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he Power Elite
作者 | C. Wright Mills |
---|---|
出版社 | 大雁文化事業股份有限公司 |
商品描述 | 權力菁英: 掌控美國社會的三大集團:《權力菁英》自1956年首次出版以來,便如同一面透視鏡,揭露了美國社會表面民主之下,潛藏著由少數人所組成的「權力菁英」集團。這書不 |
作者 | C. Wright Mills |
---|---|
出版社 | 大雁文化事業股份有限公司 |
商品描述 | 權力菁英: 掌控美國社會的三大集團:《權力菁英》自1956年首次出版以來,便如同一面透視鏡,揭露了美國社會表面民主之下,潛藏著由少數人所組成的「權力菁英」集團。這書不 |
內容簡介 “這種現代權力結構歷史上前所未見,影響力也達到高峰”解析國家權力結構實際的運作,洞察社會表象之下的暗流批判社會學的先驅米爾斯,70年前直言不諱的獨到見解──揭露美國社會中由政治、經濟、軍事高層所構成的複合體,如何聯手掌握並操控著國家的真正權力。在瞬息萬變的全球格局中,我們總在追問:誰才是真正掌握權力,引導社會走向的人?已故的美國社會學巨擘賴特.米爾斯透過這本劃時代的巨著,給出了令人震驚且深具洞察的答案。這本書自1956年首次出版以來,便如同一面透視鏡,揭露了美國社會表面民主之下,潛藏著由少數人所組成的「權力菁英」集團。米爾斯並非僅僅空泛地指出有「有權勢的人」存在,他更是深入剖析了這個菁英集團的構成與運作模式。在他看來,這個集團並非單一的統治階級,而是由來自三個關鍵領域的領導者所組成:經濟領域的巨頭(掌握大型企業與財富的資本家)、政治領域的高層(控制政府機器與政策的決策者),以及軍事領域的將領(主導國家武力與戰爭機器的高級軍官)。這三股力量並非各自獨立,而是透過複雜的人際網絡、共同的利益、相似的背景和價值觀緊密交織在一起,形成了一個盤根錯節的「政治經濟軍事複合體」。這個複合體不但擁有美國幕後的治理權力,它們既能決定規則,也擁用各種手段能全面刷洗大眾價值觀服從於其規則。米爾斯挑戰了當時流行的「多元論」觀點,即認為權力在社會中是分散的,由不同的利益團體相互制衡。他強調,儘管表面上存在多樣性,但真正的重大決策,那些影響國家命運走向的決定,最終都掌握在少數菁英手中。他們透過非正式的會議、共同的社交圈、甚至家族聯姻等方式,維繫著彼此的連結,確保了他們的權力穩固不移。《權力菁英》這本著作的意義不僅在於其尖銳的批判,更在於其引導我們深思社會運作的本質。它迫使我們去質疑那些看似理所當然的權力分配,去探究宏大事件背後的真正推手。這本書的影響力至今不衰,無論是對於研究社會權力結構、菁英主義、社會不平等,或是對於理解美國政治與社會的深層邏輯,它都提供了不可或缺的視角和批判工具。《權力菁英》不僅是一部重要的社會學經典,更是一本讓讀者看清世界運作真相的必讀之作。它將顛覆你對權力的想像,促使你以更批判、更深刻的眼光去審視我們所處的時代。
作者介紹 【作者】賴特.米爾斯(C. Wright Mills, 1916-1962)米爾斯是二十世紀中期美國極具影響力的社會學家與知識分子。他出生於德克薩斯州,在威斯康辛大學麥迪遜分校取得社會學博士學位,其後任教於哥倫比亞大學。米爾斯以其對美國社會結構、權力關係及現代社會困境的獨到批判而聞名。他對主流社會學思潮提出質疑,鼓勵人們將個人困境與宏觀社會議題相互連結。米爾斯一生著有多部經典著作,包括揭露美國戰後中產階級困境的《白領》(White Collar)、探討美國政治與經濟菁英階層影響力的《權力菁英》(The Power Elite),以及倡導社會學研究方法論的《社會學的想像》(The Sociological Imagination)。米爾斯的作品深刻剖析了官僚體制、大眾社會與權力集中等議題,對後世的社會學研究產生了深遠影響,尤其在批判理論、衝突理論及政治社會學領域佔有舉足輕重的地位。他直言不諱的批判精神和對社會正義的關懷,使其成為一代知識分子的代表人物。儘管45歲就英年早逝,米爾斯的思想至今仍被廣泛討論與引用。【譯者】陳毅澂筆譯碩士,主要興趣為科普書籍翻譯,曾翻譯過《ADHD迷你教練課:瞭解自己,讓生活更輕鬆的小訣竅》。
