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剛經白話講座: 放下的人生修行 (限量作者親簽版) | 誠品線上

金剛經白話講座: 放下的人生修行 (限量作者親簽版)

作者 王思迅
出版社 大雁文化事業股份有限公司
商品描述 金剛經白話講座: 放下的人生修行 (限量作者親簽版):如果你開始在意該怎樣使用時間,開始想過好這一生,想讓生命有意義、有價值,讓自己成為自己喜歡的樣子,你就一定需要

內容簡介

內容簡介 【首刷限量.作者親簽版】看見內心,就能放下,走向自己真實的生命《金剛經》講的是心,是佛陀告訴我們如何正確運用自己的心,放下執著的般若智慧如果你開始在意該怎樣使用時間,開始想過好這一生,想讓生命有意義、有價值,讓自己成為自己喜歡的樣子,你就一定需要《金剛經》《易經白話講座》暢銷書作者王思迅新作,逐字逐句,與我們分享佛陀的體悟•《金剛經》是引領人生修行的寶貴經典生命中總有一個時刻,我們會開始真心希望自己變得更好,真心希望自己的生命變得更有意義,並且願意在這件事情上付出努力,這時我們就已開始踏上了人生修行的旅途。在我們提升自我的道路上,《金剛經》能提供我們最簡便、最直接,也最有效的方法。•正確地觀看我們自己的心,就是般若智慧我們的心,喜歡認定事物是這樣的,或那樣的。這個認定,會逐漸強烈,變成難以改變的傾向,然後控制我們的頭腦與身體,讓我們依循這個認定而去行為與反應。如果我們能夠從這個認定的傾向中掙脫出來,那我們就能脫困,不會被控制,也能得到自由。透過自我覺察,知道自己的本心,放下自己原有的傾向,這種能力,就是我們內心智慧的顯現,就是般若智慧。•放下,就能斷除執念,走向自己真實的生命《金剛經》告訴我們,只要能放下執著,我們不但可以不隨因果業力而流轉,同時也可以體會到生命真實的意義。當我們慢慢學會「放下」,我們的世界就會越來越明澈,越來越清楚,我們的人生道路也會越來越明確,越來越篤定。最後,我們會知道自己應該過怎樣的生活,成為怎樣的人,在怎樣的事情上努力,並在「宗教性」的實踐上,圓滿我們的一生。•《金剛經》給我們的是究竟圓滿的智慧用置身事物之上的角度觀看自己、觀看他人、觀看環境、觀看時空的變化,也觀看自己思維中的一切。觀看之後再如實地放下,這就是《金剛經》要告訴 我們的智慧。它能讓我們對周遭世界多一分包容,也讓我們多一分洞見,反觀自照,成為更好的自己。這就是智慧之上的智慧,究竟圓滿的智慧。

作者介紹

作者介紹 作者簡介王思迅暢銷書《易經白話講座》作者、如果出版總編輯、樂易講堂負責人、中廣孜孜線上聽講師,中廣易經入門班講師。繼以《易經》教人轉念之後,這位被譽為最能幫人提升生命智慧的講者,這次再以「放下」為主題與大家分享《金剛經》的智慧。從人人都有的「宗教性」開始,穿插歷史典故與人生小故事,讀者不需要任何國學或佛法根柢,就能很快抓住《金剛經》的精要,並心生嚮往,能實際在生活中運用,開始自己的人生修行之路。開設《易經》、《老子》、《論語》、《孫子兵法》等讀書會,與同好分享心得。其餘有聲課程請上中廣「孜孜線上聽」訂閱。

