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思迅人生講座套書: 易經白話講座+金剛經白話講座 (2冊合售)
作者 | 王思迅 |
---|---|
出版社 | 大雁文化事業股份有限公司 |
商品描述 | 王思迅人生講座套書: 易經白話講座+金剛經白話講座 (2冊合售):《易經》看似複雜,其實只教我們一件事:面對人生無可避免的起伏變化,如何從自己身上找到力量?《金剛經》 |
作者 | 王思迅 |
---|---|
出版社 | 大雁文化事業股份有限公司 |
商品描述 | 王思迅人生講座套書: 易經白話講座+金剛經白話講座 (2冊合售):《易經》看似複雜,其實只教我們一件事:面對人生無可避免的起伏變化,如何從自己身上找到力量?《金剛經》 |
內容簡介 本套書共二冊,《易經白話講座——64卦,卦卦讓你找到內在真實的力量》+《金剛經白話講座:放下的人生修行》在變化不定的人生中,你需要修行的智慧讓「提升生命智慧的講者」王思迅,以《易經》教你轉念,以《金剛經》教你放下。■《易經白話講座——64卦,卦卦讓你找到內在真實的力量》《易經》看似複雜,其實只教我們一件事:面對人生無可避免的起伏變化,如何從自己身上找到力量?一本幫助我們化解內在偏執,轉念面對外在挑戰的《易經》使用手冊面對人生的轉折,你知道該如何度過,如何面對嗎?你是否清楚知道現在面臨的處境是上天想給你什麼樣的功課?面對困難,如果你還想用舊有的習性去面對,那結果只會是巨大的生命浪費,而不是成長。《易經》成書於一個苦難的時代,而《易經》正是對應苦難而生的智慧之書。若能理解《易經》六十四卦,就可以借用古人智慧看盡人間事理,理解生命起伏。遇到人生逆境時,會知道如何脫困而出,處於順境之際也能善加把握,不讓自己耽溺徘徊,失去提升的機會。台灣最大音頻課程平台「孜孜線上」銷售第一名師,被學生譽為「提升生命智慧的講者」王思迅,以淺顯易懂的方式,詳細解說卦義及每卦背後的故事,教你如何透過《易經》挖掘自己的內在真實,與生命相互印證。*詳細講解《易經》六十四卦卦辭、爻辭的現代意義*從甲骨文及商周時代的歷史脈絡切入,回到源頭瞭解卦的本義*講解貼近生活,只需要基本國學根柢就能對卦義有切身體會*具體說明「意識卦」占卜法,讓你能藉由占卜瞭解自身所面臨的功課六十四個形象生動的卦,就像六十四則寓意深遠的故事《易經》記述的是古人的生命體會與歷史經驗,因此六十四卦就像六十四則寓言故事,也像六十四則對人生的提醒。例如渙卦,是藉由商代盤庚遷都的故事告訴我們,比起離散更重要的關鍵是學習凝聚。又例如明夷卦講的是商朝三賢人微子、比干及箕子勸誡紂王不成反遭禍的故事。卜到明夷卦一般都認為是個凶卦,但《易經》真正要告訴我們的是,人在明夷之中,最重要的不是成敗,而是內在的轉化。如果把成敗當成首要,那就完全看錯重點,也顛倒了吉凶。學習《易經》的方法不是讀它,而是在日常生活中,頻繁地使用它《易經》不光是本卜卦之書,但學《易經》一定要學卜卦,因為學會卜卦之後,《易經》讀起來就會變得很簡單。讀不懂《易經》,往往是因為不知道如何把《易經》的內容對應生活,而卜卦恰好可以解決這個問題。卜卦是一種與《易經》對話的方式,它能讓《易經》的文字活過來,每一句話都像是人生導師對我們最真切的提醒。本書收錄詳細的「意識卦」占卜教學,初學者也能輕鬆上手。《易經》不是直接預測吉凶,「轉」才是《易經》的關鍵天下並沒有全部都是吉的事,也沒有全然的凶。吉中會有凶險,凶中也可以得到吉象。凶是無法完全避免的,但是我們可以好好應對凶,從中學得許多教導。《易經》不是要我們「趨吉避凶」,而是要我們知道該用什麼角度去面對難題。不要困在任何一卦之中,而是要學習在心念一轉之下,可以從這一卦走向另一卦。