產品目錄 第一章 上層階級第二章 地方社會第三章 大都會四百名門第四章 名人第五章 首富第六章 企業管理高層第七章 企業富豪第八章 軍事高層第九章 軍事地位崛起第十章 政治領導高層第十一章 平衡理論第十二章 權力菁英第十三章 大眾社會第十四章 保守思想第十五章 高層道德腐敗誌謝
書名 / | 權力菁英: 掌控美國社會的三大集團 |
---|---|
作者 / | C. Wright Mills |
簡介 / | 權力菁英: 掌控美國社會的三大集團:《權力菁英》自1956年首次出版以來,便如同一面透視鏡,揭露了美國社會表面民主之下,潛藏著由少數人所組成的「權力菁英」集團。這書不 |
出版社 / | 大雁文化事業股份有限公司 |
ISBN13 / | 9786267676349 |
ISBN10 / | |
EAN / | 9786267676349 |
誠品26碼 / | 2683003006002 |
頁數 / | 528 |
裝訂 / | P:平裝 |
語言 / | 1:中文 繁體 |
尺寸 / | 20.9x14.8x3.6 |
級別 / | N:無 |
重量(g) / | 700 |
自序 : (摘自本書第一章)
第一章 上層階級
某種類型的人在美國社會中佔據了居高臨下的地位。不管這些菁英承不承認手中握有權力,他們所能體驗到的人生與政治經歷,遠超過芸芸眾生。舉凡我們沒有的,他們一應俱全。
平凡人的權力會受到日常生活的世界所限制,在工作、家庭與社區當中,有許多驅動他們行為的力量。但是平凡人不僅無法理解也無法控制這種力量。「巨變」會影響他們的行為以及視野,可是他們無從掌握這種改變。現代社會的框架下,平凡人無法自主行動,而是受到許多不同勢力影響。這些大眾社會裡的平凡人,受到這種社會變化的影響,覺得自己身處於一個失去權力的時代,生活也失去了意義。
不過,也並非所有人都是這樣的「平凡」,隨著資訊與權力集中,某種類型的人在美國社會中佔據了居高臨下的地位。這些人的決策對於日常社會的平凡人影響巨大。這些人的工作不能決定他們的身價,他們能為成千上萬人創造工作,也能一手毀滅。
這些人不會受到單純的家庭責任所限制,他們想逃避就能逃避。這些人身居各種飯店和住宅,擁有眾多房舍,卻不受任何社群所限制。他們所需不止是「滿足日常需求」,就某方面來說,他們才是這些需求的創造者,是其他人來滿足他們的需求。不管這些菁英承不承認手中握有權力,他們所能體驗到的人生與政治經歷,遠超過芸芸眾生。瑞士歷史學家雅各.布克哈特(Jacob Burckhardt)對於「偉人」的看法,很有可能跟美國人對於菁英階層的看法一致:「舉凡我們沒有的,他們一應俱全」。
權力菁英的組成分子所處的地位,完全超越平凡大眾的普通環境,他們所處的地位能夠做出影響深遠的決定。應該說他們身居重要位置是一個重要的事實,比做決定更重要,關鍵是他們擁有自主決定是否採取行動的能力。對於這些權力菁英而言,無所作為或根本沒有決策能力,後果往往比他們所做的「決策內容」更具深遠影響。權力菁英管轄現代社會的主要階層與組織,他們營運大公司,他們操縱國家機器並握有執政權力,他們還指揮軍事組織。權力菁英身居重要職位,能夠對社會結構運籌帷幄,而身居高位又讓他們更有效地集中所享有的權力、財富以及名氣。
權力菁英並非孤獨的統治者。在權力菁英高層的計畫與決策當中,顧問、參事、發言人、意見領袖經常扮演領航員的角色。權力階層之下緊接著的是專業政治人物,他們屬於中層權力階級,權力中層包括國會、利益團體,以及城鎮、都市、地區的新舊上流社會都屬於這個階層。此外,菁英身邊還有另一類人,這類人如何躋身上流將會是本書主題之一,他們就是「專業名人」,名人的謀生之道就是不斷在檯面上發聲,反正只要他們繼續把「名人」當成職業,他們就永遠不會停止發表意見,曝光率越高越好。即使這些名人並不是任何統治階級的領袖,他們還是有能力分散社會大眾的注意力,讓他們忽略重要議題,或是挑起大眾的情感,更直接的作法是,讓意見直接上達身居高位、握有實權的人。身為道德評論家、握有權力的技術官僚、上帝的發言人、大眾情感的煽動者,他們與體制保持若即若離的關係,這類名人與顧問,在菁英階層上演的戲碼當中扮演要角,然而,這場戲的焦點還是圍繞在重要機構層級中的權力核心。