產品目錄

產品目錄 作者序 見如來金剛般若波羅蜜經 姚秦三藏法師鳩摩羅什譯第一堂課 譯本、經名及第一分修行不是做什麼特別的事,只是用心體會生活,並從中得到提升的力量第二堂課 第二分只要發願累生累世修行,那就不是普通人,而是菩薩了第三堂課 第三分每一個念頭,都是眾生,度好自己心中的每一個念頭,就是在度眾生第四堂課 第四分不貪愛美好的事物,不憎惡不好的事情,心就能安住在平靜中第五堂課 第五分肉眼無法見到真佛,我們只能在內心裡與他相遇第六堂課 第六分 一念向內凝聚,即可與佛相感應;一念向外實踐,即可成就為菩薩。佛與菩薩只在真實一念中第七堂課 第七分沒有人能透過語言學會騎自行車,也沒有人能只靠語言領悟究竟的佛法第八堂課 第八、九分心臟如果知道自己在跳動,一定覺得很累,修行的人如果無法忘記修行,也很難恆久修行第九堂課 第十分菩薩行如同喝一杯茶,是人與茶的互相成就、互相感激,這即日日是好日的最高佛法第十堂課 第十一、十二分當別人都已經放下,只有你還沒有放下,那你必然是那個最痛苦的人第十一堂課 第十三分我們的心與佛之間只有一個障礙,《金剛經》的法門帶我們跨過障礙,直接與佛相通第十二堂課 第十四分每一個悲傷的故事的背後,總有一個很深的執著第十三堂課 第十五、十六分真正的信心,超越一切布施,直通佛法的根源;真正的信心,有不可思議的功德第十四堂課 第十七分執著的本質是,你自己挖了兩個坑,然後選擇其中一個坑,自以為是地跳進去第十五堂課 第十八、十九、二十、二十一分福報就像一場好夢,不可長久,只要夠虔誠,佛都可以給你。但永恆不變的東西,佛給不了你,必須自己透過修行才能得到第十六堂課 第二十二、二十三、二十四、二十五、二十六分生而為人的可貴,不在報身,而在化身。修行即是在修我們的化身第十七堂課 第二十七、二十八、二十九、三十、三十一、三十二分只要發了菩提心,修一切法都容易有大功德,修一切法都容易有大成就

商品規格

書名 / 金剛經白話講座: 放下的人生修行 (限量作者親簽版)
作者 / 王思迅
簡介 / 金剛經白話講座: 放下的人生修行 (限量作者親簽版):如果你開始在意該怎樣使用時間,開始想過好這一生,想讓生命有意義、有價值,讓自己成為自己喜歡的樣子,你就一定需要
出版社 / 大雁文化事業股份有限公司
ISBN13 /
ISBN10 /
EAN / 2279952600240
誠品26碼 / 2682949740001
頁數 / 368
裝訂 / P:平裝
語言 / 1:中文 繁體
尺寸 / 23×17×2.2
級別 / N:無
重量(g) / 645