人世的「變」,這是外在的吉凶,當我們內心有「轉」的力量,就不用害怕外在吉凶。學習《易經》就是學會如何面對困境,學習如何更好地調整自己我們之所以會遇到某困難,常是我們的內心有偏頗、有習性,有失衡的地方。如果我們內心平衡了,困難不一定會發生,或者,這件事並不會顯得這麼困難。卜卦告訴我們的答案,都是針對我們內心的偏執提出建言。如果認真把它當成人生的功課,我們就能恢復原有的平衡,困難也能得到解決。使用《易經》,就是要讓它改善我們做人做事的方法,要讓它提升我們的智慧與技能,讓我們變成更好的人。如何把充滿變動與欲求的心,安住在簡單純粹的永恆形式之中,而且依然充滿創造力,生生不息,既超越矛盾與煩惱,又得到自在與寧靜。這就是《易經》最終要教導我們的功課。■《金剛經白話講座:放下的人生修行》看見內心,就能放下,走向自己真實的生命《金剛經》講的是心,是佛陀告訴我們如何正確運用自己的心,放下執著的般若智慧如果你開始在意該怎樣使用時間,開始想過好這一生,想讓生命有意義、有價值,讓自己成為自己喜歡的樣子,你就一定需要《金剛經》《易經白話講座》暢銷書作者王思迅,逐字逐句,與我們分享佛陀的體悟•《金剛經》是引領人生修行的寶貴經典生命中總有一個時刻,我們會開始真心希望自己變得更好,真心希望自己的生命變得更有意義,並且願意在這件事情上付出努力,這時我們就已開始踏上了人生修行的旅途。在我們提升自我的道路上,《金剛經》能提供我們最簡便、最直接,也最有效的方法。•正確地觀看我們自己的心,就是般若智慧我們的心,喜歡認定事物是這樣的,或那樣的。這個認定,會逐漸強烈,變成難以改變的傾向,然後控制我們的頭腦與身體,讓我們依循這個認定而去行為與反應。如果我們能夠從這個認定的傾向中掙脫出來,那我們就能脫困,不會被控制,也能得到自由。透過自我覺察,知道自己的本心,放下自己原有的傾向,這種能力,就是我們內心智慧的顯現,就是般若智慧。•放下,就能斷除執念,走向自己真實的生命《金剛經》告訴我們,只要能放下執著,我們不但可以不隨因果業力而流轉,同時也可以體會到生命真實的意義。當我們慢慢學會「放下」,我們的世界就會越來越明澈,越來越清楚,我們的人生道路也會越來越明確,越來越篤定。最後,我們會知道自己應該過怎樣的生活,成為怎樣的人,在怎樣的事情上努力,並在「宗教性」的實踐上,圓滿我們的一生。•《金剛經》給我們的是究竟圓滿的智慧用置身事物之上的角度觀看自己、觀看他人、觀看環境、觀看時空的變化,也觀看自己思維中的一切。觀看之後再如實地放下,這就是《金剛經》要告訴 我們的智慧。它能讓我們對周遭世界多一分包容,也讓我們多一分洞見,反觀自照,成為更好的自己。這就是智慧之上的智慧,究竟圓滿的智慧。
作者介紹 作者簡介王思迅暢銷書《易經白話講座》、《金剛經白話講座》作者、如果出版總編輯、樂易講堂負責人、中廣孜孜線上聽講師,中廣易經入門班講師。作者講《易經》從卜卦、考古成果、甲骨文入手,結合對商周歷史的理解,對《易經》提出貼合生活的新解釋。不是一個字一個字引經據典,也不需要任何國學根柢,卻很能讓人掌握整個卦與六爻的精要之處,並實際運用在生活中。講《金剛經》則從人人都有的「宗教性」開始,穿插歷史典故與人生小故事,讀者不需要任何佛法根柢,就能很快抓住經典的精要,並心生嚮往,開始自己的人生修行之路。平時開設《易經》、《老子》、《論語》、《孫子兵法》等讀書會,與同好分享心得。其餘有聲課程請上中廣「孜孜線上聽」訂閱。
