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神健康中醫講堂: 心身醫學與形、氣、神的自我調理精要 (第2版)
作者 | 李辛 |
---|---|
出版社 | 大雁文化事業股份有限公司 |
商品描述 | 精神健康中醫講堂: 心身醫學與形、氣、神的自我調理精要 (第2版):二○○○年,中醫師出身的作者李辛,開始為病人做心理諮詢,專注在典型的心理分析。後來作者把心理諮詢、 |
作者 | 李辛 |
---|---|
出版社 | 大雁文化事業股份有限公司 |
商品描述 | 精神健康中醫講堂: 心身醫學與形、氣、神的自我調理精要 (第2版):二○○○年,中醫師出身的作者李辛,開始為病人做心理諮詢,專注在典型的心理分析。後來作者把心理諮詢、 |
內容簡介 提高「神」的穩定、清晰,「氣」的充足、平衡,就能達到心身和諧、調治疾病的目的‧精神層面的卡頓與不快,是一切疾病和失調的開始,此為「神病」;留而不去,會影響到能量層面,此為「氣病」;這兩個階段是傳統中醫的長項。‧憂鬱症、焦慮症、神經衰弱或人際敏感等,屬於現代醫學裡的心身失調,在傳統中醫裡都屬於神病,要從神(精神)和氣(能量)的層次來處理。二○○○年,中醫師出身的作者李辛,開始為病人做心理諮詢,專注在典型的心理分析。後來作者把心理諮詢、精神分析跟中醫、靜坐結合在一起,發現這樣更能幫助患者。在十多年的行醫經驗中,他發現不同病症背後的原因有很多相似性,還連帶著具有共性的關於家庭、家族、社會、精神層面的問題,因而逐漸將精力轉到教育領域。本書是從作者近五年在各地開設的與「精神健康話題」相關的課程中,選出的六次具有典型和普遍性意義的內容並改編而成。前三篇內容來自2015年至2016年在黃山太平湖的五次精神健康遊學營時的講課;第四篇來自2015年7月在美國國際中醫微信群的專題講座「一個中醫眼中的憂鬱症」;第五篇來自2016年10月,在山東德州第二屆國際華德福幼教大會的分享,主題為「家庭、環境對兒童身心的影響」;第六篇來自2018年3月,在蘇州華德福學校的演講「兒童教育與精神健康」。【重要觀念】◎一旦建立了負面情緒、思維和行為模式的古堡,人體的失調就從容易轉化的「神」(精神、資訊)的層面,進入中醫關注的「氣」(能量)層面,經絡通道容易不流暢。◎所有心身疾病的第一階段,是內在開始有某種程度的封閉。只要最內在的這一層封閉能打開,就有機會往好的方向發展,最終痊癒。這一層的打開,一定要配合身體的運動。◎不瞭解人體運行模式的人,會把屬於「全心身」的問題,歸納在肉體的一小部分,實際上,心身的每個問題都在指出,整個生命體的運行和交流狀態出現了問題。◎所有的心身問題都可以透過放鬆來緩解和改善。在心身放鬆的時候,經絡系統會進入自動調適的狀態,讓不均勻的能量回復平衡,把衝突的程式慢慢地化解掉。◎如果缺乏自我觀察,我們的一生可能會在「自我認同+合理化+無意識反射+習慣性反應」的狀態裡打轉,處在習慣性的「當機」狀態而不自知,對更多的人、事、物都產生「有理由」的不高興,心身健康就會以更快的速度瓦解。【實用的自我調理方法】生活方式自調表、初級放鬆與覺察練習、中級放鬆與覺察練習、回溯練習、靜坐與全觀練習、中焦和下焦能量不足的自我艾灸法、神虛和氣虛之人的養生方向、運動要點【中醫眼中的心身失調與調理思路】看病的時候,先把症狀、中醫的病名、西醫的診斷分類先放在一邊,如實地看這個人,看他的神色形態,或者說看他的神、氣、形三個部分,來決定治療方向。