內文 : (摘自本書第一章)
菁英的本質與權力的真相,即使是高層人士自己也未必清楚,這並非他們明明知道卻不願讓大眾知曉的祕密。高層人士對於自己在各種事件與決策中所扮演的角色,可能會有多種不同的看法。他們經常對自己的角色缺乏明確的認識,並且常常受到自身恐懼與願望的影響,從而影響對自己權力的評估。無論高層人士實際擁有的權力有多大,他們對現實情況的掌握往往不夠準確,但他們也清楚知道,有人會對他們行使權力產生抵抗。此外,美國的企業家通常對公共關係的話術非常熟悉,在某些情況下,他們甚至會在自言自語中充斥著這些話術,最終導致自我欺騙而深信不疑。為了深入了解上流社會,對這些主體的研究是必要的。然而,許多人並不認為真正存在菁英階層,或者即使存在也無關緊要,這種觀點的根據來自於高層人士對自身的信念,或是他們在公開場合的言論。
然而,還存在另一種觀點,雖然並沒有確切的定論,但仍有一些人相信,在美國,握有權力的僅僅是一小群重要的菁英。這種信念通常是來自觀察歷史的結果。例如體會到軍事活動無遠弗屆的影響,因此覺得軍事將領以及受到將領指揮的決策者,想必都是有權有勢的人士。聽聞國會再次對於一小群人的要求做出讓步,這些議員做的決定都是關於戰爭或者和平的抉擇。得知日本遭到轟炸是以美利堅合眾國之名,但從來沒有人詢問過他們支不支持。他們感受到自己所處的時代就像面臨一個巨大的十字路口,也知道自己對於這種抉擇無足輕重。因此,如果看待當下發生的歷史時,他們認為權力核心中一定有一群決策者,無論決策成敗,這些決策者就是權力菁英。
一方面,對於重大歷史事件跟上述看法相同的人認為,菁英階級確實存在,菁英也手握重權。另一方面, 有些人會認真聽取檯面上的決策者所做的說明,而這些人大多不相信真有某個具決定性影響力的菁英階層存在。
這兩種看法都要納入考量,但是這兩種看法也都不夠全面。光是了解事件的歷史尺度還不足夠,或者了解權力決策者的個人想法也不足夠,這兩種角度都不能夠全面了解美國菁英階層。在這些權力人士,以及歷史事件的背後,將兩者加以連結的是現代社會的主要體制。這些國家、企業與軍隊的階層組成了一種權力途徑,這種現代權力結構歷史上前所未見,影響力也達到高峰。揭開這些現代社會中的權力核心,能提供一種社會學的關鍵概念,以理解美國上層階級所扮演的角色。
在美國社會中,經濟、政治、軍事領域現在把持主要的國家權力。其他的領域似乎在現代歷史中處於邊緣位置,有時甚至完全屈服於上述三種領域。沒有家族在國家事務層面如同大型企業一樣直接掌握權力,沒有教會像軍事部門一樣對當今美國年輕男子的基本資料瞭若指掌,沒有大學像國家安全會議一樣,能夠主導歷史事件的走向。宗教、教育以及家庭組織並非國家的自主權力中心,正好相反,這些領域正逐漸受到經濟、政治、軍事這三大領域的主導與分散管理,並產生決定性與直接的影響。
家庭、教會與學校因應現代社會的需求,政府、軍隊與企業塑造現代社會的需求。而且在塑造的過程中,他們將這些其他較次要的領域轉變成為自己的利益服務。宗教組織提供隨軍牧師給軍隊,用於增昇士氣,增加軍人殺傷的效率。學校挑選並訓練人才,為企業的職位服務,以及為軍隊的專業化任務效力。當然了,大家庭早已經在工業革命後瓦解,現在只要國家軍隊開始徵召男丁,那麼家庭裡父親與兒子的角色就會缺席,軍隊視需要甚至可以無視個人意願強制徵召。這些次要領域都變成為權力服務,以及支持三大領域的決策。
在現代社會中,決定一個人的生命與命運,並不只是一個人的原生家庭,或是配偶的家庭所決定。可以決定一生的因素,逐漸變成他在盛年把最精華的時光都獻給了哪一家企業。不只是他在孩提或是青少年時期在哪所學校接受教育,在他一生中受到國家的點滴哺育也是因素之一。不只是他偶爾上哪間教會聆聽上帝的話語,在哪支軍隊接受訓練也同樣重要。
如果集中的國家權力無法將國族主義的忠誠思想灌輸進公私立學校,掌權者會很快拿教育體系開刀,讓缺少自主權的教育系統屈服。如果前五百大企業的破產率跟三千七百對婚姻的離婚率一樣高,那國際性的經濟大災難就在眼前。如果教會信徒對上帝的忠誠,更勝於軍人忠於國家的熱誠,軍人不再為國捐軀,軍事危機將會發生。