試閱文字

自序 : 見如來——《金剛經白話講座》序

我第一次接觸《金剛經》,是在大二。當時我念中興大學,有一天下午,天氣很熱,經過智海社的社團辦公室,被一種寧靜且清涼的氣氛吸引,就走了進去。得到他們社員允許後,我在書櫃裡拿了一本《金剛經》,坐下來慢慢讀。當然,當時我是讀不懂的。但是,那個寧靜且清涼的美好感受,卻一輩子無法忘記。
《金剛經》是我生平第一本,即使讀不懂,也願意反覆讀的一本書。後來我鼓勵別人讀《金剛經》,也是建議他們不必急著讀懂經文,因為這一段不懂的時光,有如人生的童年,我們在不懂的時候與這本經所結下的緣分,彷彿一個小孩子充滿好奇地看著自然世界。這是一段非常難得,也將影響人們一生道路的時光,請不要打擾它,也不要太早結束它。
我就這樣迷迷茫茫,有一搭沒一搭地誦讀《金剛經》,持續幾年。其中,有兩個感想可以跟大家分享。
一是雖然不瞭解經文的意思,可是,每次讀誦時,總會有那麼一兩句話,觸動我的內心,甚至會產生身體局部的反應,彷彿一陣電流通過胸前,或者從肩膀到後背感到一陣痠麻、發熱。而且連續幾個月都會對這幾句話有這樣特別的感受。我印象最深刻的一次,是念到經文中「如來所得法,此法無實無虛」一句,感受非常強烈,是從頭到腳都如同觸電一般,幾乎無法繼續往下讀。
另有兩次,身心也有很強烈的感受,但還是比不上「此法無實無虛」。一次是讀到「但凡夫之人,貪著其事」,另一次是讀到「一切賢聖,皆以無為法而有差別」。
對於這樣的反應,我不知如何解釋,只能理解為,跟這幾句經文有特別的緣分。所以,我就把幾句經常觸動我的經文,記在心中,平常沒事時,就反覆回味,或者拿這些經文來理解現實生活中所遇到的問題。此時,我雖然還是不懂整體經文的意義,卻覺得《金剛經》十分可親,並不會因為它的深奧而產生距離感。
第二件值得分享的事是,在讀誦《金剛經》時,我常常望文生義,誤解經文的意義。其實,這並沒有關係。因為有這樣的誤解,後來在我正式讀一些法師講經的書籍時,先前錯誤的理解會被糾正,甚至產生慚愧感。這樣的慚愧感反而讓我對此處的經文印象深刻,體會也隨之加深。在我開始讀法師的講解後,有時也會理解錯誤,甚至不懂裝懂,但這些錯誤又會在幾年之後,因為新的閱讀與體會,再經歷一次充滿慚愧的糾正與檢討。所以,我的第一個心得是,不必太早去懂《金剛經》的經文。而第二個心得是,不必想一次就把《金剛經》的經文全部弄懂。想一次就把《金剛經》完全讀懂,這樣的理解一定會有錯,也會充滿誤解。
對於這樣一部重要的佛經,在我們生命的歷程中,我們應該,也必然會反反覆覆地,來來回回地體會。每隔三、五年,找一本適合的書,一字一句地,好好重新精讀一次。隨著年齡的增加,每一次的精讀,一定會有不同的體會,也一定會有更深的體悟。
還有,如果能把我們對金剛經的體會,運用在日常生活中,在所遇到的問題中實踐,我相信,這樣的運用與實踐,重要性要遠高過對經文的正確理解。因為,大部分的理解只是頭腦的活動,只有願意落實在生活中,才會變成真實的智慧。
我開始講授心經與《金剛經》,大約是七年前。當時因為《心經》篇幅較短,所以先開《心經》課程,後開《金剛經》課程。不過,實際授課之後,發覺《心經》的篇幅雖短,實則內容深奧,牽涉廣泛,對初學者來說,反而不易體會。所以現在授課,我會先上《金剛經》,後上《心經》。
對於沒有沒有佛學基礎的人來說,《金剛經》是親近佛法般若智慧最好的第一本書。我常跟學員說,我們每一個人都有「宗教性」,也都願意修行,但是,不一定每一個人都想信奉某一種特定宗教。所以,我講《金剛經》,並不完全用佛教的立場來講,更多是用「宗教性」的角度來講,或者用修行的角度來講。
當然,每一種宗教都有自己的修行方法,然而,我所謂的修行,並不特指某一種宗教的修行,而是指人生的修行。
什麼是人生的修行呢?我個人的看法是:只要我們真心希望自己變得更好,真心希望自己的生命變得更有意義、更有價值,並且願意在這件事情上付出努力,這就是人生的修行了。