中醫的長處,是從神和氣的層次來處理問題。即使已經到了現在西醫所說的軀體層次,仍然會首先考慮「神和氣」有什麼可以調整的部分。至於神志病則更需要重視神氣部分的調整。從觀察「神色形態」來說,一般容易得神志病的患者,主要有三類。第一類人是比較常見的,屬於神氣敏感型,長相和骨骼都比較清秀,肌肉不那麼厚實,看起來也比較乾淨,有的皮膚比較嫩、薄。另外,志意比較強的人,通常身形也會相對厚重緊致一點,甚至會顯得有一點「濁」,這是第二類人。第三類人是精血虧虛,失志或傷志的,也可能是第一類和第二類人的中晚期階段神氣和陰陽氣血都耗得差不多了。當一個人的能量、氣血不足的時候,其實他的情感、思維,甚至行動力和社會交往,都會處在一個低版本的狀態,會比較被動、消極。現代心理學著重在心理活動表現部分,從行為、情感、思維、認知上去處理和調整,中醫則擅長在心身活動背後的動力層面──神和氣上來調整,這是傳統中醫非常有潛力的部分。【靜坐與全觀】靜坐,是人體在相對靜態的時候,對精神和意識的專門訓練。首先是訓練注意力自然的集中,回到自己身心中。精神集中了之後,純度提高,運用它的能力自然也提高了。此外,人需要練習的是:從一個混亂不清且不自知的狀態,慢慢進入清晰覺察狀態的過程。即使在應對身外繁雜事物的時候,對周圍的變化也能知道,這就是所謂「感受力」和「穩定性」的同步提高。人的生命,除了肉體、精神,還有能量,西方叫Energy,中醫叫「氣」。氣和神的運行,其實是同步的。對於慣常耗散的現代人來說,養生最重要的方向是向內、回收。當神氣運行的方向改變的時候,能量層面的氣的輸布狀態和密度也會同時有變化,物質層面的身體也會慢慢有變化。就像乾涸了很久的小溪重新有流水了,那麼,只要這個狀態能夠持續,人體的內環境會漸漸恢復生機。
作者介紹 李辛北京中醫藥大學畢業,天津中醫藥大學心身醫學碩士。 師從國家級名老中醫宋祚民先生。 針藥並用,心身同治,立足經典,學習歷代諸家所長,取驗於臨床,近年來在瑞士哥倫比亞預防醫學中心、法國傳統醫學教學研究院、美國國立自然醫學院經典中醫學院、日本希望之家療育病院等機構交流講學。歷任北京炎黃國醫館、北京平心堂中醫師,瑞士自然醫學工作者學會( ASCA-SWISS) 繼續教育老師,法國藍之樹學會理事。著有:《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Back to the sources for a Modern Approach》(2013,瑞士,英文版;2020,法國,法文版)。《經典中醫精要》、《兒童健康中醫講堂》(橡實文化出版)。
產品目錄 ‧本書緣起第1章 自我覺察與精神健康覺察的三個面向:身體—情感—思想憂鬱、焦慮與能量狀態人不可能永遠快樂精神心理問題的背後森田療法:接受痛苦,帶著痛苦生活孔子曰:「毋意,毋必,毋固,毋我。」