產品目錄 《易經白話講座——64卦,卦卦讓你找到內在真實的力量》作者序從《易經》看到內在真實的力量——如何學習《易經》卦象的結構與卜卦的方法 01 乾卦:有志的人就是龍02 坤卦:上天給人的最好禮物03 屯卦:老天只呵護真實的東西04 蒙卦:人生必須經歷兩次叛逆,才能真正成熟05 需卦:贏得信任,就贏得賽局06 訟卦:認命的人最好命07 師卦:敵人能教我們的事情比朋友更多08 比卦:因為你是「錦」,別人才會來「添花」09 小畜卦:不是社會太黑暗,是我們內心還沒發光10 履卦:每個人內心裡都有一隻野獸11 泰卦:向帝乙學習當機立斷的智慧12 否卦:失敗經驗是人生重要的資產!13 同人卦:人生最快樂的事,是找到一群志同道合的朋友,然後一起成就有意義的志業14 大有卦:老天給我們豐收時,同時也會給我們任務15 謙卦:對人的謙虛常是假的,只有對神明謙虛是真的16 豫卦:抱持自信與樂觀,是最有福報的人17 隨卦:向左轉或向右轉,其實沒有差別18 蠱卦:習性是一切業力的根源19 臨卦:最好的領導是價值領導20 觀卦:站到比自己更高的位置來看事情21 噬嗑卦:有能力改變自己,才有能力改變他人22 賁卦:理想很豐滿,現實很骨感23 剝卦:我們人生最重要的東西是什麼?24 復卦:一個好的起點比什麼都重要,因為它決定了終點25 无妄卦:不是你做不好,而是因為你想太多26 大畜卦:在人生的十字路口上蓄勢待發27 頤卦:心中有靈龜,行動則要像老虎28 大過卦:人要經歷「大破」,才能得到「大立」29 坎卦:在逆境中,絕對不能犯的三個錯誤30 離卦:保持優勢的秘訣是擁有超乎常人的耐心31 咸卦:人生若只如初見32 恆卦:因不曾努力而一事無成,是最羞恥的事33 遯卦:如果逃不掉,那就迎向前去吧!34 大壯卦:理不直,氣也壯35 晉卦:旭日東升,勇往直前36 明夷卦:最大的困難,可以讓生命產生最大的蛻變37 家人卦:所有初見都是再續前緣38 睽卦:相處不容易,但分手更難39 蹇卦:一個跛足的人,如何翻過一座山?40 解卦:越擔心越有事,放下擔心反而沒事41 損卦:損物質,益精神42 益卦:資源越多,越要收斂精神43 夬卦:一隻飛得太高的孤鳥44 姤卦:天上掉下來一個讓人失望的禮物45 萃卦:讓複雜的東西回歸簡單46 升卦:六十四卦裡最好的一卦47 困卦:六十四卦裡最壞的一卦48 井卦:接通我們內心裡的靈泉49 革卦:最好不要革命,但也不要害怕革命50 鼎卦:煮一鍋肉,邀大家一起來吃51 震卦:一切力量都來自於「定」52 艮卦:修行的起點是自己給自己制定規則53 漸卦:把一件困難的事,分割成十件簡單的事54 歸妹卦:一種想要顛覆原有秩序的渴望55 豐卦:如何度過人生的午後時光56 旅卦:當你找不到目標時,那就去旅行吧!57 巽卦:寧作鳳尾,不為雞頭58 兌卦:所有的失敗,都是不善溝通造成的59 渙卦:故鄉再見!我要搬去另一個地方發展了60 節卦:如何在自我節制中,感受到安定與快樂?61 中孚卦:最有安全感的人,才能成就最高的修行62 小過卦:犯錯是為了讓自己變得更好63 既濟卦:當一切都完美了,我們只好走向失敗64 未濟卦:最好的東西,都會留一個未盡之意《金剛經白話講座:放下的人生修行》作者序 見如來金剛般若波羅蜜經 姚秦三藏法師鳩摩羅什譯第一堂課 譯本、經名及第一分修行不是做什麼特別的事,只是用心體會生活,並從中得到提升的力量第二堂課 第二分只要發願累生累世修行,那就不是普通人,而是菩薩了第三堂課 第三分每一個念頭,都是眾生,度好自己心中的每一個念頭,就是在度眾生第四堂課 第四分不貪愛美好的事物,不憎惡不好的事情,心就能安住在平靜中第五堂課 第五分肉眼無法見到真佛,我們只能在內心裡與他相遇第六堂課 第六分 一念向內凝聚,即可與佛相感應;一念向外實踐,即可成就為菩薩。