好比你很少運動,而且你真心認為運動會讓你變得更好,那麼運動對你來說就是修行。又例如你常常發脾氣,而且你真心認為少發一些脾氣,會讓你變得更好,那麼少發脾氣對你來說就是修行。或者你東忙西忙,精神緊張,連頓飯也很難放鬆心情地吃,那麼安靜下來,一人獨坐二十分鐘,什麼都不想,把注意力集中在呼吸上,這對你來說,也是修行。
所謂「真心希望自己變得更好」,其實包含了三件事情。一是「真心」,二是「希望」,三是「改變」。
「真心」不單單是指真誠,同時也是一種自我覺察的能力。因為,我們的「真」,需要透過反覆地自我覺察才能確立。所謂的「希望」,不只是被動的期待,而是一種主動付出努力,並逐漸使之實現的願力。所謂的「改變」,是我們真的感受到自己的成長、學習、提升,並慢慢成為我們理想中的樣子。
修行最重要的就是這三件事:自我覺察、實踐願力,以及成長提升。
對我來說,《金剛經》和《心經》無論是否會引領人信仰宗教,都一定是引領人修行的寶貴經典。所以,當時我心中設想的授課對象,並不是信仰佛教的人,而是願意修行的人。
人只要開始在意怎樣使用時間、只要開始在意想成為怎樣的人、只要開始在意怎樣的人生比較有意義,怎樣的人生比較沒有意義,只要開始在意怎樣過此一生,才不算白白來人世間走一遭,只要他開始在意這些事情,就是開始表現出「宗教性」的傾向。
人的「宗教性」不是任何一個時間階段都會展現的。從我個人的觀察,覺得一般會在四十到四十五歲之間,慢慢展現出「宗教性」。當然,有些人會更早一些,而有些人則更晚一些。
為何是四十到四十五歲之間呢?這是因為我們現在對壽命的預期,大約是八十到九十歲,而四十到四十五歲,剛好是一半。當人感覺到,自己的生命已度過人生的一半,這時,就會忍不住問自己,生命的意義究竟是什麼?他會很想知道,如此忙碌半生,究竟目的何在?他更想要知道,要做哪些事情,人生才不算虛度?
當他發覺,人生已經度過一半,而他對這些問題的答案,仍毫無所知,仍無法面對,仍有意無意地在迴避,他的內心,就開始警醒了。他開始知道不能再繼續這樣,開始感到時間有限,想要認真反省自己的生活。
當一個人開始認真面對這些問題時,深藏在他內心裡的「宗教性」,就會開始甦醒。
一個人想要過好這一生,想要讓生命有意義、有價值,想要讓自己成為自己喜歡的樣子,佛法的智慧,絕對可以提供很大的幫助。而在所有的佛法智慧中,我認為《金剛經》可以提供最簡便、最直接,也最有效的方法。這個方法,從名相上說,我們可以稱之為「般若」。而從實踐上說,則可以稱之為「放下」,或者「放下執著」。
人生可以追求的事物非常多,多到讓人不知如何取捨。但是,如果能安靜下來覺察自己的生命,反省自己的生活,開始進行讓自己變得更好的修行,大概經過三、五年之後,就會知道,真正關乎我們生命意義的事情,其實並沒有很多,人生並沒有我們想像中那麼複雜,那麼困難,那麼難以輕鬆。
在這個覺察生命的過程中,你會發現,「放下」幾乎是我們每天都要從事的日常功課。當我們慢慢學會「放下」,我們的世界就會越來越明澈,越來越清楚,我們的人生道路也會越來越明確,越來越篤定。最後,我們會知道自己應該過怎樣的生活,成為怎樣的人,在怎樣的事情上努力,並在「宗教性」的實踐上,圓滿我們的一生。
那麼,《金剛經》究竟在講什麼?為什麼可以給人這麼大的幫助?我是這樣體會的。
一般認為《金剛經》的主題是講「空性」。可是,「空性」並沒有具體內容,所以是沒辦法直接描述的。例如我們講「人性」,不同哲學家賦予「人性」不同的內容,所以,「人性」是可以講的。可是,「空性」跟「人性」不在同一個層次。「人性」是人之所以為人的基礎,而「空性」則是一切之所為一切的基礎。佛教認為,一切事物的存在,並沒有實質層面上的基礎,所以稱之為「空」。
「空性」因為沒有具體內容而無法講,但是,為了傳播佛法,卻也不能不講,那怎麼辦呢?這時,《金剛經》提供了一種方法,讓我們循此法而認識「空性」,我稱之為「以心說空」。