豐富多彩的世界和有限的標籤心身疾病的發展過程透過練習「放鬆」來改善心身失調心定好看病神機被擾單一刻板化的生活模式運動與陽氣具有完整意義的心理治療案例活在角色中的現代人神氣的封閉與偏力的顯現從厥陰到少陽、陽明失去行動能力觀察、面對和接受自己內心的軟弱、痛苦第2章 對自己的日常生活有所意識成為自己心智發展的程式設計師意志和情感力量的出口回溯:把過去的記憶與感受納入現在的意識中生活中最重要的部分, 是真實而深入的溝通接受自己擴大與世界的連接熬藥的爸爸和父女倆的病照顧好自己和家人冷漠與過度控制老師的內心暴力相依為命的母女洶湧而複雜的情感這是命運愛是交換不來的把自己遺忘的媽媽第3章 中醫眼中的心身失調與調理思路神氣敏感型的診斷治療思路形體厚重、志意過強的治療思路失志傷精的診斷治療思路神氣受擾被壓制的神氣關於中藥與西藥內在焦慮與志意過用鏡像效應與被塑造從能量角度入手「牢牢抓住」的心理,製造出更多的焦躁回歸身體第4章 靜坐與全觀回光守中有為和無為用意的輕與重,清與濁不用力、無目標,安安靜靜地等待運動的開闔選擇不用力的觀察與感受過度思考的困局用意過度的干擾從熟悉自己的身體入手從觀察、熟悉自己入手牛皮癬是生命狀態的一種表達方式充滿新鮮感的世界保持獨立的觀察和思考內心感受與外在知識避免心為物役停下膚淺思維與孩子有高水準的互動昏暗之間,自然的起伏思想牢籠裡的困獸你這個笨蛋世界上最精密的儀器「因循」和「守舊」你可以選擇你需要向前走要行動,不要說空話第5章 成年人需要建立自己的主體性標準傳送帶與不敢落後的家長複雜失真的大人與程式衝突的孩子誠與明的學習意識就像一盞燈第6章 人可以依靠自己來認識世界?「交互」的觀點這個世界的另一面向真相與教條「標準答案」和「周圍人會怎麼想」心身健康比學業更重要內耗的單曲循環提問題的心智狀態建設性地使用生命力先天體質與自我調理思想的出路與氣血的流通獨立思考和實踐的勇氣手機裡的「美麗新世界」過去、現在和未來要多跑跑步你有真實、理性的交流嗎?腫瘤是固化的能量團運動的意義向前走,會有新開始‧感謝‧後記‧參與本書錄音聽打和整理的志工
書名 / | 精神健康中醫講堂: 心身醫學與形、氣、神的自我調理精要 (第2版) |
---|---|
作者 / | 李辛 |
簡介 / | 精神健康中醫講堂: 心身醫學與形、氣、神的自我調理精要 (第2版):二○○○年,中醫師出身的作者李辛,開始為病人做心理諮詢,專注在典型的心理分析。後來作者把心理諮詢、 |
出版社 / | 大雁文化事業股份有限公司 |
ISBN13 / | 9786267604632 |
ISBN10 / | |
EAN / | 9786267604632 |
誠品26碼 / | 2682929288004 |
頁數 / | 400 |
裝訂 / | P:平裝 |
語言 / | 1:中文 繁體 |
尺寸 / | 23x17x2.6 |
級別 / | N:無 |
重量(g) / | 691 |
自序 : 【本書緣起】
本書是從李辛近五年在各地開設的與「精神健康話題」相關的課程中,選出的六次具有典型和普遍性意義的內容並改編而成。
近年來,李辛逐漸將精力轉移到教育領域。他在過去十多年的行醫經驗中,發現自己每天要和不同的病人做類似的交流,說重複的話,效率不高。由於不同病症背後的原因有很多相似性,其後,還連帶著具有共性的關於家庭、家族、社會和精神層面的問題。
人的物質身體受到精神世界所影響,物質身體的健康與否,與我們的精神、意識、思想、行為密切相關。除了遵循選擇適合自己的飲食與居住環境,好好睡覺休息,做合理的運動、適度的工作,過接地氣的生活等這些基本健康法則之外,精神世界如何進一步開展呢?