佛與菩薩只在真實一念中第七堂課 第七分沒有人能透過語言學會騎自行車,也沒有人能只靠語言領悟究竟的佛法第八堂課 第八、九分心臟如果知道自己在跳動,一定覺得很累,修行的人如果無法忘記修行,也很難恆久修行第九堂課 第十分菩薩行如同喝一杯茶,是人與茶的互相成就、互相感激,這即日日是好日的最高佛法第十堂課 第十一、十二分當別人都已經放下,只有你還沒有放下,那你必然是那個最痛苦的人第十一堂課 第十三分我們的心與佛之間只有一個障礙,《金剛經》的法門帶我們跨過障礙,直接與佛相通第十二堂課 第十四分每一個悲傷的故事的背後,總有一個很深的執著第十三堂課 第十五、十六分真正的信心,超越一切布施,直通佛法的根源;真正的信心,有不可思議的功德第十四堂課 第十七分執著的本質是,你自己挖了兩個坑,然後選擇其中一個坑,自以為是地跳進去第十五堂課 第十八、十九、二十、二十一分福報就像一場好夢,不可長久,只要夠虔誠,佛都可以給你。但永恆不變的東西,佛給不了你,必須自己透過修行才能得到第十六堂課 第二十二、二十三、二十四、二十五、二十六分生而為人的可貴,不在報身,而在化身。修行即是在修我們的化身第十七堂課 第二十七、二十八、二十九、三十、三十一、三十二分只要發了菩提心,修一切法都容易有大功德,修一切法都容易有大成就
書名 / | 王思迅人生講座套書: 易經白話講座+金剛經白話講座 (2冊合售) |
---|---|
作者 / | 王思迅 |
簡介 / | 王思迅人生講座套書: 易經白話講座+金剛經白話講座 (2冊合售):《易經》看似複雜,其實只教我們一件事:面對人生無可避免的起伏變化,如何從自己身上找到力量?《金剛經》 |
出版社 / | 大雁文化事業股份有限公司 |
ISBN13 / | 9786267752388 |
ISBN10 / | |
EAN / | 9786267752388 |
誠品26碼 / | 2682988580002 |
頁數 / | 960 |
裝訂 / | P:平裝 |
語言 / | 1:中文 繁體 |
尺寸 / | 23x17x6.1 |
級別 / | N:無 |
重量(g) / | 1580 |
自序 : 《易經白話講座——64卦,卦卦讓你找到內在真實的力量》
作者序
四十年前,我在台中的中興大學念書,有一位老工友,在理工學院服務,他通《易經》,會卜卦,住在樓梯下方狹窄的小房間,屋內一床一桌一小書架,別無長物。每週有一晚,他開放同學前來問卦。同學要先在門口的簿子上登記,按序排隊,約兩周後,方可輪到。老工友解卦時,辭氣悠緩,通常會從書架上抽出一書,翻出幾行字,解釋給同學聽,等於是他的分析與教導。我雖然沒有找他卜過卦,但是聽別人繪影繪聲的描述,總覺得神乎其技,十分嚮往。
在這個因緣下,我決心學習《易經》,於是去文學院旁聽朱維煥老師的宋明理學,並閱讀老師的《易經》專著。如此半年,總算生吞活剝的把這本書讀過一次。讀完後,感覺朦朦朧朧的,只能說是一知半解,似懂非懂。勉強留下一個心得,就是凡事不要只看人事際遇的吉凶,而要在吉凶的背後,看到人生的「道」與「命」。然而,究竟什麼是「道」?什麼是「命」?這就不是當時的我所能理解的事了。
也許,那半年心血最重要的收穫,是我面對這本既玄又難的書,已經不再害怕了,而且躍躍欲試地想再讀第二遍。於是,在之後的歲月中,《易經》成為我案頭上最重要的一本書,也一路成為我生命中最重要的良師益友。直到現在,我已經說不出重讀過它幾次了。
幾年前,當我想寫一本《易經》入門書時,回想自己學習《易經》的過程,寫下了我想寫的書應該具備的幾個條件:一是能讓人學會簡易的卜卦方式,並透過卜卦,不斷得到學習《易經》的樂趣;二是只要具備高中國文程度就能讀懂;三是盡量讓易經的內容與日常生活結合在一起;四是分享我從易經的每一卦裡,所學習到的人生功課,與所獲得的成長經驗;五是盡可能地與大家分享,什麼是人生的「道」與「命」。
這是我想寫這本書的初衷。
