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中區街道故事 | 誠品線上

香港中區街道故事

作者 魯金
出版社 聯合出版有限公司
商品描述 香港中區街道故事:香港的街道縱橫交錯,宛如蛛網,縱使你經常穿插其間,可對它們又有多少認識呢?這些街道名稱繁雜,各有其來龍去脈,倘若細心研究,便會發現它們的命名涉

內容簡介

內容簡介 香港的街道縱橫交錯,宛如蛛網,縱使你經常穿插其間,可對它們又有多少認識呢?這些街道名稱繁雜,各有其來龍去脈,倘若細心研究,便會發現它們的命名涉及了不少有關香港歷史的故事和街坊傳說。本書作者是資深的香港專題作者,揀選了港島中區十多條有代表性的街道,藉助豐富的資料詳述了其名稱的由來,如「二奶巷」、「紅毛嬌街」、「長命斜」等等,並以通俗的文字娓娓道出有關的史實和傳說,可讀性甚高。同時,還引出許多有趣的地方掌故,如香港法制原始模式、「太平紳士」的緣起、電話通訊業與股票市場的早期面貌、全港首屆校際運動會籌辦經過、「公共小巴」的面世等等,讀來更覺趣味盎然。

作者介紹

作者介紹 魯金。原名梁濤(1924-1995),香港著名報人、作家。七十年代起,以筆名魯金、魯言及夏歷,為報章、雜誌撰稿,同時出版了一系列環繞香港題材的著作,包括地方掌故、民生習俗、街道考源等。由於文字通俗,內容豐富,故廣受讀者歡迎。除寫作外,亦經常進行地區考察,及出席不同學府及團體的講座,對推動香港歷史文化的普及,貢獻良多。

產品目錄

產品目錄 般咸道、文咸街與第三任港督 004一個港督幾種譯名 004英商入城 先禮後兵 008般咸緩和仇英局勢 015「九九九年期」的典故 018廢除拍賣稅 改徵牌照費 022「太平紳士」的緣起 023文咸街與「南北行」 026又名「紅毛嬌街」的吉士笠街 031「紅毛嬌」雲集巷口 031郭士立是一名「中國通」 033林則徐初次接觸的西方人 037話說中區「長命斜」 042奧卑利街是香港法制發展的見證 042第一任裁判官威廉・堅 046高等法院審理的首宗案件 050警署之內有監獄 053「長命斜」此名何來? 056公開行刑 安定民心 059「長命斜」的其他傳說 062「二奶巷」(安和里)的趣聞 071紅牌阿姑與「二奶巷」 071弄璋竟獲一條街 077「公白行」究竟經營甚麼? 085議員陳言遏止鴉片專賣 088孫中山先生頒令禁煙 092名流利希慎遭刺殺 095「中國街」易名「萬宜里」 098旭龢道與羅旭龢的生平 100有辮派和無辮派 100香港音響業的始祖 102英皇子觀看「番鬼佬」粵劇 105「銀舌」一動 英廷匯款三千萬 108對話勝於對駡 110分層繳納差餉的提議 112男女可以同台演戲嗎? 114馬師曾赴穗請來譚蘭卿 119三院聯稟組織男女戲班 121籌辦全港首次校際運動會 123各界踴躍資助校際體育盛會 128羅旭龢周旋於日偽之間 135磯谷廉介被要求作合理解釋 140雪廠街的滄桑 143香港開埠初期的地理環境 143人造冰與天然冰的「減價戰」 146曾經是港島交通的中心地帶 150電話通訊業的發展 155股票經紀的活動場所 158股票法案挽回港人信心 161三年壽命的伊利斯指數 164華人經紀控制股票市場 168麥當勞道和孖沙街 172賭風難禁 政府乾脆介入 172「義祠醜聞」促成東華醫院創辦 179首次發行香港銀元 181孖沙街原是香港的金融中心 184伊利近街是著名的泥街 187港督寶靈曾派兵攻打羊城 187兩廣總督葉名琛流落印度 191額爾金接收南九龍半島的經過 194在霧裡高懸的盧吉道 197盧吉倡辦香港大學 197香港八景之一——「天橋霧鎖」 201夏慤道與海軍船塢的變遷 204昔日金鐘道是「樽頸地帶」 204海軍船塢擁有工人近萬 208現代技術在此萌芽 212夏慤發行單面輔幣 216非法貨幣合法流通 219全力穩定香港物價 222黑市外匯也有存在意義 225蔬菜統營使菜農得益 228宣佈中區填海計劃 232架起首座「汽車天橋」 235「公共小巴」的誕生 239哄動一時的「劉炳案」 244

商品規格

書名 / 香港中區街道故事
作者 / 魯金
簡介 / 香港中區街道故事:香港的街道縱橫交錯,宛如蛛網,縱使你經常穿插其間,可對它們又有多少認識呢?這些街道名稱繁雜,各有其來龍去脈,倘若細心研究,便會發現它們的命名涉
出版社 / 聯合出版有限公司
ISBN13 / 9789620450808
ISBN10 /
EAN / 9789620450808
誠品26碼 / 2682455673008
頁數 / 264
裝訂 / P:平裝
語言 / 1:中文 繁體
尺寸 / 21*14.5CM
級別 / N:無