我們在嬰兒和孩童時期,精神相對柔軟、活潑、開放、流通,而在一路「長大」的過程中,有可能逐漸丟失了這些特質,變得緊縮、閉塞、僵硬、懷疑。生命的無形部分不再順暢地自由呼吸,與外界的良好流動也漸漸斷離。於是,我們的「精神」病了,老了,疏離了,僵硬了。
我們所尊敬的雅克爺爺(仁表先生)的座右銘是:靜心、學習、服務他人。
真正的學習不光是看書、學習他人的經驗,也是睜開自己的雙眼,打開心,自主思考,理解人我和世界,在與所有流經我們的人、事、物互動的過程中,更加認識、熟悉自己和身體,瞭解自己的真實需求,找到自己的「原點」,展開自己的「地圖」,學習只是單純地感受、覺察……
人,只有瞭解了自己,才能瞭解他人。如此,我們才能以合適的方式服務他人,與世界互動。
人和人的內在世界如此不同,我們可以借鑑,但很難成功複製他人的成長道路。當我們在自己的「地圖」上每邁出一步,將會收穫一分意識的擴展,精神世界由此擴充一分;對自己、對這個世界的瞭解多一分,放鬆和安然自會多出一分。
彙編 孫皓
二○一九年八月十六日
內文 : 【覺察的三個面向:身體-情感-思想】
多年來,我養成了一個習慣,在門診接診看病前,會先閉目養神;或者上課前,也會先請同學們和我一起安靜地坐十五分鐘,定定心,有助於提高我們的專注力,以及工作和學習的效率。
如果各位有靜坐的經驗,或者平時對自己的身心有所關注和感受,有幾個問題就可以和大家聊一聊。
首先,我們在工作、生活的時候,有沒有留意到身體是否放鬆?或許某一處有痛點,某一處是緊的,或者整個身體都很緊……
身體的感受很重要。因為平常我們都把注意力投放在外,想事情、買東西、看電視、跟人說話、關注別人的反應,而自己身心的狀態會被忽略掉。
我把「讓身體的感受進入我們的意識」,稱之為「對身體的覺察」。
其次,除了體會到身體各部分是否放鬆,我們有沒有同時留意到大腦裡有很多想法?如果有「留意到」了,我稱之為「對頭腦或思想的覺察」。
比如此刻我在讀書,發現自己是相對穩定、安心的,偶爾有一些想法會跳出來,但並不影響我看書,這就是相對「清晰穩定」的狀態。
如果大多數時間我們都能處於這樣的狀態,即使是看電影、買菜、坐火車,甚至吵架,都是相對「清晰穩定」的。我們可以一邊吵架,一邊清楚知道自己在生氣,知道身體緊張、情緒湧動。按照傳統中醫的觀點,這就是「神氣」相對清明的狀態。
或是我的身體坐在這裡,在看書,但想法很多,就像站在十字路口,有很多車經過一樣,感覺很混亂,每個字都認識,但背後的含義看不進去。大腦裡有很多想法,處在不專注,不能平靜地做事、學習、交流的狀態。而且,自己常常意識不到自己在這種狀態下。這些情況被傳統中醫稱之為「神氣散亂或神不定」。
這種「清晰」或「散亂」的狀態,就是傳統文化裡說的「神」是「定」或「散」,「清」或「濁」,這是我們日常生活中常有的兩種基本狀態。如果我們的精神是清晰穩定的,生活也會如此,這是有覺察的狀態。
長期在清晰穩定的狀態下生活的人,相對會身心更健康、家庭更和諧、事業更有發展。
道理很簡單,古人云:「自知者明。」一個人如果知道自己處在什麼狀態,自然會有所為,有所不為,知道適時調整。
但大部分人的生活,常常是「清明」與「散亂」兩種情況混在一起。清晰明白的時間少,偶爾出現也不能長久,更多的是在散亂不定中隨波逐流,受到各種力量的影響而未必自知。
我們的思想與情感、語言與行為,既可能因外部環境的壓迫、混亂與暗示而發生反應,也可能來自自己習慣的「刻板思維」或「條件反射」。
我們對「自己」早已習以為常,也習慣了無意識的合理化。所以,為了安全和更美好的生活,我們對自己的身心和精神的狀態需要有一個感受和了知,需要開始學習「熟悉」自己。
除了觀察自己的身體和思想,還可以觀察情感和情緒狀態,比如此刻,你是比較放鬆、平靜的,還是內心有很多力量在衝突?是高興還是難過,是緊張還是有些恐懼?