很多人問我,是不是能用一句話,說清楚《易經》在講什麼?我想了很久,後來決定用三個字回答這個問題。就是大家都很熟悉的「平常心」。
《易經》就是平常心。沒有比這更簡單的說法了。
「平常心」是什麼?「平」是平易、平等、一致的意思。「常」是恆常、純粹、永續不斷的意思。這兩者都好理解,比較難的是「心」。「心」是意識,代表創造、變化,以及無窮無盡的矛盾與統一。
我們一般說「平常心」,主要用來勸人不要計較,或者不要有負面情緒,盡量讓心情保持平靜的常態。其實這樣用「平常心」,有點把它說低了。真正的「平常心」,指的是用「平」與「常」這兩種力量,來調伏、引導、舒展我們的內心。
因為,我們的內心,像野馬一樣,既充滿生命力、創造力,也充滿變動、矛盾和煩惱。
大家都知道,《易經》包含「簡易」、「不易」與「變易」三層意思。其實,「平」就是「簡易」、「常」就是「不易」、「心」就是「變易」。
如何把充滿變動與欲求的心,安住在簡單純粹的永恆形式之中,而且依然充滿創造力,生生不息,既超越矛盾與煩惱,又得到自在與寧靜。這才是真正的「平常心」,也是《易經》最終要教導我們的內容。
《易經》講的是「平常心」,實踐的方法在「觀照」,呈現的境象是六十四卦,而在生命的道路上,所遇所行、或吉或凶,如何進退趨避,自我修練成長,恢復生命本有的內在力量,那就是三百八十四爻了。
希望大家都能在這本《易經白話講座》裡學會古人看通人間事理,理解生命遭遇的智慧。以後,當我們人生遇到逆境時,我們會知道如何脫困而出。當我們人生處在順境時,我們也能善加把握,不讓自己耽溺徘徊,失去提升的機會。
最後,感謝我的家人、老師、好友、同事,以及在學習道路上與我一同前進的知己們,沒有你們的包容與陪伴,我無法完成這本書。真的非常感謝你們。
王思迅
《金剛經白話講座》
見如來——《金剛經白話講座》序
我第一次接觸《金剛經》,是在大二。當時我念中興大學,有一天下午,天氣很熱,經過智海社的社團辦公室,被一種寧靜且清涼的氣氛吸引,就走了進去。得到他們社員允許後,我在書櫃裡拿了一本《金剛經》,坐下來慢慢讀。當然,當時我是讀不懂的。但是,那個寧靜且清涼的美好感受,卻一輩子無法忘記。
《金剛經》是我生平第一本,即使讀不懂,也願意反覆讀的一本書。後來我鼓勵別人讀《金剛經》,也是建議他們不必急著讀懂經文,因為這一段不懂的時光,有如人生的童年,我們在不懂的時候與這本經所結下的緣分,彷彿一個小孩子充滿好奇地看著自然世界。這是一段非常難得,也將影響人們一生道路的時光,請不要打擾它,也不要太早結束它。
我就這樣迷迷茫茫,有一搭沒一搭地誦讀《金剛經》,持續幾年。其中,有兩個感想可以跟大家分享。
一是雖然不瞭解經文的意思,可是,每次讀誦時,總會有那麼一兩句話,觸動我的內心,甚至會產生身體局部的反應,彷彿一陣電流通過胸前,或者從肩膀到後背感到一陣痠麻、發熱。而且連續幾個月都會對這幾句話有這樣特別的感受。我印象最深刻的一次,是念到經文中「如來所得法,此法無實無虛」一句,感受非常強烈,是從頭到腳都如同觸電一般,幾乎無法繼續往下讀。
另有兩次,身心也有很強烈的感受,但還是比不上「此法無實無虛」。一次是讀到「但凡夫之人,貪著其事」,另一次是讀到「一切賢聖,皆以無為法而有差別」。
對於這樣的反應,我不知如何解釋,只能理解為,跟這幾句經文有特別的緣分。所以,我就把幾句經常觸動我的經文,記在心中,平常沒事時,就反覆回味,或者拿這些經文來理解現實生活中所遇到的問題。此時,我雖然還是不懂整體經文的意義,卻覺得《金剛經》十分可親,並不會因為它的深奧而產生距離感。