在這三大領域當中,機構單位規模變龐大是典型現象,這些單位變得具有行政機關的性質,做出決策的權力更加集中。在這些發展的背後,是跨時代的科技進步,機構引入這種科技並引導科技發展方向,反過來科技也會影響機構的發展步調。
歷史上經濟曾經是一大群小型生產單位形成自給自足的平衡,現在變成由兩、三百間大型企業所主導,在行政上與政治上有著千絲萬縷的關係,一同形成經濟決策的關鍵因素。政治秩序曾經是數個州組成的鬆散體制,雖有一個軟弱的中樞,卻沒有中央集權體系。現在則變成中心化,能夠執行行政政策的政治實體,將過去分散的權力集中,並將權力深入社會結構的每個角落。
軍事秩序曾經是在各方勢力彼此猜疑的大環境下,由各州組成的簡單民兵組織,現在變成政府最巨大,花費也最昂貴的部門,雖然善於打好公眾關係,但是現在的軍隊跟龐大的官僚體系一樣,效率低下不彰。
在這些領域當中,決策者手握權力的方式有極大的進展,他們中央執行的權力提升,這些領域當中,現代化的行政流程變得細緻,也變得嚴謹。隨著這些領域變得更龐大與集中,這些領域的行動會帶來更深遠的影響,與其他領域間的交流也會增加。少數幾間企業做出的決定,會對軍事、政治與國際經濟發展產生影響。軍事組織的決策,對於政治生態以及經濟活動的每一個層面,不僅有依賴關係,同時也會產生巨大的影響。政治領域內部的決策,決定經濟與軍隊活動的發展。經濟體制已經不再獨立,政治秩序中的軍事體制也與利益跟政治有所牽連。政治經濟體與軍事組織與決策有著千絲萬縷的關係。由中歐一路延伸到亞洲的邊緣地帶,這個世界一分為二,兩個陣營中經濟、軍事與政治結構的相互連結都日益增加。如果政府干預市場經濟,企業也會插手政府運作。現今的歷史結構中最重要的現象是「連鎖董事」(interlocking directorate,譯注:同一個人在不同公司同時擔任董事,以協調價格等策略),以結構的角度來說,這種權力三角就是這種連鎖董事結構形成的原因。
這種相互連結的關係,從現代資本主義社會面臨的各種危機就可見一斑:經濟蕭條,接著戰爭發生,接著經濟再次繁榮。在每次危機,決策者都會了解到主要機構體制互相依賴的關係。在十九世紀,機構整體的規模還沒有那麼龐大,在自治經濟體當中這些機構形成了鬆散的整合關係,透過市場力量看不見的手進行干預,在自治的政治領域則是透過政治承諾以及選舉行使影響力。因此,這樣的假設就應運而生:受到限制的決定所造成的不平衡與摩擦,將可能最後逐漸形成新的動態平衡。但這種平衡理論已經被打破,這三個領域的最高層成員也不再抱持這種看法。
因為這些領域會帶來很深遠的影響,一個領域做出的決策都會影響到其他領域(甚至選擇擱置決策也會造成影響),因此最高層級的決策通常會變成各領域相互協調一致,就算最後選擇不作為,也是三個領域同步都不作為。不過情況並非總是如此。
例如如果經濟體只由幾家企業所組成,如果企業倒閉,造成的後果僅限於一時一地,因此政治與軍事當局不會出手干預。但是現在,因為人民的政治期待與軍事承諾,如果任由經濟蕭條,讓私人企業經濟當中的重要企業慘淡經營,帶來的後果其他兩個領域也難以承擔。政治與軍事領域越來越常干預經濟事務,而且隨著這些干預,三個領域之中一個領域能夠控制大局的決策,都會受到其他兩個領域的代理人所影響,經濟、軍事與政治結構因此有了緊密連結的關係。
在這三個領域變得巨大且集中,在三大領域的頂點,由經濟、政治、軍事領域的菁英所組成的上層階級崛起。經濟領域的頂端,是經營企業的富豪與執行長。在政治體制的頂端,有政治高層的成員。在軍事組織的頂點,則是有帶有軍事背景的政治人物,他們身居高位,還能出席參謀長聯席會議。這些領域彼此之間都會相互交流,因此這些領域做出的決策會趨於一致,在這三個權力領域中的領導者,軍事高層、企業高層、政治首腦三者一同進退,形成美國的權力菁英。
最佳賣點 : “這種現代權力結構歷史上前所未見,影響力也達到高峰”
解析國家權力結構實際的運作,洞察社會表象之下的暗流
批判社會學的先驅米爾斯,70年前直言不諱的獨到見解──
揭露美國社會中由政治、經濟、軍事高層所構成的複合體,如何聯手掌握並操控著國家的真正權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