身為人,我們時時刻刻都是三個部分同時在運作:肉體—情感—思想,但不同的個體會有所側重,形成自己的主導模式。有的是天生的,有的是後天的教育環境形成的。
比如喜歡研究學問和思考問題的人,可能會更依賴「思想」這一工具。進入社會生活,受到過度格式化教育影響的人,會過度發展「知識」和「頭腦」,而可能變得過於「學究型刻板」或「理性」,而忽略身體感受與情感交流。
喜歡運動,或從事體力勞動多一些的,或在自然環境中長大的個體,對身體層面會更加熟悉,這是一個健康而「接地氣」的基礎。但如果只滿足於強健的身體帶來的方便和外界認可,而忽略了「知識」和「頭腦」的發展,也會把自己局限於此。
最近幾十年,我們的生活相對和平舒適,出現了很多以情感為主導模式的人,也有過度癡迷、活躍的粉絲和追星一族,這一類偏向重視情感的能量交融與湧動。
人在年輕的時候,容易被情感和情緒推動而去做一些事情。喜歡強烈的感受,過度張揚個性,卻不知真正深厚持久的情感往往是相對平靜的,或者說在相對平靜的狀態裡,容易保持長久深刻的情感關係。
每個人的生命活動有他的主導模式,有的以肉體為主,有的以情感為主,有的以思想或頭腦為主。
它們既是生命不同層面的運行模式,也是我們可以運用的工具。所以,每個人都需要瞭解和熟悉自己的特點,這個過程就是不斷深入地覺察。這三個部分如何均衡發展,不偏頗,少一些內在的衝突,是我們一生的學習內容。
而且,這三套模式的運行是需要能量的,這個能量就是中醫所說的「氣」。
【憂鬱、焦慮與能量狀態】
現代醫學是把身體和意識分開看的,身和心被看成是兩樣東西,它們有關係,互相影響。
我們都知道,長期緊張、心情不好的人,容易有消化障礙,甚至胃潰瘍,這叫作「心身相關」。我的研究生專業是心身醫學,這個專業研究的是社會心理壓力與軀體症狀和疾病的關係。
現代醫學裡常說的憂鬱症,在中醫來看,很多情況下是因為整個心身的能量不流通了,精神、意識、心理、氣血都卡在某個低點。
憂鬱症的發病過程中也可能會出現焦慮狀態,但總體的精神狀態是低落、無力、封閉、無行動力等「陰沉」的狀態,有的會出現自殺的念頭,並且有實施的可能性。
至於焦慮症,不少是因為這個人的能量本來就不足,而且因為長期用心過度、用力過猛、勞心勞力而過耗了,出現了能量不夠用的情況。在中醫看來,是「本氣虛而神過用」,導致了極度的不穩定。
焦慮症的發病過程裡也有可能會出現暫時的憂鬱狀態,但總體的精神狀態以不安、焦慮、急躁、驚恐,以及放大人、事、物造成的壓力為主。也有部分病人會表示自己活不下去,但比起憂鬱症,不容易有真實的自殺行為,除非有巨大的外來壓力。
大家往往會把這兩種病混在一起,雖然症狀會類似,其致病的機理是不同的,甚至可以說是相反的。
在中醫看來,憂鬱症多偏於「陽虛陰盛」的狀態,治療方向需要從「通陽」、「補陽」的思路入手,比如跑步、爬山、騎行、艾灸,服用一些增加人體能量和幫助能量流通的藥物。
焦慮症多偏於「陽亢」的狀態,他們可能對自己要求過高而顯得神色匆忙,或者對外界環境和時間表要求過高而顯得緊張不安。調理的方向,應該是把精神和能量的運行速度緩和下來,中醫叫作「舒緩神氣」。需要給自己更多的時間和獨處的空間,練太極拳、靜坐等等,練習放鬆,卸掉內心的壓力。