舉例來說,我們的心有一種傾向,喜歡認定某些事物是好的,某些事物是不好的。被認定是好的事物,例如富貴名利,我們就會努力追求。被認定是不好的事物,例如辛勞困難,我們就會努力迴避。這種傾向,深入人心,且非常強烈,以致我們的心完全被它綑綁,只能照著這樣的設定行動,無法逃脫。這樣就是落入因果業力,隨其流轉,不得自由。這樣隨因果業力而流轉的心,與「空性」背道而馳。
我們的心,可不可以有另一種傾向呢?我們的心,能不能有另一種理解方式呢?例如我們是不是應該反省一下,我們所認為好的東西,真的那麼好嗎?富貴名利真的好到,值得我們犧牲其它一切,全心去追求嗎?同時,我們所認為不好的東西,真的那麼不好嗎?辛苦與困難真的一點正面價值都沒有嗎?如果我們的心,有這樣的理解,那麼我們就不會被原有的傾向控制,我們可以某種程度地逃脫因果業力,某種程度地得到自主與自由。
我們的心,喜歡認定事物是這樣的,或那樣的。這可以稱為好惡,或者價值評斷。這個認定,會逐漸強烈,最後變成難以改變的傾向。接著,這個傾向會控制我們的頭腦與身體,讓我們依循這一認定而去行為與反應。當我們的頭腦與身體都被這一傾向控制了,那就代表我們失去了自我覺察的能力,也失去了我們的自由。這樣的情況,就被稱為是隨著因果業力流轉。
如果我們的心,能夠從這一認定的傾向中掙脫出來,那我們就能脫困,不會被控制,也能得到自由。我們的心,能夠逃脫自己給自己設下的圈套,能夠避免「作繭自縛」,能夠透過自我覺察,放下自己原有的傾向,這種能力,就是我們內心智慧的顯現。或者,我們也可以稱之為般若智慧。
《金剛經》想告訴我們的方法是,我們無法直接描述什麼是「空性」,可是,我們知道,如果我們錯誤地使用我們的心,我們就會隨因果業力而流轉,並且與「空性」背道而馳。如果我們正確使用我們的心,我們不但可以不隨因果業力而流轉,同時也可以體會到「空性」的意義。
「空性」不是一種用語言就能表達清楚的東西,理解「空性」最好的方法是實踐般若智慧。透過般若智慧的實踐,「空性」會成為一種意味深長,難以道盡,又不言自明的東西。
那麼如何實踐般若智慧呢?《金剛經》也提供了一個具體可行的方法,那就是「放下執著」。《金剛經》反覆以布施為例,一再強調,布施豐厚財物的人福德非常大,但是,能夠放下福德這個想法的人,他的福德比前者更大,而且大到無量無邊,不可思議。
認為布施必有福德,這是從因果上說法。但是,永遠在因果上說法,也將永遠受制於因果,甚至,稍有不慎,還會受困於因果。
凡事若都在因果上做打算,最後還是難逃業力。因為究竟的福德,不是在因果上得福德,而是放下福德,在因果上得自由。因為,不被因果制約綑綁,既是最高的智慧,也是最不可思議的福德。
「執著」就是被困在因果上,動彈不得。「放下執著」就可以在因果上脫困。我們的苦惱,常常是因為被困在執著上,這樣也不對,那樣也不對,層層綑綁,動彈不得。
遇到苦惱的事,如果我們能反觀自照,好好反省,必能看到自己「執著」的地方。只要放下這些「執著」,那些糾纏不清的因果,自然就被鬆開了,苦惱也就順勢化解了。這化解苦惱的過程,就是某種程度實踐般若智慧的過程。
人只有一個心,但是,心可以善用,也可以誤用。使用錯誤的方法,我們的心必然充滿執著,養成各種固定的腦迴路,接著就是用這些腦迴路作繭自縛,同時帶來數不盡的煩惱。
正確地觀看我們自己的心,就是般若智慧。般若智慧就是站到更高的地方看事情,般若智慧就是放下原有的執著,般若智慧就是跳到世界的外面來看世界,般若智慧就是放下習性,般若智慧就是感受到自己圓滿無缺,無所求無所得。
如果要用一句簡單的話,說明《金剛經》的大意,我想我會說:覺察及觀看是一切修行的根本。任何修行要深入妙境,都要帶一點般若智慧的成分。「放下執著」是實踐般若智慧的鑰匙。一切修行最終都將因般若智慧而得圓滿。
這本書是我與學員共同修習《金剛經》時的講義,經過修改,結集而成,特別向這些學員致上深深的謝意。