最佳賣點

最佳賣點 : 本書作者是資深的香港專題作者,揀選了港島中區十多條有代表性的街道,藉助豐富的資料詳述了其名稱的由來,,並以通俗的文字娓娓道出有關的史實和傳說,可讀性甚高。同時,還引出許多有趣的地方掌故,如香港法制原始模式、「太平紳士」的緣起等等,讀來更覺趣味盎然。

試閱文字

自序 : 前言

香港街道的名稱看似雜亂無章,其實它們都各有起因,而且離不開「地名學」的範疇。因此,研究起香港街道命名的由來,少不免觸及許多關於香港歷史的故事和街坊傳說。

查中國各大城市的街道,亦有一套命名的法則。有些街道以人名命名,有些街道以官衙所在地命名,有的街道名稱源於古代城門的位置,有的則冠以花草樹木的名字。其中,也有不少街道是用吉祥句,或以其所在範圍內最特出的行業名稱命之。在香港,同樣有自己的街道命名法則,只因這裡是華洋雜處之地,一些街道也許先有英文名字而後才有中文譯名,但由於不同的年代或各異的社會背景,加上譯者的翻譯水平有所差別,遂出現了好些近似的街道名稱。舉例說,港島中區既有文咸街,又有般咸道(曾一度被稱為「般含道」);「文咸」和「般咸」,實際上是同一人的名字,只不過是異譯,才會有一字之差罷了。至於那位既稱「文咸」又稱「般咸」的人,正是香港第三任總督,他精通中文,並給自己擬了一個很中國化的名字——文翰,可是香港早期的翻譯人員卻未有留意,才把本來謂之「文翰」的兩條街道,先後譯成與此有出入的不同街名。

香港一些街道除了在路牌上標明正式的路名外,亦有被坊眾慣稱的俗名。街道的俗名亦即街道的綽號,是人們於日常生活中有見及該處的某種特徵或現象而賜給它的。類似情況,在世界各大城市都有,香港也不例外,譬如本書提及的「二奶巷」、「紅毛嬌街」、「長命斜」和「南北行街」等等,均為香港中區部分街道的俗稱。街道的俗名與正式名稱一樣都有其來源。如果我們找到這個源頭,街名產生的來龍去脈不但一目瞭然,而且個中的內涵或有關掌故,當能令人發出會心微笑。

香港早期若干街道,是由該處發展商命名的,這點希望讀者研究時加以留意。香港昔日的建築物,主要仗磚瓦木石等材料建造。至於樓宇的形式,則因發展商、業主和租客大多是中國人,而自然地帶有中國村屋的風格。其時,樓宇的高度一般不會超過三層(多為兩層高的房屋),發展商必須購入大幅土地,興建數以十幢計的屋宇,並且將之售出才易謀利。由於在同一地方同時建造多幢房屋,便需要撥出通道以利於住客進出,這便形成所謂私家街道。既然這類街道屬於發展商的私有土地,那末由發展商命名是合乎情理的,而發展商通常愛用吉祥字句作為私家街的名稱。經過百年多變遷,香港有些私家街道內的樓宇已更易業權,並改建成層數較多的大廈,原來的私家街道亦漸被政府收回。今天,我們很可能從表面上誤以為這些街道的名稱是由政府命名的。事實上,假如不尋根問底,追溯地方歷史,便很難將之查考出來。

香港有些街道是用華人名字命名的,但香港上流社會中的華人都有一個英文名字,因此,以這階層華人的名字命名的街道,往往使人以為其中人物是一位英國人。像這類街名,書中亦有介紹。

《香港中區街道故事》只詳述十二條街道,當然,值得談的香港街道實不止此數,就是中環一區,仍有很多具歷史性和有趣的掌故的街道,鑒於篇幅關係,唯有待日後再予讀者介紹。不過,本書提及的街道在中區亦有一定的代表性,發生在它們身上的故事亦充分反映了香港街道命名的法則、俗名的起源以及中英文街名異譯的由來,並局部地呈現了百年香港歷史的發展痕跡。

梁濤
1988年6月20日

試閱文字

推薦序 : 總序

香港史研究興起之前,很多本地早期事蹟主要靠掌故保存下來。所謂「掌故」,是指關於歷史人物、社會風俗以及典章制度等的故實或傳聞。記載掌故的文章,或在報刊上發表,或見於文集、傳記、回憶錄中,是研究歷史不可或缺的參考材料之一。至於掌故是否全部確鑿可信,則有賴歷史學家進一步的考索和印證。

本地報紙的副刊,向以內容豐盛見稱,不乏佳作,造就了多位作家、小說家甚至專家學者。以掌故名家的亦復不少,當中的表表者是魯金,譽為香港掌故大家,是實至名歸的。著述繁富,時至今日仍有可供閱讀和參考的價值。

