歷史的詮釋必然進入所有史實」。
《孤獨前哨》出版後,我們仍在搜集關於香港戰役的新資料,釐清了不少當年我們存在的疑問,並帶來新的研究問題和線索。2014年,我們出版了《老兵不死:香港華籍英兵1860-1997》,補白了香港戰役中華人角色的討論。此外,香港戰役的內容亦成為《東方堡壘:香港軍事史》(Eastern Fortress;牛津大學出版社)中的重要部分。我們自2018年起嘗試利用地理資訊系統(Geographic Information Systems) 建立互動地圖重新整理香港戰役,以結合過往的研究及新資料。我們與合作夥伴亦走訪香港各地軍事遺蹟進行記錄。互動地圖整合了關於戰役的不同資料,亦使我們對戰役各方面有新的理解。其後,我們獲東華三院捐贈經費建立有關三年零八個月的三維互動地圖,過程亦使我們更能瞭解戰役中地形對作戰的影響。建基於以往研究,我們再出版了《南區二次大戰軍事遺跡》和《英軍中的港人,1860-1997》(Hongkongers in the British Armed Forces, 1860-1997),並更新了有關本地服役官兵的數據庫,至今共收錄了2,268人的紀錄。有見累積的新資料漸增,我們決定重寫已經出版逾十年的《孤獨前哨》。從今日觀之,《孤》的舊版本有以下問題:
(一)對守軍防衛計劃認識有限:撰寫《孤》時,我們未有機會參考《1941年防衛計劃》,對計劃的理解主要來自於守軍投降後撰寫的《要塞戰鬥日誌》(Fortress War Diary),以及駐港英軍司令莫德庇(Major General Christopher Maltby)在戰後倫敦官報(London Gazette)刊登的報告。因此,我們對英軍的部署雖然有總體性的理解,但部分細節卻未能掌握,例如守軍防守醉酒灣防線和港島的戰術安排等問題。
(二)忽略砲兵的重要性:以往我們主要參考各步兵單位的作戰紀錄,未有掌握英日雙方砲兵的戰鬥過程與經歷。近年我們得到不少雙方砲兵部隊的資料,使我們得以重新了解香港戰役中的作戰和戰術問題,尤其是攻港日軍如何利用其砲兵優勢,最終壓倒守軍的過程。
(三)更多一手資料:除了上述《防衛計劃》外,尚有加拿大軍的作戰紀錄、英軍砲兵及其他輔助部隊的資料、日軍步兵部隊以外的聯隊史和紀錄,以及各種回憶史料等。這些資料填補了以往的空白,或修改了過往的結論。
(四)對地形掌握不足:由於「香港戰役空間史研究計劃」,我們對香港戰役各個主要戰場和不少軍事遺跡均在此進行了實地考察,並與理工大學團隊合作以地理空間科技重探部分地段。這些工作使我們對香港的地形有更深入的認識,並發現以往對部分戰場地形瞭解不足,以致描述不著邊際。
(五)⁠對參戰人員理解不清:雖然我們對交戰雙方部隊、裝備人數,以及族群組成等問題有大致掌握,但未有對香港守軍的多元組成着墨太多。近年,我們對駐港英軍中的本地軍人有更多的認識,本書將反映這些新資料。
(六)缺乏⁠聯合作戰的視野:香港由香港島、九龍半島,以及新界(及離島)組成,守軍的作戰計劃有不少部分需要海陸軍緊密協同。日軍進攻香港時,亦曾於馬鞍山、大嶼山,以及香港島東北岸進行兩棲行動。此外,日本海軍在香港水域亦有行動,但礙於香港海岸砲台,並不能有效支援地面行動。本書將以聯合作戰出發,重新審視這些行動。
(七)對香港歷史背景描寫不足:戰前香港內部情況複雜,新版本加入了更多關於香港與抗戰關係、港府的戰爭準備工作,以及日方的謀略行動等內容,以加強背景的討論以顯示香港的重要性。
為何要討論1941年香港戰役?雖然香港戰役在規模而言與第二次世界大戰其他戰役相比並不十分可觀,但它在近代香港歷史、抗日戰爭史、亞洲史,以至軍事史均有其特點和值得注意的地方。本書既嘗試梳理戰役的不同面向,亦希望將之置於其他更大的背景下討論。香港戰役除了造成數千人死傷、對市區各地造成破壞,以及開啟了其後「三年零八個月」的序幕外,亦反映了當時香港在管治、社會、經濟,以及國際地位等不同面向,並不只是香港歷史上的一個註腳。此外,香港各地仍然存在不少關於這場戰爭的遺跡,它們不但見證了當時的歷史,亦反映了戰後香港的城市發展以及自然歷史。

最佳賣點

最佳賣點 : 本書作者利用現藏於中國香港、英國、日本等地檔案、以及作者私人蒐集多年的各種原始史料,從不同角度剖析各方自第一次世界大戰後的東亞戰略、備戰過程、作戰經過,並回顧香港政府民防工作的細節

活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