試閱文字

內文 : 第一堂課 譯本、經名及第一分

修行不是做什麼特別的事,
只是用心體會生活,並從中得到提升的力量

《金剛經》與《心經》這兩部佛經的知名度都非常高,也是一般人最常念誦的兩部佛經。
《心經》和《金剛經》的內容,推論可能都是根源自《大般若經》。《大般若經》總共有十四會,《心經》的內容與第二會的內容很接近,尤其是第四二一卷與第四二九卷。《金剛經》則與第九會的內容十分接近。所以,《金剛經》的主題和《心經》一樣,都是在講無上甚深的般若智慧,也就是空的智慧,但是兩者偏重的地方不太一樣。
什麼地方不同呢?我想跟大家分享兩點。第一個不同是:《心經》談「空」不談「心」,而《金剛經》則談「心」不談「空」。
不知大家注意到沒有,《心經》雖然經名出現「心」字,可是經文卻一個「心」字都沒有。相反地,《金剛經》的經名沒有「心」字,但是經文卻經常出現「心」字,總共出現了四十幾次之多。甚至,《金剛經》一開始就以「如何降伏其心」作為全經問答的核心,這等於是用一個「心」字,為我們敲開般若智慧的大門。
至於「空」字,《心經》篇幅極短,卻處處談「空」。開頭第三句,就用「照見五蘊皆空」切入經文的核心。之後又連續用了六個「空」字。這等於是用一個「空」字,為我們敲開般若智慧的大門。
《金剛經》全文五千多字,從頭到尾只出現三個「空」字。這三個「空」字,兩次指空間(東方虛空、上下虛空),一次指沒有(無空過者),這都不是佛教所談的「空」。所以才說,《心經》談「空」不談「心」,而《金剛經》則談「心」不直接談「空」。
第二個不一樣是,說法的對象不同。《心經》是針對智慧已有累積,或修行較深的人而說的法。而《金剛經》則是針對一般開始發願修行的善男子、善女人而說的法。
因此《心經》直接從「空」這個非常抽象的概念入手,其主要論點在「不二」與「無得」。「不二」是指不二分,這是般若智慧的妙用。「無得」則是指一切事物皆不可執著,連般若智慧本身也不可執著。這是《心經》談「空」的方法。它的文字雖然簡潔,但是對一般人來說,內容不是那麼容易懂。
但是,《金剛經》不直接談「空」,而是透過「心」來間接談「空」。因為「心」的所知所見即是五蘊之「相」,所以《金剛經》的主要論點在於「不住於相」。也就是要破我們的「心」對於「相」的執著。
說了這麼多,但是,究竟什麼是「般若」呢?「般若」是梵文的音譯,意思是在智慧之上的智慧。換句話說,它不是普通的聰明智慧,或敏捷巧思,而是高於一切智慧之智慧。
什麼是高於一切智慧之智慧?這好比有一個水池,我們是生活在水池裡的小魚,因為池中食物有限,所以每條魚都要發揮智慧,與其它魚競爭,想辦法吃到更多的食物,變成更大的魚。然而,有一條魚,牠不是想著如何與其它魚競爭,而是彷彿站在水池之外,看著自己所做的事,也看著其它魚所做的事,同時看著大家這樣做的原因,以及這樣做之後,得到的結果。當牠這樣站在局外,這樣站在一切之上,平靜地觀看自己,並不帶好惡地觀看所有事物時,就會逐漸看到一切事物運行的規律,甚至,會看到所有魚的命運,乃至整個水池的命運。在這個不涉入、無所求的觀看過程中,這條魚所領悟到的,必然是一種特別的智慧,一種洞見的智慧。
持續用這樣置身事物之上的角度觀看自己、觀看他人、觀看環境、觀看時空的變化,也觀看自己思維中的一切。這樣的觀看,與這樣的觀看所得到的理解,以及繼續用這樣的觀看來觀看理解,這就是智慧之上的智慧。
智慧之上的智慧讓我們知道,事情為何這樣或那樣發生,也讓我們知道,我們為何會有這樣或那樣的好惡反應。這一份知道,與這一份觀看的能力,讓我們對一切事物的發生與變化,擁有較大的包容與接受的能力。也讓我們對自身一切喜怒哀樂的感受,有較強的平衡與平撫的能力。
*****
在正式講《金剛經》之前,要先說明我們使用的譯本。《金剛經》有好幾種翻譯的版本,我們使用的是鳩摩羅什大師的譯本。但在講解經文時,某些地方也會參考玄奘大師的譯本。
根據鳩摩羅什大師的譯本,《金剛經》的全名是《金剛般若波羅蜜經》。不過,根據玄奘大師的翻譯,《金剛經》全名是《能斷金剛般若波羅蜜多經》。玄奘大師多了「能斷」這兩個字。
所謂的「金剛」,在梵文中是鑽石或閃電的意思。中文的解釋,認為「金剛」是可以摧毀一切,卻無法被一切所摧毀的東西。在古印度神話中,「金剛」也是統領天界的帝釋天所使用的兵器。所以藏傳佛教有「降魔金剛杵」的法器。
鳩摩羅什大師使用「金剛」一詞,是用來象徵般若智慧,表示般若智慧可以破除一切難以破除的無明煩惱。不過,若依玄奘的翻譯,「金剛」一詞反而是用來象徵無明煩惱。指無明煩惱雖然堅硬如「金剛」,但是,般若智慧依然可以將之破除。故稱「能斷」。