著名報人和作家
魯金(1924–1995),原名梁濤,祖籍廣東省雲浮市新興縣,生於澳門。以筆名魯金為人所熟知,其他筆名包括魯言、夏歷、魯佳方、老街方、三繞、夏秋冬等。從事新聞事業逾半個世紀,早年曾經在省、港、澳及戰時的韶關各大報章擔任編輯和撰述工作;抗日戰爭勝利後,定居香港。魯金長期留意香港史事,對人物掌故和時代變遷瞭如指掌,寫成多篇文章,部分輯成專書。他為廣角鏡出版社編著《香港掌故》,總共出版了十三集;又為三聯書店主編「古今香港系列」叢書,當中有幾種是他自己的作品。1992年,為市政局編寫《香港街道命名考源》和《九龍街道命名考源》。

主編「古今香港系列」
1988年,三聯書店開始出版由梁濤主編的「古今香港系列」,是認識香港百多年來歷史進程和社會發展的一套重要叢書,備受注意,廣泛流傳。當中《港人生活望後鏡》、《粵曲歌壇話滄桑》和《九龍城寨史話》都署「魯金著」,是他比較重要的專書,視為代表作,似亦未嘗不可。《港人生活望後鏡》介紹了昔日香港流行的生活方式和習俗,包括飲食、時裝、娛樂、中藥等行業,及曾經流行一時的俗語等。《粵曲歌壇話滄桑》系統地敘述粵曲歌壇不同階段的發展,及早期粵曲歌伶、名曲玩家的生平逸事。《九龍城寨史話》搜集了大量歷史材料,並進行實地考察,是了解九龍城寨的基礎讀物。

講述港九各個地區街道的故事,魯金亦優以為之。《香港中區街道故事》和《香港東區街道故事》,均署「夏歷著」,街名來歷及相關事蹟,娓娓道來,除非是老街坊,否則是未必知道的。後來三聯書店編印「香港文庫.新古今香港系列」,除重印《香港中區街道故事》、《香港東區街道故事》外,增出《香港西區街道故事》、《九龍街道故事》、《新界及離島街道故事》,均署名「魯金」。港九、新界齊備,魯金走遍全港是名不虛傳的。

編著《香港掌故》
1977至1991年,廣角鏡出版社出版了《香港掌故》十三集,前三集都是魯金的文章,總共四十三篇。當中有不少文章講述香港的百年發展,如第一集的〈百年來香港幣制沿革〉、〈百年來港澳交通史〉,第二集的〈百年來香港中文報紙版面的變遷〉,第三集的〈百年來香港新年習俗沿革〉和〈百多年來省港關係發展史話〉。

魯金講掌故,比較重視歷史脈絡和時代變遷,例如第一集就有〈香港食水供應史〉、〈香港稅收史話〉、〈香港海盜史略〉、〈香港嚴重的風災史〉等,第二集有〈香港的貪污與反貪污史〉和〈馬年談香港賽馬史〉,第三集有〈香港和中國邊界交通史〉和〈百多年來省港關係發展史話〉。也有關於重要歷史事件的,包括〈五十年前的香港大罷工〉、〈香港淪陷與香港重光〉之類。

第四集起,每集只有一至四五篇署名「魯言」的文章,重要的有〈耆英在香港〉(第四集)、〈香港華人社團的發展史——三易其名的香港中華總商會〉(第五集)、〈香港清末民初武術發展史話〉(第十一集)等。十三集合共有署名「魯言」的文章六十多篇,內容包羅萬有,謂為百科全書式的香港掌故家,亦曰得宜。第二集中〈關於處理香港歷史資料的態度問題〉,頗可注意;第六集中有吳志森的〈魯言先生談《香港掌故》〉,有助加深了解。

其他著作與文獻材料
魯金還有幾種著作。1978年廣角鏡出版社出版《香港賭博史》;1990年代次文化堂出版包括:一、《香港廟趣》;二、《妙言廟宇》;三、《香江舊語:老派廣東話與香港民生關係概說》;四、《魯金札記:中國民間羅漢小史》。

總的來說,魯金掌故之所以有分量和特色,主要有幾個原因:第一,有新聞觸角和歷史眼光,而且能夠兩者兼顧;第二,文獻材料加上實際考察,既能互補又有互動;第三,香港事物配合中外發展,洞悉時代環境的變遷。鄭明仁在《香港文壇回味錄》(天地圖書有限公司,2022)中,稱魯金為「香港掌故之王」。

香港中央圖書館香港文學資料室設有「魯金文庫特藏」,從中可見魯金生前收藏的書刊、文獻和剪報材料等,這對於研究一個作家的生平與著作,是十分珍貴和有用的。隨著魯金大量作品的重印及整理結集,他在本地掌故方面所作出的努力與貢獻,相信可以得到更多肯定,亦有助於香港研究的深化和發展。

周佳榮
香港浸會大學歷史系榮休教授
2022年12月

活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