第二件值得分享的事是,在讀誦《金剛經》時,我常常望文生義,誤解經文的意義。其實,這並沒有關係。因為有這樣的誤解,後來在我正式讀一些法師講經的書籍時,先前錯誤的理解會被糾正,甚至產生慚愧感。這樣的慚愧感反而讓我對此處的經文印象深刻,體會也隨之加深。在我開始讀法師的講解後,有時也會理解錯誤,甚至不懂裝懂,但這些錯誤又會在幾年之後,因為新的閱讀與體會,再經歷一次充滿慚愧的糾正與檢討。所以,我的第一個心得是,不必太早去懂《金剛經》的經文。而第二個心得是,不必想一次就把《金剛經》的經文全部弄懂。想一次就把《金剛經》完全讀懂,這樣的理解一定會有錯,也會充滿誤解。
對於這樣一部重要的佛經,在我們生命的歷程中,我們應該,也必然會反反覆覆地,來來回回地體會。每隔三、五年,找一本適合的書,一字一句地,好好重新精讀一次。隨著年齡的增加,每一次的精讀,一定會有不同的體會,也一定會有更深的體悟。
還有,如果能把我們對金剛經的體會,運用在日常生活中,在所遇到的問題中實踐,我相信,這樣的運用與實踐,重要性要遠高過對經文的正確理解。因為,大部分的理解只是頭腦的活動,只有願意落實在生活中,才會變成真實的智慧。
我開始講授心經與《金剛經》,大約是七年前。當時因為《心經》篇幅較短,所以先開《心經》課程,後開《金剛經》課程。不過,實際授課之後,發覺《心經》的篇幅雖短,實則內容深奧,牽涉廣泛,對初學者來說,反而不易體會。所以現在授課,我會先上《金剛經》,後上《心經》。
對於沒有沒有佛學基礎的人來說,《金剛經》是親近佛法般若智慧最好的第一本書。我常跟學員說,我們每一個人都有「宗教性」,也都願意修行,但是,不一定每一個人都想信奉某一種特定宗教。所以,我講《金剛經》,並不完全用佛教的立場來講,更多是用「宗教性」的角度來講,或者用修行的角度來講。
當然,每一種宗教都有自己的修行方法,然而,我所謂的修行,並不特指某一種宗教的修行,而是指人生的修行。
什麼是人生的修行呢?我個人的看法是:只要我們真心希望自己變得更好,真心希望自己的生命變得更有意義、更有價值,並且願意在這件事情上付出努力,這就是人生的修行了。
好比你很少運動,而且你真心認為運動會讓你變得更好,那麼運動對你來說就是修行。又例如你常常發脾氣,而且你真心認為少發一些脾氣,會讓你變得更好,那麼少發脾氣對你來說就是修行。或者你東忙西忙,精神緊張,連頓飯也很難放鬆心情地吃,那麼安靜下來,一人獨坐二十分鐘,什麼都不想,把注意力集中在呼吸上,這對你來說,也是修行。
所謂「真心希望自己變得更好」,其實包含了三件事情。一是「真心」,二是「希望」,三是「改變」。
「真心」不單單是指真誠,同時也是一種自我覺察的能力。因為,我們的「真」,需要透過反覆地自我覺察才能確立。所謂的「希望」,不只是被動的期待,而是一種主動付出努力,並逐漸使之實現的願力。所謂的「改變」,是我們真的感受到自己的成長、學習、提升,並慢慢成為我們理想中的樣子。
修行最重要的就是這三件事:自我覺察、實踐願力,以及成長提升。
對我來說,《金剛經》和《心經》無論是否會引領人信仰宗教,都一定是引領人修行的寶貴經典。所以,當時我心中設想的授課對象,並不是信仰佛教的人,而是願意修行的人。
人只要開始在意怎樣使用時間、只要開始在意想成為怎樣的人、只要開始在意怎樣的人生比較有意義,怎樣的人生比較沒有意義,只要開始在意怎樣過此一生,才不算白白來人世間走一遭,只要他開始在意這些事情,就是開始表現出「宗教性」的傾向。
人的「宗教性」不是任何一個時間階段都會展現的。從我個人的觀察,覺得一般會在四十到四十五歲之間,慢慢展現出「宗教性」。當然,有些人會更早一些,而有些人則更晚一些。
為何是四十到四十五歲之間呢?這是因為我們現在對壽命的預期,大約是八十到九十歲,而四十到四十五歲,剛好是一半。當人感覺到,自己的生命已度過人生的一半,這時,就會忍不住問自己,生命的意義究竟是什麼?他會很想知道,如此忙碌半生,究竟目的何在?他更想要知道,要做哪些事情,人生才不算虛度?
