霓虹艷色: 餐飲招牌手稿視覺記錄 | 誠品線上

霓虹艷色: 餐飲招牌手稿視覺記錄

作者 郭斯恆
出版社 聯合出版有限公司
商品描述 霓虹艷色: 餐飲招牌手稿視覺記錄:走進南華霓虹燈電器廠有限公司採訪,是郭斯恆深入了解香港霓虹招牌發展歷史的開端。「南華」捐贈了大約七百多張手稿給香港理工大學設計學

內容簡介

內容簡介 走進南華霓虹燈電器廠有限公司採訪,是郭斯恆深入了解香港霓虹招牌發展歷史的開端。「南華」捐贈了大約七百多張手稿給香港理工大學設計學院用作視覺文化研究和教學用途。郭斯恆及其團隊透過整理二百多張食肆的霓虹招牌手稿,以從側面探討香港五十至七十年代的飲食文化,以至不同年代的社會、民生和經濟狀況。二○一八年,郭斯恆將霓虹招牌的記錄成果出版成《霓虹黯色——香港街道視覺文化記錄》一書;二○二四年,《霓虹艷色——餐飲招牌手稿視覺記錄》乃是前作的延續,重新編寫了部分內容,同時增加了更多資料:第一章,補充了不少有關香港霓虹招牌的歷史;第二章,特別整理了香港餐飲業的轉變,例如從茶樓發展到酒樓、西餐廳及冰室的特色,以至今天成行成市的茶餐廳等;第三章,主要分析霓虹招牌手稿的視覺美學,包括招牌的外形、字體、顏色及圖案等;第四章,集中展示霓虹招牌的手稿,讓讀者能近距離欣賞。雖然現在街上的霓虹招牌數目大幅減少,但憑藉賞析書中的霓虹招牌手稿,不但能讓讀者對其工藝及美學加深了解,更可為香港霓虹燈的歷史留下了艷麗的色彩。

作者介紹

作者介紹 作者簡介郭斯恆,香港理工大學設計學院副教授,喜愛街道觀察及視覺文化。曾出版《我是街道觀察員——花園街的文化地景》、《霓虹黯色——香港街道視覺文化記錄》、《字型城市——香港造字匠》及《香港造字匠2 ——香港字體設計師》。

產品目錄

產品目錄 引言 ForewordChapter 1 香港霓虹燈的興衰簡史 The Rise and Fall of Hong Kong’s Neon Signboards1.1霓虹燈的誕生 The Birth of Neon Lights1.2霓虹招牌考現學 The Modernology of Neon SignboardsChapter 2淺談香港飲食文化與歷史 A Brief Introduction of Hong Kong’s Food Culture and History2.1香港飲茶文化 Hong Kong Tea Culture2.2茶樓與酒樓酒家Tea Houses and Cantonese Restaurants- 信興酒樓 Shun Hing Restaurant- 醉瓊樓 Tsui King Lau- 長康酒樓 Cheung Hong Restaurant2.3 高級西餐廳 Western Restaurants- 太平館餐廳 Tai Ping Koon Restaurant2.5從冰室到茶餐廳 From Ice Chambers to Cha Chaan Tengs- 蘭芳園 Lan Fong Yuen2.6涼茶舖 Herbal Tea Shops- 春和堂單眼佬涼茶 Chun Wo Tong Dan Yan Lo Herbal TeaChapter 3 霓虹美學 Neon Aesthetics3.1從東方之珠到滄海遺珠 When the Pearl of Orient Becomes Hidden3.2霓虹燈上的視覺圖案 Visual Patterns on Neon Signboards3.3美學的演變 The Aesthetic Evolution3.4招牌手稿色彩學 Colour Theory in Neon Signboard Sketches3.5霓虹手稿分析案例 Case Studies3.6食肆手稿的常用中文字體 Commonly-used Chinese Letterings in Restaurant Sketches3.7招牌異體字 Variant Characters on Signboards3.8 梁榮光師傅 Neon Master – Leung Wing-gwongChapter 4霓虹燈手稿的分類 The Categorization of Neon Light Sketches結語 Afterword鳴謝 Acknowledgements

商品規格

書名 / 霓虹艷色: 餐飲招牌手稿視覺記錄
作者 / 郭斯恆
簡介 / 霓虹艷色: 餐飲招牌手稿視覺記錄:走進南華霓虹燈電器廠有限公司採訪,是郭斯恆深入了解香港霓虹招牌發展歷史的開端。「南華」捐贈了大約七百多張手稿給香港理工大學設計學
出版社 / 聯合出版有限公司
ISBN13 / 9789620454653
ISBN10 /
EAN / 9789620454653
誠品26碼 / 2682627988008
頁數 / 408
裝訂 / P:平裝
語言 / 1:中文 繁體
尺寸 / 28x21.6
級別 / N:無

試閱文字

內文 : 霓虹燈師傅——梁榮光師傅

「我是一九五九年七月十一日入『大華』。」梁榮光師傅出生於澳門,中學畢業便去香港,在到港一星期後,就跟隨姐夫到當時位於灣仔謝斐道的大華霓虹光管公司學師。梁師傅記得,當年學師,每天朝九晚六,一年做足三百六十天。「當時只休五月初五、八月十五、新曆年(元旦),過年就休兩天。」