前面講過,「般若」是梵文的音譯,是智慧的意思。當然,這個智慧不是一般反應靈敏、思辨力強的那一種智慧。而是在一切智慧之上的智慧,是能解脫一切煩惱的智慧,也是來自我們的本心,人人都具備的智慧。
因為「般若」的含意比世人觀念中的智慧要深遠,所以許多佛法相關書籍中,常常直接使用音譯的「般若」二字,而不用智慧。
大家可能會覺得很奇怪,為什麼《金剛經》、《心經》,還有其它很多佛經,都在講「般若」呢?因為,「般若」思想是佛法非常重要的核心。如果拿掉「般若」,那麼佛法就失去了靈魂,甚至,我們也找不到另一條可以開悟、可以成佛的道路了。
禪宗的法師特別愛說,「佛」與「凡夫」沒有差別,只要「悟」了就是「佛」,若是「迷」了,那就是「凡夫」。而所謂的「悟」,其實就是指打開般若智慧。所謂的「迷」,就是指般若智慧還沒打開。
所以,一切佛法智慧,無論怎麼發揮作用,怎麼應用在現實生活中,怎麼幫助眾生解決問題,最後,這些智慧一定要歸結於能見到本心的般若智慧。至少也要越來越靠近般若智慧才行。如果任何智慧的應用,最後卻越來越遠離般若智慧,那麼這就一定不是來自佛法的智慧。這一點大家一定要分辨清楚。
「波羅蜜」一詞,是指「到達彼岸,得到解脫」的意思。「般若波羅蜜」就是「能讓人到達彼岸,得到解脫的般若智慧」。
但「波羅蜜」在梵文中,也有究竟、圓滿的意思。所以「般若波羅蜜」也可以解釋為「究竟圓滿的智慧」。
《金剛經》在最初剛翻譯成中文時,很多宗派都視之為「不了義經」。當時的人把佛經分為「了義」與「不了義」兩種。「了義經」是指這本佛經以說道理為主,而且把道理說得很清楚、很完整、很透徹,適合根器比較深的人閱讀。而「不了義經」則是這本佛經以說事情、說故事、說譬喻為主,雖然無法把道理說得很圓滿,很深入,卻很適合一般大眾閱讀。例如《阿彌陀經》與《地藏經》等,內容主要是在說故事,所以歸於「不了義經」。很奇怪的,《金剛經》不知是不是情節比較豐富,早期也被視為「不了義經」。當然,隨著時代的發展,這種說法慢慢就被改變了。
一提到《金剛經》,我們很容易就會想到禪宗。因為禪宗向來以《金剛經》為核心經典。例如我們去北投農禪寺,牆壁上刻著的就有《心經》與《金剛經》。還有一面大牆,上面寫著《金剛經》的名句:「應無所住而生其心。」
不過,大家要知道,《金剛經》成為禪宗的核心經典,是五祖弘忍與六祖慧能以後的事。在這之前,禪門裡主要讀誦的經典是《楞伽經》。但是《楞伽經》實在太艱深,太難讀了,名相又多,一般人很難讀懂。再加上六祖慧能是因為聽聞《金剛經》而開悟,而且五祖弘忍也以《金剛經》傳法,所以後來《金剛經》在禪門裡的地位,就逐漸取代了《楞伽經》。
因為之前有幾個同學問過如何閱讀《金剛經》,所以在正式講解經文之前,我想先跟大家分享我讀《金剛經》的經驗。有幾點建議,大家可以參考看看。
首先,讀經之前,不必急著明白經文的意思。
我們拿到一本佛經,可以先試著從各個方面跟這本經書結緣。例如仔細看看書的封面、背面,乃至版權頁,看看上面有沒有說明這經書是誰印的,印了多少本等等。也可以仔細撫摸紙面,感受它的材質,觀賞經文的字體,乃至聞聞紙張的味道等等。總之,就是要珍惜這本經,要好好感受,讓我們身體各種感官都與這本經書結緣。這是第一階段。
其次,就是常常讀它,而且要發出聲音讀,一字一句慢慢讀。雖然不必發出很大的聲音,但至少要讓自己的耳朵聽到自己發出來的聲音。每天至少抽出十五分鐘以上,每周至少抽出四天來讀。當然,能夠持之以恆,無一天間斷更好。這屬於第二階段,這階段最好能持續二、三周以上,而且只要念誦和聽自己唸出來的聲音就好,仍不必著急明白字句的意思。
接下來,第三階段,就是在經文中留意是否有一些字句,特別能打動你的內心。例如,我自己剛讀《金剛經》時,對「無實無虛」這四個字,特別有感觸,而且非常強烈,甚至強烈到彷彿全身觸電。之後還曾對「昔為歌利王割截身體」,以及「凡夫之人貪著其事」等字句,很有直覺的身心上的觸動。通常,在兩、三周的誦讀中,我們可能會對經中五到十個地方的字句,留下深刻的印象與觸動。這些地方,也許就是將來我們細讀經文時,負責帶領我們走向更深智慧的伏筆。
第四階段,是尋找適合的參考書,一字一句地理解,一字一句地體會。尤其是像《金剛經》、《心經》這樣的基本佛經,最好每一個字都不要放過。每次專心讀幾句就好,不必貪多,最好能在一百字以內。讀完後,閉目反覆感受,反覆回味五到十分鐘。如果能夠每天這樣讀半小時到一小時,大約二到三個月,就可以把《金剛經》細讀一遍。
第五階段,是每週至少一次,誦讀《金剛經》一遍。能持之以恆最好。如果不能持之以恆,至少也要在特別的日子,誦讀《金剛經》一遍。例如逢年過節,或者對你很重要的親友生日,甚至是身體不舒服的時候,都可以誦讀。當然,機緣合適的時候,能鼓勵別人也一起來誦讀《金剛經》,就更是一件好事了。
現在我們正式進入經文。