當他發覺,人生已經度過一半,而他對這些問題的答案,仍毫無所知,仍無法面對,仍有意無意地在迴避,他的內心,就開始警醒了。他開始知道不能再繼續這樣,開始感到時間有限,想要認真反省自己的生活。
當一個人開始認真面對這些問題時,深藏在他內心裡的「宗教性」,就會開始甦醒。
一個人想要過好這一生,想要讓生命有意義、有價值,想要讓自己成為自己喜歡的樣子,佛法的智慧,絕對可以提供很大的幫助。而在所有的佛法智慧中,我認為《金剛經》可以提供最簡便、最直接,也最有效的方法。這個方法,從名相上說,我們可以稱之為「般若」。而從實踐上說,則可以稱之為「放下」,或者「放下執著」。
人生可以追求的事物非常多,多到讓人不知如何取捨。但是,如果能安靜下來覺察自己的生命,反省自己的生活,開始進行讓自己變得更好的修行,大概經過三、五年之後,就會知道,真正關乎我們生命意義的事情,其實並沒有很多,人生並沒有我們想像中那麼複雜,那麼困難,那麼難以輕鬆。
在這個覺察生命的過程中,你會發現,「放下」幾乎是我們每天都要從事的日常功課。當我們慢慢學會「放下」,我們的世界就會越來越明澈,越來越清楚,我們的人生道路也會越來越明確,越來越篤定。最後,我們會知道自己應該過怎樣的生活,成為怎樣的人,在怎樣的事情上努力,並在「宗教性」的實踐上,圓滿我們的一生。
那麼,《金剛經》究竟在講什麼?為什麼可以給人這麼大的幫助?我是這樣體會的。
一般認為《金剛經》的主題是講「空性」。可是,「空性」並沒有具體內容,所以是沒辦法直接描述的。例如我們講「人性」,不同哲學家賦予「人性」不同的內容,所以,「人性」是可以講的。可是,「空性」跟「人性」不在同一個層次。「人性」是人之所以為人的基礎,而「空性」則是一切之所為一切的基礎。佛教認為,一切事物的存在,並沒有實質層面上的基礎,所以稱之為「空」。
「空性」因為沒有具體內容而無法講,但是,為了傳播佛法,卻也不能不講,那怎麼辦呢?這時,《金剛經》提供了一種方法,讓我們循此法而認識「空性」,我稱之為「以心說空」。
舉例來說,我們的心有一種傾向,喜歡認定某些事物是好的,某些事物是不好的。被認定是好的事物,例如富貴名利,我們就會努力追求。被認定是不好的事物,例如辛勞困難,我們就會努力迴避。這種傾向,深入人心,且非常強烈,以致我們的心完全被它綑綁,只能照著這樣的設定行動,無法逃脫。這樣就是落入因果業力,隨其流轉,不得自由。這樣隨因果業力而流轉的心,與「空性」背道而馳。
我們的心,可不可以有另一種傾向呢?我們的心,能不能有另一種理解方式呢?例如我們是不是應該反省一下,我們所認為好的東西,真的那麼好嗎?富貴名利真的好到,值得我們犧牲其它一切,全心去追求嗎?同時,我們所認為不好的東西,真的那麼不好嗎?辛苦與困難真的一點正面價值都沒有嗎?如果我們的心,有這樣的理解,那麼我們就不會被原有的傾向控制,我們可以某種程度地逃脫因果業力,某種程度地得到自主與自由。
我們的心,喜歡認定事物是這樣的,或那樣的。這可以稱為好惡,或者價值評斷。這個認定,會逐漸強烈,最後變成難以改變的傾向。接著,這個傾向會控制我們的頭腦與身體,讓我們依循這一認定而去行為與反應。當我們的頭腦與身體都被這一傾向控制了,那就代表我們失去了自我覺察的能力,也失去了我們的自由。這樣的情況,就被稱為是隨著因果業力流轉。