一九六○年代,梁師傅形容是個很窮困的年代,在搭巴士一毫子一程、雲吞麵三毫子一碗的日子,學師時只有月薪港幣數十元。三年後,學滿師的梁師傅轉到瓊華霓虹光管公司工作,月薪隨即倍增至港幣一百八十元。

他形容,學師時期是艱苦的,什麼也要做,例如吹玻璃管、打鐵、安裝,這三個主要項目一定要識。吹玻璃管,即是行內說的「吹管」,拿著玻璃管,用火槍高溫燒軟,然後慢慢把它屈成一個形狀。「吹霓虹管最辛苦之處就是要站著,一天站足八個小時,不能坐,所以雙腳會很累;加上工場十分熱,只有一把風扇,吹著雙腳,上半身不能用風扇吹,因為風扇會吹動火槍的火勢。以前沒有冷氣,所以那時候沒有人願意學吹玻璃管。」

至於做鐵箱(即招牌底盤),「要將它們駁在一起,然後裁剪,剪到招牌的樣子,再把它們合成,中間放上一個八吋的電箱,然後用窩釘直接用手揼進去,連鐵框都是我做的」。梁師傅說,這樣的底盤,由兩至三個人做,製作大概需時兩至三天。

除了吹管、做底盤,還要到現場安裝。一般安裝霓虹招牌,都需先搭棚,在建築物外牆鑽洞,把一條鐵「種進去」,再以螺絲鎖實和補上英泥。其後,等到英泥乾透,用滑輪把招牌「扯上去」。因為這是霓虹招牌,所以還要駁電,以前都是從地舖拉線駁電到招牌。梁師傅稱,一個二十呎高、四隻大字的招牌,只需用上數隻火牛,而火牛都是本地出產的。

梁師傅提到,以往還會親手調較光管顏色。「以前的年代,光管主要是白色、綠色、藍色和大紅色;若要一些其他古靈精怪的顏色,那就需要自己調配粉末。」調較顏色不單止要以精準的比例混和不同顏色的粉末,還要考慮玻璃管本身的顏色。「粉紅色不用調配的,只要用藍色的管,再加紅色的粉,就會是粉紅色了。」

根據我們對手稿上的顏色的初步分析,發現霓虹燈底盤大多數採用深藍色,而文字多選用紅色,有關這問題我們請教了梁師傅,「以往大部份招牌的底色幾乎全都是深藍色,我們行內稱為『孔雀藍色』,使用深藍色最主要的目的是為了畫面清晰,讓文字或信息可以被清楚看見,除了藍色外,也會用墨綠色,但現在已很少用墨綠色了。至於文字多用紅色,其實也不一定,例如大約在七十年代末,曾流行一種熒光紫色,十分搶眼,我們稱之為『發光紫色』。若不然,文字也會用上白色的。」

另外,對於這些南華霓虹燈手稿由誰繪畫?我們曾經從很多方向尋找誰是畫師,但也沒有答案,直至我們從梁師傅口中得到一些線索,「以前有一個畫師叫陳彬,他跟譚華正是同齡的。陳彬當時曾在利國和大華霓虹燈公司做過手稿畫師,也是霓虹燈工會的創辦人之一。在我印象中,陳彬為人不錯,甚有學識,他一直在利華畫圖。另一手稿畫師叫鄭嘉宜,是在廣州藝術學校畢業的;也有一位畫師是我認識的,他姓麥,人人也稱他『肥佬麥』,他就是專門畫南華霓虹燈手稿的人。只要你給他一些霓虹燈構思,用什麼字款和顏色,他就可以畫出來。例如『鹿苑茶廳』這張手稿,就是出自他的手筆。」根據梁師傅憶述,以往負責繪畫霓虹燈手稿的畫師有好幾位,如陳彬、鄭嘉宜、曾志棋、肥佬麥、梁昌和蘇欣。但因年代已久,好些已失去聯絡,也有一些已離世。

梁師傅在五十年代末入行,剛好能趕上六十年代霓虹業起飛的時期。他說,當時有很多大公司設在彌敦道,所以那裡的霓虹招牌最多;接著是灣仔駱克道。他形容彌敦道是「非常誇張,尤其是娛樂場所的霓虹招牌」。及後,香港有燈火管制,梁師傅記得當時是七十年代末,所有招牌要在晚上十一時關掉,生意頓變得慘淡,大華的老闆為維持生計,一度轉行賣凍肉。捱過了燈火管制,香港霓虹招牌在八十年代重拾光芒,八十年代末至九十年代初,香港開始出現動態的霓虹光管,招牌就有更多花樣。「早期的霓虹招牌,相對死板,放上去就算了。」而梁師傅印象較深的,是二○○○年代安裝在灣仔碼頭附近的中國移動通訊霓虹招牌,當時因為時間緊迫,要在一個月內做兩個鐵架,他形容招牌巨型,比四層樓還要高。

梁師傅回想自己做霓虹招牌逾半世紀,輾轉在不同的霓虹公司打工,至八十年代末、九十年代初自立門戶接工程,做過的霓虹招牌遍佈港九,至大約二○一二年退休。

最佳賣點

最佳賣點 : 郭斯恆及其團隊透過整理二百多張食肆的霓虹招牌手稿,以從側面探討香港五十至七十年代的飲食文化,以至不同年代的社會、民生和經濟狀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