無論被醫師診斷是憂鬱症或焦慮症,我們需要知道的重點是,當我們的能量狀態和能量流通的水準低到一定程度的時候,我們的肉體—情感—思維的運作能力都會下降。
就像一部電腦,當記憶體足夠、程式不衝突的時候,可以運行那些高版本的程式;當記憶體不夠,程式有互相衝突、內耗的時候,那些高版本程式,不要說運轉了,連下載都不行,只能運行低版本的。
所以,如果一個人因為種種原因,身體的能量很低,不僅身體狀態會變差,情感狀態、思維狀態也會變差,這是一個整體低版本、低能量的運行模式。
身體會出現各種症狀,比如血壓失常、心律失常、食慾不振、排便異常、睡眠障礙等等,這些其實都是能量低之後身體運轉水準下降或紊亂了。在現代醫學中,這些常常會被叫作某種「精神官能症」,因為這些不適症狀往往查不出具體的病因,只是顯現出一系列生理、心理失調的症狀。
可以想像,在這樣低版本的狀態下,我們在跟世界萬物交流的時候,很多東西都消化不了,包括食物和情緒,內在和外來的任何壓力都無法承受,願望也無法轉化為行動力;很多體力活動或者複雜的運動、腦力活動做不到,也不想做了,對很多事情失去了興趣,原本可以滋養和發展自己的內外環境,突然間都變成了阻礙和壓力。
在情感上也是這樣,當一個人能量低的時候,表達能力和接納能力都會出現一些問題。
在內部心態和外部交往上,就容易趨向封閉,只接受某一類自己願意吸收的東西,其他的都拒絕,甚至以前能吸收消化的東西也開始拒絕。到了這個狀態,其實就成了「被壓縮的人」,身體、能量、精神都被壓縮了。
在壓縮狀態下,人所處的時空、社會和生活,乃至周圍的一切,能夠接觸和願意接觸的東西,也是被自我所拒絕的。這樣,就進入一個內和外的低水準惡性循環,但是自己不一定能意識到。
一旦到了這個狀態的時候,人的生命狀態會整體往下走。
這個部分也與社會和家庭帶來的受限意識和集體認知有關,比如大家眼中的優秀學霸在碩博士班畢業前後,因為感到出國無望、學術無果、前途渺茫而自殺。
這部分「優等生」受社會和教育的影響,很容易在單向的軌道中,在別人的指揮棒下往前走,與自己的內心和真實的生活已經失聯很久了,屬於自己的路已經找不到了,最後被壓抑的渴望凶猛反噬,吞沒了自己。
有個實驗很著名,透過食物獎勵或電擊懲罰迷宮裡的小老鼠,可以讓牠們快速地掌握怎麼走迷宮,並建立熟悉的經驗,最後會訓練出在人類眼中非常優秀的、具有更高智力的品種。甚至這些後天獲得的迷宮生存優勢,還能在下一代中延續,這是過去心理學研究的經典實驗之一。
不管是對於老鼠還是人,都需要有自己的空間、時間、興趣、愛好,看似無目的的探索和無所事事的浪費時間,是對內心均衡至關重要的自由時光和自主選擇。當我們說某人是憂鬱症或焦慮症,往往會以為這只是一個心理的問題,但實際上它不是一個簡單的心理問題,而是整個生命的問題。
最佳賣點 : 提高「神」的穩定、清晰,「氣」的充足、平衡,
就能達到心身和諧、調治疾病的目的
本書是從作者近五年在各地開設的與「精神健康話題」相關的課程中,選出的六次具有典型和普遍性意義的內容並改編而成。