如果我們的心,能夠從這一認定的傾向中掙脫出來,那我們就能脫困,不會被控制,也能得到自由。我們的心,能夠逃脫自己給自己設下的圈套,能夠避免「作繭自縛」,能夠透過自我覺察,放下自己原有的傾向,這種能力,就是我們內心智慧的顯現。或者,我們也可以稱之為般若智慧。
《金剛經》想告訴我們的方法是,我們無法直接描述什麼是「空性」,可是,我們知道,如果我們錯誤地使用我們的心,我們就會隨因果業力而流轉,並且與「空性」背道而馳。如果我們正確使用我們的心,我們不但可以不隨因果業力而流轉,同時也可以體會到「空性」的意義。
「空性」不是一種用語言就能表達清楚的東西,理解「空性」最好的方法是實踐般若智慧。透過般若智慧的實踐,「空性」會成為一種意味深長,難以道盡,又不言自明的東西。
那麼如何實踐般若智慧呢?《金剛經》也提供了一個具體可行的方法,那就是「放下執著」。《金剛經》反覆以布施為例,一再強調,布施豐厚財物的人福德非常大,但是,能夠放下福德這個想法的人,他的福德比前者更大,而且大到無量無邊,不可思議。
認為布施必有福德,這是從因果上說法。但是,永遠在因果上說法,也將永遠受制於因果,甚至,稍有不慎,還會受困於因果。
凡事若都在因果上做打算,最後還是難逃業力。因為究竟的福德,不是在因果上得福德,而是放下福德,在因果上得自由。因為,不被因果制約綑綁,既是最高的智慧,也是最不可思議的福德。
「執著」就是被困在因果上,動彈不得。「放下執著」就可以在因果上脫困。我們的苦惱,常常是因為被困在執著上,這樣也不對,那樣也不對,層層綑綁,動彈不得。
遇到苦惱的事,如果我們能反觀自照,好好反省,必能看到自己「執著」的地方。只要放下這些「執著」,那些糾纏不清的因果,自然就被鬆開了,苦惱也就順勢化解了。這化解苦惱的過程,就是某種程度實踐般若智慧的過程。
人只有一個心,但是,心可以善用,也可以誤用。使用錯誤的方法,我們的心必然充滿執著,養成各種固定的腦迴路,接著就是用這些腦迴路作繭自縛,同時帶來數不盡的煩惱。
正確地觀看我們自己的心,就是般若智慧。般若智慧就是站到更高的地方看事情,般若智慧就是放下原有的執著,般若智慧就是跳到世界的外面來看世界,般若智慧就是放下習性,般若智慧就是感受到自己圓滿無缺,無所求無所得。
如果要用一句簡單的話,說明《金剛經》的大意,我想我會說:覺察及觀看是一切修行的根本。任何修行要深入妙境,都要帶一點般若智慧的成分。「放下執著」是實踐般若智慧的鑰匙。一切修行最終都將因般若智慧而得圓滿。
這本書是我與學員共同修習《金剛經》時的講義,經過修改,結集而成,特別向這些學員致上深深的謝意。
最佳賣點 : 在變化不定的人生中,你需要修行的智慧
讓「提升生命智慧的講者」王思迅,以《易經》教你轉念,以《金剛經》教你放下。
《易經白話講座》幫助我們化解內在偏執,轉念面對外在挑戰的《易經》使用手冊
《金剛經白話講座》講的是心,是佛陀告訴我們如何正確運用自己的心,放下執著的般若智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