法會因由分第一
如是我聞:一時,佛在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與大比丘眾,千二百五十人俱。爾時,世尊食時,著衣持鉢,入舍衛大城乞食。於其城中,次第乞已,還至本處。飯食訖,收衣鉢,洗足已,敷座而坐。

鳩摩羅什翻譯的《金剛經》,全文五千多字(玄奘翻譯的則有八千多字),目前流通的版本,普遍把它分為三十二段,每一段各有一個名稱,例如「法會因由分第一」、「善現啟請分第二」等。有的版本則會寫成「第一品,法會因由分」、「第二品,善現啟請分」等。
此分名為法會因由分,意思就是記述這場說法集會的緣由。
大家要知道,一般佛經的段落與名稱,是原來經文中就有的。例如《法華經》的「序品第一」、「方便品第二」、「譬喻品第三」等。但是《金剛經》的段落與名稱並不是佛經原本即有,而是南北朝時期由昭明太子加上去的。
誰是昭明太子呢?昭明太子就是與達摩大師有一段精彩對話的梁武帝的兒子。梁武帝對中國佛教的影響與貢獻極大,例如漢地寺廟的全面素食,就來自梁武帝「制斷酒肉」的規定。又例如現在拜懺中所用的《梁皇寶懺》,也是梁武帝發起,並請誌公禪師制成的。
讀過中國文學史的人,一定聽過一本書叫《昭明文選》。這是中國第一部收集各種文學形式的選集,而負責主編的人就是昭明太子。《昭明文選》是中國第一本排除經史與諸子百家的觀點,著重於文學的角度所選出來的文集,這也等於表達了昭明太子對於「文學」的看法了。
這位擅長文學的太子,為了方便母親讀誦與理解《金剛經》,所以把經文分為三十二段,並給予名稱。後人覺得這個辦法很好,有助於閱讀,所以沿用至今。不過,也有些人反對這個做法,認為這是竄改佛經,罪過很大。所以,有一個傳言,說昭明太子因為加了這三十二分,死後墮入地獄,至今仍在地獄受苦云云。
雖然有這一則傳說,可是,很多講《金剛經》的法師,仍沿用昭明太子的分法,認為這個分法不但可以幫助初學者理解,也有功於此經的流通普及。由此可見,很多教內人士並不認同昭明太子入地獄的傳說。
講到這裡,我想也順道向大家說一個梁武帝與誌公禪師的有名故事。
有一次,梁武帝請誌公禪師看戲。看完後,問禪師,今天的戲演得如何?禪師回答不知道。武帝又問,那唱得如何呢?禪師仍回答不知道。武帝覺得奇怪,因為看戲時,禪師精神奕奕,並未睡覺,為什麼問什麼都說不知道呢?誌公禪師解釋,出家人時時用功辦道,面對生死,那有時間看戲!又說,陛下若不信,請找一個判死罪的犯人,命他捧一盆水在台前看戲,並對犯人說,等戲結束,若這水未灑出,立刻無罪開釋,若有水灑出,立即斬首。梁武帝便依誌公禪師的意思處理。隔日,看完戲,犯人捧的水,一滴都未灑出來。誌公便請梁武帝問犯人,今天的戲演得如何?唱得如何?結果犯人跟誌公一樣,都回答不知道。梁武帝問何故如此,犯人回說,因為心裡只顧著不讓水灑出來,所以無心看戲、聽戲。梁武帝當下大悟。
原來,修行是要以面對生死之心來修,才能有成就。

如是我聞:一時,佛在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與大比丘眾,千二百五十人俱。
一般佛經在開頭的地方,都有一句「如是我聞」,意思就是以下的經文內容,是「我」親耳聽到佛陀這樣說,然後把它記錄下來的。《金剛經》裡的「我」是誰呢?他就是佛陀十大弟子裡,人稱「多聞第一」的阿難尊者。
據說,阿難尊者的記憶力超越常人,佛陀圓寂之後,弟子聚集於王舍城,阿難把佛陀每一場法會的內容,全部背誦出來,經過眾弟子討論後,記錄成為佛經。當然,這只是傳說。從學術的角度來說,佛經以梵文紀錄,是陸陸續續完成的,中間長達兩三百年的時間(甚至更長),而且版本並不統一。例如《金剛經》現存的梵文版本就有四種之多,可見佛經並非完成於一人、一時、一地之手。
其次,佛經在一開始的時候,還會講述此次法會的「人、地、時、事」等因緣。所謂的「時」,就是時間。但因為古印度人不太重視時間,沒有明確的紀年,所以佛經只寫「一時」,表示有這樣一個時候。有些人認為,「一時」的說法大有深義,因為不特別註明某一年,即表示佛陀所說的佛法有永恆性,不限於任何時空。這個說法,大家也可以參考。
所謂的「人」,就是指在釋迦牟尼佛說法現場的聽眾。在這些聽眾中,有許多是我們肉眼看得到的,例如比丘僧眾、善男子、善女人等。也有許多是我們肉眼看不到的,例如天人、阿修羅、菩薩、各方護法神等等。例如此處說「與大比丘眾,千二百五十人俱」,這就是看得見的出家人。
一千兩百五十人的場面,在佛陀的法會中,應該屬於中小型場面。例如《法華經》,參與其法會的出家人就有一萬兩千人之多。
所謂的「地」,就是講經的地點。經文說「佛在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這個「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就是說法的地點。
(未完)

最佳賣點

最佳賣點 : 【首刷限量.作者親簽版】
看見內心,就能放下,走向自己真實的生命
《金剛經》講的是心,是佛陀告訴我們如何正確運用自己的心,放下執著的般若智慧
《易經白話講座》暢銷書作者王思迅新作,逐字逐句,與我們分享佛陀的體悟

活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